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 新疆高昌古城一具古尸的初步研究(摘要) (一)解剖学及组织学观察

    王士平;南瑛;白乃刚;邵兴周;

    <正> 我们对吐鲁番地区高昌古城出土的1,000多年以前唐代的一具中年女尸,进行了解剖学及组织学的初步观察。一、外表观察尸体仰卧,四肢伸直。皮肤表面光滑,呈褐色乃至黑褐色。手压皮肤有板状坚硬感,而股部及乳房处稍有弹性。局部皮下有空泡。头发完整,呈黑色,20~30cm长。头顶部及颞部的皮肤完整,而枕部的皮肤呈平板状干固,并附着有麻布、草席等物。面容清楚,局部附着有覆面用丝绸的碎片。双目紧闭,略凹陷,内眦及睑缘处被一薄层黄白色油状物覆盖。眉毛和睫毛已全部脱落。鼻梁清楚。口唇暗黑色,干硬。牙关紧闭,从口裂中

    1981年0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二)X线观察和测量

    李忠周;张茂根;

    <正> 该古尸经X线检查,全身骨骼保存相当完整,两侧对称,骨的各关节部分均清楚。一、颅骨:颅顶部见到三层结构,即内板、外板及两层之间的板障层。额窦及蝶窦气化良好,上颌窦发育正常。侧位片上居冠状缝稍后见到呈密度减低的线条状阴影,即为脑膜中动脉压迹。 (一) 颅基角:为132°,属于现代国人的正常范围(109°~148°)内。 (二) 头颅的X线测量: 1.头颅最大长径或颅长:系眉间与枕骨最远点间的最大距离。计算最大长径实际值时要除去影像扩大率。该古尸实际长径为162.6mm。

    1981年01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人正常食管上皮的电子显微镜观察(摘要)

    张军;李维琪;吾尔尼沙;

    <正> 对人正常食管上皮的超微结构研究,在国内外均进行的较少。本文对人正常食管上皮进行了电镜观察,以便与食管癌的超微结构进行比较,进而有助于观察食管癌变上皮的特征。电镜观察人正常食管上皮共35例。11例取自手术切除的食管标本。24例利用 Olympus纤维内窥镜,距门齿30~38cm处,自正常食管粘膜取材。观察结果如下: 1.电镜下食管上皮分为基底细胞层、棘细胞层及表浅细胞层。连续的基底膜分隔开基底细胞与固有膜。自基底膜向固有膜内发出锚状原纤维(anchoring fibril)。偶见基底膜因斜切给人以基底膜中断的现象。

    1981年01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罕见的独眼畸形一例报告

    李忠周;

    <正> 独眼(正中眼)是一种极少见的面部先天畸形,虽然在一般教科书里有记述,但是在国内文献中报道的不多。现将我教研室收集到的一例报告如下: 本例的母亲曾生二子,均足月顺产并健在;此次是第三胎妊娠,在妊娠最后两个月感到胎儿长大特快,达剑突下,经检查疑为双胎或羊水过多。产妇在赴医院途中破水,入院检查胎儿心音听不到,即用吸引器助产娩出。胎龄为8个月。畸胎儿为女性,全身长31cm,体重1,500g,头与颈部联合,颜面向上,颈部很短,前囟存在,后囟不见,两耳对称,四肢正常。(图1) 眼:双眼合并为一只,位于颜面部正中稍靠上方,眼裂呈菱形,左右横径1.5cm,上下

    1981年01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病毒性乙型肝炎家庭聚集性的探讨

    王崇一;

    <正> 病毒性乙型肝炎往往呈点状家庭聚集现象,国内外均有一些关于病毒性乙型肝炎家庭聚集现象的报道。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是否有此流行病学特点未见报道。为了探讨乙型肝炎在新疆的流行特点,我们于1979年12月至1980年3月对阿勒泰县牧区和乌鲁木齐市进行了部分住户的按户调查,现就所得资料给以分析探讨。

    1981年01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双侧复肾动脉一例报告

    李忠周;王培林;

    <正> 本例为一女婴尸体,发育正常。左肾位置正常,呈分叶现象。见有二支肾动脉(上支和下支),均由腹主动脉发出,粗细不等。上支稍细,长度为1.8cm(由起点到开始分支处),平第一腰椎中部由腹主动脉侧壁发出后向外横行(与腹主动脉的夹角为90°),至肾门处分为二小支进入肾上端及中部背侧实质。下支粗些,长度为1.5cm,距上支肾动脉约0.3cm,斜向左外下方向行走(与腹主动脉的夹角为70°),至肾门处分为四小支:第一小支细小,第二、三小支略粗些,此三小支均经肾门处进入肾中部腹侧及下部实质;第四小支发自下支肾动脉的中段处,不经肾门直接进入肾下端。

    1981年0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天山大黄治疗高脂血症疗效观察

    洪秀芳;汪师贞;肉孜阿吉;李春山;郑明新;吴弘;

