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专题研究(一)

  • 倍美力片中的结合雌激素含量测定和GC指纹图谱分析

    高晓黎;郭玉;孔金金;

    目的:测定倍美力片中10种结合雌激素成分的含量,建立倍美力片的气相色谱法(GC)指纹图谱,评价倍美力片的内在质量。方法:采用GC法测定倍美力片中10种结合雌激素成分的含量。Rtx-225毛细管柱色谱(15m×0.25mm×0.25μm),柱温为210℃;载气为氢气,流速2.5ml/min,载气分流比为1∶3;载气线速度为60cm/s;以FID为检测器,3-O-甲基雌酮为内标,雌酮为内参照物。结果:通过GC法测定了10批倍美力片中的已知10种成分的含量,确定了10批倍美力片中的20个共有峰,得到分离度和重现性均较好的倍美力片GC指纹图谱;所建立的20个特征峰参数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供参数相近。结论:本文所建立的结合雌激素含量测定和GC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结合雌激素产品内在质量控制的标准;倍美力片含有FDA规定的多种成分。

    2007年08期 No.140 783-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四种前体脂质体制剂的包封率比较及小肠吸收研究

    高晓黎;王梅;刘玲;古丽巴哈尔·卡吾力;

    目的:采用一种新型前体脂质体制备方法将4种不同极性的药物分别制成前体脂质体,考察此种制备方法对不同药物的适用性。方法:比较齐墩果酸、水飞蓟素、替加氟、肉苁蓉总苷4种前体脂质体制剂水合后所形成脂质体的包封率,选用齐墩果酸前体脂质体、水飞蓟素前体脂质体水合后进行离体小肠吸收实验,以考察所形成脂质体的吸收情况,从而对体内吸收情况进行预测。结果:4种前体脂质体制剂中,包封率为齐墩果酸>水飞蓟素>替加氟>肉苁蓉总苷;离体小肠吸收实验结果显示:齐墩果酸脂质体、水飞蓟素脂质体与其对照溶液相比,药时曲线下面积增大。结论:前体脂质体制备方法尤其适用于弱极性药物如齐墩果酸,制成的脂质体制剂与对照相比,明显促进了药物的吸收。

    2007年08期 No.140 787-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30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水飞蓟素脂质体对BCG+LPS引起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许红霞;刘玲;王梅;刘耕;高晓黎;

    目的:研究水飞蓟素脂质体(L-SIL)对卡介苗(BCG)+脂多糖(LPS)引起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昆明种小鼠8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L-SIL低、中、高剂量组和益肝灵(T-SIL)低、中、高剂量组共8组,测量并比较各组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和肝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以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观察肝脏、脾脏系数的变化,并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相比,L-SIL各剂量组血清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0.01),肝组织匀浆GSH-PX、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0.01),MDA和NO含量明显降低(P<0.01),肝脏、脾脏系数明显降低(P<0.05~0.01)。L-SIL对ALT、AST、GSH-PX水平和NO含量的作用强于同剂量T-SIL组(P<0.05~0.01)。组织学观察L-SIL低、中剂量组的肝损伤明显轻于模型组和相应剂量T-SIL组。结论:L-SIL对小鼠BCG+LPS引起的免疫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其保护作用明显优于T-SIL。

    2007年08期 No.140 790-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软胶囊产品的质量考察指标——明胶交联程度的评价方法研究

    陈静;田瑞杰;高晓黎;冯崴;

    目的:对评价明胶交联程度的指标及不同留样时间的软胶囊产品进行考察,以检验各指标在反映交联程度中的变化规律以及软胶囊产品随时间延长产品质量的变化趋势,探讨可能的原因和机理。方法:用甲醛处理明胶胶片模拟交联反应,对明胶交联程度的评价指标如氨基酸残基含量(Y)、平衡溶胀量(Seq)、囊皮溶解速率(K)、崩解时间(D)进行测定并进行相关性考察;对番茄红素软胶囊、AD软胶囊、前列卫士软胶囊、共轭亚油酸软胶囊、茶多酚软胶囊、多维软胶囊产品的3种指标Y、Seq、D进行测定。结果:随甲醛浓度的增加,明胶的Y、Seq、K均下降,D延长;明胶发生交联反应后Y、Seq、K、D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番茄红素软胶囊、AD软胶囊、前列卫士软胶囊、共轭亚油酸软胶囊、茶多酚软胶囊、多维软胶囊6种产品均随贮存时间的延长Y、Seq减小,D延长。结论:软胶囊产品在贮存期内有随时间延长交联程度增大的趋势,而明胶的自氧化交联和低分子醛类物质交联是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

