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 前言

    <正> 包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它长期流行于我国西北各省区。据解放后的病例统计,新疆患病人数超过一万余人,占全国病例数一半以上。新疆医学院自1956年建院后,在院长主持下,成立了由前后期有关科室组成的包虫病研究协作组,(1981年改为包虫病研究室)。三十余年历经沧桑、人事更迭,但致力于包虫病防治工作的前后期各族科技人员,在院长的领导支持下始终不渝发挥基础和临床各科特点、专长,密切配合。自1987年开始了国际间合作。在基础研究方面对新疆包虫病从病原生物学、流行病学、免疫学、病理学、诊断和治疗、卫生教育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和有益的经验,积累了丰富的基础理论资料,填补了新疆包虫病防治中某些空白,如对新疆棘球

    1993年03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细粒棘球蚴异常形态结构观察

    丁兆勋;

    作者观察(1)76例未经抗棘球蚴药物治疗,手术摘除人肝(36例)、肺(40例)棘球蚴,其中有异常形态的肝囊8例(8/36,22.2%)、肺15例(15/40,37.5%)。(2)经丙硫咪唑治疗、手术摘除囊肿2例。(3)有异常形态的羊、牛及骆驼棘球蚴共38例,其中羊肝12例(12/35,34.2%)、肺10例(10/35,28.5%),牛肝4例(4/20,20%)、肺6例(6/20,30%),骆驼肝4例(4/10,40%)、肺2例(2/10,20%)。(4)人工感染杂交小白鼠106只,腹腔棘球蚴有异常形态者42例(42/106,42.4%)。这些异常形态结构多发生于角质层,生发层则罕见。囊壁表面也明显易见。它们的形态表现为:蜂巢状结构,斑块形成,皱折条纹,结节样变,棘状突形成,空泡形成,纹理改变,裂隙形成、波状纹,弹簧样纹理,结晶形成,不同区带形成,菜花样组织增生,局部性组织增生,纹理紊乱、破坏。

    1993年03期 151-155+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3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疆狐、狼体多房棘球绦虫形态观察

    丁兆勋;

    作者调查了准噶尔盆地塔城、和丰、北屯、福海、阜康、小拐等地区及乌鲁木齐西南效区,狐、狼体多房棘球绦虫感染。对各地绦虫形态作了比较,主要形态结构均相似,最高感染率为33%。调查中发现,狼体寄生的多房棘球绦虫与狐体标本在体节数、孕节外形、顶突钩及奉丸形态上有不同点。

    1993年03期 156-158+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人工感染细粒棘球蚴在狐狸体的观察

    王维;丁兆勋;

    人肝细粒棘球蚴的原头蚴,经口人工感染野生红狐(Vulpes vulpes)。118d后解剖小肠壁附着有成熟的细粒棘球绦虫。虫体染色后,对其形态特点作了描述。与人工感染犬细粒棘球绦虫作了形态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认为新疆北疆地区,野生红狐也可能作为细粒棘球绦虫的自然终宿主。这种潜在宿主的存在在包虫病的防治及流行病的研究中应引起注意。

    1993年03期 159-161+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疆不同地区犬细粒棘球绦虫形态学特征进一步观察

    王萍;丁兆勋;

    作者对新疆北疆北部吉木乃县、沿天山一带和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农场犬自然感染细粒棘球绦虫成虫的顶突钩和链体各部分进行了形态学观察,证实吉木乃县与盆地西北缘农场犬细粒棘球绦虫在节片长度及成熟节片和孕节内形态结构上显著不同。认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虫株。

    1993年03期 162-164+161+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疆不同宿主来源细粒棘球蚴囊液可溶性蛋白质组分抗原性分析

    王萍;冯新华;

    应用免疫印渍法对新疆羊、人、牛、骆驼源细粒橡球蚴囊液可溶性蛋白质组分的抗原性进行比较分析。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显示羊、人、牛、骆驼源细粒棘球蚴囊液各含有多个蛋白质组分,免疫印渍法显示包虫病人血清主要识别囊液中65、56、38、35、30、25、23、16、12和10KD蛋白质抗原成分,以38KD蛋白质抗原组分反应性最强。泡球蚴病人、绦虫病人和一些非寄生虫病患者血清可广泛地与38KD组分发生交叉反应。16、12和10KD蛋白质抗原组分敏感性较弱但特异性较强,仅与泡球蝴病人血清发生交叉反应,是棘球属特异的。

