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专题研究(一)

  • 组织速度显像对急性心肌缺血下左室压力变化与左房功能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穆玉明;陈晓峰;吐尔逊娜依·阿迪;唐琪;王春梅;

    目的:应用超声组织速度显像(TVI)技术研究左室局部心肌缺血时左室压力变化对左房功能的影响。方法:11只犬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制作左室前壁心肌缺血模型。应用TVI技术测量缺血前后心房各壁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及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A、肺静脉血流频谱S峰和D峰值,同时导管记录缺血前后左室压力曲线。结果:心肌缺血后左房各壁Vs和Ve均增高(P<0.001),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增高,且其缺血前后变化率(LVEDP%)分别与左房前壁、侧壁和下壁的Ve变化率(Ve%)呈正相关(r=0.72、0.73、0.83,P=0.05、0.05、0.002)。结论:左房功能在局部心肌缺血时会受到增高的LVEDP的影响,表现为左房壁心肌纤维的运动能力随之增加。

    2007年10期 No.142 1067-1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左室急性心肌缺血对右心功能影响的超声组织速度成像研究

    韩伟;吐尔逊娜依·阿迪;李江涛;穆玉明;王春梅;唐琪;古丽齐满·霍加阿不都拉;

    目的:应用组织速度成像(TVI)技术研究犬左室急性心肌缺血状态下右心功能的变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10只犬行右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制作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分别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前、后10min采集心尖四腔切面图像,测量缺血前后右室壁、右房壁及三尖瓣环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右室射血分数(RVEF),用导管法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结果:与缺血前比较,左室局部急性心肌缺血后PASP增加(P<0.05),RVEF降低(P<0.05),右室壁和三尖瓣环的Vs、Ve及Va降低(P<0.05),右房壁Vs和Va增加(P<0.05)。心肌缺血前,右室壁与右房壁的运动速度无明显相关性;心肌缺血后两者呈负相关,RVEF与右室壁及三尖瓣环的Vs均呈正相关,PASP与RVEF呈负相关。结论:急性心肌缺血可引起右室壁运动功能减退,右房壁运动功能代偿性增加。

    2007年10期 No.142 1071-1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组织速度显像的彩色M型技术估测犬急性心肌缺血面积的实验研究

    关丽娜;韩伟;穆玉明;王春梅;唐琪;姜新魁;

    目的:探讨组织速度显像技术(TVI)对心肌缺血面积的估测作用。方法:11只健康杂种犬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结扎,制作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在左室心尖二腔心切面,应用TVI的彩色M型曲线技术检测急性缺血心肌分别在前壁和下壁的临界点,以此为界在二维图像上描计出心肌缺血面积与病理缺血面积,并进行比较。结果:心肌缺血面积与病理染色后缺血面积无相关性(r=0.064,P=0.852),测量缺血面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20%和17%。结论:TVI的彩色M型技术不适用于对心肌缺血面积进行估测。

    2007年10期 No.142 1074-1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左心耳充盈排空功能的超声研究

    姜新魁;吐尔逊娜依·阿迪;穆玉明;韩伟;唐琪;王春梅;

    目的:应用超声组织速度显像(TVI)技术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耳充盈和排空功能变化特点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9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房颤组)和31例对照者(对照组),在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条件下获取左心耳超声图像,应用TVI技术对左心耳壁各节段收缩期峰值速度(PSV)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PDVE)及其相关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对照组左心耳壁顶部PSV和PDVE高于其余节段(P<0.05),房颤组左心耳壁各节段PSV和PDVE较对照组均降低(P<0.01)。对照组心耳顶部PSV与左心耳面积变化率(LAA-EF)和左心耳充盈速度(LAA-EV)呈正相关(r=0.656、0.712,P<0.001),房颤组心耳顶部PSV与左房腔内径(LADd)呈线性负相关(r=-0.66,P<0.001)。结论:TVI技术可定量评价左心耳排空及充盈功能,左心耳顶部PSV是反映左心耳整体排空功能的有效指标。

    2007年10期 No.142 1077-1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肥厚型心肌病左房收缩和舒张功能的组织速度成像研究

    古丽齐满·霍加阿不都拉;韩伟;米也赛尔·阿布都热依木;穆玉明;

