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斌;李世达;张思平;董振宇;张焕文;佟敏;王荣;黄异飞;
目的 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治疗布鲁氏菌脊柱炎(Brucella spondylitis, BS)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脊柱二科收治的41例B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OLIF组17例,MIS-TLIF组24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以及炎症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MIS-TLIF组相比,OLIF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低,术后3天内VAS评分显著降低,术后腰椎前凸角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bility index, ODI)、术后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 OLIF治疗BS的创伤小、出血少,可以较好的保留腰椎骨性结构,促进腰椎前凸的恢复,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2025年04期 v.48 399-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佟敏;亚生江·阿卜都热西提;金蓉;张思平;董振宇;张斌;王荣;李世达;黄异飞;
目的 研究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减压术治疗腰椎布鲁氏菌脊柱炎(Lumbar brucella spondylitis, LBS)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脊柱二科收治的接受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减压术治疗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纳入患者性别、年龄、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指标,分析并比较术前、术后1周、3月、6月、12月腰部和下肢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之间的差异,比较术前、术后1周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disc height, IDH)、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angle, LLA)、节段性LLA以及腰椎局部病灶变化情况的差异。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腰背部VAS评分、下肢VAS评分、ODI指数、ESR和CRP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周相比,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下肢VAS评分、ODI指数、ESR和CRP水平均降低,术后12个月患者腰背部VA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术后12个月患者腰背部VAS评分、下肢VAS评分及ODI指数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患者LLA增加,椎间隙炎性灶范围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内镜下病灶清除减压术能够显著缓解腰部及下肢疼痛,恢复腰椎功能及生理曲度,促进炎性吸收,是治疗早期稳定性LBS的有效微创术式。
2025年04期 v.48 406-409+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延龙;黄异飞;董振宇;李昊楠;牙克甫·阿不力孜;盛伟斌;荀传辉;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NEU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G)、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对布鲁氏杆菌脊柱炎(Brucellar spondylitis, BS)和化脓性脊柱炎(Pyogenic spondylitis, PS)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3年9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就诊285名脊柱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BS患者组共152例(53.3%),男性117例(77.0%)、女性35例(23.0%),年龄(46.0~60.0)岁,平均年龄(52.7±11.6)岁;PS患者组共133例(46.7%),男性83例(62.4%)、女性50例(37.6%),年龄(45.0~65.0)岁,平均年龄(53.9±14.7)岁。将两组患者血清的NEUT、FBG、ESR和CRP这4个血清炎性指标进行单一对比和联合对比,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绘制单个血清炎性指标及多个血清炎性指标联合的工作特征曲线(Receiw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通过AUC值分析单个血清炎性指标及多个血清炎性指标联合对BS与PS的鉴别效能。结果 与BS组比较,PS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和4个血清炎性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个血清炎性指标NEUT、FBG、ESR和CRP的ROC曲线下面积的AUC值分别是0.756、0.616、0.678、0.836,灵敏度分别是74.3%、38.8%、62.5%、67.8%,特异度依次为66.2%、79.7%、65.4%、83.5%,PPV分别是0.715、0.686、0.674、0.639、0.824,NPV分别是0.693、0.533、0.604、0.694。两个血清炎性指标联合NEUT+FBG、NEUT+ESR、NEUT+CRP、FBG+ESR、FBG+CRP、ESR+CRP的ROC曲线下面积的AUC值分别是0.756、0.776、0.839、0.694、0.846、0.834。3个血清炎性指标联合NEUT+FBG+ESR、NEUT+FBG+CRP、NEUT+ESR+CRP、FBG+ESR+CR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是0.776、0.848、0.839、0.843。4个血清炎性指标联合NEUT+FBG+ESR+CR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47。结论 CRP对BS和PS有较高的鉴别诊断;NEUT、FBG、ESR的单一指标对比鉴别诊断有限,但可以作为辅助指标来辅助CRP对BS与PS的鉴别。
