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手术、放疗、化疗被称之为肿瘤三大传统治疗手段,其治疗地位受到挑战。肿瘤免疫异军突起,成为关注焦点。2013年《Cell》子刊《Immunity》发表7篇肿瘤与免疫的相关综述。2014年美国放射肿瘤学会(ASTRO)第56届年会特别设立免疫和放射治疗及免疫疗法和微环境2个专场,放射治疗(radiation therapy,RT)联合免疫治疗的机制研究成为关注焦点。患者肿瘤细胞自身的缺陷和免疫系统的功能障碍一起作用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发展。本专题探讨与病毒感染尤其EB病毒密切相关的鼻咽癌发生、发展及与T细胞免疫的关联性,探讨T细胞免疫与临床、预后的关联性,为放射治疗联合免疫治疗鼻咽癌提供科学依据。
2015年01期 v.38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凯;吾甫尔·艾克木;王若峥;
目的观察鼻咽癌患者放化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40例健康正常人群(对照组)和32例鼻咽癌患者(鼻咽癌组)放化疗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及NK细胞等进行检测,并比较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和健康人群的检测值。结果鼻咽癌组放疗前外周血中CD3+、CD4+、CD4+/CD8+、B细胞均值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43、2.765、1.943、2.036,P值分别为0.020、0.009、0.031、0.028);外周血中CD8+、NK细胞均值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68、-2.865,P值分别为0.043、0.007);鼻咽癌组放疗后淋巴细胞亚群外周血中CD4+、CD4+/CD8+均值较放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19、5.665,P值分别为0.000、0.000);外周血中CD8+、B细胞均值较放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59、-2.922,P值分别为0.004、0.004);鼻咽癌组放疗前后CD3+、NK细胞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76、-0.328,P值分别为0.117、0.703)。结论鼻咽癌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外周血T、B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检测对判断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参考作用。放疗可使鼻咽癌患者CD4+/CD8+明显下降,放疗期间应辅以免疫治疗。
2015年01期 v.38 6-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谭遥;王多明;黄莉;王若峥;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汉族鼻咽癌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2基因型表达差异与临床特征的关联性,比较HLA-A*02阳性和阴性患者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的差异。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7年1月-2014年1月接受全程IMRT放疗的初治汉族鼻咽癌患者143例的外周血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的方法提取DNA样本,进行HLA-A分型的检测,并将患者分为HLA-A*02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和近、远期疗效。结果 143例汉族鼻咽癌患者共检出HLA-A基因型13个,HLA-A*02表达患者94例,基因频率为38.7%,构成比为42.66%(122/286)。HLA-A*02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TNM分期、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OS)、无瘤生存率(DFS)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分别为84.43%和76.53%(χ2=0.22,P=0.637)、82.79%和90.18%(χ2=0.09,P=0.762)、71.23%和85.90%(χ2=0.09,P=0.7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LA-A*02阳性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略低于阴性组患者。结论新疆汉族鼻咽癌的HLA-A基因型中,HLA-A*02仍为优势基因。HLA-A*02基因型可能不能作为估计鼻咽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需要联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2015年01期 v.38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典刚;黄莉;耿晓涛;王若峥;
目的评价调强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008年1—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放射治疗并完成根治剂量、疗前及疗中无远处转移证据且临床分期为Ⅲ期及Ⅳa期的56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同步推量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治疗,观察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随访率为94.6%,5年总生存率、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5年疾病特异生存率分别为68.0%、67.3%、72.1%。多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和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无远处转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采用调强放疗技术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可提高远期疗效,远处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因素,N分期和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是生存率的影响因素。
2015年01期 v.38 17-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姜鹏;刘凯;王若峥;
<正>在抗肿瘤免疫中,肿瘤特异性T细胞应答,特别是CD8+T细胞(cytotoxic T cell,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是至关重要的免疫保护机制,肿瘤特异性CD4+T细胞分泌的IFN-γ(interferon-γ,IFN-γ)以及肿瘤抗原特异性IgG(immunoglobulin G,IgG)抗体也具有重要的清除肿瘤的功能。常见的恶性肿瘤如宫颈癌、鼻咽癌等恶性肿瘤均存在免疫
