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定珍;梁文瑛;艾木肉拉;高明;宋长兴;孙逸平;李士良;时庆新;李正道;
本文使用159份HLA分型血清对居住在新疆的哈萨克族105名人群进行鉴定。获得抗原HLA-A13型,HLA-B20型,HLA-C3型。鉴定结果表明哈萨克族人群中HLA抗原A1,A3,B7,B8等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汉族;而A11,AW19,B15,B40,BW46等基因频率显著地低于汉族。HLA抗原B15,B18,B37,B40等基因频率哈萨克族高于维吾尔族;而A1,A1l9,B5,BW35,BW46等基因频率又低于维吾尔族。值得注意的是在B位点上的空白基因频率高达0.2085,提示在哈萨克族人中可能存在一些未被检出的新的HLA抗原,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1984年02期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正> 维吾尔族主要居住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关维吾尔族人的HLA抗原分布国内尚无报告。我们应用HLA—ABC分型血清189份,HLA—DR分型血清32份,按美国NIH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用尼龙棉柱分离T、B细胞,分别进行ABC和DR分型。共调查了无血缘关系的健康维吾尔族106人。发现维吾尔族人与上海、北京的汉族人有明
1984年02期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鲁若迅;吴先国;
本文报道了50例肘后三角韧带及肘管的观察测量结果,讨论了肘后三角韧带的形态结构和肘管的组成。作者建议将“腱弓”或“弓状韧带”的纤维组织束带,按其形态结构特点,命名为“肘后三角韧带”。
1984年02期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邢绥光;刘文杰;洪秀芳;
作者用微量血红细胞电泳时间测定法,测定了50例冠心病病人的红细胞电泳率,并作了生理盐水清洗前后的比较。结果表明:冠心病病人红细胞电泳速度清洗前后均较正常人明显减慢。除血浆粘度大可影响电泳率外,红细胞表面电荷的改变也是电泳率降低原因之一。
1984年02期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士平;汤传新;谌宏鸣;任敦鼎;
<正> 我们对奎屯123团高氟、高砷地区的43名中等的和严重的慢性砷中毒病人进行了末梢血细胞和口腔粘膜上皮脱落细胞的涂片检查。对部分病人还作了皮肤切片。用Barnett氏DDD法(显示—SH基)、Adam氏甲酸-艾先蓝法(显示—S—S—)、
1984年02期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具达;康福信;刘漪;许永华;
观察了切断狗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前、后,用窦内加压方法刺激一侧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对尿量的影响,以及切断迷走神经后,在夹闭一侧颈总动脉的同时,给另一侧颈动脉窦内加压对尿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切断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前、后,刺激一侧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均可引起明显的尿量增多反应,此反应可超过夹闭另一侧颈总动脉及切断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对尿量的影响。
1984年02期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具达;许永华;
在硫贲妥钠麻醉的狗中,对椎动脉内压减低时血压变化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后,阻断椎动脉血流,可引起动脉血压升高。但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前,则不能引起这种反应。在双侧颈动脉窦神经被切断或颈内、外动脉被结扎的动物中,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后阻断椎动脉血流,也不能引起动脉血压升高。这些结果表明: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后,椎动脉内压减低时的血压升高,不是通过椎动脉内感受器的作用,而是通过颈动脉窦区的反射机制引起的。
1984年02期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钱兆焕;
<正> 近年来,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曰趋增多,尤其是鼠伤寒的发病率骤然增多,但多见的是胃肠炎型,有关败血症型的报道尚少。现将我院收治的工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33岁。因畏寒发烧1周,于1983年9月27日入院。患者于9月20日突然畏寒、高烧、咽痛、头痛,无传染病接触史。在本单位医院静点青霉素1周后,体温仍高,上述症状加重。解稀便,日达3~4
1984年02期 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彤;
本文报告了应用正交试验优选总补体活性测定的各种影响因素,对试验数据做了极差和方差分析。观察结果表明:用正交法和标准管法同时进行测定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法具有省材、快速、准确等优点,并可测定各因素、各水平对试验的影响顺序和程度,以及可估测试验误差和试验设计不合理情况。因而,它优于常规摸CH_(50)条件的方法。
1984年02期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周宜男;黎音;
本文对我院1956~1982年948例卵巢肿瘤作了回顾性总结。按照组织发生学的特征分成五大类,从年龄、良恶性及侧别等方面的统计,了解了乌市地区卵巢肿瘤的概况,并对某些肿瘤的诊断加深了认识,尤其是11~20岁年龄组的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34.20%。因此对儿童期及青春期的卵巢肿块尤应予以重视及早切除。卵巢肿瘤的分类应是简明而易于掌握的。
1984年02期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何秉贤;