2025年04期 v.48 410-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黄异飞;张斌;李世达;张思平;董振宇;胡炜;佟敏;陆家海;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人兽共患疾病,其中布鲁氏菌脊柱炎(Brucellosis Spondylitis, BS)是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一种严重的脊柱感染性疾病,对全球患者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探讨BS的有效防治措施至关重要,而了解BS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是对其进行有效防治的重要基础。因此,本文就BS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其防治措施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并探究“同一健康”理念在BS的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为BS的防治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48 416-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吴军;范宇;黎飞海;李军;张文宝;郭宝平;杨梅;
目的 构建并表达纯化细粒棘球绦虫缝隙连接通道蛋白(EgInnexin unc9,EgInx)重组蛋白,制备多抗评估其诊断潜力及组织定位,为功能研究和犬用疫苗开发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NdeI/HindⅢ双酶切构建pET-30a-EgInx原核表达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通过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 β-D-1-thiogalactopyranoside, IPTG)在不同温度下诱导表达,利用镍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EgInx蛋白(rEgInx),并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WB)验证其特异性;制备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放大系统酶联免疫吸附实验(Biotin-avidin system-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BAS-ELISA)检测22份健康人血清及7份囊型棘球蚴病患者血清,初步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 成功表达并纯化rEgInx, WB检测显示其可被组氨酸标签抗体特异性识别。免疫组化表明,在胆盐诱导后EgInx在原头蚴头节及体表皮层高表达,成虫则表达在生殖系统,主要位于孕节。BAS-ELISA检测敏感度为85.71%(6/7),特异度95.45%(21/22)。结论 rEgInx具有高诊断特异性,其发育阶段差异性定位提示其参与虫体发育及繁殖调控,可作为囊型棘球蚴病(Cystic echinococcosis, CE)新型诊断标志物及犬用疫苗潜在靶点。
2025年04期 v.48 421-425+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娜菲;李小坡;马西智;彭学臻;曹春宝;周晓涛;
目的 探索优化重组质粒pET30a-EgG1Y162表达条件并预测其蛋白结构模型。方法 通过使用EgG1Y162原始菌种进行诱导表达,探索不同浓度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sopropylβ-D-Thiogalactoside)、孵育时间对EgG1Y162蛋白诱导表达水平的影响。原始菌种经诱导表达后,通过超声处理离心得到细菌裂解液上清与沉淀,利用SDS-PAGE分析上清和沉淀中EgG1Y162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最佳诱导表达条件;纯化蛋白,且通过Western blot鉴定抗原蛋白的表达;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EgG1Y162蛋白的空间结构模型。结果 EgG1Y162蛋白在28℃,IPTG终浓度为0.2 mmoL/L,诱导6 h条件下的表达量较高,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5 kDa;用HisTrap纯化柱纯化蛋白,EgG1Y162蛋白在20 mmol/L咪唑浓度的洗脱下,洗脱效果较佳,可获取大量纯化蛋白;纯化蛋白能被鼠抗His-Tag抗体识别,与预期结果相符;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该蛋白中β折叠占5.00%,无规则卷曲占50.83%,成功构建出EgG1Y162蛋白三级结构模型。结论 通过统计学方法获得了重组蛋白EgG1Y162的最佳诱导表达及纯化条件,预测了该蛋白的空间结构,为后续大量获得细粒棘球蚴疫苗抗原蛋白EgG1Y162,进而用于研究其免疫效果与免疫机制创造了条件。
2025年04期 v.48 426-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子沐;封敏;吴怡娴;哈晓丹;朱辉;董娟娟;李秀梅;
