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每年的3月下旬-4月上旬,从葡萄树树枝伤口处自然流出无色透明的微酸性液体-葡萄树伤流液。每棵葡萄树每年可以流出几公斤甚至是十几公斤的伤流液,其资源很丰富,并具有很强的抗羟自由基能力和热稳定性。无色透明液体不用化学处理直接可以使用,是较为理想的天然抗氧化剂。自由基是机体正常代谢的中间产物,引发的氧化作用是导致细胞组织损伤
2013年11期 v.36 1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艾尔肯·依不拉音;朱富荣;布热米古丽·买买提;黄琼;
目的探讨新疆葡萄树伤流液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性作用。方法以理化鉴别方法对新疆葡萄树伤流液化学成分进行预试;以没食子酸为标准品,采用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新疆不同品种葡萄树伤流液中总多酚的含量;以葡萄糖为标准品,采用硫酸-蒽酮法测定新疆不同品种葡萄树伤流液中多糖的含量;以牛血清蛋白为标准品,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新疆不同品种葡萄树伤流液中蛋白的含量;采用ICP-OES法测定新疆不同品种葡萄树伤流液中矿质元素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新疆不同品种葡萄树伤流液中氨基酸的含量。以抗坏血酸(0.2mg/mL)为对照,采用羟自由基试剂盒法检测新疆葡萄树伤流液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新疆不同品种、不同产地葡萄树伤流液中,多酚含量为2.6~6.6mg/L,多糖含量为18.3~816mg/L,蛋白含量为3.0~22.4mg/L;氨基酸有17种,总含量为6.20~201.22mg/L;矿质元素有10种,含量为0.06~118.71mg/L;且清除·OH能力明显高于Vc。结论新疆葡萄树伤流液富含氨基酸、多糖、多酚、蛋白等化学成分,并且由于品种和产地不同,氨基酸、多糖、多酚、蛋白的含量有差异;葡萄树伤流液对·OH的清除能力强,其抗氧化活性随葡萄品种、产地、生态气候条件的不同有所差异。
2013年11期 v.36 1553-1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艾尔肯·依不拉音;布热米古丽·买买提;黄琼;
目的研究分析喀什木纳格葡萄树伤流液中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单糖组成成分。方法采用醇沉法提取多糖,Sevage法脱蛋白,经DEAE-52纤维素及SephedexG-150凝胶柱分离纯化,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法测定单糖组成。结果 80%乙醇沉淀、Sevage法除蛋白得粗多糖;葡萄树伤流液粗多糖经过DEAE-52分离纯化分别得到GBSK-1、GBSK-2、GBSK-3、GBSK-4、GBSK-5、GBSK-6、GBSK-7和GBSK-8共8个多糖组分。其中4个多糖组分经过SephadexG-150纯化后,其洗脱峰均为单峰;通过GC分析得出GBSK-3的单糖组成较简单,主要由木糖组成;多糖GBSK-2、GBSK-5的单糖组成相似,主要由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多糖GBSK-1的单糖组成主要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结论该方法较好地分离纯化葡萄树伤流液多糖。GC分析适用于多糖中的单糖组成分析,为葡萄树伤流液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3年11期 v.36 1558-1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黄琼;艾尔肯·依不拉音;伊合提巴尔·穆拉提;
目的了解新疆葡萄树伤流液蛋白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方法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新疆葡萄树伤流液的蛋白含量;以抗坏血酸为阳性对照,应用ABTS法、羟自由基试剂盒法、DPPH法和亚硝酸盐法,研究其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不同产地、品种的葡萄树伤流液蛋白含量不同,其中和田木纳格最高,为22.4±0.07μg/mL;不同产地、品种的葡萄树伤流液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不同,但对·OH的清除能力明显高于对DPPH·和NO-2·的清除能力。结论新疆葡萄树伤流液因产地和品种的不同,其蛋白含量及清除自由基能力也不同。
2013年11期 v.36 1562-1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朱富荣;马晓丽;黄琼;艾尔肯·依不拉音;
目的测定新疆不同地区和品种的葡萄树伤流液中氨基酸含量,为葡萄树伤流液药用、食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自新疆和田市、吐鲁番鄯善县、喀什市和阿图什市的9种葡萄树伤流液,采用异硫氰酸苯酯(PITC)为柱前衍生化试剂衍生化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建立葡萄树伤流液中17种氨基酸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特征氨基酸进行评价。结果 9个品种的葡萄树伤流液中氨基酸有17种,总含量为6.20~201.22mg/L,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主成分分析得出组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丙氨酸是葡萄树伤流液的特征氨基酸。结论不同品种葡萄树伤流液的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大,但是各类氨基酸含量分布与组成类似。主成分分析法是葡萄树伤流液氨基酸含量分析的有效方法。
2013年11期 v.36 1565-1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伊力哈木·托合迪;黄琼;艾尔肯·依不拉音;