    目的:应用超声组织速度显像(TVI)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房的局部收缩和舒张功能变化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择25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HCM组)与30例正常对照者(Nor组),应用TVI技术分别测量长轴方向左房各壁基段、中段和尖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期峰值速度(Vd)。同时测量左房前后径(LAD)、室间隔(IVS)、左室后壁(LVPW)、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肺静脉收缩期峰值流速(S)、舒张期峰值流速(D)和心房收缩期肺静脉反向血流速度(AR)及其持续时间。启动定量分析软件程序,用Simpson法测量左房射血分数(LA EF)。结果:HCM组室间隔明显厚于Nor组(P<0.05),左房前后径明显大于Nor组(P<0.05),LAEF较Nor组降低(P<0.05);HCM组左房各壁各节段心肌的VS和Vd均低于Nor组(P<0.05);HCM组肺静脉频谱S和D峰值血流速度均大于Nor组(P<0.05),S和D峰值持续时间长于Nor组(P<0.05),AR峰值血流速度和持续时间与Nor组相应测值无明显差异;HCM组左房中段Vd与S峰值血流速度呈直线负相关(r=-0.88,P<0.001),与S峰持续时间呈直线正相关(r=0.86,P<0.000)。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房长轴方向上舒缩功能均受损,且左房舒缩功能受损可导致肺静脉收缩和舒张峰流速和持续时间的改变。

    2007年10期 No.142 1080-1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专题研究(二)

  • 新疆地区支气管哮喘患儿体外过敏原检测分析

    王惠妩;向阳冰;徐佩茹;刘志连;张华;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支气管哮喘患儿过敏原的分布状况,为哮喘患儿防治方案的个体化、具体化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体外特异性变应原检测法(in vitro test,IVT)对11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吸入变应原(IVT701)检测(吸入过敏原组),其中62例患儿同时行食物变应原(IVT702)检测(食入过敏原组)。结果:吸入过敏原组IgE阳性率为97.3%,吸入变应原总阳性率70.8%,以蒿属植物为最高(31.9%),其后依次为榆杨柳树(31.0%)、豚草(22.1%)、霉菌(16.8%)、螨(13.3)%、屋尘(9.7%)等。食入过敏原组(IVT702)总阳性率为53.2%,过敏原主要为大豆花生(27.4%),其次为鳕鱼(17.7%)、鸡蛋(14.5%)、螃蟹虾(12.9%)、牛奶(4.8%)和牛羊猪肉(0.3%)。48例患儿对2种及2种以上变应原过敏。蒿属植物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χ2=11.57,P<0.05)。结论:蒿属植物为新疆地区导致支气管哮喘最主要的变应原,食物过敏亦占相当比例,检测变应原对特异性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7年10期 No.142 1084-1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疆地区哮喘与变应性鼻炎患者过敏原检测及相关性分析

    王惠妩;向阳冰;陈璇;刘志连;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哮喘与变应性鼻炎患者过敏原的分布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为今后寻找新的治疗途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667例哮喘与变应性鼻炎患者(吸入过敏原组),变应性鼻炎306例,哮喘患者361例,其中254例同时检测食物过敏原(IVT702)(食物过敏原组)。采用体外特异性变应原检测法(IVT)测定血清中总IgE(TIgE)及特异性IgE(sIgE),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吸入过敏原组(IVT701)TIgE阳性率为97.6%(651/667),sIgE总阳性率为70.9%(473/667)。过敏原主要为蒿属植物(31.5%)、榆杨柳树(22.0%)、豚草(20.1%)及屋尘(13.5%)。食入过敏原组TIgE阳性率为94.5%(240/254),特异性IgE(sIgE)总阳性率为77.6%(197/254),过敏原主要为大豆花生(21.7%)、鳕鱼(17.7%)、螃蟹虾(16.9%)和鸡蛋(11.8%)。361例哮喘(其中合并变应性鼻炎73例)TIgE阳性率为98.6%,sIgE阳性率为67.0%。30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TIgE阳性率为97.8%,sIgE阳性率为75.5%。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变应原sIgE阳性率高于哮喘患者(χ2=5.739,P=0.017)。结论:新疆地区变应性鼻炎与哮喘的主要致敏原为本地区的蒿属植物、榆杨柳树、豚草,螨、霉菌阳性率明显低于内地。免疫治疗既能有效防止鼻炎和哮喘的发作又能防止鼻炎进一步发展为哮喘。

    2007年10期 No.142 1086-1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维吾尔族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患者的变应原研究

    陈璇;王惠妩;张华;向阳冰;刘志连;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患者的血清总免疫球蛋白(TIgE)和特异性IgE(sIgE)。方法;选取维吾尔族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患者263例,采用体外特异性变应原检测法(IVT)对TIgE及sTgE进行检测。其中166例行吸入变应原(IVT701)检测(吸入过敏原组),97例行食物变应原(IVT702)检测(食物变应原组)。结果:吸入过敏原组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患者的TIgE阳性率分别为98.7%(76/77)和97.8%(87/89),sIgE阳性率分别为76.6%(59/77)和67.4%(60/89),鼻炎患者和哮喘患者蒿属和霉菌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物变应组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患者的TIgE阳性率分别为100.0%和98.5%(64/65),sIgE阳性率分别为53.1%(17/32)和60.0%(39/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过敏原和血清IgE观察过敏反应情况,可以为临床诊断和预防变应性疾病提供依据。