<正> 凡能产生耐性的和依赖性的药物,突然减量或停药,就均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症状,有的甚至发生严重问题,这称为停药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e)。在目前,最常见的是降压药停药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血压严重反跳(rebound)或称超射(overshoot)。我们通过遇到的病例中的两例来说明和讨论此综合征。
1984年02期 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吴福恩;洪秀芳;阿吉;艾力;
作者将1978~1980年患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住院治疗的405例患者,对其中117例临床确诊及提示风湿活动者进行分析,提出四条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风湿活动的诊断条件:1.风心病者伴Jones标准中一项主要或次要表现者;2.风心病者在短期(1~2年)内病情迅速恶化,瓣膜病变进行性加重,心脏进行性增大;3.风心病者伴发难治性心力衰竭,对洋地黄易发生过量反应者;4.粘蛋白增高是风湿活动较敏感的指标。血沉快或抗“O”高,或两者同时高,如能排除其它原因,也应考虑风湿活动。
1984年02期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何恩泉;高■航;李应珍;姜家豫;江雅望;毕达义;王元纯;冯新琪;
作者自1977年8月至1983年9月底,做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下简称纤支镜)1163例次。适应征主要是排除肺癌,另有5例吸痰治疗胸部手术后肺不张和10例肺活检(TBLB)。检查结果:单独由纤支镜检查发现肺癌227例及肉瘤1例,其他病例病因多种多样。除术后血痰外,无重要并发症。作者认为术前用药和麻药都可减量使用,检查过程中吸氧应列为常规并应特别珍视贵重器械的维修。
1984年02期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海东;徐德征;姚秉礼;师锦波;
本文分析了65例老年胆道外科手术的临床资料,指出老年胆道系统疾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并指出老年胆道系统疾病主要以胆石症及胆道感染为主(87.7%)。建议对老年胆道系统疾病患者,应积极提倡择期手术,而对急诊入院患者,经短期必要准备后,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以去除病灶、解除梗阻、简单有效为原则。最后对并发症和死亡病例也进行了讨论。
1984年02期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海东;徐德征;姚秉礼;杨含维;
本文用生化分析和原子吸收光谱方法测定并比较了同体异次、同体异位、同体异个以及38颗分层胆石的化学成分,指出同体异次、同体异位胆石类型大部分相似,但也可类型完全不同,间接提示了胆囊在胆石形成中的作用。同位异个胆石以及成层胆石的各层化学成分也有很大差别,从而揭示胆石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进一步加强这些因素的研究。
1984年02期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马新民;邹培范;
<正> 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繁殖、分泌外毒素引起的一种厌氧性创伤感染,病死率很高。1972~1983年我院共收治破伤风病人32例,无选择地对13例病人进行了破伤风抗毒素蛛网膜下腔注射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总结如下。
1984年02期 135-136+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翁建英;欧缙安;胡平;汪无级;马志勋;
多系统萎缩症系一组原因未明的神经系统多部位萎缩性病变,它包括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纹状体黑质变性及Shy-Drager综合征。本文报告2例,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命名、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病因及治疗等问题略作讨论。
1984年02期 13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赵瑞琴;李玉莲;沈大为;钱戌春;吾尔尼沙;雷淑贤;
作者应用液氮喷雾法治疗1000例雀斑,获得良效。其中920例(92%)治愈,72例(7.2%)显效,8例(0.8%)无效。
1984年02期 140-14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沈大为;高效贤;
作者根据强的松治疗20例天疱疮的疗效分析,建议应按病情轻重分三度:轻度者皮疹少于体表面积1/3者,初期控制量60~77mg/天;中度指皮疹约占体表面积2/3者,用量80~100mg/天;重度指皮疹超过体表面积2/3者,用量110~150mg/天或更大。4例加用环磷酰胺者获得良效,而3例加用硫唑嘌呤者未见任何效果。对口腔及外阴发生经久不愈的糜烂或溃疡以及胸、背等处反复出现水疱者应想到患天疱疮的可能,应作进一步的检查,以便早期确诊。
1984年02期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沈大为;吾尔尼沙;
本文报告2例皮肤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2例病初均仅有发烧、皮肤结节及溃疡,无其他症状和体征。2例均在发病后6个月内死亡。作者在复习文献后提出了本病早期诊断应注意的一些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1984年02期 145-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顾之燕;苏时务;
<正> 隐蔽性乳突炎又称非典型性乳突炎,是磺胺药和抗生素应用以来的一种新型乳突炎,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和病理过程。其特点是急性乳突炎患者由于抗生素和磺胺药的应用,全身和耳部症状可被掩盖,但炎症在乳突内潜在性进行,在发生颅内、颅外并发症前临床不易发现。国内外报道少,近年来我院收治两例,其中一例死于脑疝。为引起重
1984年02期 147-148+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徐兰;