    1993年03期 165-168+173+253-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肝细粒棘球蚴病肝组织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反应的免疫组化定量研究

    黄佩;邹培范;李俊;陈朝伦;杨冰梅;赵善廷;

    本研究用OK系列单克隆抗体对肝包虫患者肝组织的B、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且对其细胞密度、比值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肝包虫患者肝组织(距病灶>5cm),外囊及毗邻肝组织中CD_3~+、CD_(19)~+、CD_4~+及CD_8~+细胞密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外囊及毗邻肝组织CD_4~+/CD_8~+细胞的比值较肝包虫肝组织及对照组均有显著降低(P<0.01)。肝包虫肝组织内CD_(19)~+细胞与CD_3~+细胞密度间无显著性差异(P>0.1)。在肝实质区的灶状坏死区内,CD_8~+细胞占优势。实验结果表明,在肝包虫感染时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均增强,局部组织反应中CD_8~+细胞占优势提示细胞免疫以抑制性免疫为主,且此抑制性免疫反应有梯度变化,距包虫囊越近则免疫抑制越强,CD_4~+细胞与CD_8~+细胞密度改变可能与肝组织纤维化有关。包虫病时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为两个独立的免疫系统,无相关关系。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包虫病患者化疗、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1993年03期 169-173+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草药骆驼蓬籽与甲苯咪唑联合治疗小鼠棘球蚴的效果观察

    薛弘燮;康金风;韩茂莉;吴炳洪;杨文光;马新民;姚志道;

    用5%骆驼蓬籽提取液和甲苯咪唑1g/kg饲料(相当50mg/kgbw/d)药食单独和联合用药,口服90d。显示骆驼蓬籽提取液对小鼠腹腔棘球蚴生长有抑制作用,并对角质层、生发层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囊重减轻率为67.8%。骆驼蓬籽提取液与甲苯咪唑联合用药对小鼠棘球蚴有明显的协同致死作用,与甲苯咪唑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

    1993年03期 174-177+254-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骆驼蓬籽治疗小鼠腹腔棘球蚴和泡球蚴的效果

    康金风;薛弘燮;杨文光;马新民;姚志道;

    作者报道了用含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籽提取液5%的药食喂养人工接种腹腔继发性棘球蝴和泡球蝴小鼠,疗程60~120d,实验结果发现对鼠体内的棘球蝴和泡球蚴均有抑制生长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对棘球蝴与泡球蚴囊的大小、数量及囊重进行了观察,囊重减轻率分别为59%~63%与54%(P<0.05)。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用药组棘球蚴囊壁角质层与生发膜被损伤。

    1993年03期 178-181+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脑包虫病的免疫诊断

    黄东林;王萍;栾新平;

    作者报道了16例经手术证实的脑包虫病,手术前用皮内试验(ID)、间接血凝试验(IHA)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CIEP)三项试验方法检查结果,三项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56.2%、46.1%和15.4%,其阳性率远远低于人体其它各部位包虫病。其主要原因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和免疫学特性有关,可能是血脑屏障阻止了脑组织中棘球蚴的代谢产物进入全身免疫系统。但在临床应用上,免疫学试验检查还是有助于流行区内脑囊性病灶的鉴别诊断。

    1993年03期 182-183+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肝泡球蚴病组织中S-100~+DC(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的免疫组化研究

    杨冰梅;黄瑢瑢;沈宝茵;田卫华;陈朝伦;韦新荣;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2例人肝泡状棘球蚴(Em)及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瘤旁肝组织内S-100~+DC、CD_(68)~+细胞(巨噬细胞)、OPD_4~+细胞(T辅助细胞)及CD_(20)~+细胞(B淋巴细胞)进行了定量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S-100~+DC、OPD_4~+细胞及CD_(20)~+细胞在Em组均明显高于海绵状血管瘤组(P<0.05);(2)在Em组中OPD_4~+细胞数量多于CD_(20)~+细胞数(P<0.05);(3)S-100~DC数与OPD_4~+细胞呈负相关(r_s=-0.5818,P<0.05)。提示S-100~+DC在人肝Em的免疫反应中有某些作用,其作用环节有待阐明。

    1993年03期 184-187+181+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颅内泡状棘球蚴病

    郭怀荣;柳琛;苏来曼;张小宁;杨保成;

