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专题研究

  • 尿中卟啉类物质作为地砷病暴露标志物可行性探讨

    郑玉建;马艳;张杰;吴顺华;

    目的:探讨尿中卟啉类化合物能否作为地方性砷中毒暴露性生物标志物并在实际工作中推广使用。方法:选择病区居民180人(男性93人,女性87人)。邻近的非高砷区177人(男性88人,女性89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石墨炉直接进样-原子吸收法测定尿砷含量,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进行测定尿中各类卟啉类化合物。结果:病区组与对照组尿中尿总卟啉、尿卟啉、总粪卟啉、粪卟啉Ⅰ、粪卟啉Ⅲ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组尿中的卟啉化合物含量有差异。结论:尚不能认为尿中卟啉类化合物可作为地方性砷中毒暴露性生物标志物予以应用推广。

    2009年03期 v.32;No.158 241-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氟砷单独及联合对正常人淋巴细胞增殖及IL-2分泌情况的影响观察

    张杰;郑玉建;马艳;孔席丽;吴顺华;

    目的:观察氟、砷单独及联合作用对正常人淋巴细胞的增殖及IL-2分泌情况,为探讨氟、砷单独及联合作用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规律及其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观察0.1、1.0μmol/L亚砷酸钠(NaAsO2)及10、50μmol/L氟化钠(NaF)对正常人淋巴细胞的生长抑制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人淋巴细胞在经浓度为0.1、1.0μmol/L的NaAsO2及浓度为10、50μmol/L的NaF染毒后,其MTT吸光度值与对照组相比,均呈下降趋势,且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浓度为1.0μmol/L的NaAsO2及浓度为50μmol/L的NaF与淋巴细胞作用,可抑制白细胞介素-2(IL-2)的分泌,但未发现氟砷联合作用对人淋巴细胞的作用呈现交互作用(P>0.05)。结论:氟、砷对人淋巴细胞存在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并与NaAsO2及NaF在体外对人淋巴细胞IL-2分泌的抑制作用结果相吻合。提示氟、砷对免疫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可能是砷、氟对机体免疫系统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9年03期 v.32;No.158 24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疆奎屯地砷病区与非病区水中砷及金属元素含量的分布

    朱玉龙;郑玉建;陈晓霞;马艳;张杰;吴顺华;

    目的:了解新疆奎屯地砷病区与非病区的水中不同金属元素含量的分布,探讨其对地方性砷中毒发病的可能影响。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奎屯地方性砷中毒病区与非病区23份水样中As、Mg、Ca、Zn、Cu、Pb、Fe、Mn、Cd、Ag、Se元素含量。结果:统计分析表明病区的水中As、Cu、Pb含量高于非病区,而Mg、Ca、Zn、Cd元素含量低于非病区;水样中As与Mg、Ca、Zn、Cd、Ag含量之间存在负相关,与Cu、Pb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P均<0.05)。结论:除As是地砷病发病的直接原因外,病区水中Ca、Mg、Zn元素的含量低可能增加居民患地砷病的危险性,而Cu、Pb元素含量高与居民患地砷病的危险性的关系值得关注。

    2009年03期 v.32;No.158 247-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砷对大鼠皮肤抗氧化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

    汤红英;郑玉建;吴顺华;姚芹;

    目的:通过亚慢性实验,探讨砷中毒的皮肤损害机理,研究砷对大鼠皮肤脂质过氧化(LP)水平的影响。方法:SPF级大鼠40只,按体重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低剂量组(L)、中剂量组(M)和高剂量组(H)4组,分别自由饮用蒸馏水、12.5 mg/L、25 mg/L和50 mg/L的亚砷酸钠水溶液,于3个月后取材,检测皮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随着染砷剂量的增加,低、中、高剂量组3种染毒模式于3个月后均引起皮肤SOD、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MDA含量则显著升高(P<0.05)。结论:不同剂量的砷可引起大鼠皮肤组织发生脂质过氧化,脂质过氧化可能是砷致皮肤损害的机制之一。

    2009年03期 v.32;No.158 249-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亚砷酸钠染毒对体外培养人淋巴细胞CAT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孔席丽;马艳;张杰;吴顺华;郑玉建;

