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 新疆且末县棘球蚴感染初步调查

    冯新华;丁兆勋;赵文兰;王连平;曹永芳;

    <正> 作者等于1984年6~7月在且末县对城镇公社及阿羌牧场的不同民族、职业及年龄的居民共368人,用卡松尼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作了检查;并检查了屠宰场畜龄2~6岁的绵羊218只,皆未发现有棘球蚴感染者。对新疆棘球蚴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作者等用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卡松尼试验等三个方法,于1978年在新源县,1983年在阿靳泰地区的两个县先后对4635名不同职业、民族和性别的农牧民作了调查,并结合1978年以来,在实验室对1235名住院及门诊病人血清学诊断结果,认

    1986年04期 271-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疆北疆地区棘球蚴感染调查

    冯新华;薛弘燮;丁兆勋;韩茂莉;吴炳洪;地里拜;赵仁久;陆宪和;

    在实验室分别用间接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对人体包虫病感染进行了1235人次实验。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在北疆新源县及阿勒泰地区,用卡松尼皮内试验及间接血凝试验两种方法,另外又用皮试、间接血凝试验及酶联试验三种方法,进行了4633人的包虫感染调查,人群中棘球蚴总感染率为7.47%(346/4633),少数民族居民棘球蚴感染率(10.03%)显著高于汉族(4.22%)。

    1986年04期 273-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继发性棘球蚴在动物宿主体内发育情况观察

    丁兆勋;冯新华;薛弘燮;

    用细粒棘球蚴的原头蚴(人、牛、羊)和泡状棘球蚴生发组织及原头蚴接种试验动物304只(小白鼠243只、灰仓鼠40只、家兔6只、家犬5只、家猫1只、羔羊5只、金色地鼠4只)。细粒棘球蚴的原头蚴经腹腔接种小白鼠158只,感染率为28.5~93.3%,感染灰仓鼠40只,感染率为36~37.5%。6只家兔被感染3只,6只羔羊多次接种棘球蚴不被感染,不论用人、牛或羊的原头蚴,虽可感染某些试验动物,但不能在其体内发育为有头囊。用泡状棘球蚴的组织移植较悬液易于使小白鼠或灰仓鼠感染,并可随转种代数的增加其感染率也增高,发育速度也加快。新疆的灰仓鼠可作为泡状棘球蚴的良好宿主,棘球蚴可在其体内迅速发育,并可较长期的保存虫株,为一良好试验动物。

    1986年04期 278-282+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苯骈咪唑类药物及吡喹酮对试验感染棘球蚴小白鼠治疗效果的研究

    冯新华;丁兆勋;薛弘燮;

    <正> 已知多种苯骈咪唑类药物及吡喹酮对人及家畜体内蠕虫有驱虫作用。自1975年国内先后开始合成甲苯咪唑(MDZ)、吡喹酮(PQT)、丙硫咪唑以来,经临床证实上述药物对多数肠内及某些组织内寄生蠕虫有良好的驱虫及治疗作用。用苯骈咪唑类药试验治疗人体或家畜包虫病开始于70年代初。目前治疗包虫病仍以手术为主,如对一些不适宜手术的病例,能服药而抑制棘球蚴的发育,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或减少手术后的复发,将是人们最大的顾望。因此,对药物治疗各种包虫病,

    1986年04期 283-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棘球蚴囊液组成及抗原初步分析

    康金凤;傅玉才;冯新华;

    本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法(PAGE)分离羊肝棘球蚴囊液的组成成份,显示其中含有蛋白质、脂类及少量多糖。将PAGE所得凝胶柱转移至对流免疫电泳(CIEP)琼脂板,根据其与阳性病人血清的反应情况,推断其抗原主要成份为脂蛋白。

    1986年04期 290-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干血清滤纸点免疫结合法诊断棘球蚴病

    赵荣乐;冯新华;郑光宇;

