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伟;毛新民;冉新建;骆新;王烨;陶一存;王涛;张嫣之;李琳琳;
目的初步研究新疆维吾尔族(维族)、哈萨克族(哈族)两民族糖尿病人群尿液代谢成分的特征,探讨核磁共振技术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尿液存于50ml接尿管中,置于-20℃冰箱中保存备用。核磁共振(NMR)测量前样品准备:尿液于4℃解冻,摇匀,在550μl尿液中加入55μl磷酸盐缓冲液,摇匀,4℃离心10min(10000r/min),取上清液550μl转入5mmNMR样品管中,测定核磁共振-维氢谱(1HNMR)。将得到的积分数据归一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维族、哈族两民族中2型糖尿病(T2DM)组与正常空腹血糖(NFG)组的尿液代谢谱有明显差异,2组间含量差异明显的物质主要是葡萄糖和肌酐的变化。维族、哈族T2DM组尿样中牛磺酸、葡萄糖等代谢物有升高的趋势,而肌酐、马尿酸、二甲胺、乙酸、甲酸等代谢物有降低的趋势;维族空腹血糖受损(IFG)组尿样中柠檬酸、乳酸的含量高于T2DM组。哈族IFG组尿样中葡萄糖含量升高明显,而乳酸、柠檬酸含量变化不大。结论 1HNMR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可以较好地呈现出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人群的尿液代谢物特征。
2010年10期 v.33;No.178 1157-1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旭;骆新;王烨;张敏芳;毛新民;李琳琳;
目的探讨环境因素对新疆和田地区吐沙拉乡2型糖尿病(T2DM)和高血压的检出率及危险因素的影响,研究转录因子(TCF7L2)与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在和田吐沙拉乡进行关于T2DM和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录入数据库进行对比。采用PCR技术,对被筛选出的维族样本的5个单核苷酸的多态性(SNP)基因型中的TCF7L2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糖耐量正常人群和T2DM患者中进行分析。结果 TCF7L2被选SNP的G等位基因和T等位基因在T2DM组和正常糖耐量(NGT)组之间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T&TT和GG的基因型在T2DM组和NGT组之间的分布频率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转录因子7L2(TCF7L2)与和田地区维吾尔族T2DM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
2010年10期 v.33;No.178 1162-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耿文宁;李琳琳;王烨;骆新;毛新民;
目的探讨哈萨克族人群在不同空腹血糖状态下,尿液中肌酸、马尿酸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布尔津县哈萨克族居民2型糖尿病(T2DM)患病情况,并对尿液中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糖耐量正常组(NGT)和T2DM组肌酸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GT组马尿酸的含量高于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GT组pH值高于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尿液中马尿酸含量及尿液酸碱度与T2DM相关。应加强体检工作和尿液相关成分检验,加强健康教育,控制饮食结构。
2010年10期 v.33;No.178 1165-1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姚海;王烨;徐永华;毛新民;李琳琳;
目的研究新疆石榴皮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大鼠胰岛细胞生长活力的影响。方法将石榴皮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提取得到石榴皮乙酸乙酯提取物,将阳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及石榴皮提取物不同浓度组与胰岛细胞共同孵育一定时期,分别在不同时间,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活力(OD值)。结果石榴皮乙酸乙酯提取物低、高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胞生长活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石榴皮乙酸乙酯提取物在体外能显著促进胰岛细胞生长。
2010年10期 v.33;No.178 1168-1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桂荣;王烨;骆新;毛新民;李琳琳;
目的研究降糖孜亚比提片(Hypoglycemic Ziyabiti Tablet,HZT)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1)考察HZT的急性毒性。(2)采用高脂乳剂给Wistar大鼠灌胃10d后,用毛细管法判定胰岛素抵抗性;再结合两次给药法腹腔注射四氧嘧啶(alloxan,ALX),建立类似于人类T2DM的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消渴丸阳性组(420mg/kg)(XKP组)及HZT低、中、高剂量组(220、440、880mg/kg)。(3)观察HZT对T2DM模型大鼠空腹血糖(FBG)、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分泌指数(I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等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 (1)在给予小白鼠相当于人体临床用量540倍剂量时,未出现急性毒性。(2)灌胃高脂乳剂后,大鼠KITT值由正常(5.8±0.5)下降为(2.8±0.9)(P<0.01)。(3)与模型组比较,HZT低、中剂量组FBG和TC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TZ中剂量组和消渴丸阳性组(XKP)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ZT低、中剂量组和XKP组IS均升高(P<0.05)。结论 HZT能降低T2DM模型大鼠FBG和TC,具有促进细胞消耗葡萄糖的作用,且安全有效。提示其降血糖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而起作用的。