    2007年10期 No.142 1089-1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皮肤点刺试验与皮肤压痕试验对比研究

    向阳冰;王惠妩;陈璇;张华;刘志连;

    目的:了解过敏性哮喘及变应性鼻炎患者对皮肤点刺试验与皮肤压痕试验的耐受情况与阳性反应。方法:选择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者共40例,同时进行特异性变应原皮肤点刺与皮肤压痕试验。了解患者对2种方法的不适感及恐惧程度,并比较2种方法对特异性变应原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2种方法对特异性变应原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皮肤点刺试验不适感37例(93%),痛感39例(97.5%),恐惧感33例(82.5%);对皮肤压痕试验不适感31例(77.5%),痛感35例(87.5%),恐惧感24例(60.0%),2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例患者更愿意接受皮肤压痕试验,10例患者愿意选择点刺法,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方法对特异性变应原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压痕法患者痛苦少,恐惧感小,更易接受,临床上可以用皮肤压痕试验代替皮肤点刺试验。

    2007年10期 No.142 1091-1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变应性鼻炎与哮喘的免疫治疗现状

    王惠妩;姜家豫;

    2007年10期 No.142 1094-1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论著

  • 油酸致大鼠ARDS过程心肌TNF-α、Bax、Bcl-2的动态变化

    于文燕;买买提祖农·买苏尔;张建龙;马琪;连军;姬凤彩;马小娟;王园园;于杰;

    目的:观察油酸致大鼠ARDS过程中心肌表达的TNF-α及凋亡基因Bax、Bcl-2 mRNA的变化。方法:64只健康Wister大鼠采用油酸(Oleic acid,OA)法复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分为对照组(C组)及油酸2 h(OA2 h)、4 h(OA4 h)、6 h组(OA6 h)。观察不同时间点心功能(左室±dp/dtmax、LVSP)、肺功能(血气、肺湿/干)、心肌TNF-α、Bax、Bcl-2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各OA组PaO2均低于C组,肺湿/干(W/D)均高于C组;与C组比较,各OA组LVSP、左室±dp/dtmax逐渐降低,各OA组心肌TNF-αmRNA的表达随时间延长呈增强趋势;Bax/Bcl-2 mRNA与C组相比呈升高趋势。结论:油酸型ARDS并发心功能障碍机制中,可能有TNF-α及Bax、Bcl-2的参与。

    2007年10期 No.142 1097-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苯达唑前体胶束药物含量

    陈迹;王建华;温浩;

    目的:建立阿苯达唑前体胶束药物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色谱条件:Symmetry ShieldTM RP18色谱柱(3.9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三乙胺-磷酸缓冲液(24∶20∶56);检测波长295nm,流速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结果:阿苯达唑与辅料及溶剂峰均得到良好分离。阿苯达唑在4~2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8,n=5),平均回收率97.16%,日内及日间平均RSD分别为1.06%、2.19%(n=5)。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灵敏、准确,可靠性好,可用于阿苯达唑前体胶束药物含量的测定。

    2007年10期 No.142 1101-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对子宫内膜腺癌细胞凋亡和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程静新;袁敏;陈晓;李依群;师晓莉;

    目的:探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对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00~2005年收住院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病理标本30例,应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技术(TUNEL)检测孕激素治疗前后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其中16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孕激素治疗前后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bcl-2和bax蛋白表达率分别为(6.00±5.68)和(27.67±2.41)、87.50%和75.00%、100.00%和93.75%。孕激素治疗后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其变化与bcl-2及bax蛋白表达无关。结论:大剂量孕激素治疗通过促进细胞分化、增加细胞凋亡而达到治疗子宫内膜腺癌的目的。

    2007年10期 No.142 1103-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实验性动脉血压下降及治疗过程体感皮层诱发电位的动态变化

    黄强;孟馥芬;康福信;张建龙;马琪;

