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 恶性间皮瘤

    刘瑾厚;

    <正> 恶性间皮瘤见于胸膜、腹膜、心包膜及睾丸鞘膜,是罕见的肿瘤。由于常与转移肿瘤难以鉴别(尤其是活体组织检查),因而曾有人怀疑其存在。近些年来由于组织培养、电镜及免疫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对本瘤的实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良性间皮瘤文献上比较少见。

    1981年S1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横纹肌肉瘤病理学研究进展

    张军;陈子馨;王崇国;蔡世烈;

    <正> 横纹肌肉瘤占软组织肉瘤的15~20%,在软组织肉瘤中居第3位。近年来,报告例数不断增加。异位横纹肌肉瘤比横纹肌组织本身所发生者远为多见。据不同作者报告,这些部位的横纹肌肉瘤,在文献上累积的例数分别如下。鼻咽部96例,喉部9例,中耳88例,副鼻窦部11例,前列腺60余例,精索54例,肾脏8例,肛周及直肠周部11例,胆道25例,原发性肺横纹肌肉瘤12例,原发性颅内横纹肌肉瘤10

    1981年S1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儿童横纹肌肉瘤的治疗

    张军;苏茂昆;骆树民;李月云;

    <正> 横纹肌肉瘤是儿童中常见的软组织肉瘤,占儿童恶性实体瘤的10~15%,或占儿童恶性肿瘤的5~8%。美国15岁以下儿童的年发病率为5.7/百万人。近年来,儿童横纹肌肉瘤,特别是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治疗有了显著进展,治疗效果明显提高。采用手术、放疗和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该瘤不仅可局部得以控制,并可获治愈。临床分期肿瘤分期对于选择治疗计划和判断予后都是非常重要的。分期方法多式多样。美

    1981年S1期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近年来国外针灸工作一瞥

    夏人霖;刘鸿权;

    <正> 近年来,我国传统的针灸疗法一直在国外引起了基础理论和临床工作者很大的兴趣。多数学者认为针刺的作用机理与神经系统关系密切。有人测得67%的穴位相当于运动点(即沿支下行走的神经进入肌肉处),17%位于浅神经和神经丛上。电生理学证实:兴奋低阈值的A类神经可抑制用伤害性刺激经C类纤维传入的背角痛敏细胞放电,成为在脊髓水平闸门学说起着重要作用的根据之一。另外,切除腓神经或施以局麻可消除针刺足三里降低血

    1981年S1期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超声心动图进展

    张楚武;

    <正> 近年来超声心动图这门新学科又有许多进展。限于篇幅,本文仅作一概要综述。一、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病诊断和检查的贡献超声心动图(UCG,下同)在国内外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和普及,在心脏的图检查法中,仅次于心电图,而为无损伤方法之首,成为心脏病日常检查诊断和研究的有力工具。UCG对心脏病检查诊断的作用可概述为:(1)可提供相对的特征性发见:如肥厚型心肌病、心包积液、二尖瓣脱垂、二尖瓣狭窄、心脏肿瘤、法乐四联症等。(2)可支持或符合临床

    1981年S1期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呼吸道先天畸形和发育异常

    Benjamin H.L;何恩泉;

    <正> 作者复习317篇文献,着重25年来的进展,作了如下综述。一、喉 1.解剖方面:Sasaki等(1977)研究指出,出生后4~6月,,会厌下降,有利于口腔呼吸潮气的获得,以减少婴儿鼻腔呼吸的负担。 2.喉软化:发病数占喉部畸形的85%,但病理研究不多,一般认为是由于喉部软骨软化造成。吸气时喉腔变窄,发生喘鸣。Atkjn(1962)认为喘呜实由于会厌过分皱折及有关皱壁的缩短。会厌异常及软骨缺陷引起喘鸣的,也发生在More综合征及“猫叫综合征”。

    1981年S1期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Goodpasture综合征

    谢自敬;习家骏;

    <正> Goodpasture综合征也叫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是一个快速致死性的疾病。好发于年青男性。平均病程不足两个月,一旦出现肾功不全,即表现为暴发性的临床过程。目前的治疗无肯定效果。其临床表现要与原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韦格纳氏肉芽肿,有时还要与白塞氏病鉴别。

    1981年S1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甲胎蛋白(AFP)与肝病的关系

    凌兢熙;汪师贞;

    <正> 血清甲胎蛋白的检查已被认为是较简易,可靠的辅助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方法。新近又发现在一些肝疾患中A F P含量升高,为了探讨这一非特异性免疫学检查,在临床价值和辅诊意义,兹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1956年由Bergtrand首先在胎儿血清中检出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下简称AF P)。1964—1967年Tatavinov及Abeler等报告,A F P定性测定对原发性肝癌有诊

    1981年S1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

    翟琦;李继贤;

    <正>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学至今尚未研究清楚,据报告可能与黄曲霉毒素、亚硝胺化合物、农药、肝内寄生虫病、机体免疫状态、内分泌因素、营养情况、地理环境,家族等因素有关。近年来认为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可能有更密切的关系。自从Blumberg发现澳大利亚抗原现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以来,不仅大大推进了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而且也为肝硬化、肝癌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1970年首先由Sherlock描述了原发

    1981年S1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良性急性肌炎

    刘大爱;汪无级;

    <正> 良性急性肌炎是指在流感恢复期发生的一过性肌炎。目前本病的名称尚不统一,文献常采用的名称有:并发于B型流感的急性肌炎、儿童一过性急性肌炎、儿童良性急性肌炎、良性感染后多肌炎、病毒后肌炎、B型流感后儿童的短暂麻痹等。 1957年瑞典的Landberg首先用“小腿流行性肌痛”一名报告了74例急性肌炎,该病曾于1955年春在斯得哥尔摩流行。此后,本病很久未受到人们的注意。直到1970年,Meddle-

    1981年S1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免疫防龋的可能性

    穆静;

    <正> 龋齿的预防,是国内外口腔医务工作者所着重致力的工作之一。过去已经有好多方法,比较普遍的是氟防龋。近年来,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预防方法。例如用葡聚糖介酶或氯巳定消除菌斑;抗菌素消灭致龋细菌及防龋涂料的试用等。用免疫方法预防龋病,好多年以前就有人提出过,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由于对牙菌斑以及菌斑中致龋链球菌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加之最近十多年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因而使人们想到有可能用免疫的方法来控制龋病的发生和发展。

    1981年S1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包虫病的X线诊断

    孙绪荣;

    <正> 包虫病为广大农牧区的常见病,是广布全球,人畜共患的一种寄生虫病。X线检查对包虫病的诊断价值较高,为观察包虫病的一大进展。建国以来,我国广大基层单位已配置不同类型的X线机,为在广大农牧区防治本病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卫生战线正积极防治各种疾病,促进四化建设的发展。本文就包虫病的X线检查作一文献

    1981年S1期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CT扫描在胸部肿瘤诊断上的应用

    方昆豪;韩开南;

    <正> CT扫描对头部腹部病变的诊断价值已为人们所熟知。本文仅就近年内CT扫描用于诊断各种胸部肿瘤的概况作一综述。正常胸部的CT解剖[1-8] CT扫描的特点是能区别普通X线方法不能区别的组织结构间较小的密度差别,并以横切面形式显示肺、纵隔以及胸壁骨骼和软组织的图像。和其它部位一样,胸部CT扫描图像的对

    1981年S1期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同一膝部的上皮样肉瘤和滑膜肉瘤

    Schiffman R;陈子馨;