目的研究空气、温度、沙枣树胶对葡萄树伤流液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探究稳定葡萄树伤流液抗氧化活性方法。方法利用羟自由基检测方法和超氧自由基检测方法,体外检测葡萄树伤流液受空气、温度和沙枣树胶作用后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葡萄树伤流液在空气中,随时间其清除羟自由基(·OH)的能力减弱。通过加热处理后清除·OH能力的降低速率减慢,但不能彻底阻止其降低过程。沙枣树胶能增强葡萄树伤流液清除·OH和O-2·的能力及其稳定性。结论空气破坏葡萄树伤流液抗氧化性能,加热处理只能减慢空气的作用,但沙枣树胶具有保护葡萄树伤流液抗氧化活性并使其稳定化的功能。
2013年11期 v.36 1570-1572+1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黄琼;伊力哈木·托合迪;艾尔肯·依不拉音;
<正>伤流是指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伤口处溢出液体的现象,伤流液是由根压引起而流出的无色微酸性透明液体[1]。大多数植物都有伤流液,不同植物的伤流程度不同,同一类型的植物因品种不同,其伤流量不同[2];同一植物在不同季节中因根系生理活动的强弱、根系有效吸收面积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其伤流量有所差异。通过分析伤流液的数量、成分及各成分的含量,可以判断植物根系活动能力强弱,研究植物伤流液的抑菌、抗氧化活性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根据近年来有关植物伤流液的国内外研究报道,本文主要从收集方法、
2013年11期 v.36 1573-1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83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洋;雷婷;陈双;张正昊;曹薇;郭新红;
目的探讨微柱凝集法(Microtube column agglutination technology,MCAT)抗人球蛋白试验(antiglobulin test,AGT)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46例临床疑为AIHA患者的外周血标本,采用微柱凝集法和传统试管法(conventional tube technique,CTT)进行抗人球蛋白试验,并对2种方法AGT试验检测AIHA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6例临床最终诊断AIHA病例中,MCAT法检出DAT阳性44例(95.7%),IAT阳性12例(26.1%);CTT法检出DAT阳性22例(47.8%),IAT阳性2例(4.3%);在MCAT法检出的44例患者中,IgG+C3d阳性23例(52.3%),单纯IgG阳性8例(18.2%),单纯C3d阳性13例(29.5%)。在CTT法检出的22例患者中,IgG+C3d阳性12例(54.5%),单纯IgG阳性3例(13.6%),单纯C3d阳性7例(31.8%)。MCAT法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TT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柱凝集法抗人球蛋白试验较传统试管法操作更简单,更敏感,更容易标准化,结果判读客观。
2013年11期 v.36 1583-1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翟虹;刘培琴;穆玉明;古丽格娜·阿尤甫;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建立兔室壁瘤模型特点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新西兰白兔80只随机法分为4组,每组20只。根据不同开胸方式和结扎不同冠脉建立兔室壁瘤动物模型。胸骨开胸左前降支组采用剪开正中胸骨开胸,结扎兔左前降支动脉中段;胸骨开胸左前降支及左旋支组采用剪开正中胸骨开胸,结扎兔左前降支和左旋支动脉中段;肋间隙开胸左前降支组采用左侧胸腔第3~4肋间隙开胸,结扎兔左前降支动脉中段;肋间隙开胸左前降支及左旋支组采用左侧胸腔第3~4肋间隙开胸,结扎兔左前降支及左旋支动脉中段。饲养4w后,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进行模型评价,比较不同开胸方式和结扎不同冠脉建立兔室壁瘤模型的成功率、存活率及室壁瘤形成特点。结果 (1)胸骨开胸左前降支组、肋间隙开胸左前降支组动物存活率(90%、95%)明显高于胸骨开胸左前降支及左旋支组与肋间隙开胸左前降支及左旋支组(65%、70%)(P<0.05)。(2)胸骨开胸左前降支及左旋支组、肋间隙开胸左前降支及左旋支组室壁瘤形成率(84%、86%)明显高于胸骨开胸左前降支组与肋间隙开胸左前降支组(50%、53%)(P<0.05)。(3)胸骨开胸左前降支及左旋支组、肋间隙开胸左前降支及左旋支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室壁瘤容积(LVAV)较胸骨开胸左前降支组与肋间隙开胸左前降支组明显增加(P<0.05),LVEF明显下降(P<0.05)。结论结扎不同冠状动脉对建立室壁瘤模型动物存活率和造模成功率有直接的影响,结扎左前降支和左旋支建立室壁瘤模型的模型成功率较高,可形成容积较为固定的室壁瘤。
2013年11期 v.36 1587-1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迎嘉;张晨;宋国宏;杨波;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1(cyclooxygenase,Cox-1)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疼痛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0、2、4、6、8w制备抗原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建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通过行为学观察、病理组织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Cox-1在前列腺及脊髓中的表达变化。结果造模后大鼠活动减少,弓背向上,被毛竖起,舔、咬非注射部位,出现逃避行为,对抓捕反应敏感。造模后2w大鼠前列腺腺体规则,间质开始出现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随时间延长炎症表现加重,直至6w和8w前列腺部分腺上皮脱落,间质出现大量片状淋巴细胞、间质纤维化,呈现显著炎症病理改变。Cox-1在各组前列腺中均有阳性表达,沿腺泡内衬上皮呈连续性分布,间质不表达。Cox-1在各组前列腺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1在各组大鼠脊髓L5~S2节段后角中均有表达,阳性细胞分布在脊髓浅层,表达于神经元胞浆。与0w组相比,2w组表达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w组、6w组、8w组阳性只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w组相比,6w组、8w组阳性只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x-1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疼痛的形成和维持起重要作用。