2015年01期 v.38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972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胡雪梅;艾力曼·马合木提;夏玉宁;古丽尼格尔·吾布力;古丽米热·吐尼牙孜;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FⅡG20210A)和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突变(FVL)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活化蛋白C抵抗(APCR)与维吾尔族(维族)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3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维族VTE患者178例(病例组)及本院同期同民族住院体检者217例(健康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PFLP)技术检测FⅡG20210A和FVL多态性,应用凝固法于SYSMEX CS-2000型全自动血液凝固仪检测APCR,并分析FⅡG20210A和FVL多态性及APCR与VTE的关联性。结果 (1)所有受检对象均未检出FⅡG20210A基因突变,其变异频率为0。(2)健康对照组中只有GG基因型,而未见GA和AA基因型,A等位基因频率为0。病例组中FVL多态性GG型与GA/AA型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且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8)。(3)病例组APCR阳性率较健康对照组高(11.24%与4.6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VTE患者FVL多态性各基因型间APCR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后,肥胖(OR=1.599,95%CI 1.383~1.849,P=0.000)、高脂血症(OR=1.087,95%CI 1.035~1.141,P=0.001)和APCR阳性(OR=1.922,95%CI 1.880~5.561,P=0.033)是VTE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凝血酶原G20210A基因突变在新疆维族VTE患者及正常人群中罕见甚至缺如。APCR及FVL多态性是维吾尔族VTE患者的危险因素,但FVL多态性不是引起APCR的主要因素。
2015年01期 v.38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建光;牛清芝;杨晓艺;曾诚;黄伟;
目的研究苦豆子总生物碱对小鼠乳腺癌4T1细胞体外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苦豆子总生物碱提取并纯化,处理成澄清的药物溶液后用于细胞给药。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的苦豆子总生物碱作用24h后4T1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给药24h后4T1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药物浓度为5.00mg/mL时,4T1细胞存活率为63.05%;药物浓度为10.00mg/mL时,4T1细胞存活率为20.30%,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实验组药物浓度为6.25mg/mL时,细胞凋亡率为11.4%;药物浓度为10.00mg/mL时,细胞凋亡率为41.7%,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结论苦豆子总生物碱能诱导细胞凋亡,对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
2015年01期 v.38 44-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6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孙毅;艾力江·吐尔逊;杨娜;古丽比也·沙比尔;赵化荣;王文然;刘攀;肖蕾;玛依努尔·艾力;包永星;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维族)、汉族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中KRAS基因及BRAF基因突变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00例新疆维、汉族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应用PCR及Pyrosequencing测序法检测分析KRAS基因及BRAF基因突变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维、汉族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KRAS与BRAF基因突变率分别为28%(28/100)与5%(5/100)。50例汉族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18例,BRAF基因突变2例;50例维吾尔族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10例,BRAF基因突变3例。原发肿瘤组织学分级、区域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肝外侵犯或转移、KRAS和BRAF为结直肠癌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瘤栓(P=0.035)、KRAS基因(P=0.001)为结直肠癌的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在新疆维、汉族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中,脉管瘤栓及KRAS基因具有主要的预后价值。积极检测KRAS基因,可望延长患者生存期。
2015年01期 v.38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潘燕;李玲玲;孙莉;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差异。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住的维吾尔族、汉族急性脑梗死患者300例,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检测维吾尔族与汉族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维吾尔族脑梗死患者Hcy为(29.56±7.24)μmol/L,汉族脑梗死患者Hcy为(21.52±8.7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P=0.00)。结论新疆维吾尔族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汉族脑梗死患者。
2015年01期 v.38 52-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廖礼彬;姚雪萍;吐尔逊江·达地汗;古丽尼沙·克力木;
目的观察人胚胎三叉神经节细胞随胎龄增长的变化发育规律。方法取19~32w人胚胎三叉神经节,光镜观察,进行细胞计数,图像分析仪测量三叉神经节细胞面积、周长、直径。结果随着胎龄增长三叉神经节细胞数目无明显变化,直径随胎龄增长而增大,面积和周长均随胎龄增大而明显增大。结论人胚胎三叉神经节细胞形态发育在7~8个月(32w)时达成年人水平;但细胞数目随胎龄增长无明显变化。
2015年01期 v.38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博;李新霞;
目的建立基于UPLC-MS/MS与固相萃取(SPE)相结合的大鼠血浆中蒜氨酸的分析方法。方法用强阳离子基质的SPE柱提取大鼠血浆中的蒜氨酸和降低基质效应,UPLC-MS/MS法进行测定。结果对SPE方法中淋洗液和洗脱液进行优化,选择水为淋洗液,甲醇-氨水(95∶5)为洗脱液,回收率>68%;蒜氨酸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0.99;蒜氨酸测定的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良好,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低于2.1和8.2。结论本方法可有效降低复杂生物样品中的基质效应,测定方法准确、可靠,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015年01期 v.38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艳;张俊妹;郭金凤;李新霞;热娜·卡斯木;