    用定性滤纸吸附血清样本,保存于室温和4℃冰箱内,三个月和半年后对所保存的干血清滤纸进行点免疫结合试验,以检测血清样本中的抗棘球蚴抗原的抗体。结果说明两种条件下保存的干血清滤纸的检测结果与原血清样本检测结果基本一致(p>0.05)。证明可以用干血清滤纸法作为点免疫结合法诊断棘球蚴病时保存血清样本的方法。

    1986年04期 293-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国产甲苯咪唑(微粒型)试验治疗鼠体继发性棘球蚴感染的初步观察

    丁兆勋;薛弘燮;吴炳洪;韩茂莉;

    离体原头蚴经1%甲苯咪唑药液处理48小时死亡率为50.4%,经152小时,原头蚴全部死亡,对照组死亡率为34%。用O.5%甲苯咪唑悬液对阳性小鼠进行腹腔注射2ml/天,共12次,腹腔内棘球蚴全部萎陷,角皮层变性,生发层坏死,周围有细胞反应。用甲苯咪唑1g/kg饲料(近似50mg/kg bw/d)喂感染棘球蚴小鼠60天、100天,疗效均不彻底,在囊团内有残存活囊。用甲苯咪唑3g/kg饲料(近似150mg/kg bw/d)喂100天,20只鼠腹腔棘球蚴全部萎陷崩溃、囊壁变性坏死,周围有细胞反应。国产甲苯咪唑对动物棘球蚴及原头蚴有直接致死作用。疗效与药量和饲期有关。

    1986年04期 296-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几种化疗药物杀原头蚴的效果比较

    薛弘燮;傅玉才;韩茂莉;吴炳洪;郑慧琴;

    离体试验0.062~0.25%新洁尔灭,0.125~O.25%醋酸,O.1~O.2%安替福民和0.05~0.2%麝香草酚溶液均具有较强的杀原头蚴作用。均在5~10分钟内可达到100%杀死原头蚴的效果,作用迅速可靠,毒性小。原头蚴与药液接触后可在2~3分钟内出现皮层起泡、起刺、皮层分离、溶解及虫体发暗、钙粒减少等形态结构变化,原头蚴经药液处理10分钟后,给小白鼠腹腔接种,均未发育成棘球蚴。原头蚴经10%甲醛和3%双氧水溶液处理10分钟,死亡率(染色法的着色率)分别为5.2%和O,用5%甲醛和1.5%双氧水溶液处理原头蚴10分钟后接种小鼠腹腔其感染率分别为16.6%和22.2%。

    1986年04期 301-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包虫病

    薛弘燮;傅玉才;阿曼古丽;居海尔;吴炳洪;

    用原头蚴作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诊断包虫病,并与临床常规检查皮内试验(ID)、间接血凝试验(IHA)、对流免疫电泳试验(CIEP)的结果比较。102例经手术证明包虫病用间接荧光抗体进行诊断,阳性率为92.1%,45例非包虫病人和131例正常人假阳性率为1.7%。ID阳性率为93.1%,假阳性率为9.6%。IHA阳性率为87.2%,假阳性率为1.1%。CIEP阳性率为74.5%,假阳性率为1.7%。试验证明IFA对包虫病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操作简单,可供临床诊断和包虫病普查工作选用。

    1986年04期 306-308+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肝泡状棘球蚴病52例临床治疗经验

    姚秉礼;富立民;徐德征;邹培范;李俊;王云海;

    本文报道由于多房棘球绦虫所致的肝泡状棘球蚴病52例:男35例,女17例,年龄14~52岁,多来自牧区。主要体征为上腹部包块,有黄疸者12例,免疫试验均显阳性,辅助检查如B超、同位素扫描、PTC等提示肝内占位性病变,X片显示特殊钙化点。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根治手术5例,术后预后好,8~21年随访无复发。姑息性手术7例亦获改善症状等疗效。13例经长达1~16个月的甲苯咪唑化疗无明显副作用,病情改善,包块缩小,药物剂量较大,疗程较长,治疗效果较好。本文就诊断和治疗方面作简要讨论。

    1986年04期 309-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1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疆吸烟现况抽样调查报告

    王崇一;阎占胜;