目的 探讨miR-191/425基因簇及其靶基因肾上腺髓质素2(Recombinant adrenomedullin 2,ADM2)、异连蛋白α(Dystrobrevin alpha, DTNA)、小整合膜蛋白11B(Homo sapiens small 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 11B,SMIM11B)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食管癌预后风险的关系。方法 应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食管癌miR-191/425基因簇及其靶基因对食管癌预后的影响;RT-qPCR验证36例食管癌组织miR-191/425基因簇及其靶基因ADM2、DTNA、SMIM11B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miR-191/425异常表达对食管癌发病风险的影响,利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评价miR-191/425基因簇对食管癌的诊断效力。结果 (1)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ADM2、DTNA、SMIM11B低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的预后差有关。(2)RT-qPCR结果显示,食管癌组织中miR-191、miR-425表达显著上调,肿瘤组织中miR-191的表达上调与肿瘤T3+T4临床分期相关,miR-191和miR-425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39,P=0.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R-191表达水平与食管癌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OR(95%CI)为:1.199(1.036~1.386),P<0.05];ROC分析显示,miR-191曲线下面积(AUC)为0.650(P<0.05)。(4)临床病理因素分析显示,在T3+T4期、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组织中DTNA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ADM2 mRNA、SMIM11B mRNA无显著差异。(5)36例食管癌组织中DTNA mRNA的表达与miR-191和miR-425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miR-191/425基因簇共同高表达增强了肿瘤细胞的侵袭,其机制可能与共同促进DTNA靶基因的表达有关,miR-191可能作为一个主要因素对食管癌具有诊断效力。
2025年04期 v.48 432-437+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孟·孟根;马玉玉;朱江;朱时雨;刘玉梅;马秀敏;王亮;
目的 探讨阻断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88,MyD88)信号通路后泡型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肝脏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程度、炎症及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 保种沙鼠肝脏组织中获得泡型棘球蚴原头节(Protoscoleces, PSC),肝脏穿刺PSC分别建立泡型棘球蚴感染组(Em组)和MyD88信号通路阻断的泡型棘球蚴小鼠组(Em+TJ-M2010-5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和qRT-PCR分析MyD88、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和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棘球蚴蛋白(Echinococcus-multilocularis-Protein, Emp)刺激RAW264.7后使用TJ-M2010-5阻断MyD88信号通路,通过蛋白印记实验(Western blot, WB)和qRT-PCR检测各组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和MyD88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阻断MyD88信号通路后M1型巨噬细胞(F4/80~+CD86~+)、M2型巨噬细胞(F4/80~+CD206~+)比例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与Em组相比,Em+TJ-M2010-5组MyD88 IHC阳性区域面积减少(P<0.001),α-SMA和CD163阳性区域面积增加(P均<0.00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和CD86阳性区域面积减少(P均<0.001)。在体外细胞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泡球蚴蛋白刺激后,MyD88通路激活,MyD88和精氨酸酶-1(Arginine-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0.05),TJ-M2010-5干预后,MyD88及INOS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下降(P均<0.05),流式细胞术检测M2型巨噬细胞(F4/80~+CD206~+)比例由(7.76±0.44)%升高为(17.24±0.47)%(P<0.01),M1巨噬细胞(F4/80~+CD86~+)比例由(42.16±0.56)%降低为(32.35±1.15)%(P<0.01)。结论 在泡型棘球蚴病中抑制MyD88信号通路后,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方向极化并加重肝脏纤维化。
2025年04期 v.48 438-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1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许浩然;张倩;王祯瑞;王慧琴;吴卫东;
目的 探究S100钙结合蛋白A4(S100A4)调控的潜在靶标基因及其功能,以及S100A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中的表达。评估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asuccharides, GOS)对S100A4和VEGF表达的影响,考察GOS对改善银屑病样皮炎症状的潜在疗效。方法 在HaCat细胞中进行传代培养,并使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S100A4沉默后的基因表达模式。选取7~8周龄健康的野生型雄性Balb/c小鼠,分为凡士林(VAS)组、咪喹莫特(IMQ)组、低聚半乳糖(GOS)组、生理盐水(NS)组,每组11只,IMQ组、GOS组、NS组每日涂抹IMQ乳膏建立银屑病小鼠模型,VAS组给予同等剂量的凡士林乳膏,持续1周。建模成功后,GOS组灌喂低聚半乳糖,800 mg·kg~(-1)·d~(-1),NS组每日灌喂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持续2周,VAS组、IMQ组小鼠背部外用0.9%生理盐水,1次/d,持续2周,期间定期观察小鼠皮损情况,于第21天处死小鼠,通过HE染色观察皮损病理表现,Western印迹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S100A4及VEGF的表达。