    作者报道1989年以来收治的5例脑内泡状棘球蚴囊肿,均经病理证实。其中3例合并肝泡状棘球蚴,2例肝、肺均有泡状棘球蚴。此病其临床表现及CT扫描均不典型,常常被误诊为颅内胶质瘤。因此凡对来自牧区该病流行区患者,有颅内高压症状,CT显示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低密度病灶排列为葡萄状,结合包虫三项试验常可做出正确诊断。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口服丙硫咪唑等驱虫药物无效。

    1993年03期 188-189+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后颅凹包虫囊肿(附6例报告)

    郭怀荣;柳琛;陆永建;鲍遇海;苏来曼;郝玉军;张庭荣;党木仁加甫;

    本文报道了6例后颅凹包虫囊肿手术治疗,其中完整摘除囊肿5例,破溃摘除1例。我们使用脑室内加压与局部加压漂浮法相结合,可以使包虫囊肿缓慢脱出完整摘除。术中切开皮层分离外囊时需要特别仔细小心,动作轻柔、缓慢,以防将内囊弄破发生过敏性休克,使子囊随脑脊液种植到其它部位,形成多发生性包虫囊肿。

    1993年03期 190-191+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心脏包虫病的诊断及治疗

    马拉提;乔峻;申康;高晓明;于湘友;

    作者总结了6例心脏包虫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其中5例为心肌和心包包虫囊肿,1例为右心房内包虫囊肿。提出因心脏包虫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需借助超声技术、放射学、免疫学检查等。手术治疗可视囊肿所在部位采用体外循环或一般开胸手术行内囊摘除术,并在术前术后给于药物治疗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1993年03期 192-193+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完整内囊摘除治疗肾脏包虫病(附2例报告)

    秦韶华;伊力克;盛新福;阿尼瓦尔;

    作者通过2例肾包虫病治疗,认为完整包虫内囊摘除手术方法是较为理想的。除屏弃以往肾切除方法,保留肾脏,肾功能得以恢复外,避免了内囊摘除时穿刺囊液的污染,以及应用福尔马林或双氧水杀灭原头蚴涂擦外囊壁带来的组织损害和造成并发症的危险。

    1993年03期 194-195+193+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阿苯哒唑及左旋咪唑联合防治肝、腹部包虫病的实验研究

    李君;

    作者对阿苯哒唑及左旋哒唑联合防治肝、腹部包虫病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LMS及ABZ均能有效阻止CE原头蝴及AE感染材料在小鼠腹腔内的生长、发育,明显降低感染率及CE包囊的数量,与LMS及ABZ单独用药相比,两者联合用药效果更佳,似有协同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仍有部分CE原头蚴及AE感染材料能够在小鼠腹腔内生存、生长及发育,且其角质层及生发层的病理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包虫囊肿对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实验治疗结果表明LMS对已形成的CE及AE包囊均无明显影响。ABZ对两者均有一定疗效,与此相比,LMS及ABZ联合用药效果更佳,两者均可引起包虫囊肿角质层及生发层的变性、坏死。但程度有明显差异,ABZ引起的病理变化以生发层变性为主,而联合用药组则以生发层的坏死、脱落为主,显示LMS能有效地增强ABZ的效果。对AE实验治疗小鼠腹腔包虫组织进行重种植实验,接种于同种系小鼠腹腔内,各组均有包虫囊肿再生,表明药物的作用较局限,尚不能完全杀灭包虫组织,使其丧失再生能力。

    1993年03期 196-201+258-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骆驼蓬籽治疗人体肝棘球蚴病的临床观察

    杨文光;马新民;张新峰;

    作者自1988年以来用自制含骆驼蓬籽的抗包虫口服液治疗肝棘球蚴病(下称肝包虫病)23例。其中囊性包虫病21例,泡球坳病2例。7例服药后2个月进行手术,原头蚴死亡率平均为22.10%,对照组11.2%。另6例服用抗包虫口服液经B超、CT随访,囊肿与包块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有1例包块消失治愈。

    1993年03期 202-203+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肝包虫病并发胆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附36例报告)

    杨含维;杨文轩;

    作者报道了肝包虫病并发胆道感染36例。肝细粒棘球蚴压迫或破入胆道和肝泡状棘球蚴侵蚀胆道是导致胆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具有一般胆道感染及肝包虫病的特点,B超、CT及PTC能协助诊断。治疗应尽早行胆道及包虫腔引流;泡状棘球蚴所致胆道感染则需通过包虫累及胆道置U管引流。手术前后应给予氨基甙类抗生素和甲硝唑。