2010年10期 v.33;No.178 1171-1174+1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 1(OCT1)on the short-term responses of the antidiabetic drug,metformin.Method A total of 22 patients recruited with type 2 diabetes or IFG were treated with metformin(2 000 mg/day)for 1 week.The patients were screened from Second Jikun hospital and Kashidonglu community medicine service,Urumqi,China and their surrounding districts.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metformin on plasma glucose,total cholesterol,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 in relation with R61C,G465R and 420 del variants of OCT1(gene encoding 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 1,mainly locating in liver,which is metformin's major target)in subjects.In all,R61C,G465R and 420del of OCT1 gene were examined using DNA extracted from whole blood and PCR-RFLP.Data concerning with gene and metformin treatment were handled by t-test.Result After metformin treatment,there were increases both in FPG and LDL(P=0.011and P=0.013 respectively).To divide all participants into mutant and wild groups,according to the polymorphisms of R61C,G465R and 420 del respectively,as well as carriers with one of the mutant genotypes at least and carriers with none of the mutant sites.Analysis was made to compared FPG,Chol,TG,and LDL and HDL between carriers of wild genotypes and carriers of other genotypes showed no statistic significance both before the metformin treatment and after the treatment.The same is the case with changes of FPG,Chol,TG,and LDL and HDL of wild genotype carriers and variant genotype carriers,except of LDL changes(P=0.05)in patients grouped by G465R polymorphisms and TG changes(P=0.03)in subjects differed by 420del genotypes.Conclusion In this study,it is suggested that OCT1 gene polymorphisms have little contribution to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blood glucose control by metformin among Uygur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or IFG,but it may have possibl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linical efficacy on fat metabolism by metformin.
2010年10期 v.33;No.178 1175-1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mellitus(T2DM)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among uygur adults in Xinjiang.Methods We conducted cross-sectional investigation into detection rate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Tushala and surrounding areas(including 28 countries and natural villages)by random sampling.Also clinical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igns of subjects were tested using variance analysis,and risk factors were screened by using multiple factor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 Rates of detection,realization and treatment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HeTian were 3.579%,29.412% and 92.308% respectively.Detection rate of hyperlipemia was 63.064%.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was indicated in detection rate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mong uygur adults with different ages and abdominal circumferences(AC).The investigation also show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variable BMI distribution among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sex and waist-hip ratio(WHR,To compare subject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group with people having 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in such levels as age,BMI,TG,Chol,HDL and LDL,it indicat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Bu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found in environmental factors.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age,BMI,WHR and AC were risk factors of type 2 diabetes,mellitus,HDL was protection factor of type 2 diabetes,mellitus.Conclusion Detection rate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Hetian is lower than detection rate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other parts of Xinjiang,but it beats the average level in nation,while realization rate of T2DM is relatively low.And age,BMI,WHR and AC are risk factors of T2DM,so it suggest that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healthy diet should be advocated and prevention,cure for hyperlipemia will be improved.