结果 沉默S100A4引起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DEGs)有747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345个,下调表达基因402个。富集分析揭示上调的DEGs主要富集在炎症应答、角质化等通路,下调的DEGs主要富集在多细胞生物生长、血管生成等通路。动物实验显示,GOS组小鼠的鳞屑、红斑明显改善。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IMQ组S100A4(P=0.012)、VEGF(P=0.004)蛋白表达均较VAS组升高,GOS组S100A4(P=0.011)、VEGF(P=0.015)蛋白表达均较NS组下降;RT-qPCR显示,IMQ组S100A4 mRNA(P=0.009)表达量较VAS组升高,GOS组S100A4 mRNA(P=0.045)表达量较NS组显著降低。结论 S100A4可以调控与炎症和血管生成相关的多个基因的表达,调节细胞凋亡功能通路相关基因的可变剪接;S100A4及VEGF在银屑病小鼠模型中呈高表达;GOS可以通过抑制S100A4及VEGF的表达,显著改善IMQ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炎。
2025年04期 v.48 447-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文娟;张远;李思琦;李佳雪;张梦珂;魏铭慧;侯国梁;赵家菊;汪洋;史凌云;
目的 运用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 MR)探讨肠道菌群与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鉴定特定菌群分类。方法 基于MiBioGen联盟发布的肠道菌群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数据,筛选相关的遗传变异位点作为工具变量(Instrumental variables, IVs)。使用两样本双向MR分析,设定全基因组显著性阈值为1.0×10~(-5),主要采用逆方差加权(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 IVW)法,通过效应指标优势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评估结果,运用敏感性分析检验结果的异质性及水平多效性,确保MR研究结果稳定可靠。结果 IVW法发现4种肠道菌群与OA显著相关,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OR=0.851,95%CI(0.737~0.982),P=0.028]、消化球菌属(Peptococcus)[OR=0.888,95%CI(0.808~0.975),P=0.013]与OA呈负相关,为OA的保护因素;厌氧杆菌属(Anaerostipes)[OR=1.228,95%CI(1.025~1.471),P=0.026]、瘤胃梭菌属9(Ruminiclostridium 9)[OR=1.210,95%CI(1.031~1.419),P=0.019]与OA呈正相关,为OA的风险因素。菌群性状的敏感度分析未发现明显的多效性和异质性。结论 本研究在数据库基因预测水平上聚焦肠道菌群与OA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鉴定出4种与OA存在显著联系的特定肠道菌群作为预防OA的生物学标志物,为肠道菌群在OA预防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未来基于肠道菌群干预策略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启示。
2025年04期 v.48 456-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9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周靖雅;李鹏;范济瑞;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间心血管衰老相关微小RNA(miRNA)调控基因的差异表达及功能分析。方法 筛选2020年1月-2021年1月符合入选标准的临床健康受检者12例,按年龄平均分为3组:≤44岁组、45~59岁组、≥60岁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组间差异基因,对差异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基因本体论(GO)分析、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 (1)与≤44岁组相比,45~59岁组有5个差异miRNA,其中3个miRNA表达上调,2个miRNA表达下调;与≤44岁组相比,≥60岁组有40个差异miRNA,其中20个miRNA表达上调,20个miRNA表达下调。与45~59岁组相比,≥60岁组有38个差异miRNA,其中36个miRNA表达上调,2个miRNA表达下调。(2)45~59岁组与≤44岁组差异miRNA的靶基因有45个,≥60岁组与≤44岁组差异miRNA的靶基因有985个,≥60岁组与45~59岁组差异miRNA的靶基因有1 296个。(3)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45~59岁组与≤44岁组差异miRNA的靶基因主要参与调控干细胞增殖以及DNA损伤信号,富集在p53信号通路、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长寿调节途径等;≥60岁组与≤44岁组差异miRNA的靶基因主要参与细胞黏附,富集在cAMP信号通路等;≥60岁组与45~59岁组差异miRNA的靶基因主要参与葡萄糖转运过程,富集在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调节干细胞多能性信号通路以及调节昼夜节律途径等。(4)扩大样本量验证结果显示,miR-21-3p在≥60岁组中具有表达上调趋势,miR-338-5p在≥60岁组中具有表达下调趋势,且初步呈现年龄依赖性下降。与≤44岁组比较,≥60岁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基因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 miR-21-3p、miR-212-3p、miR-338-5p是心血管衰老时序变化相关的差异miRNA,可能通过调控靶基因PTEN和SIRT1的表达,参与调控血管内皮及心肌细胞周期、细胞衰老与修复及能量代谢等过程,从而影响心血管衰老。
2025年04期 v.48 464-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浩溟;杨立良;魏霞;