    2007年08期 No.140 794-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94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阿胶铁口服液改善营养性贫血的功能研究

    朱金芳;冯崴;马小华;高晓黎;

    目的:探讨阿胶铁口服液改善营养性贫血的功能。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饲以缺铁基础饲料造成大鼠营养性贫血模型,随机分为缺铁对照组(饲低铁基础饲料,灌胃2.0ml去离子水)及阿胶铁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饲低铁基础饲料,每日灌胃分别给予阿胶铁口服液0.33、1.0、2.0ml),观察并比较实验前、后各组大鼠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含量及肝、肾脏组织中的铁含量。结果:灌胃给予阿胶铁口服液4周后,阿胶铁口服液各剂量组大鼠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及增加值较缺铁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FEP含量及增加值均显著低于缺铁对照组(P<0.05),补充阿胶铁口服液可明显增加大鼠的肝脏和脾脏中铁含量,并且中、高剂量组大鼠的肝脏和脾脏中铁含量显著高于缺铁对照组及低剂量组(P<0.05)。结论:阿胶铁口服液能有效地改善大鼠的营养性贫血。

    2007年08期 No.140 797-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58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孕马尿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王莹;高晓黎;

    2007年08期 No.140 800-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专题研究(二)

  • 膀胱梗阻大鼠逼尿肌不稳定与三磷酸肌醇关系的实验研究

    王军;梁颖;庄仕华;李彤;宋波;金锡御;叶章群;

    目的:探讨膀胱梗阻大鼠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DI)与三磷酸肌醇[inositol(1,4,5)-trisphosphat,IP3]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建立DI大鼠模型,分别检测DI大鼠、逼尿肌稳定(detrusor stability,DS)大鼠及经卡巴可(Carbachol)处理的DS大鼠逼尿肌原代培养细胞IP3含量。结果:DI大鼠逼尿肌原代培养细胞IP3含量显著高于DS大鼠(P<0.01),经10-5mmol/L卡巴可刺激后,DS大鼠逼尿肌原代培养细胞IP3含量较刺激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肌醇脂质信号传导通路可能参与了逼尿肌不稳定的形成,IP3含量的升高可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2007年08期 No.140 803-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逼尿肌不稳定大鼠逼尿肌组织三磷酸肌醇受体变化的研究

    王军;梁颖;庄仕华;李彤;宋波;金锡御;叶章群;

    目的:探讨逼尿肌不稳定(DI)大鼠逼尿肌组织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变化与DI的关系。方法:建立DI大鼠模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DI及逼尿肌稳定(DS)大鼠逼尿肌组织IP3R亚型变化。结果:DS大鼠及DI大鼠膀胱逼尿肌组织均有IP3RⅠ、Ⅱ、Ⅲ亚型表达,DI大鼠IP3RⅠ、Ⅱ亚型表达显著高于DS大鼠(P<0.05~0.01),IP3RⅢ亚型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I大鼠IP3RⅠ、Ⅱ亚型表达增强可能参与了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

    2007年08期 No.140 806-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三磷酸肌醇对大鼠逼尿肌细胞内钙影响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王军;梁颖;庄仕华;李彤;宋波;金锡御;叶章群;

