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 心电图肢联QRS电轴左偏的向量图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何秉贤;华泽惠;吴福恩;王孟仪;程祖亨;

    <正> 心电图肢联QRS电轴左偏(简称电轴左偏)与左束支分支阻滞和心脏病变的关系,虽然早在三十年代已有人注意到了,但引起临床的重视是在五十年代Grant研究与病理改变的关系之后。六十年代末,Rosenbaum等提出“半阻滞”的概念,立即引起广泛的兴趣,但关于左前半阻滞(下称左前阻滞)的诊断、成因与意义等,仍意见纷纭,即使Rosenbaum本人的看法也几经改变。电轴左偏的诊断,普遍认为向量图优于心电图。心电图所反映的只是平均电轴,各种不同的图形可得出相同的电轴角度(如图1),且难以

    1981年03期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心室前向传导阻滞的本质和意义——一例间歇性阻滞掩盖前壁心肌梗塞和左室肥厚报告及文献述评

    何秉贤;

    <正> 心室前向电力增大,常见的有右室肥厚,右束支传导阻滞、A型预激综合征、正后壁心肌梗塞、正常变异,还有部分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和心室前向传导延缓。关于后者,近年来引起国内外的普遍重视,因为它牵涉到心室内传导有几个分支和“半阻滞”(hemiblock)这一概念是否完善,及其成因和诊断等问题。目前,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还很不一致,其关键是尚无足以使人信服的实验和临床观察到间歇性心室前向传导阻滞的病例太少。

    1981年03期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次极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的ST段、R波、血压的改变及其相互关系和意义

    何秉贤;李萱;华泽惠;吴福恩;肉孜阿吉;李春山;艾力;

    <正> 平板运动试验为目前国内外诊断冠心病的最常用方法之一。但对其引起的ST段、R波、血压的改变及其相互关系和意义的资料还不多,探讨这些改变,对判断运动试验的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现将我院连续检查的、记录齐全的521例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作一这方面的总结和分析。

    1981年03期 138-140+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运动试验对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价值

    何秉贤;华泽惠;洪秀芳;李萱;李春山;

    <正> 自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下称病窦)这一概念形成之后,很快就引起各有关方面的兴趣和重视,并发现此征并非少见。十多年来,对其诊断、治疗和预后国内外均作了不少研究,但尚缺乏理想的检查方法;虽已注意到运动试验对此征的诊断价值,但经验还甚有限,观察的病例尚少,观察的方法和结果也不尽相同。近三年来,我们对这问题作了一些观察,现予报道。

    1981年03期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引起假性前间壁心肌梗塞心电图二例报告

    何秉贤;张绍良;

    <正>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可以引起假性前间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这早已有人报道;但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可引起此情况,我们则尚未见及。在我们两院近40例左后分支传导阻滞中,有两例出现此情况,现予以报道,并进行讨论和提出我们的浅见。病例资料例1 男,22岁,解放军战士,解放军第十二医院住院号71021,因慢性鼻炎组织增生引起右侧后鼻孔不全闭锁收住院拟手术治疗。平时体健,从无心慌气短和胸痛史,家族史无特

    1981年03期 14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流行病学及其临床意义

    何秉贤;华泽惠;肉孜阿吉;洪秀芳;吴福恩;李萱;李春山;

    <正>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简称左前阻滞)为心电图的常见改变,但关于其流行病学还很少研究,对其临床意义的看法也还很不一致。因此,对这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分布情况、病因和临床,具有现实的意义。我们对历年来冠心病普查和在日常医疗中连续检查的各组患者的左前阻滞予以分析,以期探讨这方面的情况。资料与方法左前阻滞的诊断标准是:(1)额面平均心电轴左偏-30°~-90°;(2)Ⅰ、aVL呈qR,且RaVL>RⅠ,Ⅱ、Ⅲ、aVF呈rS;(3)QRS时限≤0.11秒。伴下壁心肌梗塞者的心电图除上

    1981年03期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隔支传导阻滞和正后壁心肌梗塞向量图鉴别诊断

    华泽惠;洪秀芳;李春山;何秉贤;