    <正> 作者报告一例膝部上皮样肉瘤,在其发生之前于同一关节对侧切除过—典型滑膜肉瘤。病例报告男,26岁,因左膝外侧肿块7年而入院。肿瘤呈盘状,6×5×2.5厘米。行肿块摘除术,以误诊良性神经瘤而出院。11年后,右腹股沟部出现—4.5×3厘米园形质硬肿块。经证实此肿块为有转移瘤的淋巴结。22年后,左膝内侧出现肿块,呈为大小不同的3段,最大径从11到4厘米。经证实肿瘤为上皮样肉瘤。复查以前两次所切除肿物的切片,分别为膝部滑膜肉瘤及左腹股沟淋巴结上皮样肉瘤转移。其后,上皮样肉瘤两次复发,均予以切除,

    1981年S1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67例回顾性研究

    Kearney MM;陈子馨;

    <正>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脂肪肉瘤似为最常见的软织组肉瘤。过去常将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归为多形性脂肪肉瘤或多型性横纹肌肉瘤。作者对167例躯干、四肢、腹膜后的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约半数肿瘤曾认为是多形性横纹肌肉瘤。临床所见:男91例,女76例,大部分年龄在40~69岁。最常见于下肢(85例),大腿(60例)、上肢(40例)、躯干(27例)及腹膜后(15例)。常见体征及症状为肿块(80%)、疼痛(20%)。腹膜后者常伴有发热、疲劳、体重减轻或胃肠道症状。X线照片最常见之所见

    1981年S1期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组织切片预先氧化后胃肠道粘液物质与地衣红,高铁二胺及爱先兰的组织化学反应

    Sipponea P.;吴璥;

    <正> 以前在有关地衣红的研究中,作者观察到部分肠胃道的粘液物质是嗜地衣红的,而这种嗜地衣红性部分是赖于切片需预先氧化,另外HBsAg和肝细胞的铜络合物也可用地衣红染色,其机理被解释为是由于富含磺蛋白沉积氧化所产生的嗜地衣红磺酸残基之故。因为一部分上皮的粘糖蛋白是富含双硫基,地衣红反应可能是基于粘糖蛋白的蛋白核有磺基的原故,这意味着地衣红反应与普通粘液染色是不同的。为了弄清反应机制的性质,作者对胃肠道粘

    1981年S1期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的β一受体阻滞剂Nadolol的临床使用

    William F M;肉孜阿吉;

    <正> Nadolol对血液动力学和药理动力学的作用可以考虑应用于一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缺血性心脏病及心律失常。高血压病:现已充分认识到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地控制许多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但是它的降压原理还不太清楚。此外,应用β-受体阻滞程度相似的不同制剂治疗高血压,看来它们之间的治疗效果并没有什么区别 Nadolol 与安慰剂相比,已证实为安全及有效的制剂。用Nadolol单盲法,对30例未

    1981年S1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溃疡性结肠炎、哥隆氏病及正常组织上皮粘蛋白中邻-酰化涎酸组织化学的比较

    Culling C F A;陈子馨;

    <正> 过去组织化学及化学研究中作者曾论述在人体大肠和迥肠末端的上皮糖蛋白中以末端,非还原性残基存在的侧链或C_4邻-酰化涎酸鉴别的方法。侧链邻-酰化涎酸已经证实有助于识别来自结肠癌的转移癌、诊断肛周帕杰氏病以及鉴别发生自肛腺上皮和直肠粘膜的癌肿,同时发现涎酸侧链取代模式的改变与结肠恶变和回肠末端哥隆氏病恶变有关。作者就一组溃疡性结肠炎及大肠哥隆氏病进行了研究。所有切片除从HE染色外并做了PAT/KOH/PAS和PBT/KOH/PAS两种组织化学染色,同时用正常结肠和回肠做对照,

    1981年S1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小脑脑桥角孤立性浆细胞瘤

    Fujiwara;王致文;李述仁;罗元倩;

    <正> 报告1例长入小脑脑桥角的颅底孤立性浆细胞瘤。在患者的脑脊液中检出了异常蛋白(即和骨髓瘤同一的Lambda型轻链蛋白)。本文讨论了颅底孤立性浆细胞瘤与此部位的其他肿瘤,如脊索瘤和脑膜瘤在鉴别上的困难(情况)。浆细胞瘤侵犯颅,尤其侵犯颅的穹窿是周知的,但伴有颅神经麻痹的颅底浆细胞瘤是罕见的。病例报告:这个28岁男性,入院前8个月枕部头痛,入院前2个月步态不稳和咽下困

    1981年S1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脑室内原发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王致文;罗元倩;李述仁;

    <正> 著者用显微技术,经脑室通路成功地摘除了2例脑室内原发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并复习了有关文献。脑室内的少突胶质细胞瘤是非常罕见的。另外,据Reymond等(1950)报告,少突胶质细胞瘤亦可表现为继发性,是大脑内原发性肿瘤沿脑脊液通道播种而侵犯脑室的。病例报告: 例1:这个33岁男性,在1978年1月,诉说近来记忆力减退和额部头痛。在1978年3月因颅内压增高和突然意识丧失,双侧视乳头水肿和明显的四肢痉挛,被当作急症入神经外科治

    1981年S1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一儿童听神经鞘瘤

    Vassilouthis;王致文;王新义;

    <正> 报告1例10岁女孩的很大的听神经鞘瘤,诊断是以临床所见和CT扫描为根据,并复习了有关文献。颅内神经鞘瘤,约占全部颅内原发肿瘤的8%,其好发部位是第八颅神经前庭枝。此瘤在儿童非常罕见。病例报告:患者是一个10岁的女孩。入院前18个月开始诉说早晨头痛,偶伴恶心及呕吐。入院前4个月,右耳间歇性耳呜,2个月后变为步态蹒跚。在此阶段的检查,仅记录了双侧

    1981年S1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大脑内软骨瘤

    Ahyai A;王致文;诸剑秋;柴雨力;李述仁;

    <正> 颅内软骨性肿瘤可根据其生长部位分类如下:(1)由颅底部发生;(2)由副鼻窦发生并扩张至颅腔;(3)由脉络丛发生;(4)由脑室壁发生。此外,尚有附着于硬膜的颅内软骨瘤。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额矢状窦旁区大脑内软骨瘤病例。肿瘤与硬脑膜、大脑镰或脑室无附着关系。与此相似的病例仅见1例报告。病例报告:女性,36岁,右利。因左腿力弱22个月并加重,于1973年1月入院。神经系

    1981年S1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急性心肌梗塞时室性过早搏动的起源点和梗塞部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Sclarovsky S;何秉贤;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室性过早搏动(PVC)是常见的,通过急性电生理实验和对缺血心肌的代谢改变的观察,已表明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由于PVC可导致危险的心律紊乱,例如室颤。所以在AMI时出现PVC具有临床的重要意义。PVC也可见于慢性心肌缺血,例如陈旧性心肌梗塞,Wellens等提出AMI时室性心律紊乱的形成机制是自发的(automatic mechanisin);陈旧性心肌梗塞者则最可能是折返激动(reentry circuit)所致;PVC也可见于无品质性心脏病者。

    1981年S1期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透壁性心肌梗塞伴正常冠状动脉

    Erlebacher J A;华泽惠;

    <正> 所有已被证明的透壁性心肌梗塞的原因中都与冠状动脉狭窄有关,或者罕见者是与冠状动脉系统畸形有关。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进展,显示有一部份心肌梗塞病人其冠状动脉造影并没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以后尸检也观察到一些有心肌梗塞而冠状动脉并不阻塞的病例。心肌梗塞伴正常冠状动脉(MI与NCA)的诊断适用于下述病人,即有心肌梗塞而无显著的冠状动脉解剖狭窄可解释者。