2013年11期 v.36 1591-1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铀;马依彤;杨毅宁;曹明宇;刘芬;陈邦党;于子翔;李晓梅;贺春晖;沈鑫;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水平对离体心脏缺血后适应下血流动力学、心梗面积的差异及其机制。方法 12周龄C57/BL雄性小鼠,利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后适应(IPC)模型。K-H缓冲液临用前配制,方案分正常葡萄糖水平组(NBG组):11.1mmol/L和高葡萄糖水平组(HBG组):22.2mmol/L,其他成分两组一致。IPC采用60min全心缺血,再灌注之前给予3次IPC循环,每次10s,再灌注120min。沿左心房置入顶端球囊测压导管进行心脏血流动力学检测;采用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的方法确定心肌梗死范围;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心肌组织RISK信号通路。结果和NBG组比较,HBG组小鼠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心室收缩压(LVSP)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范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ERK1/2信号通路显著抑制,Akt信号通路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正常水平血糖较高血糖状态下进行缺血后适应处理更能有效地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2013年11期 v.36 1595-1598+1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迪里木拉提·巴吾冬;巴哈提·哈立亚;别克木拉提·马合木提;赵建卿;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比格犬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学特点。方法成年比格犬15只,分别进行多层螺旋CT(MDCT)检查和在直视下行经股动脉浅表分支选择性腹腔动脉插管及DSA造影术,观察腹腔干其主要分支的起源和走行并测量直径和长度。结果 15只比格犬15条股动脉插管成功,成功率为100%(15/15)。腹腔动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插管造影成功率均为100%(15/15)。比格犬腹腔动脉解剖与人类很相似。MSCT和DSA检查发现其与人类腹腔动脉解剖的相同点在于:(1)腹腔动脉起始部位在第1腰椎体中上水平;(2)腹腔动脉由腹主动脉前壁发出后向前走行,然后再发出分支;(3)虽然胃左动脉由脾动脉近段发出,但是仍属于腹腔动脉分支,所以腹腔动脉三大分支肝总动脉、脾动脉和胃左动脉与人类相同。不同点在于:(1)胃左动脉发自脾动脉近段;(2)胃十二指肠动脉在肝门部分出,肝固有动脉很短或缺如。3只犬肝右动脉在胃十二指肠动脉之前发出20%。结论比格犬腹腔动脉与人类腹腔动脉解剖的相似性,对肝、脾、胰、胃等脏器的动物介入性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3年11期 v.36 1599-1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董新玲;寇晓文;李臣援;库尔班江·吐尔逊;徐超;纪勇;
目的观察预先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溶液,对间斑寇蛛毒致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评估葡萄糖酸钙溶液对抑制间斑寇蛛毒致痛作用的疗效。方法将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葡萄糖酸钙治疗组与致痛组,治疗组大鼠预先尾部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溶液,两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以低剂量(10μL/kg)、中低剂量(40μL/kg)、中剂量(100μL/kg)、高剂量(300μL/kg)的间斑寇蛛毒素及福尔马林(10%甲醛溶液)进行足底注射,观察记录两组大鼠注射后2、15、30min及2h缩足、舔足次数。结果 (1)中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蛛毒致痛大鼠缩足次数在15min内均高于福尔马林致痛组,然而30min却低于福尔马林致痛组(P<0.05);(2)15min时致痛组及治疗组大鼠缩足次数均与毒素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2=0.597,P<0.05;r2=0.426,P<0.05);(3)葡萄糖酸钙治疗组与各毒素致痛组相比,大鼠缩足次数均减少(P<0.05)。