目的 研究白内障患者术后干眼症与泪液中炎症因子水平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3年8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32397部队医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的100例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收集患者泪液,检测泪液中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20(Interleukin-20,IL-2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术后2周进行复诊,根据是否并发干眼症分为干眼症组、恢复良好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评估IL-1β、IL-20、TNF-α与干眼症诊断指标[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 BUT)、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 CFL)评分、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 SIt)]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白内障术后干眼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IL-1β、IL-20、TNF-α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恢复良好组比较,干眼症组术前泪液IL-1β、IL-20、TNF-α水平较高,BUT和SIt较低,CFL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眼症组患者泪液中IL-1β水平与BUT、SIt均呈负相关(r=-0.564、-0.627,P<0.05),与CFL呈正相关(r=0.542,P<0.05);泪液中IL-20水平与BUT、SIt均呈负相关(r=-0.575、-0.645,P<0.05),与CFL呈正相关(r=0.561,P<0.05);泪液中TNF-α水平与BUT、SIt均呈负相关(r=-0.557、-0.630,P<0.05),与CFL呈正相关(r=0.552,P<0.05)。干眼症组患者合并糖尿病、睑脂粘度分级>2级、结膜松弛度分级3级比例均高于恢复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OR=1.152)、睑脂粘度分级>2级(OR=1.142)、结膜松弛度分级3级(OR=1.169)、IL-1β(OR=1.224)、IL-20(OR=1.204)、TNF-α(OR=1.242)是影响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泪液中IL-1β、IL-20、TNF-α水平联合预测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敏感度、AUC分别为91.50%、0.915,均高于IL-1β(83.80%、0.854)、IL-20(84.50%、0.858)、TNF-α(87.20%、0.865)单独预测。结论 白内障患者术后干眼症与泪液中IL-1β、IL-20、TNF-α水平密切相关,且IL-1β、IL-20、TNF-α联合预测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效能良好,为临床早期预防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发生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5年04期 v.48 471-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伟;李彦卓;贾赛儒;刘美溪;
目的 分析急性一氧化氮中毒(Acute nitric oxide, NO)患者心肌肌钙蛋白1(Cardiac troponin I,cTnI)、淀粉酶(Amylase, AMS)、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 NLR)、涎液化糖链抗原(Krebs von den lungen-6,KL-6)水平变化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大兴区人民医院急诊科2020年3月-2022年7月收治的97例急性NO中毒患者,治疗前,使用全自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TnⅠ,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MS,并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NLR。给予患者特效解毒剂或拮抗剂,结合患者中毒情况给予氧疗、支气管扩张剂、高压氧、糖皮质激素等治疗。采用电话随访30 d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比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和血清学指标,分析cTnI、AMS、NLR影响急性NO中毒患者预后的因素及预测价值。结果 97例急性NO中毒患者,预后不良患者有22例(22.68%)。预后不良组中毒程度为重度、涎液化糖链抗原(Krebs von den lungen-6,KL-6)、AMS、cTnⅠ、NLR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毒程度为重度[OR=3.401(95%CI:1.162~9.950)]、AMS[OR=3.904(95%CI:1.334~11.422)]、cTnⅠ[OR=4.035(95%CI:1.379~11.805)]、NLR[OR=4.559(95%CI:1.558~13.337)]、KL-6[OR=3.104(95%CI:2.602~22.277)]是急性NO中毒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AMS、cTnⅠ、NLR、KL-6联合预测急性NO中毒患者预后不良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均高于各指标单一预测(P均<0.05)。结论 AMS、cTnⅠ、NLR、KL-6水平变化与急性NO中毒患者预后不良相关,联合检测能够早期预测和改善急性NO中毒患者预后不良。