2010年10期 v.33;No.178 1181-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冬梅;吴军;吴顺华;郑玉建;师喆;张海亭;
目的分析亚砷酸钠和砷酸钠染毒对大鼠二氢尿嘧啶脱氢酶(NAD)含量的影响,寻找不同价态砷代谢的差异,为进一步阐明砷毒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7组,第1组为正常对照组,饮用去离子水;第2~4组为染毒三价砷(iAS3+)的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20.0、6.7、2.2mg/kg体质量亚砷酸钠溶液;第5~7组为染毒五价砷(iAS5+)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20.0、6.7、2.2mg/kg体质量砷酸钠溶液。各组大鼠于染毒第3个月末处死,采集血样,并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NAD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砷酸钠高剂量组的NAD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砷酸钠各剂量组间比较,高、中剂量组NAD含量均低于低剂量组(P<0.05)。砷酸钠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的NAD含量均低于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P<0.05)。亚砷酸钠和砷酸钠对应剂量组比较,亚砷酸钠高剂量组的NAD含量高于砷酸钠高剂量组(P<0.05),而亚砷酸钠中剂量组的NAD含量低于砷酸钠中剂量组(P<0.05)。结论砷酸钠在高、中剂量染毒条件下分别表现为对NAD活性的抑制和促进,而亚砷酸钠对NAD活性的影响不明显,对NAD活性的影响不同可能与砷酸钠和亚砷酸钠在体内氧化还原代谢过程不同有关。
2010年10期 v.33;No.178 1185-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东辉;许永华;许琴;李建瑛;是文辉;李佳佳;卢开伯;邢彦超;于良宽;龙志新;
目的探讨运用"三阶段法"分离培养与鉴定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效果。方法取人脐带血4份,经过3个阶段(去除红细胞阶段、短暂培养阶段、持续培养阶段),以完全低糖DMEM(含20%胎牛血清)为培养基,纯化分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传代至第3代通过流式细胞仪和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4份人脐血中3份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的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不表达造血细胞的抗原(CD34-),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抗原(CD29+、CD44+、CD105+),并能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结论 "三阶段法"能够简便、有效地从人脐血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
2010年10期 v.33;No.178 1188-1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姚莉;李茜;尚靖;
目的观察驱虫斑鸠菊不同提取部位对体外培养的小鼠B16细胞黑素合成和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由驱虫斑鸠菊得到3种不同部位提取物,分别为母液(Q1)、乙酸乙酯提取物(Q2)及萃取后物质(Q3)。以体外培养的小鼠B16黑素瘤细胞为模型,以3个色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点为多靶点评价体系,其中采用MTT法测定提取物对B16小鼠黑素瘤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L-DOPA氧化法测定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采用NaOH裂解法检测黑素含量。结果 3种提取部位对B16细胞都有一定的增殖作用,其中Q1、Q2促进增殖作用明显(P<0.01),Q3有轻微的促进增殖的作用。Q1、Q3对酪氨酸酶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并促进黑素的合成,其中Q3在20~80μg/ml范围内促进B16细胞黑素合成作用明显(P<0.05或P<0.01),且Q3以浓度依赖方式上调酪氨酸活性。结论驱虫斑鸠菊残留的水溶性部分是稳定的调节B16细胞黑素合成的活性部位。
2010年10期 v.33;No.178 1191-1193+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32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阿合买提江·吐尔逊;赵文惠;孙莲;王岩;张煊;古丽江·马合苏提汗;
目的考察新疆不同产地、不同采摘时间药桑叶中芦丁、异槲皮苷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以大连依利特Hypersil ODS(150mm×4.6mm,5μm)为色谱柱,进样量20μl,流动相为乙腈(A)-水(B)-0.2%磷酸溶液(pH=4.8)(C),梯度洗脱[0min,A-C(18∶82);4min,A-C(21∶79);10min,A-C(8∶92)],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358nm,柱温为25℃。结果不同产地、不同采摘时间的药桑叶中芦丁和异槲皮苷的含量均有一定的差异,喀什地区、5~6月份二者含量较高。结论药桑叶中芦丁和异槲皮苷的含量与产地和采摘季节等有关,尤其以季节的影响大。
2010年10期 v.33;No.178 1194-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强;滕亮;
目的确立阿斯匹林肠溶滴丸的制备工艺。方法以丸重差异、圆整度、溶出速率常数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阿司匹林胃溶滴丸的处方工艺进行优选。再采用Ⅱ号丙烯酸树脂对其进行包衣,以达到肠溶目的。结果优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PEG4000-PEG6000(1∶1)为基质,药物与基质的配比为1∶3,药液温度为75℃,冷凝温度为15~20℃。采用优化条件制备出胃溶丸后,采用Ⅱ号丙烯酸树脂包衣。质量检查表明该包衣滴丸的溶出行为符合药典肠溶制剂的要求。结论优选出的处方工艺简便、易行。