    1981年S1期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吞咽引起室上性心动过速

    Edward G;李萱;

    <正> 本文报导一例少见的由于吞咽固体食物所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吞咽并发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紊乱已被证实,这种现象是由于迷走神径的兴奋性增高所致。然而,吞咽所致室上性心动过速是非常少见的。本文作者在进行食管镜检查时发现距离门齿30公分处的食道前壁受到机械刺激而触发了心律失常。患者男性62岁,阵发性心悸18个月,仅仅发生在吞咽固体食物之后。患者自己学会压迫

    1981年S1期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异搏定急性中毒

    Candell J;洪秀芳;

    <正> 异搏定是与罂粟硷相关的合成药,在1962年异搏定作为冠状动脉扩张剂被提出,以后又发现它具有肯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并选择性地对室上性心动过速具有疗效。虽然最初异搏定因其性质相似而归于β阻滞剂类的药物,后来证明它是在细胞膜的水平阻止钙内流。可能由于异搏定是较新的药物,在一些国家尚未应用,有关其毒性和付作用的临床报告还很少。我们报告这例是因自杀口服异搏定25片(总剂量2克)而致急性心脏中毒。它给我

    1981年S1期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手术前的高血压患者

    Victor Vertes M D;黄平;

    <正> 麻醉的注意点在诱导麻醉和维持过程中,血压的下降在高血压患者中比较多见。显著的血压下降能使心肌缺血。在手术期间,高血压患者也易发生血压升高,使心肌耗氧量增加。为了很好地控制这种易变性,必需细致地观察病情,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他们的安全范围可能很窄,一旦心脏血液进一步减少就能促使心肌梗塞。因而,诱导麻醉是一个关键时期,它必须是缓慢的、平稳的和渐进的。

    1981年S1期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慢性心脏病患者一过性循环衰竭引起的暴发性肝衰竭

    Nouel O;桂郁馥;

    <正> 心力衰竭是可以引起大片肝细胞坏死,尽管不怎么常见。在多数情况下,肝细胞大片坏死的临床表现常同心功能不全混杂在一起。我们报告的这六例患者,均患有慢性心力衰竭,并有急性循环衰竭的发作,而引起了大片肝细胞坏死和暴发性肝衰竭。暴发性肝衰竭的表现为肝性脑病,黄疸、凝血酶元时间明显延长。这些表现在急性循环衰竭发作后经过1~3天的间隔才出现,这时,这些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的情况巳经恢复到发

    1981年S1期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采用利尿疗法改善多血症及红细胞增多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功能

    Gertz I;蔡佩钦;

    <正> 本文研究了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和气体交换的情况。所选择的患者,平均年龄60岁,其血容量比正常值平均大1.3升,5例血球容积比正常高50%。患者无感染史,及最近4周内未用影响肺循环的药物。患者在多血症状态下,先进行有关项目的检查,然后静脉切开放血500毫升,15分钟后重复有关检查,以观察其即刻疗效。接着采用利尿疗法(速尿120~250毫克/天),2周~2月后,重复进行检查,以了解失水的长期效果。

    1981年S1期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肺动脉高压及心功能

    Alpert JS;华泽惠;

    <正> 测定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病人的心内压力是困难的,这是由于压力曲线受呼吸幅度变化的影响。显著的呼吸变化使胸内压力异常波动。尽管有技术上的困难,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血液动力学的观察并不少。许多研究集中在休息及运动时右心及左心功能。 COPD病人的早期血液动力学研究发现有肺动脉压的升高及右心室收缩压的增高。临床有右心衰竭与无右心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相比较,前者有肺动脉压显著增高及动脉

    1981年S1期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左主动脉窦动脉瘤破入右心房

    Oberhansli I;李萱;

    <正> 主动脉动脉窦瘤和窦瘘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特别是发生在左侧主动脉窦。病人在童年和青春期通常无症状,该瘤破裂后引起心力衰竭,有时突然发生。现今心脏外科可以成功地修补这种病变。因此那些临床症状不明显的病例,早期诊断很重要。近来有人对左侧和右侧主动脉窦动脉瘤的超声心动图作了描述。但由于窦瘤的位置不同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因此症状,体征,超声心动图和动脉造影也明显不同。本文报道左主

    1981年S1期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心脏粘液瘤的诊断

    КоролевБА;吴福恩;

    <正> 心脏粘液瘤是较少见的疾病。1559年Columbus首次报告在尸检中发现的左室肿瘤。1934年报告一例心脏肉瘤患者首次依据心电图资料提出心脏肿瘤的生前诊断并得到尸检证实。应区别原发的和继发的心脏肿瘤。原发的瘤肿在解剖时遇到0.05 0.2%。一半以上原发的心脏肿瘤组织学上属于粘液瘤。1931年文献上报告77例心脏粘液瘤,而在1951年Prichara综述150例原发性心脏肿瘤,其

    1981年S1期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急性非炎症性肾衰竭的发病机理

    Brner H;谢自敬;

    <正> 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可以分三组。约80%的急性肾衰竭是由所谓肾休克的循环缺血情况引起的。主要由毒素引起的肾衰竭估计占所有急性肾衰竭病例的15~20%。其它肾脏病引起的急性肾衰竭大约只占1~2%,但这些病例予后是相当差的。肾小管损害

    1981年S1期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肺泡蛋白沉积症——肺泡巨噬细胞在试管中的功能异常

    Harris J.O.;王廷杰;

    <正>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特征为在肺泡内具有颗粒状蛋白物质的沉积。患肺泡蛋白沉积症的病人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病率高,提示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异常。为了研究这些细胞的功能,从两个病人中通过用生盐水溶液从肺部灌洗获得肺泡巨噬细胞,并在试管中用金黄色化脓性葡萄球菌孵育。测量从培养物中能生存的细菌的存活部分,并将其与从正常肺泡巨噬细胞中获得结果相对照。在观察吞噬作用减弱的基础上,结果指出:这些病人中肺泡巨噬细胞抗菌的

    1981年S1期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结核病的诊断

    Bates JH;姜家豫;

    <正> 必须从病人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出结核分支杆菌,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才能诊断结核病。一但疑有结核则应采取一系列诊断步骤,如X片、结核菌素皮试、支气管镜检查以及其他组织针刺活检等;最终还有小部分病人虽无细菌学及组织学阳性资料,但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系列X片及其对化疗反应等也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1981年S1期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肝脏肿瘤及其处理

    Williams R;徐德征;

    <正> 肝细胞癌占原发性肝癌的75~80%。其它组织学类型,如胆管细胞癌占15~20%,而较罕见的肿瘤如血管内皮瘤、血管肉瘤和枯否氏细胞肉瘤占不到5%。另有少数肿瘤是混合型的(5%),通常是在肝细胞癌内有胆管细胞癌成分,或相反在胆管细胞癌内有肝细胞癌成分,这些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通常由其主要组织学成分决定。本文只讨论肝细胞癌的处理。

    1981年S1期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胃切除手术后综合征的治疗

    Sawyers JL;杨文光;

    <正> 当胃手术损伤了胃与幽门的正常功能后,胃肠道生理可发生严重的变化。大多数病人(约75%)对于这种变化有足够的潜力进行调正而不致发展成各种胃切除术后综合征。只有在胃手术后出现症状而影响正常生活时才可诊断为胃切除术后综合征。下面将对较常见的胃切除术后综合征及其外科补救性手术进行讨论。

    1981年S1期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对外科危重病人钙离子值的观察

    Wilson,RF;姚秉礼;