2025年04期 v.48 47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罗倩;杨伟;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联合甘露特钠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及对血清趋化因子CX3CL1及ApoE4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8月-2024年8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阿尔茨海默病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研究组(脑深部电刺激联合甘露特钠治疗,48例)和对照组(脑深部电刺激,4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神经精神症状、生活质量、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趋化因子(C-X3-C基序)配体1(CX3CL1)、载脂蛋白E4(ApoE4)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MoCA评分、阿尔茨海默病行为病理评定量表(AD-BEHAVE)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ERP-P300指标、CX3CL1水平、ApoE4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MMSE评分、MoCA评分、ADL评分、P3波幅、CX3CL1水平均升高,AD-BEHAVE评分、N1潜伏期、N2潜伏期、P2潜伏期、P3潜伏期、ApoE4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 以脑深部电刺激联合甘露特钠对AD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其认知功能、神经精神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调节ERP-P300,促进CX3CL1分泌,抑制ApoE4表达,临床疗效优于单一脑深部电刺激。
2025年04期 v.48 482-486+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赵海娟;安琴;王冬青;
目的 探讨饮食营养干预联合有氧运动训练对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营养状况及代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96例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n=48,采用有氧运动训练治疗)和干预组(n=48,采用饮食营养干预联合有氧运动训练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认知功能、营养状况、代谢功能、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体质指数(BMI)、腹壁皮褶厚度、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GQO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期间,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4.16%(2/48)明显低于对照组16.65%(8/48)(P<0.05)。结论 饮食营养干预联合有氧运动训练治疗可明显改善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营养状况及代谢功能,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也得以显著提高,且安全性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5年04期 v.48 487-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赵俊;张琼;高雅;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并高血压患者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TRP)、miR-145水平变化及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23年1—12月收治的140例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未合并高血压的CHD组(n=79)和CHD并高血压组(n=61),另选取同期于本院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n=60),检测并比较3组血清CTRP1、CTRP3、CTRP5、CTRP9、miR-145水平以及对CHD并高血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结果 3组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IMT及血清CTRP1、CTRP3、CTRP5、CTRP9、miR-14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清CTRP1、CTRP5低于CHD组、CHD并高血压组,CTRP3、CTRP9、miR-145高于CHD组、CHD并高血压组(P<0.05)。CHD组血清CTRP1、CTRP5低于CHD并高血压组,CTRP3、CTRP9、miR-145高于CHD并高血压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清CTRP1、CTRP3、CTRP5、CTRP9、miR-145联合诊断CHD并高血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9(95%CI:0.890~0.987);血清CTRP1、CTRP3、CTRP5、CTRP9、miR-145联合诊断CHD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AUC为0.868(95%CI:0.812~0.925)。结论 CHD并高血压患者血清CTRP1、CTRP5、CTRP3、CTRP9、miR-145与CIMT厚度相关,检测上述指标有助于评估CHD并高血压患者病情危险程度。
2025年04期 v.48 494-498+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欣;杨卓璇;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与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ST2)蛋白表达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为降低慢性心衰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进行12个月的随访,根据患者有无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情况及分析血清Gal-3与sST2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结果 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患者共计32例,占比40.00%(32/80)。