2010年10期 v.33;No.178 1198-1200+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99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时欢欢;聂继红;王萍;
目的优选消瘤片水提工艺。方法以咖啡酸含量、总多糖含量和浸膏得率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对加水倍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因素进行考察,以确定最优提取工艺。结果较优工艺为加水14倍量,回流提取3次,每次1h。结论优选得到的消瘤片水提工艺稳定、可行。
2010年10期 v.33;No.178 1201-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马萍萍;聂继红;季志红;毛旭文;王萍;
目的优选没食子的水提工艺。方法以鞣质含量、没食子酸含量和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选择加水倍量(倍)、提取时间(h)和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设计法优选没食子的水提工艺。结果最优工艺为用8倍量水,回流提取3次,每次2.5h。结论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简易、稳定,提取率高。
2010年10期 v.33;No.178 1205-1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木合布力·阿布力孜;毛新民;麦合木提·阿卜杜力;布买拉·斯的克;
目的对新疆石榴皮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制备和鉴定。方法用乙酸乙酯回流提取制备浸膏,用化学显色法和薄层色谱法对提取物进行鉴定。结果最佳提取条件:固液比1∶20,提取温度80℃,提取次数3次,提取时间分别为3、2、1.5h,出膏率4.3%;系统预试验结果显示,提取物可能含有黄酮类、生物碱、有机酸、酚类和挥发油等成分;以展开剂为正丁醇-醋酸-水(4∶1∶8)的硅胶薄层色谱板上显示4个鲜明的薄层斑点(Rf=0.3~0.5)。结论为新疆石榴皮乙酸乙酯提取部位的制备、化学成分分析、质量标准研究及抗糖尿病产品开发奠定重要基础。
2010年10期 v.33;No.178 1208-1209+1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于飞;季萍;
目的分析2009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WHONET5.3软件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大肠埃希菌是泌尿道感染最主要的致病菌(43.7%),其次为肠球菌属(10.5%)。药敏结果显示,克雷伯菌属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1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啉和头孢呋辛的耐药率为100%。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及利奈唑烷最为敏感。结论尿培养的病原菌仍以大肠埃希菌为主,但多重耐药的细菌分布呈上升趋势。
2010年10期 v.33;No.178 1210-1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简娜提·阿不力孜;拉莱·苏祖克;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周期期素1(CyclinD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分析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二者与乳腺癌临床各参数间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和CyclinD1在60例乳腺癌、21例非典型增生、10例正常对照组石蜡包埋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VEGF、CyclinD1的表达在乳腺癌组、非典型增生组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非典型增生组与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组间VEGF阳性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的阳性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腋淋巴结转移情况、ER、PR情况无关(P>0.05)。CyclinD1的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乳腺癌组织VEGF和Cyclind1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289,P<0.05)。结论 VEGF和CyclinD1在非典型增生及乳腺癌中的异常表达提示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VEGF和CyclinD1有可能成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2010年10期 v.33;No.178 1213-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谢纪宝;张建军;宋兴华;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骨与关节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发病情况及构成比率。方法对我院1995~2009年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586例骨与关节肿瘤及瘤样病变住院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良性骨肿瘤633例(39.91%),骨巨细胞瘤76例(4.79%),原发恶性骨肿瘤289例(18.22%),骨转移瘤327例(20.62%),骨瘤样病变261例(16.46%)。良性骨肿瘤以骨软骨瘤最多见(160例,25.28%),软骨瘤(114例,18.01%)与骨瘤(78例,12.32%)次之。原发恶性骨肿瘤以骨肉瘤(98例,33.91%)与软骨肉瘤(65例,22.49%)多见,脊索瘤(38例,13.15%)次之。骨瘤样病变以骨纤维异样增殖症(98例,37.55%)与动脉瘤样骨囊肿(71例,27.20%)多见。多种骨肿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好发年龄11~30岁,好发部位为股骨与胫骨。结论骨肿瘤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汉族人群发病率较高。