    <正> 本文对74例外科危重病人血中钙离子值的测定,判断病人的严重性。74例中钙离子测定的平均值为1.97±0.25毫当量/升,与健康者34人平均值相比(2.26±0.14),明显降低。比值如降低,病人则死亡率升高。74例中的4例,钙离子水平低于1.40毫当量/升,无一例存活。钙离子对维持生命的功能极为重要,但对危重病人,可能丧失。本文对74例外科危重病人应用的新技术,进行了钙离子的测定,讨论其临床结果以及实验室数据和有关钙总量和蛋白含量。

    1981年S1期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胰腺良性病变切除术后胰腺自体移植术

    Yague S;叶祥林;

    患慢性复发性胰腺炎的病人,通过次全胰腺切除和胰空肠吻合术得到了治疗,把所保存的脾血管与股动静脉吻合的方法,做切除胰腺尾部的移植,通过嫁接侧升高了胰岛素水平,就证明自体移植的胰岛细胞的机能良好。

    1981年S1期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胰腺隐匿胰岛素瘤的定位术

    Kallio H;骆树民;

    <正> 胰腺β细胞瘤分泌胰岛素而引起病人低血糖症发作,外科切除胰岛素瘤是能永久治愈的。良性的胰岛素瘤10%是多个的、2╱3位于胰头部和体部,1/3在尾部,也可以发生在胰腺以外,常见在十二指肠壁或其附近。术前胰腺血管造影,对了解肿瘤的数量和位置的情况是有益的,约10%的病人虽有胰岛机能亢进症状,但手术时不能发现胰岛素瘤。近来,经皮肤穿刺肝门静脉造影(PTP)和采血标本对内泌素的分析,研究胰腺疾病,认为是有用的途径。用这种方法对隐匿的胰岛素瘤定位,这篇是第一个报告。

    1981年S1期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心脏包虫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手术治疗

    Gula G;乔峻;

    <正> 心脏细粒棘球蚴绦虫病比较少见,其发病率不到所有感染患者的2%。由于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和X线方面的特征,因此心脏包虫病的术前诊断比较困难。作者通过近九年来遇到的三例病人,总结了手术经验,并复习了有关临床、血液动力学、病理学方面的表现,以及早期和远期手术疗效。

    1981年S1期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重建两例截瘫患者的膀胱输出传入神经通路

    CARL AXEL CARL-SSON.MD;欧阳甲;

    <正> 在动物实验基础上,对两例脊髓园锥损伤截瘫患者进行了脊髓神经根的吻合术。目的在于让麻痹的膀胱重新获得功能性的神经支配。将损伤平面以上功能完好的双侧胸_(12)神经根予以横断,并与从损伤了的脊髓穿出的骶_(2、3)背腹神经根吻合之。术后一年左右经膀胱测压证实两患者均恢复了排尿反射,并都有尿急感,能随意起始排尿,还能满意地排空膀胱。患者之所以能获得相对好的膀胱功能,或者是由于新建神经通路的再生,或由于在上运动神经元部分损伤下自发地形成了反射性膀胱的结果。

    1981年S1期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14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妊娠期宫颈粘膜的Arias-Stella反应与宫颈腺癌的比较和认识

    Harreg Cove M D;周宜男;

    <正> 在1954年Arias-Stella已注意到妊娠期宫内膜腺体的核的变化,此后,这些变化被认为是妊娠期正常解剖生理的组成部分。它们有助于临床医生和病理学家对宫外孕的诊断。由于A~S现象的核变化表现得不典型,病理学家也经常被警惕不要把妊娠期的宫内膜与内膜腺癌相混淆。其实,与宫内膜腺癌的混淆似乎未必有可能,而A~S反应与宫内膜以外的腺癌之间的混淆似乎较有可能。因为通常不认为A~S现象在宫内膜以外的部位发生。尤其

    1981年S1期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产后失血妇女的脑垂体前叶功能

    RICHARD D.KAYIVE;郑美玉;

    <正> 对13例产后失血多于500cc,而无症状的妇女,进行脑垂体前叶内分泌功能的评价,做了胰岛素耐量试验和TRH(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刺激试验,并测定了血清生长激素,皮质醇,促甲状腺激素和催乳激素。除1例外均无异常病史和阳性体证;1例有特发性溢乳症,所有病人通过蝶鞍X线检查和哥尔德曼视野检查法检查视野均无异常。血甲状腺素,甲状腺素结合力测定,估计游离甲状腺素,早晨8点和晚上8点血清皮质醇,空腹血糖水平和FSH及LH基础水平的测定,全

    1981年S1期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3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脑干原发性肿瘤——关于临床经过及Linac X线疗法效果

    阚美云;

    <正> 脑干原发性肿瘤在临床上表现为交叉性瘫痪及多种神经症状,一般诊断是比较容易的。但有时发病不典型,而不易诊断。另外,脑干肿瘤在治疗上以放疗为主。本文对26例脑干原发性肿瘤发病时入院放疗后及复发后的神经系统改变做了比较、探讨,其中14例尸检也一并讨论。截止1976年底群马大学脑外科收治26例脑干原发性肿瘤,年龄从2~53岁,男性12人,

    1981年S1期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小脑出血的诊断与治疗——关于高血压性出血及小血管瘤出血的比较与CT所见

    吉田伸一;阚美云;

    <正> 小脑出血是外科治疗有效的脑内出血。从发病频率来说是比较少见的,但从尸检报告占10%,而不是以前所认为的那样少见。最近由于引进了CT,可以迅速地做出局部诊断,故在治疗上也增加了机会。迄今为止,关于脑出血的一般病理所见,临床诊断以及外科治疗均进行了很多研究,可是对出血原因对比的报告仍未见到。做为出血原因频率最高的是以高血压为基础的脑血管病,其次以小血管瘤为多,但这两者在外科治疗的目的各异,作者就高血压性出血与小血管瘤破裂出血,在床临表现、治疗以及术前鉴别诊断进行探讨,另外关于

    1981年S1期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苯丁酸氮芥、硫唑嘌呤或环磷酰胺与皮激素合用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比较

    Sabbour MS;沈大为;

    <正> 由于四分之三以上的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具有肾脏损害,且严重影响病情和预后,故狼疮性肾病的治疗在SLE病人的处理上是极其重要的。狼疮性肾病分为三型:第一型“狼疮性肾小球炎”,仅局限于几个肾小球的部分内皮细胞有轻度增生,超微结构检查无电子致密物质。一般认为此型是狼疮性肾病的良性型。第二型膜性狼疮性肾病”,其特征是肾小球细胞不增多,肾小球基底膜呈不规则增厚。电子致密物

    1981年S1期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卵巢包虫囊肿一例报告

    Hangval.H;孙绪荣;

    <正> 本文报告一例文献上少见的、原发侵犯卵巢的包虫囊肿病例。 -60岁女性于1977年7月2日就诊,主诉子宫脱垂。她住在伊朗东北马什哈德市乡下,于18岁结婚,妊娠20次,生产16次,流产4次,健存6个,末次分娩在16年前,末次月经49岁。 15年前,当她注意到阴道内肿块时发现本病,除值得注意的排尿困难、尿痛以及最近发生的夜尿外,并无其他不适。

    1981年S1期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甲苯咪唑治疗包虫病的并发症

    Murray Cyon I M;薛弘燮;