    <正> 中隔支传导阻滞(septal fascicular block),也有称作向前传导延缓(anterior conduction delay)及向前向量增大(prominent anterior QRS forces),近年来国内国外报告日渐增多。据报道,发生这种传导异常者在连续检查1,000例向量图中约为6.4%,可见临床上并不少见。但横面QRS环向前增大并非中隔支传导阻滞所特有,在诊断上必须除外右室肥厚,正常人变异、右束支传导阻滞、A型预激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及正后壁心肌梗塞等。在鉴别中有些疾病有病史及特征性心电图可助鉴别。而中隔支传导阻滞和正后壁心肌梗塞,

    1981年03期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冠心病防治点二阶梯运动试验三年随访小结

    华泽惠;肉孜阿吉;李春山;何秉贤;曹文邦;

    <正> 1975年冬至1976年春,我们对肉联加工厂全体职工进行了冠心病普查。在此基础上对检查出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了防治及随防。1979年春我们对全部被诊断为冠心病者,二阶梯运动试验阳性者及可疑阳性者进行了随防,并随机抽样部分有危险因素及无危险因素者作为对照,现将结果小结如下。材料及结果 1975年在此防治点共普查506人,其中汉族178人,兄弟民族(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

    1981年03期 157-15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方案(试行)》附表(摘录)

    <正> 〔本刊编者附言〕上面摘录了一部分医药卫生学科常用的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供本刊读者和作者参考。希望作者在写文章时使用方案规定的符号与名称(本刊一般用符号)。请特别注意符号的正确写法,分清字母的大写小写。

    1981年03期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240例胆道疾病的心电图分析

    王海东;姚秉礼;栾梅香;刘洪义;陈海清;唐承英;

    <正> 一百年前,首先指出,当胆绞痛发作时,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脏方面的障碍。其后许多临床学家观察到胆石症和器质性心脏病之间存在着联系。近年来,国内对此时有报道,惟篇幅不多,例数亦少。本文对240例胆道疾病住院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进行分析,并与健康人进行对比,试图说明胆道疾病对心电图的影响。

    1981年03期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三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总结

    洪秀芳;汪师贞;李萱;艾力;

    <正> 新疆是冠心病的高发地区,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由于各医院普遍应用监护仪器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使住院病死率由30~40%下降为10~15%左右。我院内科3年来收治AMI90例,住院病死率为14.4%。为了总结经验,提高疗效,现总结如下。

    1981年03期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气象因素对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的影响初步探讨

    洪秀芳;汪师贞;李萱;艾力;

    <正> 近年来乌鲁木齐地区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有增多的趋势。为探索AMI发病的规律,我们分析了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资料分析一、病例资料:为我们1977年~1979年三年收治的AMI患者90例;详见前文(《三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总结》)。

    1981年03期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心肌梗塞后综合征四例报告

    肉孜阿吉;何秉贤;

    <正> 心肌梗塞后综合征,首由Dressler于1955年报道。急性心肌梗塞后发生此症的,在国外约有3~4%;在国内,则甚少报道;各地区较大系列的心肌梗塞病例总结,也很少提及;也许此症国内较少见,也可能未引起普遍注意。近四年来,我院收治4例,占同期住院心肌梗塞病例的2.5%,并非十分罕见,现予报道。

    1981年03期 173-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变异型心绞痛一例报告

    李萱;何秉贤;

    <正> 变异型心绞痛是Prinzmetal等于1959年首先报道和命名的,其主要特点是心绞痛多发生在休息时或轻微活动时,运动和情绪激动并不诱发,发作时心肌缺血部位的ST段抬高。当时认为是由于某一支冠状动脉主干有狭窄,同时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所致。自从冠状动脉造影术普遍应用以来及心电图记录技术的进展,发现变异型心绞痛并不少见,也证实冠状动脉痉挛是引起此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但有的患者冠状状动脉病变并不严重,甚至正常。冠状动

    1981年03期 175-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多途径马海姆型预激综合征一例报告

    何秉贤;李萱;华泽惠;

    <正> 马海姆(Mahaim)型预激综合征,国内外均甚少报道,据我们所知国内仅报告过一例。而多途径的、且记录到向量图的则未见。1974年Mark与Basta报告一例马海姆型预激综合征的向量图,并称系首例报道。近年来由于电生理研究的深入,发现预激综合征的附加传导途径可以发生在房室环的各个部位,且常有多途径者,甚至有的附加途径

    1981年03期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