    目的:探讨砷对人淋巴细胞过氧化氢酶(CAT)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NaAsO2(2、5、10、15、30、60μmol/L)作用于淋巴细胞24、48、72 h,紫外分光法检测CAT活力。NaAsO2作用淋巴细胞72 h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AT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10μmol/L染毒组淋巴细胞CAT活力提高,10μmol/L以上染毒组CAT活力降低;与2、5μmol/L染毒组比较,15~60μmol/L染毒组淋巴细胞CAT活力降低,各染毒组在24 hCAT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存在时间-剂量交互效应(F=2.149,P<0.01);RT-PCR电泳结果可见,2~10μmol/L染毒组淋巴细胞CAT/β-actin吸光度比值与对照组比较轻微上升,15~60μmol/L染毒组淋巴细胞CAT/β-actin吸光度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且呈剂量-反应关系。结论:15μmol/L以上NaAsO2可降低淋巴细胞内CAT活力及其基因的表达水平,CAT的诱导下降与地方性砷中毒易感性有关,可以考虑作为地方性砷中毒易感标志物。

    2009年03期 v.32;No.158 252-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髓过氧化物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汤红英;郑玉建;吴顺华;

    2009年03期 v.32;No.158 25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682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论著

  • 罗勒提取物对肾性高血压大鼠的影响

    古孜力努尔·依马木;邬利娅·伊明;依巴代提·托合提;努尔江·肉孜;阿迪力·阿不都热合曼;蒋进;艾尼瓦尔·吾买尔;

    目的:通过验证罗勒(全草)提取物(OBL)对肾性高血压模型大鼠的降压作用,探讨OBL的降压作用机理。方法:正常Sprague-Dawley(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测基础血压。然后进行左肾动脉狭窄手术。手术后4周,形成两肾一夹(2K1C)肾性高血压。将高血压大鼠60只随机分成5组:罗勒提取物高剂量组(H,400 mg/kg)、罗勒提取物中剂量组(M,200 mg/kg)、罗勒提取物低剂量组(L,100 mg/kg)、卡托普利组(Cap,30 mg/kg)、高血压模型组(Model)。从肾动脉狭窄手术后4周开始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持续4周,每周末测血压;外加假手术组(Sham)10只。处死动物取血测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结果:两肾一夹(2K1C)术后4周,假手术组血压为(138±2.04)mmHg,模型组血压为(201±3.69)mmHg,两组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ngⅡ、ET以及MDA含量明显增高;而SOD活性降低。给予罗勒提取物后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下降。ET、MDA明显下降、而SOD活性增高(P<0.05),且作用强于卡托普利组(P<0.05)。同时AngⅡ也明显下降。结论:罗勒提取物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具有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抗氧化反应来保护内皮细胞,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抑制缩血管物质(内皮素、血栓素A2、血管紧张素Ⅱ)的释放有关。

    2009年03期 v.32;No.158 259-261+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RP-HPLC法测定温肾苏拉甫片中吗啡的含量

    严欢;仲婕;闫明;王新堂;

    目的:以温肾苏拉甫片为研究对象,建立对罂粟壳中所含吗啡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SHI MADZU-Pack VP-ODS色谱柱(4.6×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5%醋酸铵溶液-三乙胺(12.5∶12.5∶75∶0.06),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7 nm,柱温:35℃,进样量:10μl。结果:吗啡在21.8~436.0μ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n=5);平均回收率低、中、高浓度分别为:96.99%、97.55%、100.17%,相应的RSD值分别为:0.52%、0.37%、0.33%(n=9)。供试液稳定性日内和日间RSD分别为:0.80%、0.89%。最小检测限为0.72μg/ml。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制剂的质量控制,同时完善并提高了原有的药品质量标准。

    2009年03期 v.32;No.158 262-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氟哌啶醇致兔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研究