2010年10期 v.33;No.178 1217-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玲;张新春;张翠萍;李涌涛;
目的分析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术后婚姻质量,为有针对性地对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应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对156例术后完成系统治疗的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对维吾尔族与同期住院汉族乳腺癌患者术后婚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术后婚姻质量在婚姻满意度、性格相容性、夫妻交流、性生活、角色平等性评分低于汉族乳腺癌患者,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婚姻质量影响因素有年龄、经济收入、结婚年数、生育情况、职业、教育程度、手术方式。结论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术后婚姻质量低于汉族乳腺癌患者,有必要对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以尽可能地促进身心康复。
2010年10期 v.33;No.178 1221-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迪丽达尔·希力甫;买素木·买和木提;买热木汗·司地克;王坤;孙惠萍;江洁;
目的探讨94例新疆维吾尔族及313例当地汉族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94例维吾尔族和313例汉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史、吸烟史、心电图表现等,比较维、汉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结果。结果 (1)维吾尔族AMI患者平均年龄(54.19±11.13)岁,低于汉族(60.20±12.80)岁(P<0.05);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汉族患者(P<0.05);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血脂异常与汉族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均>0.05)。(2)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维吾尔族患者冠状动脉重度病变(3支病变)者多于汉族患者(P<0.05)。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年龄较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多支病变相对多。维、汉族急性心梗的危险因素无差异。
2010年10期 v.33;No.178 1225-1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苟静;靳瑾;阿布力克木·吐尔地;
目的探讨血清T3/T4值在诊断Graves病甲亢和亚急性甲状腺炎引起的甲状腺毒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2008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24例)及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35例)的病例资料,对已确诊的患者血清T3/T4的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Graves病甲亢组及亚甲炎组患者血清T3/T4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raves病甲亢组T3/T4值高于亚甲炎组。Graves病甲亢组血清FT3/FT4值较高,而亚甲炎组较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通过观察血清T3/T4、FT3/FT4值来简单判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不同病因,并给予积极对症治疗。
2010年10期 v.33;No.178 1229-1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94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郭卉;周洁;赵涛;程佳玲;孙瑞雪;宋程;周璨林;
目的研究新疆医科大学维吾尔族与汉族学生皮肤纹理的差异与特异性。方法对513名新疆医科大学维、汉族在校生皮纹进行分析。结果指纹类型以斗和箕最多,两者相加总数达到96.14%,而双箕、弓形纹少。男生平均指纹嵴纹数为142.60,女生平均指纹嵴纹数为133.18,汉族学生平均指纹嵴纹数为140.35,维吾尔族学生平均指纹嵴纹数为133.63。男、女之间及维、汉族学生之间指纹嵴纹数均存在差异(P<0.05)。男生平均atd角为42.29°,女生平均atd角为43.64°,汉族学生平均atd角为42.65°,维吾尔族学生平均atd角为43.06°,男、女生之间及维、汉族学生之间atd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疆医科大学男、女之间及维、汉族学生之间皮肤纹理存在差别。
2010年10期 v.33;No.178 1232-1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34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白雪;张晨;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公务员生活质量现状及多个领域各种指标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用WHOQOL-BREF中文版作为调查工具,收集整理809份有效调查数据,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民族公务员生活质量没有差异;女性公务员生活质量要高于男性;41岁以上的公务员生活质量要高于40岁以下的;收入越高的公务员生活质量越高。结论性别、年龄、收入水平的差异会对公务员的生活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族别因素无明显影响,可以通过多种措施全面提升公务员生活质量水平。
2010年10期 v.33;No.178 1234-1235+1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史松;易金玲;