其中,心律失常12例,占比37.50%(12/32);急性冠脉综合征10例,占比31.25%(10/32);急性心力衰竭10例,占比31.25%(10/32)。发生组血清Gal-3、sST2表达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Gal-3、sST2表达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有关(OR=5.087、1.554,P均<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清Gal-3、sST2预测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分别为0.937、0.949,两项指标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AUC)为0.980。结论 血清Gal-3、sST2表达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清Gal-3、sST2过表达可能是导致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的风险因子,且血清Gal-3、sST2表达越高,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越高。
2025年04期 v.48 499-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苟东;王全;刘蓉;刘宗梅;何秉翰;龙家才;
目的 探究恩杂鲁胺、阿比特龙联合雄激素剥夺治疗(ADT)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疗效,并进行生存分析。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本院收治的82例mCRPC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恩杂鲁胺组(n=38)和阿比特龙组(n=44)。阿比特龙组采用ADT+阿比特龙治疗,恩杂鲁胺组采用ADT+恩杂鲁胺治疗。治疗3个月后评估临床疗效,检测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统计治疗期间PSA缓解率及PSA最低值。观察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统计生化无进展生存期(bPFS)及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结果 两组改良后的最佳总体缓解(mBOR)率分别为21.05%、11.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阿比特龙组比较,恩杂鲁胺组PSA缓解率升高,PSA最低值降低(P<0.05);恩杂鲁胺组Ⅲ~Ⅳ级不良反应以血糖升高、乏力/疲劳为主,阿比特龙组Ⅲ~Ⅳ级不良反应以血糖升高、低血钾及转氨酶升高为主,两组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34.21%vs. 36.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恩杂鲁胺组10例生化疾病进展,10例影像学进展,阿比特龙组20例生化疾病进展,17例影像学进展;经Kaplan-Meier分析,与阿比特龙组比较,恩杂鲁胺组患者bPFS及rPFS均延长(P均<0.05)。结论 恩杂鲁胺、阿比特龙联合ADT治疗mCRPC疗效相当,其中恩杂鲁胺组提高PSA缓解率、降低PSA最低值更加明显,安全性可控的同时可有效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
2025年04期 v.48 504-508+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钱静娟;汪拂宇;宋春杰;徐峰;
目的 探讨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1(SGK1)和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7(CXCR7)水平对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本院收治的228例首发AIS患者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者80例为健康对照组。按照AIS患者发病后90 d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与实验室检测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首发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GK1和CXCR7水平对首发AIS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血清SGK1水平显著增高,而CXCR7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偏大,发病至入院时间偏长,入院时舒张压、NIHSS评分、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LDL-C、SGK1水平偏高,血清白蛋白、CXCR7水平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GK1水平与mRS评分呈正相关(r=0.285,P<0.05),CXCR7水平与mRS评分呈负相关(r=-0.27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GK1水平升高是首发AI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CXCR7水平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GK1和CXCR7水平预测首发AI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5、0.748,灵敏度分别为77.79%和70.11%;特异度分别为82.81%和84.40%,最佳诊断值分别为42.18 ng/L和129.36 ng/L。两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06,明显高于两者单独预测(Z分别为3.143和4.281,P均<0.05)。结论 与健康成年人比较,首发AIS患者血清SGK1水平增高,CXCR7水平降低,高水平SGK1和低水平CXCR7均是首发AIS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两者联合检测对此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2025年04期 v.48 509-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