    目的:探讨三磷酸肌醇(IP3)/Ca2+信号转导过程与逼尿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Ca2+)i]的关系。方法:建立逼尿肌不稳定(DI)大鼠模型,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原代培养的逼尿肌稳定(DS)及DI大鼠逼尿肌细胞内钙荧光强度的变化以及10-5mol/LIP3影响DS大鼠逼尿肌培养细胞后细胞内钙荧光强度在有钙液及无钙液中的变化情况。结果:DI大鼠逼尿肌培养细胞内钙荧光强度较DS大鼠显著增强(P<0.01),经10-5mol/LIP3处理后,DS大鼠逼尿肌培养细胞内钙荧光强度较处理前显著增强(P<0.01),且有钙液中细胞内钙荧光强度显著高于无钙液中细胞(P<0.01)。结论:由IP3激活引起的逼尿肌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升高可能是DI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7年08期 No.140 809-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蛋白激酶C对逼尿肌不稳定大鼠逼尿肌细胞钾离子通道影响的实验研究

    王军;梁颖;庄仕华;李彤;宋波;金锡御;叶章群;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C(PKC)对逼尿肌不稳定(DI)大鼠逼尿肌细胞钾离子通道亚型Kv1.5的影响。方法:建立DI大鼠模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原代培养的DI及逼尿肌稳定(DS)大鼠逼尿肌细胞Kv1.5的表达及乙酸肉豆蔻佛波酯(PMA)、H-7(PKC特异抑制剂)对DS大鼠逼尿肌培养细胞Kv1.5的影响。结果:DS、DI组大鼠膀胱逼尿肌细胞中均有Kv1.5mRNA和蛋白表达,DI组和DS+PMA组大鼠逼尿肌细胞Kv1.5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低于DS组(P<0.05~0.01),DS+PMA组Kv1.5蛋白表达明显低于DI组(P<0.05),DS+PMA+H-7组Kv1.5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DI组(P<0.05)。结论:PKC对逼尿肌钾离子通道Kv1.5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导致DI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7年08期 No.140 812-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逼尿肌不稳定大鼠逼尿肌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王军;梁颖;庄仕华;李彤;宋波;金锡御;叶章群;

    目的:了解逼尿肌不稳定(DI)大鼠逼尿肌细胞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变化。方法:建立DI大鼠模型,原代培养逼尿肌稳定(DS)及DI大鼠逼尿肌细胞,分别检测这两种细胞胞浆和胞膜PKC活性。结果:DS、DI组大鼠逼尿肌培养细胞胞浆PKC活性分别为(5.10±0.67)、(5.15±0.41)pmol·min-1·mgprotein-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胞膜PKC活性分别为(1.21±0.17)、(1.92±0.24)pmol·min-1·mgprotein-1,DS大鼠较DI大鼠显著降低(P<0.01)。结论:DI大鼠逼尿肌细胞胞膜PKC发生了由胞浆向胞膜的转运激活。

    2007年08期 No.140 816-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逼尿肌不稳定大鼠蛋白激酶C蛋白的表达

    王军;崔玉霞;梁颖;庄仕华;李彤;宋波;金锡御;叶章群;

    目的:探讨逼尿肌不稳定(DI)大鼠逼尿肌细胞蛋白激酶C(PKC)蛋白的表达及与DI的关系。方法:建立DI大鼠模型,原代培养DI与逼尿肌稳定(DS)大鼠膀胱逼尿肌细胞,应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培养细胞PKC蛋白的表达。结果:DI大鼠逼尿肌培养细胞PKC蛋白表达明显高于DS大鼠(P<0.01)。结论:DI大鼠逼尿肌细胞PKC蛋白表达明显升高,逼尿肌细胞PKC信号通路的改变与DI逼尿肌自发兴奋性升高可能有着密切联系。

    2007年08期 No.140 819-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论著

  • 辛芷鼻敏胶囊对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和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

    姜孝芳;高丽;李惠武;包晓玲;刘江;赵孟;杨清;

    目的:探讨辛芷鼻敏胶囊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及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EOS)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实验组,用卵清蛋白建立AR大鼠模型,通过对造模的大鼠灌服辛芷鼻敏胶囊及与同类药物对照,用酶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NO水平,HE染色,高倍镜下观察EOS的变化。结果:实验组血清NO水平为(29.11±2.63)μmol/L,明显低于模型组[(57.28±3.10)μmol/L]及阳性对照组[(45.79±6.47)μmol/L](P<0.05)。实验组大鼠的鼻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鼻黏膜上皮下偶见EOS。结论:辛芷鼻敏胶囊可能通过减少血清NO水平,改善鼻黏膜EOS浸润,从而改善症状,发挥治疗作用。