    目的:观察动脉血压下降至失血性休克及治疗后家兔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变化,了解缺血缺氧纠正后神经系统电活动的变化。方法:(1)记录放血前诱发电位及放血后血压50~60 mmHg(6.65~7.98 kPa)时的皮层诱发电位,测量皮层诱发电位潜伏期正波值、负波值的幅度及峰峰值的幅度和时程。(2)给予扩容补液治疗(补充所失血量及等量生理盐水和654-2 1 mg/kg)半小时后血压恢复到80~100 mmHg时,测定皮层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正波值、负波值的幅度及峰峰值的幅度和时程,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放血前后与治疗组皮层诱发电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性动脉血压下降过程中随着血压下降皮层诱发电位正波、负波、峰峰值幅度均呈现下降趋势,其潜伏期、峰峰时程延长;当血压低于70 mmHg(9.31 kPa)进行扩容时,诱发电位不能恢复到放血前的水平。该变化规律为临床对休克的治疗和有效监测提供了实验依据。

    2007年10期 No.142 1106-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实验性急性胰腺炎对心肌影响的动态观察

    和成华;马琪;孙扬;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胰腺炎(AP)早期血清淀粉酶、心功能以及心肌酶指标的变化,为临床工作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将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7只)和实验组(28只),实验组采用十二指肠结扎法复制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并依据术后实际情况将大鼠分为术后3 h6、h9、h、12 h实验组共4组,每组7只。对照组行假手术。观察2组大鼠术后血清淀粉酶(AMY)、心率(R)、平均动脉压(MAP)、心室率(VR)、平均左室内压(LMVP)、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1)、a-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KP)的动态变化。结果:AP术后12 h实验组AMY明显升高,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 h实验组与12 h实验组R、MAP、VR、LMV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术后12 h实验组AST、AKP、LDH均明显升高,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术后3 h实验组CK、CKMB均明显升高,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术后12 h实验组LD-1、HBDH升高,与对照组及9 h实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心肌组织无炎细胞浸润,间质无水肿;3 h实验组心肌间质仅有轻度水肿;6 h、9 h实验组心肌间质有少量炎细胞浸润,部分心肌细胞溶解、坏死;12 h实验组心肌间质出现较多炎细胞浸润,部分心肌间质有出血。结论:十二指肠结扎法所致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过程中,血清淀粉酶、心肌酶指标和心功能指标基本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这可能是急性胰腺炎引起心功能不全的原因之一,对其心功能指标和心肌酶指标的测定可早期发现急性胰腺炎所致心功能的损害。

    2007年10期 No.142 1108-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高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研究

    欧阳菊艳;布娃加尔·吾守尔;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与高敏反应C蛋白(hs-CRP)水平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将109例观察对象分为病例组(急性冠脉综合征,56例)和对照组(5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hs-CRP水平。使用多谱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同时将109例观察对象分为hs-CRP≤3 mg/L组(43例)和hs-CRP>3 mg/L组(66例),分析hs-CRP与IMT的关系。结果:病例组血清hs-CRP(4.72±2.55)mg/L明显高于对照组(1.85±0.79)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82±0.66)mm,明显厚于对照组(1.01±0.40)mm,斑块发生率(85.7%)高于对照组(35.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s-CRP>3 mg/L组IMT为(1.80±0.63)mm,斑块发生率为83.7%,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为83.7%;hs-CRP≤3 mg/L组IMT为(1.17±0.59)mm,斑块发生率为37.9%,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为30.3%,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hs-CRP水平与IMT厚度呈正相关(rs=0.434,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可作为反映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敏感标志物,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以反映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斑块不稳定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颈动脉硬化形成。

    2007年10期 No.142 11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疆墨玉县及皮山县医院维吾尔族住院病人心血管病病种10年演变回顾性研究

    卡丽比努尔·雅克甫;周晓辉;何秉贤;欧司曼·达吾提;

    目的:探讨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及皮山县医院维吾尔族心血管病病种近10年演变趋势。方法:收集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及皮山县医院内科1996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维吾尔族心血管病患者16 654例住院病历,统计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构成比,并分析心血管病病种近10年演变情况。结果:16 654例中,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构成比由1996年的12.6%上升为2005年的21.0%,冠心病的构成比由1996年的8.6%上升为2005年的16.7%,风湿性心脏病的构成比由1996年的1.3%上升为2005年的3.2%,原发性心肌病的构成比由1996年的1.2%上升为2005年的2.3%。从1996年到2005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冠心病构成比呈明显增高趋势(P均<0.05),风湿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构成比呈逐渐增高趋势(P均<0.05),先天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的构成比无演变趋势(P均>0.05)。结论:应加强此地区人群心血管病,尤其原发性高血压病,冠心病的预防工作。

    2007年10期 No.142 1114-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47例心肌梗死患者吸烟及心脑血管并发症5年随访分析

    董旭南;王小英;买苏木·马合木提;