    邹洲;宋宏雁;袁婷;闫冬;程路峰;帕尔哈提·克热木;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氟哌啶醇对新西兰兔心电图QT间期、PR间期以及QRS波群的影响。方法:采用体表心电图技术,观察不同剂量氟哌啶醇对新西兰兔心电图的影响,通过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动态记录Ⅱ导联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氟哌啶醇能引起的QT间期延长、PR间期延长以及QRS波群变宽,剂量越大延长越明显。1 mg/kg、2 mg/kg氟哌啶醇能延长QT间期,但对PR间期以及QRS波群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4 mg/kg氟哌啶醇能明显延长QT间期、PR间期,同时使QRS波群明显增宽。氟哌啶醇对QT间期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给药后0~120 min,360 min后基本恢复正常;对PR间期以及QRS波群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给药后0~30 min,30 min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氟哌啶醇可使QT间期延长,随着剂量的增加,能明显延长PR间期,导致QRS波群增宽,从而增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潜在危险性。

    2009年03期 v.32;No.158 265-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2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超声荡洗对根管清洁效果的扫描电镜观察

    郭金洁;吴佩玲;谢凤莲;

    目的:用扫描电镜的方法评价根管超声荡洗的清洁效果。方法:选择单根管前磨牙20颗,随机分为注射器冲洗组和超声荡洗组。机用镍钛器械预备根管后,两组最后选用不同方法冲洗根管。在根管的3个不同部位采用扫描电镜记录牙本质小管开口与玷污层情况。结果:A组牙本质小管开口数多于B组(P<0.05);两组相应部位比较,冠1/3处牙本质小管开口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根中1/3和根尖1/3的牙本质小管开口数明显多于B组(P<0.05)。结论:用17%EDTA超声根管冲洗效果优于注射器冲洗。

    2009年03期 v.32;No.158 270-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23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鼻内镜下翼管区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敖勇;张华;

    目的:通过鼻内镜下经鼻腔入路对翼管周围区域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内镜下翼管区域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具新鲜尸头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对翼管区域进行解剖学观测,观测翼管区域恒定的解剖学标志及穿经血管神经结构。结果:(1)翼管区位于翼腭窝后壁内侧、蝶窦下外侧壁,有颌内动脉、翼腭神经节、翼管神经穿行。(2)蝶腭孔、翼管嵴、圆孔是术中辨认翼管的重要骨性标志。(3)翼管前口至翼管后口距离(13.80±1.99)mm,经翼管沿翼管隆突可至破裂孔。结论:熟知翼管及其周围区域的解剖可降低翼管区手术的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2009年03期 v.32;No.158 273-275+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PTEN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张雨洁;包永星;管宇;覃健;

    目的:探讨PTEN基因在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TEN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石蜡标本,采用S-P法检测PTEN蛋白的表达程度,分析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年龄、绝经状态、肿瘤位置、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关系。并取非癌乳腺组织石蜡标本进行对照。结果:非癌乳腺组织的PTEN蛋白高表达率明显高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TEN蛋白高表达率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增加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组织学分级增高PTEN高表达率依次降低,存在下降趋势;与年龄、绝经状态、肿瘤位置、肿块大小、临床分期无关。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存在着PTEN蛋白表达降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TEN蛋白低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TEN蛋白表达有可能成为评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转移的指标之一。

    2009年03期 v.32;No.158 276-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疆女性乳腺癌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

    贺春钰;秦玲;

    目的:分析新疆合并有糖尿病的可手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选取1998年1月~2002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可手术的女性乳腺癌60例,按是否合并有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5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结果:两组在产次、家族史、雌孕激素受体方面无明显差异。糖尿病组中维吾尔族患者占73.3%,平均年龄为(54+10.4)岁,处于绝经期患者为63.3%,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虽然两组在肿瘤大小(T)上无明显差异,但淋巴结转移数目(N)、临床分期(Ⅰ~Ⅲ)上糖尿病组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中N1、N2的比例之比分别为10%∶53.3%和73.3%∶26.7%。糖尿病组中83.3%的患者为Ⅲ期,而非糖尿病组以Ⅱ期患者多,占56.7%。两组随访5年,非糖尿病组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糖尿病组(P<0.05),但两组的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新疆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患者合并糖尿病的较多见,且分期较晚,预后较差。故糖尿病是乳腺癌预后不好的因素之一。