<正> 本实验旨在观察-10℃条件下,小白鼠肝内核酸、糖原、一些酶类和超微结构方面的变化。一、材料和方法用23~32g正常成年雄性小白鼠6只,将重量相近的两只编为一组,共分三组,同时禁食禁水,一只置于-10℃,一只作为对照组,放在室温下,分別在1、2及4小时于肝脏取材。一部分
1984年02期 149-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谌宏鸣;
<正> 人和高等动物具有恒温性,其中骨胳肌在产热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本实验目的是观察骨胳肌在产热过程中糖原、核酸、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三磷酸腺苷酶的变化,为骨胳肌的产热作用提供形态学依据。一、材料及方法 1.材料:取成年雄性25~30g小白鼠7只。3只放入-10℃冰箱,分别冷冻1、
1984年02期 150-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马英红;张美娟;范兴;
<正> 家兔是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其血清中常见的无机离子是许多有关实验常用的指标。因此,了解家兔血清中无机离子的正常值有其参考意义。一、材料与方法: 成年、健康的白色家兔,体重均在
1984年02期 15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邵兴周;崔静;杨振江;王博;常喜恩;
<正> 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和新疆博物馆组成的南疆文物调查队于1984年元月在洛浦县山普拉公社发掘了20座古墓(2座丛葬,18座单人葬)。根据出土文物判断其年代约为公元前一世纪未~公元三世纪。我们对其中59例颅骨(男26、女33)进行了24项观察和61项测量。结果是颅形多为卵圆形
1984年02期 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邵兴周;崔静;王博;常喜恩;
<正> 由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文物队组成的南疆文物调查队,于1984年1月在洛浦县山普拉公社发掘古墓时,从两座丛葬墓中出土大量成年人下颌骨。我们调查了其中73个下颌骨(男50,女23)。因墓地已被人破坏,只有10个下颌骨与颅骨配套。为给人类学、形态学及临床医学提供
1984年02期 15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邵兴周;王笃伦;崔静;朱新安;赵文海;顾莲子;董肖芳;
<正> 为了解新疆各民族的体质特征及各民族间的关系,1983年5月我们首先对察布查尔县的锡伯族进行了体质人类学调查。调查总人数220人(男130人,女90人),年龄20~78岁,多数为城镇居民。采用等差级数法进行民族间关系的分析。从总体看,锡伯族有如下特征:头发直,胡须少,头型多数圆而阔且高;眼色多为褐色,上眼睑皱褶发达,蒙古褶发达(出
1984年02期 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凌竞熙;桂莉;王树勤;
<正> 1972年Magnius与Espmark报道了一种新的抗原抗体系统,即e抗原和e抗体。与以前那些存在于HBsAg颗粒上的亚型(a、d、y、w、r)不同,e抗原不是HBsAg颗粒的表面成份,但它与传染性有关。由于e系统对HBsAg阳性病人可能有预后的意义,作者对本院48例中年(>40岁)HBsAg携带者,应用对流电泳方法(CEP)作了e系统检测,并就其所得结
1984年02期 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国祯;
<正> Ehlers-Danlos综合征亦称皮肤弹力过度症(cutis hyperelastica),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结缔组织遗传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皮肤和血管脆弱、皮肤弹性过度、关节活动过大。兹将我院所见一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2 1/2岁。患儿系第4胎,8个月早产儿,父母非近亲结婚。从生后9个月开始,常跌倒致伤,伤口不易止血,愈合缓慢。有时皮肤未破裂但皮下淤血块经久不
1984年02期 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徐德征;杨含维;王海东;姚秉礼;蔡世烈;
<正> 腹膜后黄色肉芽肿(Retroperitoneal xanthogranuloma)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自1935年首先由O’Berling以部位命名报告6例以来,国外报告有几十例,国内仅见有天津和贵州各报告1例。我院于1982年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53岁,维吾尔族,因上腹部包块伴持续性隐痛3个月于1982年5月11日入院。患者自述1982年春节开始发现上腹部
1984年02期 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郭文平;冯德华;
<正> 随着对人体皮肤、肌肉血供研究的逐步深入,对肌皮瓣的使用也就越来越广泛。近年来,临床上有不少采用腓肠肌肌皮瓣局部移位或游离移植修复创伤后组织缺损的报道,但采用交叉转移的方法作这种修复手术者我们在文献上还看到得不多。我们于1983年对1例右足弓部严重凹陷性缺损的病人,用左小腿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作交叉
1984年02期 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郭文平;冯德华;
<正> 患者,男,5岁,维吾尔族。1983年5月13日误触高压电(10,000V)烧伤,伤后2小时入院。患儿呈休克状态,神志不清,呼吸平稳,心率118次,呼吸22次。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好。颈软。心率不齐,心电图提示偶发结性早搏。巴彬斯基氏征(-)。右上肢全部坏死,软组织与骨分离,肱骨有一段(约10cm)发黑,肱动脉栓塞暴露。右侧胸大肌、胸小肌部分坏死,三角肌处有
1984年02期 160-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郭文平;冯德华;
<正> 1983年7月24日我们收治1例高压电烧伤致左腕部软组织坏死的病人,早期切痂失败,于伤后26天二次作扩创皮瓣修复,取得了成功,保全了患者左手。病历摘要患者,男,17岁,社员。1983年7月24日误触高压电(10,000V)烧伤。伤后4小时入院。神志清楚,左手掌触电线处有6×2.5cm斜形烧焦创面,左腕部宽约7cm的环形焦痂,手部肿胀,皮温较健侧低,感觉
1984年02期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