    目的:分析年龄≤40岁患者心肌梗死5年后吸烟及再发心脑血管并发症特点。方法:选择初发心肌梗死患者98例,按年龄分为≤40岁组(47例)和≥50岁组(51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初发症状、发病诱因及治疗情况。通过家访和电话问询了解2组患者心肌梗死5年后的吸烟、血压及近1个月的血糖、血脂水平。再发心肌梗死经冠脉造影证实,新发脑梗塞经头颅CT或MRI证实。结果:≤40组心肌梗死5年后戒烟率明显低于≥5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组患者5年后脑梗塞、再发心肌梗死、血脂异常、糖尿病、心力衰竭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40岁患者心肌梗死后戒烟率较低,各种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变提前发生,应长期服二级预防药物。

    2007年10期 No.142 1117-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残胃癌的内镜特点及临床诊治

    刘婉琳;兰智新;宋爱玲;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内镜特点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8月~2006年12月10年间收治的经内镜检查确诊并行手术或综合治疗的15例残胃癌病人的内镜特点及治疗结局。结果:(1)内镜特点:不规则隆起病变9例,溃疡4例,粘膜糜烂和渗血2例。残胃吻合口癌10例,残胃小弯侧癌2例,残胃贲门部癌3例。Hp感染11例(73.3%),中、低分化腺癌占86.7%。临床病理分期:Ⅱ期20.0%,Ⅲ、Ⅳ期80%。(2)治疗结局:3例综合支持治疗患者存活3~6个月,4例行姑息性切除术患者存活6~18个月。根治性切除8例,其中全胃切除Roux-Y食管空肠吻合5例,全胃合并脾切除Roux-Y食管空肠吻合3例,患者存活1年6个月1例,2年1例,2年6个月2例,3年以上3例,1例存活已超过5年。结论:男性、病程10年以上、毕Ⅱ术式、感染Hp均为残胃癌的高危因素,癌变多发生于吻合口,恶性程度高,定期胃镜复查和合理的根治性手术是提高残胃癌病人生存率的关键。

    2007年10期 No.142 1120-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食道癌病人术后营养支持方式探讨

    陶应龙;孙德强;范旻;韩丁;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食道癌病人术后营养状态的影响,探讨食道癌病人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方法:选择食道癌病人115例,术前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PN组,n=38)、肠内营养组(EN组,n=38)及肠外、肠内营养联合应用组(EN+PN组,n=39),同时将只进行常规补液的食道癌病人42例作为常规补液组。均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营养支持或补液,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8天测定营养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再比较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营养支持平均费用、住院费用、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等临床相关指标。结果:术后第8天4组病人体重均较术前下降,其中常规补液组和EN组下降幅度较大(P<0.05),而PN+EN组和PN组下降幅度较小(P>0.05),与常规补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PN+EN组和PN组病人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P<0.05),且与常规补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EN组病人的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较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P<0.05),但低于PN+EN组和PN组(P<0.05),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的水平高于常规补液组(P<0.05),但与术后第1天相比无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8天常规补液组上述指标在术后第8天较术后第1天均无明显升高,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的水平甚至低于营养支持前(P<0.05)。常规补液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也高于其它3组(P<0.05)。PN组的日均营养支持费用、住院费用高于EN组和PN+EN组(P<0.05)。EN组和PN+EN组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PN组和常规补液组(P<0.05)。PN组、EN组和PN+EN组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常规补液组(P<0.05)。结论:食道癌病人术后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可避免单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的不足,并可降低手术和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达到最佳的费用效益比。

    2007年10期 No.142 1123-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吸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分析

    戚宇飞;王婷;吐尔逊古丽·布尔汗;

    目的:比较吸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SM/FP)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实验方法,将60例29~76岁肺功能Ⅱ~Ⅲ级的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吸入SM/FP(50μg/250μg);对照组常规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肺功能及住院次数变化。结果:经6个月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肺功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半年住院次数(3人次)少于对照组(7人次)。结论:长期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和β2-受体激动剂治疗稳定期COPD的疗效优于非吸入治疗。

    2007年10期 No.142 1126-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在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蒋莹;赵文军;

    目的:了解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在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状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52例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TIMP-1的表达。结果:52例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TIMP-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100%,而正常肝组织未见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MP-1表达的阳性信号均位于肝细胞胞浆中,细胞核中无表达。结论:(1)肝硬化患者肝细胞中存在TIMP-1的表达,其表达强度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相关。(2)检测TIMP-1的表达可对肝硬化病变从分子水平进行评估,也可作为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的分子病理学指标。

    2007年10期 No.142 1128-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内出血19例临床分析