    <正> 鉴于吸烟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群众对吸烟的危害缺乏认识,国内还没有系统的有关吸烟的基本统计资料,因此影响着对戒烟效果的考核与评定,影响着对呼吸道疾病及某些癌肿等疾病的分析与探讨。为此,我们根据北京市心肺血管研究中心制定的《全国吸烟抽样调查方案》在新疆四市十县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在11,307人中吸烟者3326人,吸烟率为29.42%。调查方法根据调查方案采用逐级整群随机抽样,

    1986年04期 318-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儿童地方性氟中毒的特征

    王国荃;吴继尧;肖碧玉;张晨;顾玉兰;张其镍;郭志友;

    儿童地方性氟中毒的特征是对男女性的骨龄、身高,男性的肩宽,女性的盆宽和月经初潮都有影响,以青春发育期最明显。氟骨症的症状和体征都比成人轻微,X线摄片从5岁以后即出现病变,11岁以后出现明显病变。氟牙症患病率在9岁时达到高峰。尿氟值无年龄差别。对儿童氟中毒的防治效果显而易见。

    1986年04期 32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疆八所大学学生视力情况的调查

    王一疆;

    <正> 在1985年4~6月的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中,我们对新疆地区内八所大学的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眼科的视力检查,借以了解不同年龄、性别、族别和城乡与学生视力的关系,以便探索防治视力减退的办法。一、检查对象:新疆大学、新疆工学院、新疆八一农学院、新疆医学院、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学院、石河子农学院和石河子医学院的部分19~22岁的在校学生3162名,总检哏数6324只。汉族学生分年龄组和

    1986年04期 327-328+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乌鲁木齐地区小儿肺炎十年研究小结

    肖曼琳;赵兴芳;董翔;沈书韵;

    <正> 小儿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病和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在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为了保障儿童健康,降低病死率,促进计划生育的实施,对本地区小儿肺炎的病原学及临床进行研究,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为此,我们回顾过去十年这方面的工作,小结如下。发病情况的调查:我院儿科与自治区人民医院和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曾对1976~1978年三年中住院病例13,186例进行了各系统疾病的发病情况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占总

    1986年04期 329-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支气管成形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附六例报告)

    吴明拜;刘瑞霖;库尔班;赵孝源;王厚峋;

    支气管成形肺叶切除术是一种治疗支气管及肺部良性或恶性疾患并对病变支气管作袖式或楔形切除,然后重建支气管通道的手术方法。本文报道6例,并对诊断、手术方法、适应证及术后处理等进行了讨论。

    1986年04期 332-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外伤性脾破裂27例临床分析

    王海东;徐德征;杨含维;王耀东;

    本文分析了27例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资料。指出和平时期患者以青少年为主,占51.9%(14/27);损伤以闭合性为主,占92.6%(25/27);类型以复合伤为主,占63.O%(17/27)。入院时超过半数病人显示血液稀释,大多数病人有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百分比反应性升高。讨论了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特点,强调了腹腔诊断性穿刺的作用,在治疗上推荐选择适合病例行脾修补术。

    1986年04期 335-336+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阔筋膜环扎术治疗视网膜脱离

    赵恩登;杨长才;董韫珍;徐志章;

    <正> 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常见急性致盲眼病,多发生在高度近视和外伤情况下,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导致视功能完全丧失。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手术方式也较多,而选择手术方式是根据病情的不同而定的,关键是应选择与病情相适应的手术方式,方可达到良好的效果。我科自1983年6月开始用阔筋膜环扎术治疗视网膜脱离2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一般临床资料:男14例,女6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64岁。病程:最长2

    1986年04期 337-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甘草锌口服剂型在兔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孙殿甲;崔玉琴;

    选用缝康家兔为受试对象,给药剂量O.5g。耳静脉定时取血,分离血清,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锌浓度。按单室模型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求得各剂型的动力学参数。由半衰期和曲线下面积表明,片剂具有生物利用度较高、体内作用时间较长的特点。

    1986年04期 340-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放射免疫快速定性测定血hCG诊断早早孕

    朱金娣;江海;于疆;黄德珍;