结论间斑寇蛛毒素致痛大鼠的作用相对于福尔马林在30min内更为强烈,但是30min后则较福尔马林组有所减轻,预先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的方法对间斑寇蛛毒致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2013年11期 v.36 1603-1605+1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金钟;买尔旦·赛力木;张传山;何铁汉;刘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ormal tumors,GISTs)中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p-ERK1/2)、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GISTs患者及肿瘤旁正常组织(平滑肌)中p-ERK1/2、CyclinD1和PCNA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GISTs组织中p-ERK1/2、CyclinD1和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82.0%、62.0%、66.0%)明显高于肿瘤旁正常组织(24.0%、30.0%、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肿瘤直径增大,p-ERK1/2、CyclinD1和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GISTs患者CyclinD1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民族及发生部位的GISTs患者p-ERK1/2、CyclinD1和PCNA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ERK1/2(r=0.291,P<0.05)和PCNA(r=0.378,P<0.05)蛋白表达与肿瘤分级呈正相关。结论 ERK1/2激活、CyclinD1和PCNA高表达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和转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013年11期 v.36 1606-1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买尔旦·马合木提;古丽仙·胡加;李娜;李国英;
目的考察新疆紫草脂质体凝胶剂对放射性皮肤损伤创面及愈合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用不同体积的脂质加入到适量的凝胶基质中制备脂质体凝胶剂,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以直线加速器β射线照射Wistar大鼠后臀部,建立皮肤放射性损伤模型,观察模型用药后的愈合时间、创面组织病理改变、皮肤羟脯氨酸(hyp)含量、血清MDA、SOD、IL-6、TGF-β变化情况。结果脂质体凝胶剂组(AELG)体外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透皮速率比普通凝胶低。40Gy剂量单次照射后20d左右出现脱毛、溃烂现象。经照射后皮肤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血清中MDA、IL-6、TGF-β水平明显下降,SOD含量显著升高(P<0.05)。创面用药后,各给药组溃疡4~5w基本愈合,愈合时间较阴性组明显缩短(P<0.05)。皮肤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所升高,血清中MDA、IL-6、TGF-β含量升高,SOD含量下降,脂质体凝胶剂效果优于普通凝胶剂。结论新疆紫草脂质体凝胶剂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愈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机理可能与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有关。
2013年11期 v.36 1611-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方法;王海江;
目的探讨新疆汉族、维吾尔族(维族)、哈萨克组(哈族)3个民族早期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2001年1月-2008年12月实施经肛门局部切除手术患者76例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民族分为A组(汉族,28例)、B组(维族,26例)、C组(哈族,22例),比较3个民族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肛门功能及生存情况。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比较3组术后1、3、5a累积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时间。结果新疆汉、维、哈族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及肛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5a累积生存率分别为:A组:96.40%、92.70%、89.00%,B组:100.00%、96.00%、92.00%,C组100.00%、95.50%、90.70%,3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57.46、58.24及58.0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汉族、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早期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治疗中均可获得较好的术后生活质量及相近的远期生存率,该手术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2013年11期 v.36 1618-1620+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杨永栋;肖永彪;李新伟;胡志良;阿里木江·阿布拉;阿布都·艾尼;