    <正> 甲苯咪唑可以使包虫囊肿皱缩或杀死,从而可以避免手术。已有记载,虽然应用大剂量但很少有副作用或并发症。作者记述二例在治疗期间持续发烧,可能是药物诱发组织坏死的一个反应。病例报告例Ⅰ:一个11岁利比亚女孩,有腹部进行性膨胀。一年前剖腹发现多发包虫囊肿。她的血红蛋白浓度为10.1g/dl,红细胞沉降率第一小时超过100mm,血尿素、血糖和血浆胆红素

    1981年S1期 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包虫病扫描

    Autree M;孙绪荣;

    <正> 前言棘球绦虫感染的终宿主为犬,中间宿主为羊、牛、马,偶而为人。只有0.5毫米长的绦虫穿过肠壁,进入门静脉循环使中间宿主的人发病。它可停留在肝,或经肺、或至人体其它器官,故囊肿最常见于肝和肺。它们可变得甚大而不产生症状,陈旧的囊肿则可钙化。本病最常见于澳大利亚、冰岛、南美和中东(Houston等,1975),沙特阿拉伯的发生率不明,但在2年半多的时间内,我科从已检查的10万病人中,巳诊断了40例。

    1981年S1期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大网膜在外科的应用

    李永年;

    <正> 大网膜是由双层扁平内皮所组成的腹膜皱襞,其内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网膜具有一种搜寻并制止腹腔内发生疾病的功能。虽然网膜常常被发现位于腹腔内病变所在,但它并无天然或阿米巴样的活动能力,它的移动多半是随着肠蠕动、膈肌运动以及体位的改变而移动。Draper和Jahson断定在炎症过程中网膜具有杀菌、吸收与粘附的特性。网膜的表

    1981年S1期 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小白鼠心肌层成纤维细胞突起内的灶性层板状节段

    王士平;

    <正> Forbes和Spereiakis 1979年在小白鼠心室肌层内看到了不寻常的成纤维细胞。其细胞突在某些部位是特别扁的,并含有线条状排列的电子不透明的结构(中央层板“central lamina”)。这些成纤维细胞突起的灶性层板状节段的形态学提示出细胞内的层板是从上下

    1981年S1期 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房室结、房室束和束近端分枝的形态学——使用电子计算机重建的一项研究

    王士平;

    <正> Roberts和Castleman描述了人房室结、房室束和束分枝的形态学。取下以冠状窦口、膜部、三尖瓣的隔小叶和房室隔为界的一块组织。然后在心脏的额状面上,从右侧心内膜面起始作连续切片。用这种方法作组织切片比以前叙述的技术所得到的切片数要少些。把房室结、房室束和束近端分枝的轮廓详细记录下来,并贮存在电子计算机内。然后其结构的三维重建由电子计算机制作出来并显示在示波器上,因此在任何地方都能转动出来完整的三维影

    1981年S1期 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用免疫荧光法鉴定人体上皮癌内的肌球蛋白

    汤传新;

    <正> 用免疫荧光技术结合抗人平滑肌肌球蛋白所引起的抗体,对人体的乳腺癌、结肠癌、胃癌、支气管癌、食道癌及肾癌增生细胞内肌球蛋白进行了定位。也研究了正常组织和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在所有的肿瘤里肌球蛋白定位于靠近细胞膜的细胞质内。癌细胞显示出比正常组织更强的荧光。在增生细胞内免疫荧光的精确形式是随着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而改变。围绕细胞质外缘的线状免疫荧光是所观察到的最常见的形式,但是在分化好的腺癌内,肌球蛋白

    1981年S1期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恶性炎性组织细胞瘤(炎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处病变患者的个案报告

    陈子馨;

    <正> 本文报导一例患者有4处皮下炎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女性,49岁,于两前髋部及右大腿内侧同时发生3处病变,右前髋部者4×6厘米,蕈状,有溃疡形成,左前髋部及右大腿者均为1×1厘米皮下结节。所有病变皆行广泛切除,病理诊断为炎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于右耻骨部又发现第4处肿物。病变予以切除,直径5厘米。病理所见同前。这种多发性且同时发生的炎性纤维组织缅胞瘤在以前尚未有过报导。

    1981年S1期 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泪腺恶性混合瘤

    张立蒸;

    <正> 本文报导一例泪腺良性混合瘤在9次复发之后发展成癌。该患者13岁时右上眼睑颞侧呈缓慢进行性肿大。肿块可触及,临床诊断为泪腺肿瘤。其后,外科切除泪腺的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病理诊断为“泪腺腺癌——混合瘤”。自第一次手术后,患者8次复发。在第8次复发后,右眼突出必须施行外眼睑缝合术以防止角膜损伤。患者46岁时,疼痛日益加重,鼻眶部疼痛尤甚。右眼视力降为20/400,检查示右侧颞眶上壁部分缺损,视神经乳头呈中等

    1981年S1期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小脑脑桥角原发性脉络丛乳头状瘤

    王致文;

    <正> 脉络丛乳头状瘤约占全部颅内原发肿瘤的0.5%(而且,绝大部分发生于脑室系统)。Revilla复查了Johns Hopkins医院(1926-1945)的小脑脑桥角肿瘤共205例,但无1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因此,小脑脑桥角原发性脉络丛乳头状瘤是非常罕见的。在文献中,我们确能查到的仅15例,其第1例是Cushing(1917)介绍的一个22岁男性,有左侧幕下肿瘤体征和伴有复发的颅内压增高症状3年零7个多月。在15例中,2例患者死于外科治疗之前,其余

    1981年S1期 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细胞化学染色法显示非特异性酯酶对检查渗出液中癌细胞的诊断价值

    吴璥;

    <正> 在胸水和腹水中诊断恶性细胞是比较困难的。鉴于组织化学染色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因而可做为一种辅助方法以提高诊断率。过去Pakalos等提出用细胞化学染色法显示非特异性酯酶(NSE)可以鉴别恶性细胞,指出在通常情况下,恶性细胞NSE活性比良性细胞NSE活性高。为了进一步研究NSE对诊断的价值,作者对112名患者99份胸水及44份腹水标本做了检验,分别做苏术素伊红染色(H.E),May-GrünWald Giemsa染色(MGG)及NSE染

    1981年S1期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交界性及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组织学

    韩大立;

    <正> 本文报导228例非典型性黑色素细胞增生及148例浅表播散性黑色素瘤(肿瘤厚度小于0.76毫米)。两者发生部位类似。前者平均年龄为38岁,后者44岁。伴有良性色素痣者,前者占50%,后者53%。根据组织学观察,作者提出非典型性黑色素细胞增生发展为早期浅表播散性黑色素瘤的顺序为:(1)非典型性黑色素细胞增生(40例);(2)非典型性黑色素

    1981年S1期 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脂肪肉瘤:对55例重新分类病例的研究

    韩大立;

    <正> 作者复习了55例脂肪肉瘤。根据病理组织学所见,将其分为下述各型:粘液样型(29例)、分化良好型(11例)、未分化型(8例)、多形型(4例)、混合型(分化良好型与多形型)(2例)、未分类者1例。粘液样型及多形型主要累及大腿,其余3型则好发于腹膜后。多形型和未分化型患者的存活率较粘液样型和分化良好型者明显降低。粘液样型和多形型复发者常可通过辅加治疗得以控制,而其他各型则不能控制。这种差别主要由于肿瘤部位所致。各型发生转移者依次为粘液样型(10例)、多形型(3例)、未分化型(2例)。

    1981年S1期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软组织恶性肿瘤淋巴转移的特点

    韩大立;