    2007年08期 No.140 82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杨永栋;阿不都外力·吾守尔;陈兵;王云海;李涛;文西年;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胃癌根治术标本52例共计淋巴结1176枚,平均每例22.6枚(9~60枚),将淋巴结术中评定为阳性、可疑、阴性3类,阳性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可疑、阴性淋巴结切成两半分别保存,可疑且常规病理为阴性的462枚淋巴结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查,研究不同部位各组淋巴结的转移规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因素。结果:52例胃周淋巴结转移大量存在,有48.3%(223/462)阴性淋巴结存在微转移,肿瘤部位不同(胃窦、胃体部、胃上部)淋巴结转移的顺序和规律不同,跳跃性转移常见。所有淋巴结中No6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平均为75.7%,其次为No3组为72.9%。No7、8、9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5.3%、50.0%和35.9%。与No8、9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因素有肿瘤部位、组织类型、浸润程度(P<0.05)。结论:肿瘤部位、组织类型、浸润程度不同的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不同,合理选择手术方式进行个体化治疗尤为重要。

    2007年08期 No.140 824-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乌鲁木齐南山牧区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淑萍;代亚丽;王彦茹;

    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南山牧区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随机整群抽取乌鲁木齐南山牧区1300例18岁以上定居或半定居的哈萨克牧民,对其中确诊的625例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问卷调查,并对服药依从性不佳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牧区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完全遵医占4.3%,部分遵医占78.0%,完全不遵医占18.7%;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差的原因主要与其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忘记服药、认为疾病好转而停药、不知道高血压病需长期坚持服药、治疗方案复杂、门诊随访不方便、不知道需要长期门诊随访、经济原因等因素有关(P<0.05)。结论:提高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加强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简化治疗方案、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等护理方案有利于提高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2007年08期 No.140 827-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卵巢机能代谢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

    姜雯娟;王红梅;张建龙;陈晓;王晓静;姚红;

    目的:探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过程中卵巢组织能量代谢的变化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健康雌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30min组(Ⅰ组)及缺血30min再灌注即刻组、2h、4h、6h组(I/R及I/R2、4、6h组),每组8只,检测各组卵巢组织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及丙二醛(MDA)、乳酸(LD)的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雌二醇、孕酮含量。结果:肝I/R损伤中,I/R、I/R2h组卵巢组织MPO的活性明显低于I、I/R6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I/R2h组卵巢组织中MDA及血清雌二醇、孕酮含量与I/R4h、I/R6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组织中MPO与MDA呈正相关(r=0.814,P<0.05),I/R、I/R2h组LDH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2、4、6h组卵巢组织中LD的含量明显高于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I/R损伤初期卵巢分泌雌、孕激素代偿性升高可能对机体产生一定保护作用,但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仍可引起卵巢组织明显的能量代谢障碍。肝I/R损伤过程中,卵巢组织中MPO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可能参与了卵巢组织损伤的发生。

    2007年08期 No.140 830-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血压达标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差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杨慧琴;邢鹏程;哈提曼·阿比托夫;瞿世和;

    目的:研究血压达标(收缩压<140mm Hg、舒张压<90mm Hg)高血压病患者的脉压差(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与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关系。方法:661例血压达标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冠心病组(184例)和非冠心病组(477例),对2组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一般情况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冠心病的混杂因素如年龄、心率、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脉压差、收缩压、舒张压、年龄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经多因素逐步筛选变量分析脉压差与冠心病呈正相关关系,脉压差每增加5mmHg,其发病风险平均增加4.20倍。舒张压与冠心病呈负相关,舒张压每增加5mmHg,其发病风险平均减少1.07倍。收缩压每增加5mmHg,其发病风险平均增加1.51倍。年龄每增加10岁,其发病风险平均增加1.04倍。其他混杂因素如饮酒、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程、心率、体重指数等与冠心病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血压达标高血压病患者随着脉压差增加,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随着舒张压的增加,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相应降低。对高血压病患者,治疗上不仅仅要将血压降至靶目标水平,而且要综合干预,注意监测脉压差,为冠心病一级预防和高血压药物选择提供临床依据。