    2009年03期 v.32;No.158 280-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CPT测试结果与气质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胡红星;徐斌;党海红;季日格;

    目的:探讨持续性操作测试(continue performance test,CPT)结果与测试者气质类型的相关性问题。方法:对65例患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A)儿童进行持续性操作测验及艾森克人格测试(EPQ),利用回归分析方法了解CPT结果与其气质类型的相关性大小。结果:除影响反应时的因素是操作者的年龄外,CPT测试结果中的错误数、漏报数与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类型、EPQ人格测试的气质类型无相关性。结论:CPT测试作为一种诊断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操作性测试,不受操作者本人的气质类型的影响,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诊断工具使用,真实反映操作者本人的认知加工速度和注意力是否有缺陷等问题。

    2009年03期 v.32;No.158 283-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因素分析

    李旭芳;伊力多斯·艾合塔莫夫;高静;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 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NAFLD)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08年1~6月的269例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腹部B超结果分为合并NAFLD组148例,不合并NAFLD组121例。结果:与不合并NAFLD组比较,合并NAFLD的T2DM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腰围、血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舒张压(DSP)显著增高(P均<0.05):同时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DBP、TG、LDL-C、HDL-C对T2DM合并的NAFLD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均<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肥胖(主要是腹型肥胖)、血脂紊乱、血压增高相关;而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程度、糖尿病并发症不相关,导致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最主要原因为胰岛素抵抗及其所包含的脂代谢紊乱。

    2009年03期 v.32;No.158 286-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57例运动神经元病临床与肌电图关系的研究

    雷舜英;张小宁;刘林生;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特点;分析胸段脊旁肌、胸锁乳突肌、肢体肌肌电图及神经电图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MND)的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初步诊断,统计病程、临床分型不同的病例胸锁乳突肌、胸段脊旁肌及肢体肌肌电图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57例MND病例均表现广泛神经源性损害。不同临床分型的胸锁乳突肌、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肌群之间的纤颤电位和正锐波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ND病情进展迅速并且预后极差,目前缺乏有效的可逆转性的治疗手段,因此早期正确的诊断对于MND患者至关重要。早期行肌肉电生理检查有助于对MND疾病的早期确诊。常规检测胸锁乳突肌、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有助于MND早期诊断。

    2009年03期 v.32;No.158 290-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氯诺昔康复合芬太尼用于下肢手术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

    宋斌;陈月芝;高煜霞;

    目的:探讨氯诺昔康与芬太尼联合用于下肢手术术后疼痛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择期行下肢手术的患者术后随机分为硬膜外镇痛组(Ⅰ组)和静脉镇痛组(Ⅱ组)。以视觉模拟评分(VAS)作为疼痛强度指标,观察开始镇痛后不同时间点(4、12、24、48 h)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记录镇痛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镇痛结束后,统计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结果:开始镇痛后4、12、24、48 h VAS及镇静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镇痛结束后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恶心、呕吐、轻度呼吸抑制(SpO2<95%)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P<0.05)。结论:氯诺昔康复合芬太尼用于下肢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2009年03期 v.32;No.158 293-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亚莫利与美吡哒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莫颖;伊力多斯·艾合塔莫夫;张菁;

    目的:观察比较亚莫利和美吡哒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亚莫利治疗组和美吡哒治疗组,治疗12周后,观察两种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GHbA1)及低血糖发生的情况。结果:(1)2组治疗后FBG、2 hPBG、HbA1c均明显下降(P<0.05),但亚莫利组FBG、GHbA1下降更明显(P<0.05);(2)亚莫利组低血糖发生比例明显低于美吡哒组。结论:亚莫利能更好地降低老年2型糖尿病的血糖水平,尤其是空腹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

    2009年03期 v.32;No.158 296-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疗效评价

    吴忠东;姜述斌;许力舒;

    目的:探讨国产封堵器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7月~2008年5月连续施行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51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14例,房间隔缺损(ASD)27例,室间隔缺损10例,术中行即刻造影和或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术后5~7 d和半年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其手术安全性、术中和术后疗效。结果:其中50例即刻获得成功,成功率98%(50/51)。残余分流1例,即刻完全封堵率98%(49/50),无一例急症手术或死亡。空气栓塞0.6%(3/51),一过性Ⅱ°房室传导阻滞0.4%(2/51)。术后5~7 d和半年复查1例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成功率高,创伤小,死亡率低,安全有效。