    1993年03期 204-205+259-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肝棘球蚴囊液、残腔液厌氧菌感染的研究

    栾梅香;付燕;黄佩;道彩梅;季萍;梁文瑛;

    作者对30例肝包虫患者分别进行囊液、残腔液厌氧菌细菌培养,结果囊液厌氧菌感染率30%,需氧菌感染率10%;残腔液厌氧菌感染率57%,需氧菌感染率29%。提示肝包虫厌氧菌感染为内源性,没有并发症时主要以厌氧菌感染为主,临床症状轻。手术时除常规用双氧水冲洗外,还需用灭滴灵液冲洗。

    1993年03期 206-208+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肝左叶包虫囊肿误诊为心包包虫囊肿一例报告

    孙绪荣;米娜娃尔;

    <正> 患者,女性,44岁,干部,山东人,工作居住新疆伊宁市。1991年4月20日因左上腹痛伴心慌7月余入我院普外科。入院后肝胆B超确诊为肝包虫囊肿,超声心动图发现心尖部包虫与心包膜紧密相连。X线胸片为左上肺炎,包虫破裂并感染不能除外,胃肠造影为肝左叶包虫囊肿突入胸腔继发心包包虫囊肿(图1,2)。转入心脏外科后,术前诊断心脏包虫,术中发现囊肿位于肝左叶,囊腔与肝脏相通,致左膈局限凸隆,与心包粘连,术后诊

    1993年03期 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肝肺包虫病患者经吡喹酮治疗后肺包虫变化的观察

    李俊;邹培范;杨文光;姚秉礼;

    本文报道了25例肝肺包虫病患者经吡喹酮治疗后肺包虫变化的临床和实验室观察结果。经吡喹酮治疗后未行包虫囊摘除术的22例患者中,14例肺包虫囊肿消失或部分消失,8例肺包虫囊肿缩小或稳定。2例近期手术者,原头蚴死亡率计数分别为68%和89%,包虫囊壁组织学检查未见到生发层。2例治疗后1年手术者,原头蝴死亡率为100%,包虫囊壁组织学检查无生发层,角质层也受到了明显的损害。结果表明,吡喹酮对肺包虫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结合外科手术,临床治疗效果将会更好。

    1993年03期 209-213+260-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脂质体阿苯达唑及主要代谢产物的HPLC法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温浩;买尔旦;王建华;R. R. C New;

    作者报道了动物(鼠)口服脂质体阿苯达唑后血浆、肝脏、包虫囊组织和囊液中阿苯达唑及主要代谢产物阿苯达唑砜和阿苯达唑亚砜的反相HPLC法。同时进行了药物动力学研究和并用西咪替丁后对血、肝药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阿苯达唑在血浆、囊液中的检出限为0.05μg/ml,在肝脏和囊组织中为0.10μg/g;砜和亚砜在血浆、囊液中均为0.01μg/ml,在肝脏和囊组织中均为0.02μg/g。药物动力学结果显示,阿苯达唑脂质体、混悬液及脂质体并用西咪替丁后的体内过程均符合二室模型,混悬液并用西咪替丁后符合单室模型。阿苯达唑脂质体具有一定的缓释及靶向的作用,西咪替丁可能增强阿苯达唑的缓释作用,同时可能加速阿苯达唑亚砜的代谢。

    1993年03期 214-219+261-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不典型肺包虫患者的诊断价值

    王元纯;沙代提;冯新琪;

    16例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肺包虫病,经纤维支气管镜(FB)检查得到确诊。肺包虫FB检查所见具有一定的特性,因此强调对不典型肺包虫患者进行FB直观、刷检及吸出液寻找病原体,对确定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1993年03期 220-222+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脑包虫病围手术期的护理

    彭巧君;

    <正> 脑包虫病是包虫病中较少见的一种。我科从1982~1992年共收治各类脑包虫病患者48例。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本病围手术期护理重点在于术前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预防脑包虫囊肿破裂发生。因颅内压(ICP)增高是囊肿破裂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的方法是要病人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或碰撞头部;避免一次性快速大量输液;头痛、烦躁较甚者,给予脱水剂;防治感冒、便秘。一旦发生囊肿破裂症状者应立即抢救并手术。还要特别注意ICP增高症状,意识、瞳