    2007年08期 No.140 834-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非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影响因素分析

    朱筠;李平平;阿不力克木·吐尔地;

    目的:研究非绝经期女性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女性非绝经期2型糖尿病患者73例,根据腰椎1~4的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采用全自动生化测定仪测定3组空腹血糖及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C肽水平,采用化学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对3组进行比较。结果:(1)3组的年龄、HbA1c及血清磷、空腹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糖尿病病程明显长于骨量正常组(t分别为1.93、1.37,P<0.05),空腹C肽水平均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t分别为3.41、3.07,P<0.01),骨质疏松组体重指数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t=5.04,P<0.01),3组血钙水平均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2.16±0.37)mmol/L],骨质疏松组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t=2.83,P<0.05),3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但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均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t松=3.69,P<0.01;t少=2.11,P<0.05)。(2)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相关因素是空腹C肽及血清钙、碱性磷酸酶水平。结论:(1)糖尿病患者血清钙水平较正常标准低。(2)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避免因糖代谢不佳导致的体重下降和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作用,尽量保护β细胞功能,以延缓或减轻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3)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该指标有助于及早诊治糖尿病合并的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

    2007年08期 No.140 837-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FLIC问卷评估

    陈鹏;王海江;朱琳;凤小花;贾蕊;

    目的:评估胃癌、大肠癌患者的生命质量,探讨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自2005年2月至2006年8月,采用癌症病人生活功能指数(FLIC)问卷调查了52例胃癌患者和50例大肠癌患者,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种、TNM分期及治疗情况与患者FLIC得分的关系,并应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和判别方程了解生命质量各功能指标与病期的关系。结果: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患者间FLIC各功能指标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躯体良好及能力评分低于大肠癌,而恶心评分高于大肠癌(P<0.05);Ⅰ~Ⅱ期患者躯体良好及能力评分明显低于Ⅲ~Ⅳ期患者,心理良好、因癌困难、社会良好评分均高于Ⅲ~Ⅳ期患者(P<0.05);尚未治疗的患者心理良好、因癌困难、社会良好评分均低于经过综合治疗的患者(P<0.05);最优尺度回归、判别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均有因癌困难此项因素进入方程。结论:早期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的患者的生命质量较好;年龄、性别对生命质量的影响不大;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生命质量应成为评价恶性肿瘤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

    2007年08期 No.140 840-842+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THP、HCPT和MMC膀胱内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疗效比较

    张宇;陈涤平;

    目的:比较吡柔比星(THP)、羟基喜树碱(HCPT)、丝裂霉素C(MMC)3种药物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30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分为THP、HCPT、MMC3组,分别采用30mgTHP+5%葡萄糖溶液50ml、16mgHCPT+0.9%氯化钠溶液50ml、40mgMMC+0.9%氯化钠溶液50ml3种药物做膀胱内灌注治疗,总疗程12个月,随访3~24个月,比较3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随访24个月,THP、HCPT、MMC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6.67%、17.07%、36.59%,THP、HCPT组复发率明显低于MMC组(P<0.05)。MMC组尿路刺激症状发生率(36.59%)高于其它2组(18.75%、14.63%)(P<0.05)。结论:浅表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应用THP膀胱内灌注可降低术后复发率。HCPT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可作为临床一线用药。

    2007年08期 No.140 84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段绍斌;樊晓静;吾买尔江·买买提;杨东鹰;居来提·艾力;邓明飞;史志涛;陈俊;于亮;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治疗内科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难治性ITP的临床资料,12例均采用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12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手术时间120~240min,平均140min,术中出血量80~400ml,平均150ml,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皮肤瘀斑及出血点消失。随访半年,治愈11例(91.7%),显效1例(8.3%),11例(91.7%)血小板>100×109/L。结论: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是治疗难治性ITP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少、恢复快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2007年08期 No.140 846-847+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163例疗效分析