目的评价胃癌新辅助化疗对转移性淋巴结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外二科2008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6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手术组(48例)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组(48例),行CT等检查评估临床分期,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组术前行3个周期新辅助化疗,两组均行D2胃癌根治术(第二站淋巴结全部清除)。根据两组术后常规淋巴结病理学检查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胃体部癌及胃食管结合部癌包括中晚期胃体部癌及胃食管结合部癌(ⅢB、ⅢC期及Ⅳ期)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组的术后淋巴结阳性率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胃食管结合部癌进展期:新辅助化疗组淋巴结阳性率10.0%;常规手术组淋巴结阳性率24.8%;胃食管结合部癌晚期:新辅助化疗组淋巴结阳性率12.5%;常规手术组淋巴结阳性率37.1%;胃体部癌进展期:新辅助化疗组淋巴结阳性率8.0%;常规手术组淋巴结阳性率20.5%;胃体部癌晚期:新辅助化疗组淋巴结阳性率3.8%;常规手术组淋巴结阳性率29.8%;达到降低临床期和手术根治;胃窦癌包括中晚期胃窦癌(ⅢB、ⅢC期及Ⅳ期)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组的术后淋巴结阳性率与常规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辅助化疗对于胃体部癌及胃食管结合部癌的患者,可以达到降低临床分期,减少阳性淋巴结数量,从而达到减少淋巴结癌肿残留、降低局部复发率,使患者生存期延长成为可能,值得推广应用;而胃窦癌新辅助化疗需进一步研究。
2013年11期 v.36 1621-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艾克拜尔·尤努斯;梁求真;田征;王翀;陈江涛;宋兴华;
目的探讨单纯化疗对尤文肉瘤术后脑、肺多发转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收治的1例尤文肉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5岁。2011年4月于我院确诊为左股骨上段尤文肉瘤,按VAC+IE方案化疗1个疗程后,行瘤段切除,肿瘤假体置换。术后病人未按医嘱要求进行化疗,2a后出现脑、肺转移。再次按照VAC+IE方案化疗。结果再次化疗1个疗程后,病人头痛症状明显缓解。肺部X线片示治疗后肺野内占位消失。头颅CT平扫示化疗后脑实质转移灶较化疗前显著缩小,脑室系统对称。结论 VAC+IE化疗方案对尤文肉瘤脑、肺多发转移的治疗有效。
2013年11期 v.36 1625-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丽;尹健;邵丽萍;刘璐;
目的探讨有创呼吸机管路系统不同更换周期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关系,确定适合的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管路的更换周期。方法选择96例呼吸衰竭需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采取呼吸机管路及湿化装置,分别间隔3、5、7d更换,分为3d组、5d组、7d组,分别对呼吸机管路的集水杯进行采样和细菌学检测,同时观察3d组患者发生VAP的情况。结果 96例患者中共分离出34 096株病原菌,革兰氏阳性菌6 226株(18%),革兰氏阴性菌27 870株(82%),发生VAP 70例(24.31%)。3d组2 183株(6%),革兰氏阳性菌437株(1%),革兰氏阴性菌1 746株(5%),发生VAP 7例(7.29%);5d组7 753株(23%),革兰氏阳性菌1 383株(4%),革兰氏阴性菌6 370株(19%),发生VAP 15例(15.63%);7d组24 160株(71%),革兰氏阳性菌4 406株(13%),革兰氏阴性菌19 754株(58%),发生VAP 48例(50.00%)。7d组VAP的发病率明显高于3d组、5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和5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吸机管路更换时间与VAP发生率相关,建议7d至少更换1次呼吸机管路,可以降低VAP的发生率。
2013年11期 v.36 1628-1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艾力·热黑;胥伯勇;杨德盛;曹力;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围手术期重要器官栓塞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其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1 285例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栓塞将患者分为栓塞组和未栓塞组。选取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感染、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深静脉血栓形成、使用骨水泥、使用止血带作为围手术期重要器官栓塞的可能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进行筛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结果发生器官栓塞15例(1.17%),其中脑栓塞3例,肺栓塞12例。糖尿病(P=0.020、OR=4.778、95%CI=1.275~17.904)、深静脉血栓形成(P=0.029、OR=4.098、95%CI=1.156~14.541)、年龄(P=0.029、OR=2.944、95%CI=1.119~7.752)、心脏病(P=0.031、OR=3.930、95%CI=1.134~13.626)、使用骨水泥(P=0.036、OR=3.870、95%CI=1.095~13.667)与使用止血带(P=0.041、OR=4.052、95%CI=1.062~15.456)是围手术期发生器官栓塞的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年龄、心脏病、使用骨水泥、使用止血带可能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围手术期重要器官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危险因素有助于降低器官栓塞发生率。