    1993年03期 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液氮冷冻治疗肺包虫囊肿(附4例报告)

    吴明拜;

    本文报告液氮冷冻治疗肺包虫囊肿4例5次的体会。全组无手术死亡,3例术后摘除冰球复温后伊红染色原头蚴着色率为95%以上,说明原头蚴死亡,术后无复发的可能性。4例随访5年均无复发。并对液氮冷冻治疗的适应证和手术方法等进行了讨论。

    1993年03期 223-224+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人体眼眶包虫病13例临床分析

    程浩;许平;

    作者综合分析报告了人体眼眶包虫病13例。其占新疆地区全身包虫囊肿4276例的0.3%。结合临床实践系统地阐述了其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技术和治疗原则。并总结提出了诊断、治疗眼眶包虫病的要点与措施。

    1993年03期 225-226+263-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肾包虫囊肿的CT诊断(附3例报告)

    洪润寰;

    本文报告经手术证实的3例肾包虫囊肿的CT表现。其特征性表现是:(1)卵圆形或圆形水样密度囊肿。(2)母囊内有子囊。(3)囊膜剥离征象。(4)囊壁钙化。并讨论了本病的破裂感染和与先天性肾囊肿的鉴别诊断。

    1993年03期 227-229+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ZT胶在肝包虫病引起胆瘘粘堵术后的护理观察

    王梅新;

    <正> ZT胶在肝包虫病引起胆瘘中的运用,是外科治疗包虫病人的又一创新,它是在包虫内囊摘除后囊壁瘘口上用浸透于ZT胶的明胶海绵填补缺损,使之在1~2 nim内迅速凝固而达到堵痿效果的,经25例患者的临床实践,效果满意。我们体会到术后密切观察及护理十分重要。具体做法是:在残腔置观察管,一周内每日要在无菌操作下抽净残腔积液一次,并且在术后前三天留取抽液标本送胆红

    1993年03期 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眼眶包虫囊肿的CT诊断(附4例报告)

    洪润寰;塔西甫拉提;

    作者分析了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包虫囊肿的CT表现。显示为眶内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的囊性病变。其CT值近似水的密度。增强扫描囊壁不增强或仅轻微增强。本病的CT表现颇具特征性,是诊断艰眶包虫囊肿安全可靠的理想检查方法。此外还对某些少见病例的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1993年03期 230-232+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小儿胸部包虫病的外科治疗(210例临床分析)

    吴明拜;钱中希;陈刚;

    作者报告了1957年6月至1991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小儿胸部包虫病210例,行各种手术治疗235次,手术死亡率0.47%。术后随访200例,与本病无关死亡2例,2例复发(1%)。这些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在流行区与家畜(犬)有接触史占97.6%。约87.1%有呼吸道症状,9.5%咳出粉皮样物,局部胸廓隆起者占13.3%。皮内过敏试验阳性者占89.9%。经胸部X线、超声检查和皮内Cosoni试验,可确诊胸部包虫病。外科手术是目前唯一选择的有效疗法。

    1993年03期 233-234+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疆福海县科克阿尕什乡人体包虫病调查

    王云海;邹培范;温浩;付燕;丁兆勋;P. S. Craig;M. T. Rogan;R. R. C. New;C. N. L. Macpherson;D. P. McManus;

    1990年11月及1991年8月对新疆福海县科克阿尕什乡居民人体包虫病作了普查。共普查416个家庭,1796例居民,其中男性859例,女性937例,年龄1~84岁。哈克萨族1351例,汉族417例,其它民族28例。同时抽查家犬11只,检查野生狐狸10只。结果:包虫病手术史者15例(0.84%),B超检查阳性者11例(0.61%),点酶联免疫试验阳性者59例(3.29%),滤纸血ELISA试验阳性者98例(5.46%),总阳性率9.08%。年龄组间和民族间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4只家犬感染棘球绦虫,感染率36.4%。3只狐狸感染棘球绦虫,感染率33.3%。416个家庭中,33%养有家犬,60%养有绵羊及其它牲畜,49%家庭宰杀牲畜,大于5岁的居民几乎全部缺乏有关包虫病方面的科普知识。这些因素可能是导致包虫病流行的重要原因。

    1993年03期 235-237+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肝泡状棘球蚴病治疗探讨(附36例报告)