    本文介绍了放射免疫快速定性测定血hCG操作程序,应用hCG双抗法放射免疫药盒中第二国际标准20ng/ml检测,目的在于快速诊断早早孕。60例停经40天以内的妇女血清测定的结果表明,45例大于20ng/ml为阳性,经随访与临床诊断早孕相吻合,15例小于20ng/ml阴性为非妊娠妇女。放射免疫快速定性在2小时内即可得出结果,缩短了诊断时间。将此60例停经妇女的血清同时与βhCG,hCG放射免疫(简称βhCG-RIA、hCG-RIA)及尿羊红血球凝集抑制试验进行比较。

    1986年04期 343-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β_2-微球蛋白的放免测定及临床应用

    史正苹;张际隆;

    <正> β_2微球蛋白(简称β_2-MG)是体内细胞合成的一种低分子量蛋白质,分子量为11800,最初由Berggard等在1968年从肾小管病人尿中分离出来。人体中的β_2-MG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与HLA相结合;另一种为单独的形式。与HLA结合的β_2-MG存在于淋巴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的细胞膜上;单独的β_2-MG除存在于这些细胞上之外;还存在于血清、尿、脊髓液、羊水,乳汁等的脂肪小体上。血清中的β_2-MG大约20%与HLA结合。血液中的β_2-MG易被肾小球滤过,大部分在近曲管

    1986年04期 347-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护理体会

    王桂芝;

    <正> 我院从1981年10月至1985年12月共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22例,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例,二尖瓣置换术(MVR)20例。由于手术难度高,危险性大,故要使手术获得成功手术前的积极准备及手术后的精心护理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对22例患者的护理,我们有以下体会。一、术前护理: (一)患者入院后要做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血小板计数、血球压积、凝血酶元时间、血沉、抗“O”、粘蛋白、肝肾功等检查。术前必须摄近期X线胸片,作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二)手术方案决定后要认真给病人和家属做好思想工

    1986年04期 349-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体外循环手术基本操作与配合

    晏以芳;

    <正> 我院从1981年8月至1986年4月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共227例,其中室间隔缺损修补术87例;房间隔缺损修补78例;肺动脉瓣狭窄切开术2例;二尖瓣狭窄直视扩张术7例;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正术5例;法乐氏三联征矫正术6例;法乐氏四联征矫正术14例;二尖瓣置换术2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心房粘液瘤摘除术5例,在227例中男性103例,女性124例,年龄在7~60岁之间,通过227例手术的操作配合,现将我们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体位:平卧,肩胛间区稍垫高,左上肢平伸于托手板上。二、麻醉:常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

    1986年04期 351-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确定有效位数的基本规则

    王国荃;施济民;

    <正> 众所周知,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取决于原始数据的正确性。然而,在很多论文中,作者将原始数据计算成各种统计量(由样本的观察值算得的概括值叫统计量,用拉丁字母表示,如样本均数用X表示,样本标准差用S表示)时,常常错误地计算到小数点以后很多位数,并把它当作有效数加以发表。这样的统计数字徒具外观上的精确性,而实际上只是一种假象。为了使论文中的统计数字如实反映真相,提高论文的科学性,本文以确定均数的有效位数为例,使读者举一反

    1986年04期 354-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全身性念珠菌病一例报告

    孙伶义;黄荣魁;

    <正> 念珠菌性肉芽肿伴发内脏损害比较少见,我们1976年遇到一例,报道如下: 患者陈××,女,7岁。1973年因口腔及唇舌部糜烂不愈,74年起头部发生化脓性皮损并逐渐波及面部及双手指,同时外阴发炎,排尿疼痛,症状时轻时重,偶尔双眼结膜发炎。入院前2个月病情逐渐加重,过去曾患佝偻病及肺结核。检查:营养发育差,消瘦,身高如4岁小孩,言语不清,声音嘶哑、智力减退,体重14.5kg。口腔唇舌部多片乳酪样白膜状斑片,头面耳鼻部多片黄褐色结痂,蛎壳状斑

    1986年04期 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