    2009年03期 v.32;No.158 298-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哈密市公安干警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

    翟秋艳;余红文;宋剑玲;

    目的:了解哈密市公安干警代谢综合征(MS)及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及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08年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检查的533名公安干警。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心率;生化检测血糖、血脂水平;B超检查肝、胆、胰、脾、肾。结果:MS 109人(20.45%);高血压123人(23.08%);高甘油三酯血症159人(29.83%);高胆固醇血症122人(22.89%);体型正常者383人(71.86%),超重与肥胖者150人(28.14%)。男女性体型构成未见差异(P>0.05);超重和肥胖体型者高血压、糖尿病及高甘油三酯血症检出率高于体型正常者(P<0.01);超重和肥胖体型者脂肪肝检出率明显高于体型正常者(P<0.01);超重体型者高胆固醇血症检出率高于正常和肥胖体型者(P<0.01)。结论:哈密市公安干警人群MS的患病率较高,超重和肥胖体型的高血压、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脂肪肝检出率明显高于体型正常者。预防肥胖,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是提高公安干警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2009年03期 v.32;No.158 300-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左心功能的研究

    古文;张雨;娜迪热·铁列吾汗;

    目的:高尿酸血症(HU)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一大危险因素,HU可加重高血压(HT)对心肌的损害。本研究旨在应用超声组织多普勒(TDI)技术评价高血压(HT)伴或不伴HU患者的左心功能,以探讨该技术用于早期评价此类疾病心功能的可行性。方法:20例HT不伴有高尿酸血症(HU)的患者为研究组Ⅰ,20例HT同时伴有HU的患者为研究组Ⅱ,同时选取2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者为对照组。常规超声测量反映左心功能的相应参数,同时,应用超声TDI技术测量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m)、二尖瓣口血流速度和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峰值速度(Em和Am),Em/Am以及左室心肌功能指数(LV-MPI)等指标。结果:组Ⅰ和组Ⅱ的Em、Am、Em/Am比值、E峰减速时间(DT)、IVRT、组织多普勒测量的IVRT(IVRT-m)和LV-MPI与对照组间存在差别,并且组Ⅱ中IVRT和IVRT-m较组Ⅰ减低(P<0.001),而组Ⅱ中LV-MPI较组Ⅰ增高(P<0.001)。TDI测量的左室功能指数与血浆尿酸水平(SUA)显著相关。结论:TDI技术可能对HT同时伴有HU引起的左心功能损害能够给予早期发现和提示,为疾病及时准确的诊疗提供更加有效、方便的无创诊断信息。

    2009年03期 v.32;No.158 303-305+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张瑞丽;王文然;包永星;赵化荣;纪卫政;

    目的:分析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3月~2005年3月间收治的56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随访资料。结果: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中汉族占30.4%,维吾尔族占57.1%,其他民族占12.5%。睾丸精原细胞瘤患者36例(64.3%),睾丸非精原细胞瘤患者20例(35.7%)。睾丸生殖细胞肿瘤Ⅰ期、Ⅱ期、Ⅲ期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1.8%、62.5%,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1.8%、31.3%,不同临床分期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睾丸精原细胞瘤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7.2%、88.6%,睾丸非精原细胞瘤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5%、76.5%,不同病理类型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 3)。结论: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中维吾尔族患者的构成比高于汉族;睾丸精原细胞瘤的构成比高于睾丸非精原细胞瘤;Ⅰ期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预后好,患者可长期存活;睾丸精原细胞瘤的3年、5年生存率高于睾丸非精原细胞瘤;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2009年03期 v.32;No.158 306-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大肠癌SELDI-TOF-MS蛋白质组图谱的分析

    张园;黄艳春;张琼;余捷凯;