    李会义;刘迪望;

    目的:探讨脑出血早期微创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3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保守组149例,给予控制血压、脱水、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脑保护剂及防治并发症和功能锻炼等常规治疗措施。微创组163例,在保守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比较2组发病4周和6个月的治疗效果。结果:保守组、微创组发病4周时优良率分别为61.07%、94.48%,微创组明显高于保守组(P<0.05);死亡发生率分别为8.05%、1.84%,微创组明显低于保守组(P<0.05);发病6个月时完全恢复日常生活分别占44.53%、78.75%,微创组明显高于保守组(P<0.05)。结论:脑出血30~80ml者采用早期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效果优于保守治疗。

    2007年08期 No.140 848-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来氟米特治疗狼疮性肾炎和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马昆;阿力亚·吐斯娜;王秀;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治疗狼疮性肾炎和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来氟米特(50mg/d×3d,30mg/d×27d,20mg/d×5个月)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片30mg/d,8周后渐减至5~10mg/d维持)治疗15例狼疮性肾炎和12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疗程6个月,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尿素氮、肌酐、甘油三酯、胆固醇、总蛋白、白蛋白及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24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结果:15例狼疮性肾炎患者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ANA滴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血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及补体C3明显升高(P<0.05~0.01),ds-DNA阴转率达93.3%(14/15)。12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及血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P<0.05~0.01),血总蛋白、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0.01)。结论:来氟米特联合激素治疗狼疮性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较好,而且副作用少,是一种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2007年08期 No.140 851-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肺血管阻断和成形技术在无出血肺切除术中的应用

    闫小刚;赵波;艾尼瓦·马木提;陈静玲;武儒波;

    目的:探讨肺血管阻断和成形技术在无出血肺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和临床效果。方法:29例肺部疾病患者均应用左或右肺动脉阻断和/或成形技术,行相应肺叶切除术(包括两叶肺切除术),同时行肺动脉直接修补成形术4例,行肺动脉端端吻合成形术3例,合并右上支气管袖式切除术1例,左上肺支气管袖式切除术1例。结果:无术中死亡,未出现术中肺血管大出血、肺动脉狭窄和出血、支气管胸膜瘘、肺动脉血栓形成和栓塞等并发症,全组肺血管阻断时间为7~29min,平均(11.0±7.3)min,手术失血量为100~350ml,平均(180±42)ml。7例患者术后发生包裹性胸腔积液或胸腔感染,经保守治疗后痊愈,余患者顺利出院。结论:合理应用肺血管阻断和成形技术,可避免术中大出血,减少手术失血量,提高肺切除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2007年08期 No.140 85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胸段食管癌术后乳糜胸20例诊治分析

    斯坎达尔·阿布力孜;王洪江;孙伟;孙晓宏;庞作良;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发生乳糜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乳糜胸的临床资料,20例患者先行保守治疗,治疗5d后胸腔引流量无减少者6例行手术治疗。结果:食管癌术后2~4d出现乳糜胸6例,其中胸腔引流量>1000ml/d者4例,<1000ml/d者2例;术后5~12d出现14例,其中>1000ml/d者6例,<1000ml/d者8例。20例中保守治疗治愈14例,6例经开胸手术结扎胸导管治愈。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持续>1000ml/d或拔除胸腔引流管后术侧胸腔再次出现大量胸水,结合胸腔引流液乳糜试验结果,是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主要诊断方法;乳糜胸应先行保守治疗,经保守治疗5d后胸腔引流量无减少者选择手术治疗。

    2007年08期 No.140 856-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导管电凝微创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206例疗效观察

    张建勇;肖红;

    目的:探讨导管电凝微创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采用导管电凝微创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206例(228条肢体)。结果:随访4~30个月,224条肢体酸胀、沉重感完全消失,4条肢体症状减轻不满意。169肢体发生区域性及一过性皮肤感觉异常,19条肢体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5条肢体发生皮肤轻微灼伤,所有病例未发生皮下血肿及切口淋巴漏。术后症状及皮肤营养、色泽等方面有明显改善,皮肤溃疡愈合。结论:导管电凝微创术操作简单,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疗效可靠,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较好的方法。