    吐尔逊江·托乎地外力;居来提·阿布都克力木;陈启龙;王喜艳;林海;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引起的腹腔内出血的原因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3月~2007年3月1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引起的腹腔内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者中死亡9例,总病死率为47.4%。其中行经皮穿刺出血动脉栓塞术(TAE)11例中死亡4例(36.4%),手术8例中死亡3例(37.5%),TAE失败5例中死亡2例(40.0%)。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引起的腹腔内出血的原因以胃十二指肠黏膜糜烂和溃疡出血为主;TAE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造成的腹腔内出血的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2007年10期 No.142 1130-1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带血管蒂尺神经皮下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57例临床分析

    艾尔肯·日介甫;艾合买提江·玉素甫;阿不都赛米·艾买提;

    目的:评价带血管蒂尺神经皮下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95~2006年采用带血管蒂尺神经皮下前置术治疗的57例肘管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同时分析年龄、病程、病因、术中发现对手术预后的影响,观察感觉障碍、爪形指、第1背侧骨间肌萎缩、手指内收外展受限等的恢复进程,并检查肘部切口瘢痕触痛情况。结果:肘管综合征轻度27例疗效优良率为96.3%,中度15例疗效优良率为93.3%,重度11例疗效优良率为9.1%,4例肘部手术瘢痕有叩击痛。结论:带血管蒂尺神经皮下前置术是治疗肘管综合征可行、有效的方法。年龄小、病程短、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者术后恢复时间短、疗效好。

    2007年10期 No.142 1132-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复杂锁骨骨不连手术方法的选择和疗效分析

    巴吐尔·吾斯曼;艾合买提江·玉素甫;阿不都赛米·艾买提;

    目的:研究锁骨不愈合的临床特点,评价带血管蒂的骨瓣转移植骨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5例锁骨骨不连伴骨缺损的病人,分别采用3种手术方法,17例无明显骨缺损的骨不连患者采用髓内植骨自动加压钢板内固定术;5例骨缺损<1.5 cm的患者采用自体骨植骨加压钢板内固定术;3例骨缺损≥1.5 cm的患者采用带血管蒂的胸肩峰动脉肩峰支肩胛冈骨膜瓣转移植骨内固定术。结果:25例随访1.5~2年,平均1.6年,均获得良好的愈合。结论:对各种复杂锁骨骨不连患者应按照骨缺损的长度及血供是否良好,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2007年10期 No.142 1135-1136+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多药耐药基因在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

    王飞;黄艳春;刘诚明;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化疗的关系。方法:经病理证实为肺癌的患者40例(病理组),鳞状细胞癌13例,腺癌14例,小细胞未分化癌13例。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动态监测化疗前后MDR1mRNA的表达,并与3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理组化疗前MDR1mRN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类型的肺癌患者随着化疗次数的增多MDR1mRNA的表达增强;化疗前后肺鳞状细胞癌和肺腺癌MDR1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小细胞肺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可诱导各种病理类型肺癌MDR1mRNA表达增加;肺腺癌和肺鳞癌可能为原发性MDR,小细胞肺癌可能为获得性MDR;肺癌患者MDR1mRNA表达程度可作为指导化疗用药及预测预后的指标。

    2007年10期 No.142 1137-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疆维吾尔族美貌女性颜面比例研究

    葛菲;姬晓炜;姜涵;赵莉;

    目的:建立新疆维吾尔族美貌女性颜面部水平向、垂直向测量值的比例关系,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按标准选取31名新疆维吾尔族美貌女性,摄取其正面软组织数码相片,选择15个软组织标志点,在计算机上用photoshopCS软件进行定点测量20个项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面部、五官比例特点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新疆维吾尔族美貌女性面部、五官比例的特点:(1)眉间点、鼻下点、口点、颏上点4个界点中除颏上点以外,其余界点与"黄金点"基本相符。(2)目面指数、鼻唇指数、目唇指数及上、下唇高指数均与黄金指数略有出入,均为近似值。(3)37项比例中有23项比例的两指标之间有相关关系。结论:黄金分割可作为诊断治疗的参考尺度之一;新疆维吾尔族美貌女性面部大多数水平、垂直向比例指标均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2007年10期 No.142 1140-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隐形卡环在铸造支架可摘义齿中的应用

    米那瓦尔·阿不都热依木;买买提吐逊·吐尔地;

    目的:探讨隐形卡环在铸造支架可摘义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21例临床牙列缺损的患者,采用铸造支架可摘义齿修复,对照组(72例)进行常规卡环设计,试验组(49例)前牙及双尖牙基牙采用隐形卡环设计。观察修复后1个月及6个月义齿的固位稳定性、美观性及基牙牙周健康指标。结果:戴用隐形卡环设计的铸造支架可摘义齿与传统铸造支架可摘义齿在固位稳定及基牙牙菌斑指数、牙龈指数、牙齿松动度、牙周袋深度、牙槽骨高度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结论:隐形卡环设计的铸造支架可摘义齿美观,固位稳定性好,对基牙牙周健康无不良影响,是一种良好的临床修复体。