    目的:筛选并建立大肠癌血清蛋白质组图谱的诊断模型并探究其临床价值。方法:将102例血清标本(大肠癌53例,正常对照49例)随机分成训练组75例,测试组27例。用CM10蛋白芯片及SELDI-TOF-MS技术对训练组75例血清标本(大肠癌37例,正常对照38例)进行蛋白质组图谱检测,经留一法交叉验证后建立诊断模型,并对测试组27例未知的血清进行血清蛋白质谱测定,盲法验证该模型。结果:通过ZUCI-蛋白芯片数据分析系统软件包运算,用6个质荷比峰(3 951.147 3、4 364.486 5、5 926.628 6、8 103.635 6、8 964.429 9、11 709.016 8m/z)建立了大肠癌蛋白质组图谱诊断模型,经过交叉验证其准确度96.00%,灵敏度94.59%,特异度97.37%,阳性预测值97.22%。经盲法验证该方法的检出率为81.25%,排除率为100%。结论:本组建立的诊断模型可以有效区分大肠癌和非癌正常人,为大肠癌的诊断与筛查提供了一条崭新途径。

    2009年03期 v.32;No.158 309-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乳腺癌患者骨髓中CK19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黄艳春;阿先古丽·阿不力孜;封敏;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骨髓中CK19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48例乳腺癌患者和2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骨髓中的CK19 mRNA表达并分析CK19 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同时应用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其外周血中CEA和CA153的表达情况。结果:48例乳腺癌患者中15例CK19 mRNA阳性,阳性率为31.25%;乳腺良性病变患者骨髓中未检测到CK19 mRNA的表达。CK19 mRNA表达与乳腺癌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无显著性相关(P>0.05),与外周血中CEA(r=0.329,P=0.002)和CA153(r=0.312,P=0.002)异常升高呈正相关。结论:CK19 mRNA可作为检测乳腺癌患者骨髓微转移的分子指标之一,可为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2009年03期 v.32;No.158 312-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EGFR和SBEM联合检测在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中的意义

    章涤;黄艳春;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乳腺上皮粘蛋白(SBEM)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定量检测58例乳腺癌患者及30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术前血清中EGFR和SBEM的含量。结果:乳腺癌组术前血清EGFR和SBEM含量均高于纤维腺瘤对照组(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血清中EGFR和SBEM含量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Ⅲ+Ⅳ期患者血清中EGFR和SBEM含量亦显著高于Ⅰ+Ⅱ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清中EGFR和SBEM含量无相关性(r=-0.45,P=0.74)。结论:EGFR及SBEM特异性表达于乳腺癌外周血,有可能作为检测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标志物,并有可能在乳腺癌微转移诊断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03期 v.32;No.158 315-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外科治疗胸腺瘤33例临床分析

    阿迪力·萨来;庞作良;高胜利;孙晓宏;何丹;

    目的:对33例胸腺瘤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外科治疗的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对2002年2月~2006年2月收治的33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所有患者,逐年失访7例。1例在术后4个月因重症肌无力、发生肺部感染及呼吸衰竭死亡,1例术后6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其余24例情况良好。结论:临床分期和手术方式与预后相关,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要重视围手术期处理,Ⅱ期以上胸腺瘤术后需辅助放疗。

    2009年03期 v.32;No.158 318-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经皮肾穿刺微造瘘输尿管镜双频双脉冲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附35例报告)

    张宇;汪清;倪泽称;杨建昆;胡岚亭;王胜军;马力克·伊斯哈科夫;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微造瘘(mini-PCN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经皮肾穿刺微造瘘输尿管镜双频双脉冲(U100)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35例。结果:23例结石一次取净,6例结石二次取净,4例结合体外震波碎石排净,2例有少量结石残留。结论:经皮肾穿刺微造瘘结合U100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结石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恢复快、痛苦少的优点,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良好方法之一。

    2009年03期 v.32;No.158 320-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简易大鼠脊髓完全横断伤模型的建立