2013年11期 v.36 1631-1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关晓波;杨毅宁;马依彤;李晓梅;孙惠萍;谢翔;刘芬;陈邦党;郭俊林;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动态演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2月的STEMI患者55例,分别在患者症状发作后4h内及4~8、8~12、12~24、24~48、48~72h不同时间段采集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时段的血浆MMP-9水平,并与健康志愿者(健康组)50例作比较。采用GRACE评分对STEMI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分析患者MMP-9水平与GRACE的关系。结果 STEMI患者在各时间段的MMP-9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01),4h内组MMP-9的表达水平低于12~24h组和48~72h组(P<0.05),4~8h组MMP-9的表达水平低于12~24h组、24~48h组和48~72h组(P<0.05)。患者入院时MMP-9水平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644,P<0.001)。结论 MMP-9在STEMI患者症状发作4h内明显升高,在STEMI发作12~24h后达到峰值且峰值持续72h,可作为评价心梗患者风险的指标。
2013年11期 v.36 1634-1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朱枣兰;李媛媛;王玉玲;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尿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0年3月-2012年12月尿毒症透析患者40例。将40例慢性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次,每次4h。治疗组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2h后,取下灌流器,继续HD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w。检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液尿素氮(BUN)、肌肝(Scr)、甲状旁腺激素(iPTH)、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并进行比较,观察两组皮肤瘙痒、食欲差、头晕、骨痛、高血压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BUN、Scr水平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PTH、β2-MG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PTH、β2-MG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PTH、β2-MG降低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状改善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可有效清除血液中分子毒素,减轻临床症状,增加血液净化疗效,提高尿毒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3年11期 v.36 1638-1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尼加提·吐尔逊;王艳;赵涓彤;吴佩玲;
目的探讨牙周病拔牙后应用引导骨再生膜技术在牙槽嵴位点保存的临床疗效。方法 22例32颗具有拔牙适应证的患牙拔除后随机分为植骨组和非植骨组,植骨组即刻在拔牙创窝内填塞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骨替代材料,覆盖口腔生物膜,周围软组织松弛后拉拢缝合,严密关闭拔牙创;非植骨组常规处理拔牙创面。结果植骨组16个拔牙位点,牙槽嵴位点骨形成有效位点数为15个,未见明显骨质形成位点1个;非植骨组16个拔牙位点,牙槽嵴位点骨形成有效位点数为9个,未见明显骨质形成位点共7个。结论采用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充填骨缺损区同时覆盖生物膜的引导骨再生技术可获得良好的骨引导再生效果。
2013年11期 v.36 1641-1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朱辉;张昌明;曹明宇;张铸;吴明拜;张力为;伊力亚尔·夏合丁;
目的评价经腹Heller手术附加Dor部分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比较不同胃壁肌层切开长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12月—2010年1月间经腹Heller手术附加部分胃底折叠术治疗的56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按照胃壁肌层的切开长度分为A组(胃壁肌层切开长度<2cm组)和B组(胃壁肌层长度≥2cm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症状评分、胃食管返流情况及食管末端直径变化。结果 56例随访6个月~5年,无围手术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术后6~18个月评分优良者53例,症状改善者3例。术后5例出现反流症状。两组的疗效评分和胃食管返流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腹Heller手术附加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时,胃壁肌层切开长度可以>2cm。减少经腹Heller手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关键在于附加合适的抗反流措施。