    2007年08期 No.140 858-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145例老年胃癌的外科治疗体会

    阿不都外力·吾守尔;何铁汉;刘兵;刘成;张亮;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的外科治疗和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60岁以上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胃癌穿孔者行急诊手术,其中2例行穿孔修补,2例行姑息性切除,余141例均行择期手术。结果:145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39例(26.9%)出现并发症,死亡4例(2.8%)。结论:手术切除是老年胃癌最好的治疗方法,合理的手术方案及加强围术期处理是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2007年08期 No.140 860-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甲状腺微小癌36例临床分析

    尹卫东;雒平胤;尹卫军;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36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10例行患侧腺叶切除术,20例行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术,3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加局部淋巴结清扫术1例,加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2例,术后均服用甲状腺素片80~120mg/d,服药时间维持手术后1~3年,定期复查甲状腺激素水平,以"轻度甲亢"症状为用药标准调整服药用量。2例术后做同位素治疗。结果:术后2例曾出现短暂声音嘶哑,后逐渐恢复,1例出现短期的低钙抽搐。34例术后随访3~10年,平均随访5年,除1例混合型癌伴发肝转移者死亡外,其余无复发和死亡。结论:甲状腺微小癌女性发病较多,以单发癌结节为主,B超、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等方法综合运用能提高甲状腺微小癌的检出率,甲状腺微小癌手术治疗的预后较好。

    2007年08期 No.140 862-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乌鲁木齐地区无偿献血的现状分析

    文国新;王波玲;李彬;郭伟鹏;阚丽娜;赵俊林;朱俊雨;沈洁;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地区无偿献血的现状,分析输血相关病原体感染的危险性、不同献血方式与输血风险的关系,为建立乌鲁木齐地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2002年1月~2003年12月63935名献血人员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户口所在地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并比较不同献血方式、不同献血量、不同献血次数的血液检测情况。结果:男、女性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4.66%、3.47%,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维吾尔、回、哈萨克族及其他民族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3.91%、3.47%、4.45%、3.84%、3.83%,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2、2003年自愿献血分别占47.64%、71.46%,2003年高于2002年(P<0.05);计划、自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4.73%、3.82%,计划献血者明显高于自愿献血者(P<0.05);献200ml、400ml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4.28%、3.7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1、2、≥3次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4.30%、3.93%、3.62%,献血3次以上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明显低于献血1次和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实行血液集中检测、改进血液检测方法、加强临床科学用血、推广成分输血等是提高血液安全的有效途径。

    2007年08期 No.140 865-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2634例内科急救病例分析

    董旭南;米娜瓦尔·霍加;孙禾;曲朝英;

    目的:统计分析急诊内科抢救病例,为本地区急诊急救工作的合理安排和科学管理以及医务防治重点等方面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1998~2001年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2634例急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不同年份、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的病种分布及急性中毒患者的病因及年龄、性别分布。结果:1998年急救人数870例,占33.0%,高于其它年份;急救好发年龄为61~70岁,占22.9%;春、冬季发病较多,分别占26.0%、31.5%,高于夏、秋季(20.1%、22.4%);1998~2001年急救患者的病种以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急性中毒较为常见,急性中毒患者469例,其中服用安眠药占40.9%,8~40岁的青年发病较多,其中女性占55.4%。结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季节急救患者的病种分布不同,老年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作为医疗防治重点。

    2007年08期 No.140 869-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淋菌性尿道炎诊断中的价值

    陈涤平;许鹏;邵为民;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淋菌性尿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320例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分别采用PCR法及涂片(Smear)法染色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320例中PCR法、Smear法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56%,PCR法明显高于Smear法(P<0.01)。结论:PCR法检测淋菌优于涂片法,并具有快速、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等特点,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7年08期 No.140 872-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切挂对口橡皮引流术治疗30例高位马蹄型肛瘘临床观察

    马木提江·阿巴拜克热;黄宏国;路明;周建梅;