目的研究在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I)、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的发生率及CRI的危险因素,为降低CRI、CRB的发病率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04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ICU中的300例患者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尖端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血培养。结果 300例中35例(11.7%)发生CRI,CRB5例(1.7%)。病原菌菌群分布:革兰阳性球菌占54.3%,革兰阴性杆菌占34.3%,真菌占11.4%。前5位致病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茵、白色念珠菌。CRI、CRB的危险因素包括原发病种类、穿刺置管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等。结论 CRI、CRB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最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0年10期 v.33;No.178 1236-1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恺;秦永德;巴雅;谢彬;李肖红;刘立水;王塞岗;
目的研究131I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仪/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仪(SPECT/CT)融合显像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131I治疗随访中甲状腺残留组织和转移灶的存在部位,并探讨其在治疗决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及随访中,口服诊断剂量2~5mCi或治疗剂量30~150mCi131I后2~7d行全身平面显像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检查结果以同期Tg值作为辅助检查,并与螺旋CT、MRI成像、超声等检查资料对比。结果 (1)131ISPECT/CT融合显像能准确确定甲状腺残留组织及转移灶的部位、范围和数目。(2)DTC术后患者131ISPECT/CT融合图像与131ISPECT平面显像对比,131ISPECT平面显像发现病灶75个,131ISPECT/CT融合显像发现病灶88个。(3)甲状腺球蛋白(Tg)>1000者20次,Tg1000~100者14次,Tg100~50者2次,Tg<50者29次,5次无Tg结果。大部分患者Tg值与131I摄取灶的病灶范围和数量有密切关联,部分不符。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能更准确检出、定位DTC残留、转移灶和除外假阳性、假阴性结果,为治疗及随访提供可靠的依据。
2010年10期 v.33;No.178 1239-1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林;郑宏;张梅;张兰;
目的对于七氟醚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心肌保护作用进行荟萃分析。方法按照Coharane系统评价制作方法,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Ovi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Medline光盘数据库、同方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对所有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进一步的检索。收集所有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a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获得七氟醚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心肌保护作用的相关证据。结果经过全面检索及筛查后,共纳入7篇进入本研究,共计616例患者。Meta分析表明:七氟醚与异丙酚用于冠脉搭桥术中中心静脉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术后肌酸激酶同功酶等方面没有明显区别。而在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和术后肌钙蛋白的变化等方面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醚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在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的变化以及术后肌钙蛋白的变化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中心静脉压、术后心梗发生率以及肌酸肌酶同工酶方面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七氟醚在冠脉搭桥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得以证实,但是并不能降低术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2010年10期 v.33;No.178 1242-1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4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霞;茹鲜·乌斯曼;帕提古丽·阿尔西丁;韩憬桂;
目的比较芬太尼透皮帖剂多瑞吉(fentanyl transdermal system,FTS)和口服吗啡缓释片(美施康定片)(oral sustained-release morphine,OSRM)的止痛效果、不良反应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06年1月~2008年1月来我院宁养院接受疼痛治疗的癌症患者103例,随机分为芬太尼透皮帖剂多瑞吉(FTS)组50例和口服吗啡缓释片美施康定(OSRN)组(53例),分别就其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FTS组与OSRM组中、重度癌痛的有效率分别为86.00%和79.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TS组发生便秘、恶心、头晕的患者分别占20.00%、24.00%、12.00%,OSRM组分别占47.17%、41.51%、20.75%,FTS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OSRM组(P均<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总体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P均<0.05)。结论 FTS与OSRM均可有效治疗肿瘤患者中、重度癌性疼痛,并能够提高其生活质量,但FTS副作用的发生率更低。