2013年11期 v.36 1644-1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桑江勇;贺家勇;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溃疡性穿孔的综合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胃溃疡穿孔患者46例,其中行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19例(腹腔镜组),开腹胃穿孔修补术27例(开腹组)。对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进行比较,采用VAS评分比较两组术后1、3、7d疼痛程度,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胃泌素(GAS)含量,记录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结果开腹组手术时间短于腹腔镜组,腹腔镜组出血量较开腹组少,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h时GA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48h时,腹腔镜组GAS水平高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术后第1、3及7天VAS评分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术后有2例(10.5%)使用镇静剂,开腹组术后有15例(55.6%)使用镇静剂,腹腔镜组术后镇静剂使用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6,P=0.002)。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穿孔具有微创的特点,其切口小,术后疼痛轻,患者住院时间短,出血量少。同时腹腔镜还能较快地恢复胃肠动力,是治疗胃溃疡穿孔的有效术式。
2013年11期 v.36 1647-1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穆娅斯尔·吐尔干;张璐;古扎丽努尔·阿不力孜;高冬梅;马丽华;
目的探讨新疆喀什伽师县农村维吾尔族男性HPV感染的分布及亚型特点,为新疆维吾尔族妇女HPV干预及宫颈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凯普导流杂交芯片技术对新疆宫颈癌高发区新疆喀什伽师县克孜勒博依乡430例维吾尔族男性进行21种HPV亚型的检测。结果 (1)430例男性HPV阳性率为26.28%,HPV阳性的男性中HPV16是最常见的类型,与其他类型比较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PV感染的类型主要为16、58、31型;多重感染者15例,占HPV感染者的13.27%(15/113),多重感染以HPV16型合并感染为主,占86.67%(13/15)。结论新疆喀什伽师县克孜勒博依乡维吾尔族男性HPV阳性率较高,HPV感染的类型以HPV16为主,维吾尔族男性在维吾尔族宫颈癌发生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2013年11期 v.36 1650-1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玉华;赵俊岭;葛华;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环境危险因素、相关基因的遗传多态性以及基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为NAFLD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对324例汉族NAFLD患者(NAFLD组)及304例汉族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测定载脂蛋白B(ApoB)的基因多态性。结果 (1)WHR(腰臀比)、男性和高脂血症病史为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适当的活动量则为其保护因素。(2)病例组ApoB基因的11039G/A多态性和7673C/T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和对照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ApoB11039G/A多态性GA基因型与基本不活动具有相乘交互作用,OR值为5.16。ApoB7673C/T多态性CT和TT基因型则与WHR和高脂血症病史均具有明显的相乘交互作用,OR值分别为14.43和14.95。结论 ApoB11039G/A多态性和7673C/T多态性与NAFLD的发病有关联,ApoB11039G/A多态性和ApoB7673C/T多态性与WHR、高脂血症病史和多坐少动的生活节奏等环境因素存在很强的交互作用。在人群中开展ApoB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对筛选出的脂肪肝高危人群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11期 v.36 1654-1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华贵;冷爱枝;王婷婷;张晨;
目的初步了解新疆某医学院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及疾病谱特征,提出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方法收集2012年的体检数据,对体检人群的患病率和阳性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新疆某医学院校1 778名教职工:(1)体检结果1项(含1项)以上异常1 587人(89.26%);1种疾病/症状的阳性率有471人(26.5%);2种疾病种疾病/症状的阳性率有472人(26.5%);3种疾病种疾病/症状的阳性率有364人(20.5%);4种疾病及以上/症状的阳性率有280人(15.75%)。(2)阳性检出率排序前5位的是:脂肪肝(51.3%)、心电图异常(36.7%)、高胆固醇血症(28.7%)、高血压(24.0%)、高甘油三酯(21.6%)。(3)3个年龄段教职工:高血压、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脂肪肝、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除脂肪肝、肝功能异常、乳腺疾病外,其余上述疾病/症状的检出率在增加。(4)疾病/症状检出情况存在性别的差异:高血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脂肪肝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高胆固醇血症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5)汉族与维吾尔族职工总检出疾病/症状阳性比较,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血症、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汉族高于维吾尔族;脂肪肝检出率维吾尔族高于汉族(P<0.05)。结论体检中结果异常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存在年龄和民族之间的差异;慢性代谢性疾病患病率较高。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减少和避免疾病的发生。