    2007年10期 No.142 114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梁海英;古丽娜·库尔班;顾霞;哈德提·别克米托夫;刘霞;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进行临床和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3例SFT肿瘤皆较大,肿瘤由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及少数卵圆形细胞构成,呈束状交错排列及片状分布,部分区域可成血管瘤样结构,间质内有较多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例2与例3呈良性表现;例1发生于腹腔,肿瘤细胞核分裂数>4个/HPF,并见浸润性生长,诊断为侵袭性SFT。免疫组化:CD34、bcl-2、Vim呈阳性。结论:SFT是一类较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发生部位和形态多样,肿瘤大多为良性,极少部分为侵袭性SFT。

    2007年10期 No.142 1146-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不同麻醉药物用于剖宫产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临床观察

    任新元;胡大伟;何君艺;樊素雄;王彦;侯彦深;夏先成;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地卡因的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90例产妇随机分为A、B、C组。用0.89%甲磺酸罗哌卡因(A组)、0.75%布比卡因(B组)和1%地卡因(C组)各1 ml,分别加入10%葡萄糖1 ml和3%麻黄素1 ml配成重比重溶液,蛛网膜下腔注药2~3 ml,术中酌情于硬膜外给予0.89%罗哌卡因或2%利多卡因5~10 ml维持麻醉。观察比较3组患者在感觉、运动阻滞及恢复时间上的异同,并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对新生儿的影响。结果:A组患者感觉和运动的最大阻滞起效时间均较B、C组长(P<0.05);3组在最大感觉阻滞平面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感觉恢复时间比B、C组短(P<0.05);A组患者最大Bromage评分多为0~1级,明显小于B、C组(P<0.05);最大运动阻滞时间比B、C组长(P<0.05),而运动阻滞完全恢复时间短于B、C组(P<0.05);A组患者低血压、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B、C组(P<0.05);新生儿Apgar评分及术后头痛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可显著提高麻醉的成功率,效果较好,对产妇和胎儿均是安全有效的。

    2007年10期 No.142 1149-1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实时超声对新生儿肥厚性幽门梗阻的诊断作用

    宋涛;姚兰辉;李万福;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对新生儿肥厚性幽门梗阻(IHPS)的诊断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高频探头对15例疑为幽门梗阻的新生儿及婴儿患者的幽门部的实时超声图像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15例患者均表现为典型的幽门肥厚,符合诊断标准,幽门肌壁厚度最小4.6 mm,最大6.7 mm,平均厚度为5.3mm;幽门管长度最小19 mm,最大23 mm,平均长度为20.7 mm;幽门管直径最小15.2 mm,最大19.4 mm,平均直径为16.6 mm。未见幽门管开放及胃液通过情况。结论:实时超声是一种无损伤、安全、简便、可重复的诊断方法,可作为新生儿呕吐的首选检查方法,为临床提供充分的诊断IHPS的依据,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07年10期 No.142 1152-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5例腹腔妊娠二维超声诊断分析

    刘晶;向红;周春民;

    目的:探讨经腹经阴道超声检查对腹腔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例临床拟诊为腹腔妊娠的患者进行经腹或经阴二维超声检查,并将其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术前超声检出的腹腔妊娠与手术病理诊断基本符合3例,误诊2例。结论:二维超声对腹腔妊娠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2007年10期 No.142 1154-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脐动脉血流S/D值在晚期妊娠中的临床应用

    刘思怡;罗梅;蒲婷;

    目的:对186名妊娠晚期妇女,通过测定脐动脉血流S/D值来评价胎盘功能。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妊娠晚期脐动脉收缩末期峰值(S)与舒张末期峰值(D)的比值。结果:正常晚期妊娠,随着妊娠周数的增加,S/D值逐渐下降,由28孕周时的2.7下降至40周时的2.2,平均每周降低0.056,表明胎儿循环系统逐渐趋向成熟。结论:脐动脉S/D值可以反映胎盘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正常晚期妊娠S/D值<3,如发现S/D值异常,则应及时处理。

    2007年10期 No.142 1156-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超声与钼靶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柳莉莎;冷晓玲;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X线钼靶检查联合应用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对13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前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和X线钼靶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并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及X线钼靶检查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6.0%、74.3%,两者联合应用诊断的敏感性为92.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钼靶x线检查相结合可显著提高乳腺癌的诊断阳性率。