2010年10期 v.33;No.178 1248-1250+1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孙哲;郝轶;夏海成;田海龙;刘亮;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6月~2010年6月间收治的72例垂体腺瘤患者手术及随访情况。结果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患者占术后恢复总人数的84.7%,远期随访可以正常生活患者占总人数的93.0%。结论选择适当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多数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术后改善明显。
2010年10期 v.33;No.178 1251-1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郑君涛;孟祥玉;田慧中;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各种手术疗效。方法 5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其中经皮穿刺嗅氧髓核消融术63例,腰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24例,椎板间开窗神经根管扩大髓核摘除术305例,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41例,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26例,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术48例,人工髓核置换术11例。结果术后随访2~5年,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疗效评定(按Nakai分级):优398例,良70例,可45例,差5例,优良率90.35%。结论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手段,不同术式各有其优缺点,分别适用于不同种病例。
2010年10期 v.33;No.178 1254-1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艾克拜尔·艾拜也都拉;吴彦生;胡炜;黄异飞;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预防性应用低分子量肝素和利伐沙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8月~2010年2月由同一组术者施行脊柱手术的患者共87例,其中VTE高危者52例、VTE低危者35例。VTE低危组患者术后未予药物预防血栓治疗。VTE高危组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1组(26例)于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40mg/次,皮下注射,1次/d,至下地活动后2d停用(共用药3~20d,平均7d);第2组(26例)于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利伐沙班(拜瑞妥)抗凝治疗,10mg/次,口服,1次/d,至下地活动后2d停用(共用药3~21d,平均7d),观察第1、2组患者术后VTE的发生率及切口引流量、消化道等粘膜出血情况、硬膜外和伤口血肿情况、有无神经损伤症状。结果第1组患者术后VTE发生率为3.8%(1/26),第2组患者术后VTE发生率为7.6%(2/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切口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均无粘膜出血、硬膜外及切口血肿,无神经损伤症状。结论脊柱手术后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发生肺栓塞的风险,对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患者预防性应用利伐沙班或低分子量肝素安全、有效。
2010年10期 v.33;No.178 1257-1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德生;居来提·艾尼瓦尔;张力为;张铸;张昌明;阿不都艾尼·吐尔洪;伊力亚尔·夏合丁;
目的探讨肺部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肺巨大孤立性纤维瘤病例资料、术后切除组织常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情况,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28例中术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34阳性24例,CD99阳性16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19例,Bcl-2阳性6例,另4例SMA阳性,3例Actin阳性表达。术后21例生存,未见肿块复发,1例死于心肌梗死,6例失访。结论肺孤立性纤维瘤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手术治疗是目前首选治疗方式,且术后预后较好。
2010年10期 v.33;No.178 1260-1261+1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付熙;艾星子·艾里;丁岩;
目的探讨宫腔镜及超声监护在子宫纵隔电切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子宫纵隔患者施行超声监护下宫腔镜子宫纵隔电切手术。其中不完全纵隔51例,完全纵隔13例。结果 :手术时间8~20min;切开子宫纵隔时间5~8min,平均6min;出血量5~20ml,平均10ml;住院时间5~6d,平均5d。所有病例均一次手术成功,术后患者妊娠结局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1)。超声结合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纵隔的较好方法。结论宫腔镜电切是治疗子宫纵隔的标准术式,应用超声监护下宫腔镜纵隔手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2010年10期 v.33;No.178 1262-1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