    <正> 本文对453例软组织恶性肿瘤患者的病史和门诊卡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肿瘤为238例,复发者215例。所有诊断均经病理证实。区域性淋巴结转移者34/453例(7.5%)。转移最常见于横纹肌肉瘤(16.7%)、未分类胚细胞瘤(13.4%)、滑膜肉瘤(6.5%)。血管肉瘤和纤维肉瘤转移较少。原发肿瘤的淋巴转移比复发者多见1.6倍。可能系术后淋巴道被切断和瘢痕改变阻碍了肿瘤的扩散。同时也不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复发患者机

    1981年S1期 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免疫反应对软组织肉瘤患者予后的估价

    王崇国;

    <正> 本文对60例组织结构不同的局部类型软组织肉瘤患者进行了检查。结果如下:(1)二硝基氯苯皮肤迟发性超敏感反应最有参考价值。经6个月观察,4+反应者80%处于缓解状态,而同期无反应者,50%由于病情恶化而死亡,30%转移,10%复发。应答反应的最初水平对肉瘤予后的影响只在术后6个月内存在,以后这种依从关系可能被

    1981年S1期 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软组织肉瘤的复发

    夏禹疏;

    <正> 治疗软组织肉瘤的问题之一为其复发率高。有资料提出,治疗效果不满意是与最初手术不完全、肿瘤大小、部位及形态构造有关。肉瘤的局部复发率各不相同。据报道,滑膜肉瘤最高(30~91%),纤维肉瘤为50~60%,脂肪肉瘤为53~85%,横纹肌肉瘤为10%。根治术后软组织肉瘤总的复发率达59%。本文分析了250例躯干及四肢的软组织肉瘤,其中105例(42%)肿瘤复发。最高复发的年

    1981年S1期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TIA:卒中的信号

    刘大爱;

    <正> 约75%的卒中综合征是由脑梗塞引起的。在卒中发作前,很多脑梗塞患者均有过局部神经功能缺失发作。神经功能缺失可分为以下四类:(1)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突然开始的(数秒或数分钟)局部脑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1小时以上或数小时,但不超过24小时;神经功能缺失迅速恢复;无永久性后遗症。(2)短暂全脑缺血发作(TCI):也可用于表示TIA,但用于全脑或普遍脑缺血发作更确切。(3)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

    1981年S1期 1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硬膜外脂肪瘤所致的脊髓压迫症

    郭怀荣;

    <正> 硬膜外脂肪瘤是脊髓压迫症很罕见的原因、它的诊断较为困难。临床上表现常常和转移癌的压迫症相似。在手术中肿瘤外表往往看上去像正常硬膜外的脂肪、在显微镜下也难以和成人的脂肪组织区别。然而辨认出这是一种良性肿瘤是很重要的。假如给予适当地治疗予后要比本文报导病例效果较好。作者报道1例67岁女性、于1979年元月住院。7周前曾感觉全身不适、寒颤、发抖。第2天两肩呈持续性钝痛。全身没有败血症的病灶史。入院前10天双腿软弱无力并且发现上楼梯困难。近3天不能走路、入院前1天排尿困难。1975年曾患肝脾肿大经检查原因不明。体查发现患者肥胖。肝脏在肋缘下4 cm可触及、脾脏刚可触到。在

    1981年S1期 13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二尖瓣狭窄时的收缩期杂音

    吴福恩;

    <正> 心脏外科学发展前把心尖部听到的收缩期杂音都与二尖瓣关闭不全相联系。近年来,对二尖瓣狭窄时收缩期杂音的来源有几种假说。多数作者认为与血液反流有密切关系。作者为证实单纯型二尖瓣狭窄的存在,在瓣膜分离术前直接应用染料稀释法测定反流。许多作者认为在明显二尖瓣狭窄时右室扩大、收缩期杂音是来源于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也可能来自伴随主动脉的狭窄或功能性肺动脉口狭窄。二尖瓣与瓣下装置的功能对收缩期杂音的产生也

    1981年S1期 13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特发性肺动脉扩张的诊断

    吴福恩;

    <正> 特发性肺动脉扩张是指在无心血管病变与肺部疾病时先天性的肺动脉干或其分支的扩张。本病是由Wessler和Jaches首先提出来的。该病是由于先天性弹性组织缺乏或肺动脉干的分化不均造成的异常、其自然病程良好。

    1981年S1期 13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在X线导引下用细针作针吸活检诊断腹部恶性病变

    韩开南;

    <正> 本文结合文献上新近的技术进展,评述细针针吸活检诊断腹部恶性病变的技术、结果和临床应用。材料和方法:作者等1975—1979年间连续对100例疑为腹部恶性肿瘤病人作了细针针吸活检,穿刺针用22号或23号细针(较多用22号针),肿瘤靶区的定位方法包括超声(45%),CTC(41%)普通透视或造影透视(14%)等。确定肿块靶区后,即选择皮肤进针位置,一般以前腹壁入

    1981年S1期 13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头颈副神经节瘤的X线评价

    韩开南;

    <正> 头颈副神经节瘤是极富于血管的肿瘤。如性质未明确即作试探性手术,术中常可能发生严重的后果。近年由于选择性血管造影和CT的应用,使术前可能做出正确诊断及采取相应的措施,手术切除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作者复习40年来收治的72例头颈副神经节瘤,评价X线方法在术前定位和定性诊断上的价值。头颈副神经节瘤中起源于颈动脉体者称颈动脉体瘤。临床表现为一近下颌角颈部侧面的无痛性肿块,必须与其它颈部肿块相鉴别。但由于颈动脉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部的内侧面,

    1981年S1期 13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肝细胞癌的CT扫描

    韩开南;

    <正> 文章报告16例肝细胞癌CT扫描的经验。除3例外,全部病冽均作了静脉注射尿路对比剂(200—300毫升)前、后的CT扫描。4例作了快速大剂量滴注50毫升60%iothalamtae meglumine后的快速连续扫描(动力学扫描)。结果:16例中CT对病变作了正确鉴定和定位者15例。所发现的病变均表现为密度低于周围肝脏的单或多发衰减区。其中7例界限清楚;7例界限不甚清楚。CT未发现的1例系由于肿瘤与肝密度相同所致。

    1981年S1期 13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上胃肠道的绒毛状瘤

    韩开南;

    <正> 上胃肠道的绒毛状瘤为一种起源于上胃肠道粘膜柱状上皮的少见肿瘤。作者等复习Mayo医院3000个食管、760个胃、750个十二指肠、300个壶腹部及1800个小肠原发肿瘤的标本,发现16例共18个有典型绒毛形式和结构的肿瘤,其中7例在胃(2例同时有2个原发瘤、2例发生于胃、食管交界处并脱垂入食管),9例在十二指肠(内有7例在法特氏壶腹区)。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从35—78岁。病理上均为恶性,自原发癌至三级浸润性腺癌不等。

    1981年S1期 13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上颌骨软骨肉瘤

    李源;

    <正> 软骨肉瘤是一种结缔组织源性恶性肿瘤,来自软骨。可局部扩展,亦可血源性转移。虽好发于长骨、肋骨,但10%可发生在颌面区,主要见于筛窦、蝶窦和喉部。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0:1,平均发病年龄50岁。本文作者查阅了最近70年的文献,报道软骨肉瘤发生在颌面部仅50例,并认为大半是原发于鼻腔,进一步扩展才侵犯上颌窦。本文报道华盛顿医科大学耳鼻喉科所治疗的2例上颌骨软骨肉瘤。

    1981年S1期 137-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复盖迷路窗的物质愈合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赵邠兰;