    <正> 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因此寻找降脂的有效药物对防治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我院于1973年曾用何首乌浸膏片治疗高脂血症收到一定效果。但由于新疆不出产何首乌,从外地购买不能及时满足需要,因此我们从1975年起又就地取材用新疆产天山大黄治疗高脂血症,共治疗83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981年01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吉姆沙氏染液显示肥大细胞的方法

    王士平;汤传新;

    <正> 1877年Ehrlich首先记载了硷性苯胺染料有异染性特征。其后有许多学者对肥大细胞的异染性作了大量的研究。已知甲苯胺蓝、天青、美蓝、硫堇、结晶紫等多种硷性染料以及中性红等都能显示肥大细胞。我们从1953年起,20多年来一直使用吉姆沙氏液染小白鼠的肥大细胞,方法简便,效果良好,满足了教学需要,兹介绍如下。方法 1.将小白鼠击头杀死或一手按头一手拉尾处死后,用水打湿腹壁皮肤后再剪开,取出小块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放在干净的载玻片上,用分离针轻轻分离成铺片。

    1981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乳糜胸六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何恩泉;李应珍;姜家豫;

    <正> 乳糜胸在临床上少见,但近年来发病数有所增加,一般认为与胸外科手术广泛开展,损伤胸导管机会增多有关。乳糜胸在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均有其特点,报道尚不多;现我们报告6例,并结合文献资料加以讨论。

    1981年01期 17-2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胃癌238例临床分析

    徐宏哲;庞如琴;

    <正> 胃癌在我国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本文就我院内外科1963年1月至1978年6月开展纤维胃镜检查前所收治的胃癌患者中临床资料较完整的238例作简要临床分析。临床资料一、诊断标准:分以下二类; 1.病理确诊:共176例(73.9%)。 2.临床确诊:共62例(26.1%)。排除其他原发性肿瘤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1)经手术探查肉眼判断为胃癌,且有其他部位转移,但缺乏病理资料;

    1981年01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原发性肺癌60例临床及X线分析

    黄士元;

    <正> 原发性肺癌(简称肺癌),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增高,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生命的常见肿瘤。据美国统计,肺癌的死亡率在美国常见的六种肿瘤中占第一位。据我国一些大城市统计,自解放以来肺癌的发病率增高了4倍,近几年来已跃居第一、二位常见肿瘤。故必须引起重视。我院自1954年至1979年所收治的资料较完整的肺癌共60例,其中包括:尸检病理诊断6例(有病理分型);手术切除17例(有病理分型);活检11例(有病理分型5例);痰检发现癌细胞14例;胸水发现癌细胞7例;临床及X线诊断而化疗、放疗有效5例。现着重临床症状及X线征象分析如下。

    1981年01期 24-2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胆道再次手术问题

    姚秉礼;杨含维;邹培范;师锦波;徐德征;

    <正> 胆囊炎胆石症在我国为多发病之一,这种病人在外科住院病例中仅次于阑尾炎患者而居第二位,但是胆囊炎胆石症和其他某些胆道疾患的治疗结果并不完全令人满意。本文胆囊炎胆石症及胆道疾患手术共905例,其中89例(占胆道手术总数9.8%)需要再次手术,与国内第三军医大学(926例手术中134例,占14,4%)和中山医学院(1,479例手术中123例,占8%)的资料相接近。胆道感染,原发胆道及肝胆管结石,由于原发部位病灶不易彻底清除,因此再次手术机会较多。胆道再次手术难度较大,但如妥善处理和手术,是可以解除或减轻病人痛苦和使之恢复劳动能力的。另外,在再次手术的适应证、手术的时机、术式

    1981年01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用松香配制切片封固剂

    汤传新;王士平;

    <正> 教学和科研用的切片有的需要反复观察和长期保存,故要求所用封固剂是近于中性、无色或微有颜色的,其折光率与所用的载玻片、盖玻片、透明剂等的折光率相近。因折光率与透明度成正比,与未着色的组织识别力成反比,若封固剂的折光率高于组织,则透明度较佳,但识别力较差;反之,若折光率低于组织,则透明不良,但未染色部的识别较为清楚。一般实验室多用进口的加拿大树胶或山达脂等作为封固剂。我们从1956年起试用国产松香作封固剂代替加拿大树胶和山达脂,得到满意的结果。现介绍如下:

    1981年01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的应用

    徐德征;师锦波;姚秉礼;杨含维;韩开南;方昆豪;姚世生;洪润寰;

    <正> 近年来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以下称PTC),由于细针穿刺法及电视的应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显影清楚,已成为梗阻性黄疸病人常规术前检查方法之一,但国内有关报道尚不多。我院自1978年9月至1980年5月在电视控制下成功地作了30例。现将操作方法及X线诊断的初步体会报告如下。

    1981年01期 33-36+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卵黄管残留与脐部有关的先天性畸形(附手术治疗14例报告)

    李永年;吴希康;

    <正> 卵黄管残留是胚胎时期卵黄管(又称卵黄蒂)在发育过程中没有消失所致的缺陷,大部分在新生儿脐带脱落后被发现,并可引起多种外科并发症,威胁生命,有必要引起重视。鉴于目前国内有关此类畸形报道尚少,为了积累资料,结合我们经手术治疗14例与脐部有关畸形加以初步论述(美克氏憩室不包括在内)。