    目的:探讨切挂对口橡皮引流术治疗高位马蹄型肛瘘的手术效果。方法:60例高位马蹄型肛瘘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采用切挂对口橡皮引流术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多切口引流术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痊愈28例(93.33%),未愈2例(6.67%),随访2年无复发,术后瘢痕残留1例(3.33%),平均疗程(21.42±2.34)d;对照组痊愈22例(73.33%),未愈8例(26.67%),随访2年复发4例(13.33%),术后瘢痕残留8例(26.67%),平均疗程(28.73±2.49)d。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术后瘢痕残留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疗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切挂对口橡皮引流术治疗高位马蹄型肛瘘具有损伤小、疗程短、痛苦小、复发率低、术式简便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07年08期 No.140 874-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CT、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张建;

    目的:探讨CT、MRI检查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CT检查15例,平扫14例,平扫加增强扫描12例。20例均行MRI检查。结果:本组20例检出21个病灶,其中1例有2个病灶,其余为单发;脑内14个,直径1.0~5.1cm,脑外7个,直径0.5~2.2cm;类圆形14个,不规则结节状5个,分叶状2个;边界清晰19个,不清晰2个。CT检出8个病灶,平扫多数病灶显示为高密度,少有囊变,病灶无占位效应或占位效应轻微,病灶可发生钙化且呈斑点状,并位于病灶中心部,病灶强化多为不均匀性增强;MRI检出21个病灶,T1WI呈略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病灶周围可见由出血所致含铁血黄素沉着而形成的环状低信号包绕。结论:MRI对病灶的显示较CT优越,CT和MRI结合检查是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2007年08期 No.140 87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B超检查分析孕囊大小与月经周期的关系

    罗梅;刘思怡;蒲婷;

    目的:探讨孕囊大小与月经周期的关系。方法:108例月经周期较规律的妇女根据月经周期分为A组(20~27d)、B组(28~30d)、C组(31~40d)3组,采用B超检测孕囊直径,以停经天数与月经周期之差作为自变量X,孕囊直径作为应变量Y,作回归方程,分析3组孕囊大小与停经天数及月经周期的关系。结果:A、B、C3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4.4378+1.0394X、^Y=4.9118+1.0151X、^Y=4.1940+1.0531X,平均为:Y^=4.5160+1.0358X,各组及平均孕囊大小与停经天数及月经周期密切相关(r分别为0.8979、0.9612、0.9589、0.9492,P<0.01),孕囊平均直径(mm)=(停经天数-月经周期)+5。结论:在一个规律的月经周期内,月经周期长者其受孕时间相应推后,月经周期短者其受孕时间相应提前。

    2007年08期 No.140 880-881+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在肛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赵宏;李亦梅;

    目的:探讨3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骶管阻滞在肛肠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和运动阻滞程度。方法:肛肠手术患者12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Ⅰ、Ⅱ、Ⅲ3组,每组40例。采取左侧卧位,暴露骶部,自尾骨尖端向头端方向4cm处骶裂孔行骶管阻滞。穿刺成功后,Ⅰ、Ⅱ、Ⅲ组分别注入0.1%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0.1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0.2%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每组均注入20ml。结果:Ⅰ、Ⅱ、Ⅲ组镇痛优良率分别为80%、75%、93%,Ⅲ组明显高于Ⅰ、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运动阻滞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骶管阻滞适用于肛肠手术,镇痛效果满意,运动阻滞很少,安全范围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07年08期 No.140 882-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内窥镜下大隐静脉采集术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

    顾国军;李锋;高伟;席耀明;黄浩;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中应用内窥镜小切口采集大隐静脉(SVG)的微创技术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术(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EVH)。观察手术情况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平均采集时间为(35.6±11.8)min,全组大隐静脉无损伤,术后无下肢切口感染、裂开、液化、疼痛,术后早期下肢的水肿不明显,平均卧床2d,术后平均住院天数6d。结论:内窥镜辅助下微创大隐静脉采集术创伤小,能明显减少术后下肢切口相关并发症。

    2007年08期 No.140 884-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短篇报道与经验交流

护理园地

综述

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