目的建立榆叶合叶子黄酮类成分的微乳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正庚烷-水组成的微乳体系为展开剂,对榆叶合叶子的全草和花的提取物进行薄层层析,考察微乳薄层中的微乳液类型、酸度等因素对黄酮类物质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含水量75%(O/W)的微乳液-甲酸(9∶1)为适宜展开剂,与传统有机溶剂展开剂相比,分离得到的斑点数目更多,更加清晰,分离度更好。结论黄酮类成分的微乳薄层鉴别方法简便易行,重复性好,可作为榆叶合叶子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
2015年01期 v.38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岩;孟庆勇;赵欣;孙婷;李晓静;程雪梅;王长虹;
目的建立天仙子药材中东莨菪碱和莨菪碱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方法采用Symmetrix ODS-H色谱柱,以乙腈-0.1%三氟乙酸水(14∶8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nm,流速1.0mL/min,测定天仙子药材中东莨菪碱和莨菪碱的含量。结果氢溴酸东莨菪碱和硫酸阿托品的线性范围分别为4.02~513.64μg/mL(r=0.999 9)和4.00~512.00μg/mL(r=0.999 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41%和98.79%。结论 HPLC法测定准确、可控,能快速、简便地控制天仙子药材的质量。
2015年01期 v.38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40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莉;鲁英;杨晓燕;欧江华;齐新;
目的研究新疆乳腺癌患者血清微量元素锰(Mn)、铜(Cu)、锌(Zn)、硒(Se)的含量变化及其对乳腺癌的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7月入住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新疆常住各族女性已确诊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55例(病例组)及体检健康者155例(对照组),按照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乳腺癌患者和对照组血清中微量元素Mn、Cu、Zn、Se的含量。结果经单因素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Mn、Zn含量和Cu/Zn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临床病理分级中血清Cu、Cu/Z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年龄分组中血清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阴性组PR阳性组血清Mn、Cu、Zn及Cu/Z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u/Zn在ER阴性组和阳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微量元素的检测可能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预防和预后。
2015年01期 v.38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葛金莲;买买提伊明·吐尔逊;罗德梅;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各项参数在重症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重症肝硬化(Child-Pugh分级)患者45例(病例组)和体检正常的健康人45例(对照组)。测定其血小板的各项参数和各凝血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结果病例组及对照组PLT分别为(43.67±46.1)×109和(199.03±33.2)×109,MPV分别为(14.56±0.21)fl和(10.23±1.30)fl,PCT分别为(0.07±0.01)%和(0.27±0.11)%,PDW分别为(14.52±2.13)%和(9.89±1.01)%,病例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PT、APTT和TT较对照组均明显延长,其中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时间差△PT>3s,△APTT>10s。病例组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病例组Ⅱ、Ⅴ、Ⅶ、Ⅸ、Ⅹ因子较对照组明显降低,Ⅷ因子呈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变化显著,可及早发现重症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机制障碍,对评估肝硬化患者肝脏受损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临床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2015年01期 v.38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楚慧;王志强;张巍;
目的探讨包虫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为临床及病理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668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组织学形态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包虫病可发生于全身各个脏器,其中以肝脏、肺脏感染多见。668例标本中单发脏器627例(93.9%),多发脏器41例(6.1%);单发脏器中肝脏382例,肺脏126例;19~50岁年龄组居首位(480例,71.9%),其次为51~70岁年龄组(107例,16.0%),<19岁和>70岁者占10.6%。患者大多数来自农牧区或半农牧区,均有与羊、狗、牛等动物密切接触史。以汉族居首位(377例),单纯细粒棘球蚴患者542例(81.1%),泡状棘球蚴126例(18.9%)。大体观察532例包虫可表现为结节或囊肿,单发或多发,直径为1.5~21.5cm,囊壁分内外两层:镜下表现为角质膜和生发层,角质膜为红染的相互平行的板层结构,厚薄不均,生发层内有一排细胞组织,细胞呈柱状,核圆深染。大多数病理的术后标本,见生发层已脱落,切片中仅12例见到头节。结论包虫病以单发肝脏为最多、肺脏次之,多发脏器较少。包虫病的发病、组织病理学特征与患者的年龄、是否有与羊、狗、牛等动物密切接触史、包虫的种类及发病部位等因素密切相关,了解其特点,对于正确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2015年01期 v.38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苗娜;楚慧;王志强;蒲红伟;马志萍;李桂芳;佐力克;