    李俊;邹培范;杨文光;温浩;王云海;杨含维;

    本文总结了我院1983~1992年收治的肝泡状棘球蚴病36例的治疗经验。我们认为根治性病变切除是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部分病变切除,解除胆道及血管压迫,结合手术前后化疗对晚期肝泡状棘球蚴病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有希望在大多数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吡喹酮和丙硫咪唑对泡状棘球蚴病具有肯定的治疗效果,结合外科手术治疗肝泡状棘球蚴病效果将更为理想。

    1993年03期 238-242+278-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左上叶肺包虫误为左下叶肺包虫一例

    孙绪荣;木合拜提;

    <正> 患者,男性,8岁,新疆呼图壁县人。1993年2月6日以左下肺发现肿块8月余入院。B超检查:胸部查见液性暗区。X线检查:胸片正、侧位,左肺下野均匀致密,上缘呈圆顶状,下缘同膈肌相连(见附图),术前诊断左肺下叶包虫。术中发现肺上、下叶位置颠倒,予以复位,术后诊断左肺上叶包虫。复习胸片,左肺门距纵隔较远,左上肺纹理增多似左下叶,

    1993年03期 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心脏包虫病MRI所见

    孙绪荣;

    <正> 包虫病影像学资料文献上报道不多,关于MR影像所见的报告更少,现就我院近来经手术证实的又一罕见的心脏包虫病MRI所见作一介绍。患者,女性,20岁,汉族,学生,新疆额敏县人。1993年2月24日因心慌、气短、胸闷、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嗜睡、晕厥而入我院。心电图:左束支不全性传导阻滞,下壁心肌缺血。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包虫囊肿。X线检查(常规心脏四位置、心脏记波摄影):心脏包虫病。磁共振(MR)检查:使用Philips 0.5TRI型机,冠状面,横切面选择SE自旋回波产生信号,在T_1加权像上左心室有巨大多囊状低信号区,外囊与囊内容物等密度,囊肿突入

    1993年03期 243-244+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3736例包虫病的统计分析

    王羽;

    <正> 作者首次将我院36年(1957~1992年)收治的3736例包虫病进行统计分析。肝包虫、肺包虫、腹腔包虫和脑包虫是我院包虫病主要构成的病例,体内其他脏器组织的包虫病仅占少数,共107例(2.86%),而肝包虫病2427例(64.96%)为第一位,肺包虫病1026例(27.46%)为第二位,腹腔包虫病114例(3.05%)为第三位,脑包虫病62例(1.66%)为第四位。肝包虫病发病率最高,它与其他各部位包虫病之比为1.85:1,肝包虫病在各民族包虫病的构成中也占第一位,肺包虫病

    1993年03期 244+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心脏、心包包虫病影像学诊断(附6例报告)

    孙绪荣;

    本文报告6例单纯型和复杂型心脏(心室和心房)包虫病、心包包虫病。本病的X线检查殊为重要,本组6例凭借X线检查等客观资料的具体分析,术前做出了正确诊断。超声学检查能突出显示囊性或实性肿物。X线检查和超声学检查的结合应视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式,根据诊断需要与可能还应重视心血管造影和电影摄影、数字减影(DSA),电算体层(CT)、磁共振(MR)等先进影像技术的应用,以发现与证实更多疑难的病例。

    1993年03期 245-247+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小儿脑包虫病的诊治特点

    栾新平;肖三潮;木以提;党金山;黄东林;

    <正> 小儿脑包虫病在临床表现、免疫学、影像学特征及外科治疗上,与成人脑包虫有很多不同之处。这种差别,在年龄越小的患者中,表现就越明显,现将我们诊治的5例报告如下。病例 5例脑包虫病患者中4例的临床表现见附表。另1例为巨大脑包虫,患儿7岁,男。1985年4月开始出现右拇指阵发性抽搐,每次抽搐累及右面部及肢体。1986年2月,右上下肢渐感无力,不能持物和行走。查体:左额部隆凸明显,隆凸中央用手指轻轻压迫后可凹陷,且富有弹性感。眼底视乳头水肿,右侧中枢性面瘫,右上下肢肌力Ⅲ级,反射亢

    1993年03期 248-250+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左颌下腺细粒棘球蚴病一例

    孟文慧;