    郑新峰;郭海龙;盛伟斌;金格勒;姜涛;张春;荀传辉;陈浩贤;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可靠的完全脊髓横断伤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成年SD大鼠21只,随机分为横断伤组、挫伤组、对照组,每组7只。显露T12脊髓,横断组用尖刀将其完全横断。挫伤组150克.厘米力(gcf)冲击致伤。对照组仅显露脊髓,不做特殊处理。在不同时间对各组大鼠行行为学(BBB)评分及组织学评价。结果:横断组大鼠后肢功能评分在损伤后3~4周趋于稳定,损伤后4周时BBB评分为(5.14±0.80)分;挫伤组后肢功能评分进行性增高,4周时BBB评分达到(11.21±2.21)分;对照组2周左右恢复正常。横断组大鼠组织学观察见损伤区无脊髓组织残留,神经丝(NF)免疫组化染色未见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结论:通过完全脊髓横断可以制备出稳定性好、一致性高的脊髓损伤模型。完全脊髓横断后,损伤恢复3~4周左右趋于稳定,可作为慢性脊髓损伤修复的移植期。

    2009年03期 v.32;No.158 323-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SPECT在颅内外血管吻合术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探讨

    依马木·依达依吐拉;林琳;买买提力·艾沙;昝向阳;阿吉·亚森;许敏华;刘新志;马小强;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在颅内外血管吻合术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对10例因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颅内外血管吻合术的患者术前术后进行局部脑血流量(rCBF)测定,对其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结果:术后全部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均有改善,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恢复,Barthel指数均有改善。结论:SPECT有助于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

    2009年03期 v.32;No.158 327-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手术治疗

    程新平;李坤;王志刚;穆哈买提·沙迪克;

    目的:探讨僵硬性马蹄内翻足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7月~2007年5月收治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78例。结果:随访6~17个月,Maryland足功能评定:优7例,良55例,可11例,差5例。并发症:感染3例,足趾皮肤缺血坏死4例,足背滑囊炎2例。结论:对于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手术根据不同年龄组及畸形程度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可取得较好疗效。

    2009年03期 v.32;No.158 329-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结肠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研究

    李涛;王云海;刘兵;张文斌;许新才;陈兵;

    目的:探讨结肠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活检技术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结肠癌患者应用术中染料定位的方法对其S LN进行了定位,术后从根治性切除的标本中检出SLN及区域淋巴结。对所有淋巴结行常规HE染色,HE染色为阴性的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寻找阳性染色的淋巴结。结果:共检出SLN 65枚,占全部区域淋巴结的14%。HE染色共发现有SLN转移者9例,17枚,患者SLN转移率为35%;SLN阳性率为26%。除SLN外的403枚淋巴结的转移率为6%。肿瘤细胞在SLN的转移率明显高于在区域淋巴结内的转移率(P<0.01)。免疫组化法检测SLN转移的发生率为54%。结论:SLN活检能够预测结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对SLN行深入细致的病理学检测,可以指导术后病理分期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2009年03期 v.32;No.158 331-332+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带蒂胸大肌肌皮瓣在头颈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耿中利;马斌林;任光辉;

    目的:分析带蒂胸大肌肌皮瓣在头颈部软组织缺损中的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01年3月~2007年8月运用同侧带蒂胸大肌肌皮瓣进行一期修复头颈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6例患者术后均愈合良好,胸大肌肌皮瓣均成活,患者缺损区修复后的外形及功能均良好。结论:胸大肌肌皮瓣血管走向恒定,血供丰富,且组织量大,是头颈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较理想材料。

    2009年03期 v.32;No.158 33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B超监护下宫腔镜治疗胎骨残留及术后激素治疗

    陈志芳;丁岩;韩英;赵蕾;

    目的:探讨B超监护下宫腔镜取出残留胎骨的手术方法及术后药物处理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2007年11月21例胎骨残留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术后服药情况。结果:21例均在B超监视下通过宫腔镜取出残留胎骨,均一次取净。术后口服倍美力+安宫黄体酮片,3个月后停药,复查宫腔镜检查发现子宫内膜恢复,13例患者术后1年内受孕分娩,2例患者已妊娠但尚未分娩,2例患者无妊娠要求,4例患者失访。结论:联合B超和宫腔镜是诊断和治疗宫内胎骨残留的有效方法,同时术后口服倍美力+安宫黄体酮片利于子宫内膜的修复。

    2009年03期 v.32;No.158 336-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经验交流与短篇报道

护理园地

综述

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