    <正> 耳硬化症是一传导性听力减退的疾病。可以经手术治疗很好地恢复听力。耳科学者们应用各种膺复物于镫骨切除术。有些耳科术者在鼓室腔内不使用外来物质。Portmann在镫骨切除术中使用镫骨茎代替取除的镫骨;Bauer用骨皮质小柱代替取除的镫骨。Schuknecht(1963),House(1970)和作者(Ribari,1976)应用不锈金属,包括钢、钽、钼。用于复盖卵园窗和破裂的园窗的物质有:明胶海绵、软骨膜、骨膜、静脉、筋膜、脂肪或血块

    1981年S1期 138-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胆总管囊肿继发门脉高压症

    邹培凡;

    <正> 胆总管囊肿继发门脉高压2例并结合以前文献中所报导的4例。由于胆总管囊肿的外在压迫而引起部分或全部门静脉阻塞,造成门脉高压和食道静脉曲张。肝脏穿刺活检对于鉴别胆总管囊肿和来自肝内原因所造成的门脉高压不是可靠的方法。有4例胆总管囊肿病人做了内引流术,都取得了门脉减压的良好效果。

    1981年S1期 13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血浆氨基酸分析应用于黄疸鉴别诊断

    杨文光;

    <正> 梗阻性黄疸与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有时即使应用现代临床和化验室的检查,仍然不能明确。但正确的诊断极为重要,常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或延误手术。由于在40%肝细胞性黄疸与梗阻性黄疸病人中,均可出现高胆红素血症与各种肝酶升高的现象,使该二项检查失去意义,因此对于这些病人的黄疸鉴别,常需要作复杂的穿刺性诊断或剖腹探查手术。作者为了减少作这类复杂甚至有损伤性的诊断性穿刺术和手术,通过动物实验和对14例病人临床资料

    1981年S1期 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肠管气囊肿

    李堃发;

    <正> 肠管气囊肿是比较罕见的疾病,主要在小肠或结肠的浆膜下及粘膜下形成多发性的含气性囊胞。到目前为止,在日本报告近200例,全世界有千例以上。作者报告局限于乙状结肠的原发型肠管气囊肿1例,并在病程中观察到囊肿消失的经验,因而结合文献加以讨论。患者系45岁,男性。主诉有便秘和腹痛。1975年出现黑粪及便秘情况。1977年有上腹部

    1981年S1期 14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静脉内化脓性肉芽肿

    林毅;

    <正> 在血管肉瘤中常见的良性表现部分易和真正的良性血管病变相混淆;相反,各种良性血管增生在组织学上也可能难以区别于血管肉瘤。本文报告一例少见的良性血管病变——静脉内化脓性肉芽肿。病例报告:12岁,男孩,2月来发现右颈部有一硬结,曾认为是颈静脉的一部分。检查时,于右颈部皮下组织可扪及—1.5厘米结节,无触痛,质硬,可移动。经试用抗菌素治疗

    1981年S1期 14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经脉络膜下进入第三脑室

    郭怀荣;

    <正> 手术进入第三脑室的效果和范围经过临床实践已经使用数十年。从额部和胼胝体的前部入路已获得广泛的应用。由此路虽可充分地暴露和可能根治第三脑室内肿瘤。但作为一种入路的选择、特别是肿瘤从Monro孔而不能显露时,采用经侧脑室底提起和牵开脉络膜丛与脉终膜组织及穹隆能得到最好的暴露。作者们通过临床应用此手术方法疗效很好。患者仰卧位,头屈曲略向左转。右额部中线旁骨翻开,并在额中回纵形切开皮层长4cm。切口向后并朝中线加深一直进入侧脑室。开口应该从皮层切口到连接穹隆栓的前端和后端而形

    1981年S1期 14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20例大细胞性(非典型性)尤文氏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林毅;

    <正> 对于非典型性或大细胞性尤文氏骨肉瘤早已有所认识,但迄今未见有专门报道。由于其组织学特征易于和其他未分化的骨肿瘤相混淆,所以对其临床和形态学表现有给予描述的必要。本文复习了347例尤文氏肉瘤的组织学切片。根据细胞的大小和多形性,从中分出来20例大细胞性尤文氏肉瘤。临床资料:本组20例病人(男12例,女8例)的年龄在7~48岁间。最常见的症状为疼

    1981年S1期 14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对应用铟~(111)白血球标记诊断腹腔脓肿的评价

    杨文光;

    <正> 腹腔内感染性病灶或脓肿尽管有发热等症状,但有时定位仍有困难而影响确诊。在炎症早期虽然应用多种检查,包括放射照片,放射性同位素等,诊断仍可不明。最近Thakur等根据脓肿内白血球集聚的病理,在经过测定多种能使白血球放射性标记的元素时发现以铟~(111)氧化物标记白血球是最符合要求的,白血球的活性在标记过程中并不改变而可蓄积在炎症区。因此提出将铟~(111)作为自身白血球标记应用于确诊脓肿定位这项新技术。经实验研究证明标

    1981年S1期 145-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恶性胆道梗阻的非手术处理:一种放射学代替方法

    徐德征;

    <正> 虽然胆道分流术在减轻恶性胆道梗阻的症状上是一有益的方法,但术后仅能提供平均6个月的存活期,而手术死亡率高达10—33%。因此,避免高死亡率的处理方法就成为人们严重关注的问题。新近的经皮放射技术的进展,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非手术方法。本文报告12例晚期恶性胆道梗阻病例应用经皮放射技术作非手术性治疗的结果,就其方法和价值作了简要的讨论。

    1981年S1期 14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心脏包虫囊肿

    孙绪荣;

    <正> 心脏包虫囊肿为罕见的病变,通常发生在左心室。凡来自包虫病流行区的病人,应予以考虑这一诊断。这种病人在胸部X线检查时表现为异常的心脏阴影,经常并有心电图的T波改变。由于囊肿的生长压迫其周围的心肌,引起冠状动脉的移位及节律的异常,机械性地干扰AV瓣及心室的功能。伴有囊壁钙化的囊肿自发退化和伴有过敏性休克的囊肿破裂均可发生。用心肺旁路(体外循环)早期切除囊肿是可取的。本文报告左心包虫3例,其中2例采

    1981年S1期 14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胃贲门的双重对比检查及其动力学影像

    韩开南;

    <正> 胃贲门是钡歺检查上一个困难的区域。在非扩张状态下,其表面细节常被拥挤的皱襞所隐蔽,而在充盈相上,只能显示大的轮廓异常。因此,在诊断早期肿瘤和鉴别肿瘤与假肿瘤上常遇到困难。胃双重对比是检查贲门区的一理想方法。可显示较细致的解剖和病理变化。作者等根据200例胃双重对比检查结果,将贲门正常的X线解剖形态分为4型,并举例讨论其在诊断贲

    1981年S1期 149-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正常猴子清醒和睡眠时颅内压力

    刘文耀;

    <正> 连续记录颅内压(ICP),能显示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复杂的,短暂的ICP的类型。Landberg发现在脑瘤颅内压增加的患者中,有自发的发作的波型。他规定三种ICP波;A波(平顶波)、B波和C波。平顶波之特点是迅速升起500~1000mmH_2O之间,并保持恒定高水平5至20分钟,然后迅速降到原有压力。B波之特征为搏动压力大约在每分钟50至500mmH_2O之间。A波和B波与病理变化有关。

    1981年S1期 150-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伴随肺动高压的处理

    乔峻;

    <正> 作者在1959~78年,迂到41例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女性34例,男性9例。年龄从1个月~11岁(平均19.7个月)。右心导管通过来闭导管者39例,并得以下资料: 肺动脉收缩压、体循环收缩压比率(Pp:Ps)、肺体循环血流量比率(Qp:Qs)、肺血管阻力(PVR)以及肺体循环阻力比率(Rp:Rs)。