    <正>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以肝肺包虫病最多,在心、脑、眼、脾、肾、肌肉等处包虫病较为少见,但发生在颌下腺十分罕见。国内尚未见有报道,现将我科收治一例发生在颌下腺的细粒棘球蚴病报告如下。患者,17岁,女性,因左颌下腺区无痛性包块3个多月,曾在外院以颌下淋巴结炎治疗无效,后经穿刺细胞涂片报告“考虑为颌下

    1993年03期 250+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胸包虫病及其处理(英文)

    钱中希;

    包虫病是新疆地方病,本文指最常见的细粒棘球蚴病。作者1955年10月14日在乌鲁木齐某军区医院成功地摘除新疆首例肺包虫囊肿。一、材料:本院自1957年至1987年连续收住928例胸包虫病人。其中男性63.1%,女性36.9%;年龄3~63岁。50.4%属于肺内单纯型,42.4%胸内复杂型,3.7%胸腹联合型,3.5%为膈下即肝顶部囊肿。二、外科治疗:行内囊摘除术,可先穿刺吸液取出,或不穿刺。后者为内囊完整摘除术即Barrett氏手术。对并发肺部感染或继发支气管扩张症的施行不同切除范围的肺手术。到1985年止已对807例做了1010次各种手术,其中79%内囊摘除术,12%肺切除术,9%引流及其他手术。三、结果:总死亡率0.6%,术后再发4.1%。323例一组进行随访研究3~20年,除有14例晚期死亡外,其余情况良好。14例中11例死于非包虫病,3例死于肝包虫病,无一例死于胸包虫再发。有32例曾住进医院而拒绝手术。随访结果:5例失访,其余27例中6例死于肝包虫病;9例长期咳嗽有“痰”者,X线复查不再见肺内囊肿;5例再次手术;7例仍带病,平均已生存8.1年。四、化学疗法:吡喹酮对狗肠细粒棘球绦虫甚为有效。我们对小鼠试验用吡喹酮,用药的一组形成棘球囊25%;不用药一组70%(P<0.01)。临床上我们对22例用120~210mg/kg,5~6d后,囊液中原头蚴死亡43.1±9.6%至64.2±3.5%。未用药一组为9.2±2.0%(P<0.01)。囊液药物浓度为0.043±0.006μm/kg,而囊壁(湿)含量0.06±0.009%。13例各给予300mg/kg后血浓度0.494±0.075μm/kg。五、结论:无论近期或远期的外科手术都收到良好疗效。吡喹酮对人体肺包虫疗效似不乐观。在目前我仍认为预防和手术是两种处理胸包虫病的方法。

    1993年03期 251+273-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IgG Subclass Responses in Cystic and Alveolar Hydatid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M. T. Rogan;P. S. CRAIG;

    <正> Introduction and Method The responses of immunoglobulin G(IgG) and its subclasses IgG1, 2, 3, 4, have been reported in some human parasitic diseases, eg. filariasis and cysticercosis(Hussain et al 1987, Short et al 1990). In our current studies, IgG subclass-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ies were used in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to investigate responses in both cystic and alveolar hydatid patients(CHD and AHD), particularly during follow-up cases who underwent either surgery and/or albendazole chemotherapy. Diagnostic antigens used were antigen B(AgB), protoscolex extract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and multiloeularis(EgP and EmP) and crude E. g and E. m cystic fluid(EgCF and EmCF) from infected sheep and cotton rats. Sera tested from, 56 Chinese CHD cases confirm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33 normal and two cysticercosis sera from China, Libya, Indian or Mexico, 24 CHD and 18 AHD sera(individual or sequential bleeding) from the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1993年03期 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Efficacy of Liposomal Albendazole for the Treatment of E. multilocularis in Rats

    Mahmut Mairdan;Roger NEW;Philip CRAIG;

    <正> INTRODUCTION 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 m)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lethal helminth infections of humans(Vuitton 1990). Benzimidazoles have been prove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Horton 1989, Wilson et al 1992, Wen et al 1993). However chemotherapy with these drugs shows problems of low bioavailability in common with all benzimidazoles. Research on liposomal albendazole in rats both non-infected and infected models, are reported here which demonstrate that uptake of albendazole orally is increased when administered in liposomes, and also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E. m tissue reduction and drug concentrations between treated and control groups of rats.

    1993年03期 269-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疆医学院医教人员历年来发表的论文目录(1959~1993年)

    <正>~~

    1993年03期 280-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