目的探讨髓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收集85例髓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及免疫学表型特征,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85例髓母细胞瘤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36例,平均发病年龄(9.35±1.18)岁。75例患者病变位于小脑(其中59例位于小脑半球,16例位于小脑蚓部),10例分别位于脊髓(5例)、第四脑室(1例)、大脑颞叶(1例)、大脑额叶(1例)、大脑枕叶(1例)、中脑(1例)。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共济失调及患侧肢体运动障碍等,部分病人表现为言语不清、记忆力下降及肢体感觉麻木等。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突触素(Syn)阳性表达率为64%,β连环蛋白(β-catenin)阳性表达率为4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表达率为50%;NF、CD99肿瘤细胞散在或弱阳性表达;Vimentin、CK、Neu-N、EMA肿瘤细胞呈阴性表达;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较高,约为60%。结论髓母细胞瘤儿童多发,预后不良,β-catenin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可能成为髓母细胞瘤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2015年01期 v.38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晁煜;王红杰;殷建梅;董粟心;
目的探讨无创阴道超声引导术在高危人工流产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3年8月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残疾人康复医院行无创阴道超声引导下高危人工流产术的550例患者。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50例高危人工流产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3.3±0.6)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0.12±7.43)mL,月经恢复时间最短21d,最长40d,出现生殖道感染3例(0.5%),术后阴道出血时间1~5d,平均3.5d,宫颈、宫腔黏连5例(0.9%),550例患者均无子宫穿孔、人流不全、漏刮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无创阴道超声引导下高危人工流产手术并发症少,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
2015年01期 v.38 80-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屈园;许春蕾;唐勇;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根治术后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评价胃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选择2003-2008年首次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胃癌患者58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法进行生存比较,检验进行组间对比,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示:术前CEA、肿瘤大小、大体分型、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术后辅助化疗、病理分期9个因素是胃癌患者3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P<0.05);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则对3年生存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EA、肿瘤大小、大体分型、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病理分期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胃癌预后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可根据术前CEA、肿瘤大小、大体分型、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病理分期判断预后,指导治疗。
2015年01期 v.38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龙梅;王松峰;腊晓琳;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Cook水囊在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计划生育病区剖宫产术后再孕、要求引产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利凡诺引产,观察组采用米索前列醇联合Cook水囊引产。比较两组从规律宫缩至胎儿娩出时间、引产成功率、产后出血量、胎盘胎膜残留率及产道损伤情况。结果 (1)对照组从规律宫缩至胎儿娩出时间为(14.6±3.26)h,观察组从规律宫缩至胎儿娩出时间为(7.3±2.56)h,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引产成功率为92%,观察组引产成功率为10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产后24h出血量为(214±103)mL,观察组产后24h出血量为(156±98)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患者胎盘胎膜残留率为44%,引产成功者中有2例宫颈轻度裂伤。观察组胎盘胎膜残留率为24%,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完全流产率高,清宫率低,引产并发症少,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的患者,在米非司酮软化宫颈的基础上,联合米索前列醇和Cook水囊比单用依沙吖啶效果好,特别对于宫颈条件差、内口紧的患者,效果更佳。有引产成功率高、产后出血少、并发症少的优点。
2015年01期 v.38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阿勒哈;周翠霞;曹峻;白磊;赵晋明;
目的探讨外囊完整剥除术治疗肝包虫病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1月-2013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腔镜外科施行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6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56mL,术后5例术区局限性积液,右侧胸腔积液3例,2例出现轻微胆瘘,术后2w内愈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的根治性手术,并可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2015年01期 v.38 89-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郭静;周瑾;黄晓琳;吴佩玲;
目的研究ICON渗透树脂微创治疗材料对釉质龋白斑颜色和表面微硬度的影响。方法选择牛门齿100颗,将唇面向下作为观察面,环氧树脂包埋、打磨。暴露至少6mm×10mm的釉质牙面,分A、B、C、D 4个区,A区用抗酸指甲油封闭。采用人工龋脱矿液脱矿后,B区不做处理,C区经氟化物处理,D区经ICON渗透树脂处理,用电子分光光度比色仪测量L*值,用维氏硬度仪测量表面显微硬度值。结果脱矿后样本B、C、D区L*值较A区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材料干预治疗后,C、D区与B区相比,其L*值均较B区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区的L*值与A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样本脱矿后及脱矿样本经处理后B、C、D区的表面显微硬度(SMH)值较A区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材料干预治疗后,两两比较,B区SMH值低于C区,C区SMH值低于D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ON渗透树脂对龋白斑的颜色和表面显微硬度的改善效果优于氟化物。