    2007年10期 No.142 1158-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1177例住院新生儿病例分析

    张蕾;王燕;肖七梅;

    目的:调查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患儿的患病构成比及病死率,为新生儿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年住院的1 177例新生儿疾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新生儿疾病按构成比大小依次为早产儿32.0%;吸入性肺炎17.6%;新生儿黄疸16.6%;新生儿窒息13.2%;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10.3%等。按病死率依次为早产儿44.6%、新生儿窒息28.1%、吸入性肺炎20.3%、颅内出血15.6%、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12.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9.4%等。结论:做好围产期保健,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早产低体重儿的出生,加强新生儿呼吸管理,可有效降低新生儿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2007年10期 No.142 1161-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及原因分析

    李洪伟;李坤;李辉南;张旭;

    目的:总结分析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原因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方法:对2000年6月~2006年12月行颈椎前路手术的22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25例,发生率为10.9%,其中颈部切口血肿、感染3例,喉返神经损伤3例,喉上神经损伤2例,迟发性食管瘘1例,脊髓神经根损伤损害5例,脑脊液漏3例,植骨块部分滑脱3例,钢板移位2例,螺钉误入椎间隙2例,呼吸衰竭肺部感染致死亡1例。结论:熟悉颈部解剖结构、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和详尽的术前准备可降低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

    2007年10期 No.142 1164-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5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测定与肝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张翠琴;黄艳;

    目的:通过测定慢性重型肝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研究患者血清瘦素与PT CHO及肝脏功能之间相关关系。方法:选择55名慢性重型肝病患者的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清瘦素,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年龄(TBIL)、血清白蛋白(ALB)、总胆固醇(CHO)、胆汁酸(TBA)值。结果:对55名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测定值与PT、AIT、AST、TBIL、ALB、CHO、TBA做多元统计回归分析,总胆红素年龄和总胆固醇对血清瘦素有显著的影响,采用多元相关性分析年龄和总胆固醇与血清瘦素有显著相关性。采用两变量相关分析血清瘦素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凝血酶原时间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血清瘦素水平与肝脏损伤坏死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瘦素水平反映肝脏损伤坏死的程度。

    2007年10期 No.142 1167-1168+1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乳腺癌组织芯片免疫组化表达可靠性研究

    孙刚;马斌林;赵峰;阿力比亚提·艾尼;耿中利;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芯片免疫组化结果的可靠性,为临床病理诊断及科研工作提供一种新的可靠的技术方法。方法:对由98例乳腺癌标本构建的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nm23染色,并对照常规组织切片结果,比较其表达的可靠性。结果:乳腺癌组织芯片免疫组化nm23检测结果与常规组织切片免疫组化结果符合率为91.40%(85/93),二者结果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组织芯片上的组织样本具有代表性,可以反映原组织结构的信息,适用于大样本、回顾性的临床研究。

    2007年10期 No.142 1169-1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经乳晕、前胸壁径路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

    马斌林;耿中利;任光辉;

    目的:探讨甲状腺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5月至7月我科行经乳晕、前胸壁径路腔镜下甲状腺手术3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0例患者均经乳晕、前胸壁径路腔镜下成功完成,手术时间80~180 min,术中出血量为10~50 ml,术后引流量为20~15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3~7 d。有1例并发皮肤灼伤,10d后痂下愈合;有1例有皮下瘀斑,2周后全吸收;无其它并发症。结论:经乳晕、前胸壁径路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美容效果较好的手术方法。

    2007年10期 No.142 1172-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左氧氟沙星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治疗胃淋巴瘤疗效分析

    郭建琳;黄国福;韩渊;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治疗胃淋巴瘤疗效。方法:54例胃淋巴瘤的患者病理学证实淋巴瘤Ⅰ、Ⅱ期,分为抗幽门螺杆菌组(奥美拉唑,20 mg,b.i.d.,左氧氟沙星片,500 mg,b.i.d.,阿莫西林胶囊,1000 mg,b.i.d.,共服药7d,其后,口服奥美拉唑,20 mg,q.d.,7d,再抗HP治疗,共3次)及化疗组(环磷酰胺注射液,750 mg/m2,第1天,表阿霉素注射液,90 mg/m2,第1天,长春新碱注射液,1.4 mg/m2,最大量2 mg,第1天,强的松片,100 mg,第1~5天)。结果:抗幽门螺杆菌组同化疗组有效率相似(71.4%VS 76.9%),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以左氧氟沙星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治疗效果较佳,不亚于化疗,是可选的一种治疗方式。

    2007年10期 No.142 1175-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经验交流与短篇报道

护理园地

综述

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