    1981年01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外科治疗(203例分析)

    叶德存;姚秉礼;富立民;

    <正> 甲状腺机能亢进(以下简称甲亢)是青、壮年妇女常见病。此疾患若不治疗,有三种转归:20%患者死于甲状腺危象;42%呈慢性过程,导致甲状腺性心脏病;38%有不同程度的自发缓解。因此,甲亢需要积极治疗。目前有三种治疗方法: 一、药物(硫氧嘧啶或他巴唑)治疗:一般限于病情轻的青年患者。服药时间多需长达一年以上,而停药后的复发率可高达28~55%,其中大多数(70~75%)是在停药后一年内复发。二、放射性碘(~(131)I或~(130)I)治疗:此疗法很少复发,但易致甲状腺功能减退。治疗后15年

    1981年01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一例报告

    刘大爱;

    <正>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但如同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者却很罕见。绝大多数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通常合并有比较轻微而持续的神经功能缺失,而TIA在发作间歇期症状完全消失。现将我科1例以TIA收治、后经颈动脉造影和手术证实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患者报告如下: 患者男,50岁,干部,头痛10天,发作性右上下肢无力4天,于1979年7月15日入院。患者10天前开始头痛,不吐。4天前右上下肢麻木无力发作两次,每次持续约10分钟,以后完全恢复正常。2天后又有类似发作,发作时因神志不清醒而跌倒,右上下肢无力未完全

    1981年01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动脉阻塞性疾病六例报告

    邹培范;

    <正> 一般动脉系统疾病分为获得性和先天性两大类。在获得性疾病中,比较常见的是各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其病理变化主要是动脉内膜呈粥样化和纤维化或兼有动脉中层变性;随着疾病的演变,粥样板上可发生溃疡和出血,继而形成血栓;分层机化的血栓可将动脉管腔完全闭塞。较多发生于腹主动脉下端和下肢的大、中型动脉,由于粥样斑块或继发的血栓形成而引起动脉闭塞。其缺血的表现取决于闭塞的部位、程度,闭塞形成的速度,侧枝循环代偿情况、以及动脉压力和个体器官对缺血的敏感性。动脉栓塞为动脉急性阻塞性疾病,绝大多数的动脉栓子来源于心脏,特别是在伴有心房纤颤时,其中以风湿性心脏病二尖

    1981年01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儿童肠重复畸形并发消化道出血一例报告

    田文林;富立民;

    <正> 肠重复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婴儿及儿童期为多见。国内文献至今共报道47例。1980年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患儿女性,7岁,1980年8月14日以阵发性腹痛两月收住本院儿科。于两月前开始常阵发性腹痛。痛时,患儿哭叫,双手按腹,弯腰屈膝,面色苍白,持续10~20分钟渐缓解。无恶心、呕吐。注射解痉药物无效。10月5日发现大便呈柏油样,血红蛋白由9.5g%降至4g%。经多次输血,血红蛋白上升至10g%,但大便潜血仍阳性。因腹痛、黑便原因不清,家属同意手术探查,故11月8日转我科。

    1981年01期 47-4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超声波治疗脑血管意外偏瘫有关问题的探讨

    王禄培;

    <正> 超声波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的偏瘫,是河南洛阳第三人民医院首先采用的(1973年)。他们先用家兔作试验,剂量为0.75~1.25W/cm~2,每次20分钟,每天1次,共10次,家兔呼吸、血压、心电图和头皮、颅骨、脑组织未见有任何损害;然后在自身头部进行试验,剂量为1.25W/cm~2,每次20分钟,每天1次,头部仅有温热感,而无其它任何不良反应;最后才用于临床治疗。至1976年共治疗1,005例,治疗结果认为本法是一种简便、显效快、安全、无痛苦的新方法。注意事项着重强调要严格掌握功率和作用的时间,不能随意增加,即根据年龄不同,用功率0.2~1.25W/cm~2(脉冲)、时间5~20分/次的超声波治疗。但

    1981年01期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脑电图检查对颅内幕上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翁建英;

    <正> 1936年Crey Walter首先应用脑电图技术作颅内肿瘤的慢波定位,使能在头皮表面为颅内肿瘤作出较正确的定位;随着脑电图检查技术的逐渐提高,方法日趋简便,病人痛苦很少,近年来已成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定位诊断时一种重要检查方法。现将我院经过手术证实的52例颅内幕上占位病变的脑电图作一总结,并对其定位诊断的价值进行讨论。

    1981年01期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1980年我院人员在其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题录

    <正> 生理学报(第32卷) 刘鸿权、赵世雄、阿·热衣木、张明恩:新疆地区七个民族苯硫脲味阈的测定(第3期282页) 药学学报(第15卷)李观海、刘发等:雪莲对大鼠实验性关节急性炎症的作用(第6期368页) 中华医学杂志(第60卷)洪秀芳、李萱、汪师贞、何秉贤、郑明新:罗布麻叶治疗高血压病180例疗效观察(摘

    1981年01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