2015年01期 v.38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婷婷;王迎洪;苏银霞;马琦;王志强;姚华;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T2DM)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T2DM的20~70岁维吾尔族患者781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于该院体检中心体检血糖、尿糖正常的非T2DM者941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纳入对象均以《糖尿病危险因素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生化检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糖尿病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被动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为维吾尔族T2DM的危险因素,以冠心病尤为重要,OR(95%CI)值分别为1.829(1.400~2.389)、2.874(1.959~4.215)、4.562(3.479~5.982)、1.833(1.423~2.361)、7.793(5.309~11.441);客观指标中收缩压、腰臀比为危险因素(P<0.05),OR(95%CI)值分别为3.866(2.631~5.680)、2.752(1.697~4.464),高密度脂蛋白为保护因素(P<0.05),OR(95%CI)值为0.265(0.188~0.374)。结论被动吸烟、饮酒、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腰臀比、收缩压会提高维吾尔族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密度脂蛋白表现出明显的保护作用,所以相关部门应针对维吾尔族T2DM各相关因素特点制定维吾尔族糖尿病防治的特异性策略。
2015年01期 v.38 95-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邢睿;葛华;刘继文;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社区居民吸烟行为的现状,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控烟干预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乌鲁木齐市2个区,每个区随机抽取2个街道,每个街道随机抽取2个居民区,每个居民区随机抽取若干家庭,按照调查时间和生日最接近者的方法在每个家庭抽取1名年龄≥15岁的居民对人口学特征、吸烟行为、戒烟意愿、控烟态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社区居民吸烟率达18.7%,不同性别、民族、年龄及文化程度的社区居民吸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50.5%的吸烟者曾经戒烟3次及以上,54.3%的表示有戒烟打算,但仍有45.7%吸烟者没有戒烟打算;34.4%的人群家庭中不允许吸烟,58.2%工作场所区域不允许吸烟;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3个因素为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年龄40~49岁、低学历及高学历的吸烟率较高;目前社区居民对控烟的意识和采取的控烟措施还不够理想;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综合影响吸烟行为的发生。
2015年01期 v.38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夏依旦·艾山;
目的探讨新疆某高等院校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新疆某高等院校373名维吾尔族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农村维吾尔族学生197名,城市维吾尔族学生176名,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不同性别、生源地的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评,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1)维吾尔族女大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维吾尔族男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维吾尔族大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来自农村的维吾尔族大学生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来自城市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吾尔族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应根据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
2015年01期 v.38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文玉;郑雪梅;甄亚琴;邹艳艳;
目的研究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后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变化。方法使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心理症状表》和《医务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的61名医务人员,分别在24h、1w、1、3、6个月进行暴露后不同时期的心理症状评价。结果共发生职业暴露61例中职业以护士最多(35人,57%)。暴露方式以锐器伤最多(56人,92%)。与发生职业暴露后6个月相比,暴露后24h、1w时的心理症状评分的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职业暴露后24h的心理症状评分最高,之后随暴露后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主要的心理表现为害怕、忧虑、紧张、想变换工作岗位等。结论职业暴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发生暴露者的情绪和行为习惯,不同时间段的心理症状表现程度不同。
2015年01期 v.38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淑霞;杨晓萍;王迎洪;木胡牙提;
"合理健康投资,追求主动健康,定期健康体检,营造健康生活"成为当今越来越多人的选择。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超重与肥胖,成为体检人群中的高发疾病,将科普教育与医疗服务相结合是防治慢性病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全民普及健康知识、健康保健指导及健康管理中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2015年01期 v.38 109-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