2013年11期 v.36 1658-1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帆;陈静波;刘金宝;
;目的了解高等医学院校教师对目前医德教育现状和对医德医风的看法以及在医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更好的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视觉模拟的等级标度评分法对目前医德教育现状、医德医风的看法和在医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分。结果 57.4%的教师(68.9%的临床教师)认为社会对医生的看法是批评多于赞扬;71.3%的教师认为不应收受病人的礼品、金钱等;63.7%的教师认为这将会严重损害了医务人员的社会形象;78%的教师认为造成出现少数的不良医德医风现象与医院的管理体制和对医院的补偿机制不完善有关,52.5%的教师(66.7%临床教师)认为应重视医务工作者的物质利益;临床教师对当前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评价得分明显高于非临床教师,副教授及以上教师的评价得分明显高于讲师及以下教师,不同性别及不同民族的高校教师的评价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67.7%的教师认为医务人员存在着不良医德医风行为,以收受药品等回扣和医疗服务态度恶劣居多;有88.8%的教师认为开展医德教育很有必要;多数教师认为医德教育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师生缺乏足够互动、教学手段单一呆板和教学内容陈旧过时,更为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是讨论式教学,最有效的医德教育活动是临床教师言传身教和社会实践。结论加强教师队伍的医德医风教育十分必要,应采取多种生动有效的医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注重医德教育的效果。
2013年11期 v.36 1662-1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谢娜;陈兆云;陈涛;刘继文;尹遵栋;
目的了解新疆阿克苏市一例暴发型流脑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暴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现场采用病例收集、现况调查方法,对1例流脑死亡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实验室检测及病例的诊断参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WS295-2008)。结果患者以四肢臀部出现散在瘀点、瘀斑为主要症状,血液标本经细菌培养未能培养出脑膜炎奈瑟菌,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确诊患儿为A群脑膜炎奈瑟菌感染。结论该病例暴发型流脑诊断成立,系由A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年幼儿童流脑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要加强婴幼儿在流脑高发季节的甄别诊断;进行应急接种的同时重点开展教育宣传、加强居室的通风是控制流脑暴发疫情的有效措施。
2013年11期 v.36 1667-1668+1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马瑾;张晨;辛秀梅;
目的综合评价新疆乌鲁木齐市某三甲医院儿童保健工作质量,为儿童保健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儿童保健工作质量相关指标,运用TOPSIS法结合综合指数法对新疆乌鲁木齐市某三甲医院2008-2012年儿童保健工作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TOPSIS法结果显示调查医院儿童保健工作质量呈上升趋势,其中2012年最优。2008-2012年儿童工作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为6.29、7.75、14.26、17.30、29.65。结论调查医院儿童保健工作质量5年间逐年改善,与客观实际相符。
2013年11期 v.36 1669-1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贾丽;李萍;李东泽;马燕玲;
目的探讨新疆塔城地区中学生急救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的1所汉语教学中学和1所双语教学中学,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所中学的1 466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对其进行现场调查,对不同性别、年龄、住址、学校、年级和经济收入的中学生的急救知识和危险标志认知得分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结果急救知识均分为(5.03±2.26)分,危险标志均分为(3.57±2.02)分。女生急救知识得分高于男生;11~15岁中学生的急救知识得分高于16~20岁中学生;农牧区中学生急救知识得分低于城镇中学生;双语教育中学生急救知识得分低于汉语教育中学生;初中生急救知识得分高于高中生;家庭经济收入越高的中学生急救知识得分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农牧区中学生危险标志得分低于城镇中学生;双语教育中学生危险标志得分低于汉语教学中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越高的中学生对危险标志认知得分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新疆塔城地区中学生急救知识得分影响因素为教学语言、正确性关注度、兴趣程度、需求程度和住址;危险标志识别得分影响因素为教学语言、住址、年级、年龄、需求程度和兴趣程度。结论新疆塔城地区中学生急救能力较低,应按照当地具体情况,针对不同教学语言和民族情况,采用相应的民族语言宣传方式,增强其对急救知识的兴趣和需求程度,提高其掌握急救能力的效率。
2013年11期 v.36 1673-1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