    1981年S1期 15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在闭经妇女中的诱发排卵

    江海;

    <正> 作者经过实践认为闭经妇女的诱发排卵药物的选择可根据两点:(1)应用孕酮后有无撤退性出血;(2)有无泌乳。在有撤退性出血及有或无泌乳的患者,诱发排卵的首选药物是克罗米芬。无撤退性出血又无泌乳患者应用人类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假使有泌乳,可给予溴素角隐亭。共观察76例原发和继发闭经并希望生育患者用克罗米芬,溴素角隐亭或人类绝经促性腺激素(H.M.G)治疗。其中71例接受了克罗米芬治疗,39人(55%)排卵。

    1981年S1期 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微电流引起口腔白色病变的临床及组织学研究

    尹月兰;

    <正> 1879年Chase首先提出各种金属可损坏牙齿,1932年Lain和Ullmann曾记述过微电流引起白斑。Ullmann曾报告在其检查的580例白斑中有3例发展为癌。Inoray和Bánóczy指出当有害的高电位被排除后,口腔粘膜疾病有显著改进。Frykholn和其同事研究了各种金属可能是发生扁平苔癣的病原因素。近来的研究提出,不但在口腔白斑而且在口腔扁平苔癣

    1981年S1期 15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颞叶发育不全(附一例尸检报告)

    翁建英;

    <正> 颞叶发育不全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异常,过去认为都同时伴有硬膜下囊肿或脑脊液的异常积聚。Robinson提出当颞叶或额叶被脑脊液积聚占据而致发育异常或发育低下时称为“颞叶发育不全综合症”。他分析了文献中的15例都有硬膜下单发或多发水囊瘤。本文作者在一例尸检病人中偶尔发现有一侧颢叶发育不全,但没有发现有囊肿,临床上也没有大脑功能紊乱的表现。

    1981年S1期 15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颌骨的良性纤维骨性病变

    张立蒸;

    <正> 颌骨良性纤维骨性病变为异原性而又复杂的一组肿瘤或反应性病变,其纤维结缔组织间质可分化为牙骨质样组织或骨组织。关于其命名,分类或病变性质,意见尚有分歧。本文报告45例此类病变。年龄分布为6~70岁,平均年龄20.7岁。女33例,男12例。下颌骨与上颌骨之比为23:22。所有患者均经切除和刮除术。5例术后复发。经第2次广泛切除证实治愈。镜检分为下述4型:(1)牙骨质性纤维瘤(13例):均呈弥漫性肿大的无痛性、无触

    1981年S1期 15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一例青光眼手术患者发生黑色素瘤眼眶转移

    霍继光;

    <正> 虽然脉络膜和睫状体黑瘤的眼眶转移已有报道,而眼球摘除后无巩膜外扩散病变的眼眶转移是罕见的(0.4~0.7%)。作者描述一例曾施行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患者,术后不久发现脉络膜睫状体黑瘤而眼球摘除,继而眼眶转移,全身转移而死亡。病例报告:61岁糖尿病女患者,右眼突然视力丧失一周。右眼眼压54mmHg,雾状角膜、前房浅、晶体后下方有一机化出血块,左眼正常。用药物控制眼压无效,于1976年2月26日

    1981年S1期 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应用裂隙灯显微镜测量前房深度

    孙鑫;

    <正> 临床已可行前房深度测量,然此种测量常需加一个附设装置,致使多数检查者不乐意采用。作者介绍了一种仅用Haag-Streait 900型裂隙灯显微镜而不需任何附设装置的前房深度测量法。使灯臂和显微镜臂间的夹角成45度,显微镜置于右侧并用固定螺固定,然后将光束开成

    1981年S1期 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开角青光眼施行显微手术的远期效果

    孙鑫;

    <正> 作者对298例开角青光眼所作306眼显微手术的远期效果作了介绍。观察期1~12年,年龄为40~89岁,原确诊为早期青光眼28眼,发展期91眼,晚期187眼。术前高眼压239眼。手术包括巩膜静脉窦切开烧烙术88眼;巩膜静脉窦切开合并小梁切开术55眼,自体成形房角分离术15眼;定量巩膜静脉窦切除术103眼;小梁后滤过性巩膜切开合并层间巩膜切除

    1981年S1期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闭角青光眼施行П.Φ.Архагелъский改良巩膜切开虹膜切除术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孙鑫;

    <正> 作者考虑到闭角青光眼眼内液引流道和房角状态,特对69例闭角青光眼患者施行改良手术,并对其近期和远期效果提出分析。 69例中,早期10例,发展期22例,晚期31例,绝对期6例。术前高眼压47例,中等度增高22例。术前视力:0.8~1.0者21例,0.1~0.7者29例,低于0.1者13例,可疑光感——“0”者

    1981年S1期 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成骨不全患者镫骨切除术的手术所见和效果

    李源;

    <正> 成骨不全是一种罕见的、结缔组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临床表现为自发性骨折、关节松弛、兰色巩膜和传导性耳聋。成骨不全和耳硬化症均表现传导性耳聋,过去把耳硬化症解释为成骨不全的局部表现;但近代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已证明它们的病因学截然不同。本文报道9例(12耳)迟缓型成骨不全患者镫骨切除术的术中所见和听力改善,且回

    1981年S1期 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喉部份切除术经胸骨舌骨肌筋膜的喉重建

    李源;

    <正> 喉癌症状出现相对较早、又因喉软骨的屏障作用不会迅速转移以及早期转移通常局限而不侵犯颈部使喉部份切除术、喉重建外科得以重新承认和发展,但喉粘膜缺损的修复以防狭窄始终是喉重建外科的最大难题。尽管可借上皮再生或用口腔粘膜、鼻中隔、皮瓣、软骨膜和会厌软骨移植,但只能修复较小缺损。本文介绍用胸骨舌骨肌筋膜重建喉的方法,该筋膜较

    1981年S1期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用聚乙烯全听小骨复位膺复物的经验

    吉保华;

    <正> 慢性中耳疾病的外科处理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根除病灶;二是恢复听力。现今,外科手术常常注意有效地控制疾病,而有关恢复听力仍存在大量的争论。慢性中耳炎最初的损害常常是在钻骨和镫骨之间失去连接,此可用钻骨移植加以矫正。起初,是用自体钻骨移植,再后是使用同种钻骨移植,而最近则采用裁剪的自体或同种钻骨移植。患者的钻骨、镫骨上

    1981年S1期 160-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第二耳镫骨切除术后的并发症

    苏时务;

    <正> 作者对50例双耳手术的耳硬化症患者的回顾,发现第二耳镫骨切除术后有5%的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第一耳得到良好的效果以后,第二耳是否要作镫骨切除术,耳科专家有着分岐意见。许多专家认为第一耳得到良好的听力后在适当的时期施行第二耳手术是正确的。双耳手术间隔的时间老年者一年,年轻者数年。Morrison认为间隔5年合适。但是,Ludman等认为双

    1981年S1期 16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镫骨切除和对侧耳的迷路反应

    李同英;

    <正> 镫骨切除的病人,迷路功能发生变化是众所知的,已有较多的文献报导。Soldatov观察了镫骨切除术后几天,对侧耳迷路功能的变化、他发现:镫骨手术后最初几天,对侧耳迷路功能亢进时,手术耳能获得良好听力;反之,听力改善不明显。复习英文文献,未见类似报导。作者分析镫骨切除术与对侧迷路反应的互相关系。对45个耳硬化病人进行听力学研究,包括纯音测定、语言接受测定、语言识别率和鼓室测压。所有的病人做热试验,分二

    1981年S1期 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