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蓉;刘清;张潇;郑树涛;刘涛;申铜雪;韩秀娟;卢晓梅;
目的探讨丙酮酸激酶M2亚型(PKM2)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侵袭、迁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在细胞培养基中加入TGF-β1刺激ESCC细胞,以加入PBS的ESCC细胞作为Control组,检测其侵袭、迁移能力及PKM2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在过表达PKM2的ESCC细胞中加入TGF-β1抑制剂,以加入PBS及TGF-β1抑制剂的ESCC细胞作为Control组,检测ESCC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变化。结果 TGF-β1刺激ESCC细胞后,其侵袭、迁移能力增强,PKM2蛋白水平表达增高,与Control组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PKM2减弱了TGF-β1抑制剂对ESCC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与Control组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M2促进TGF-β1诱导的食管癌细胞侵袭、迁移。
2019年04期 v.42 427-430+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6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潇;刘涛;郑树涛;刘清;申铜雪;马蓉;韩秀娟;卢晓梅;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27(HSP27)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迁移、侵袭、增殖的作用。方法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5种食管癌细胞系(KYSE30、KYSE150、KYSE510、TE-1、Eca9706)中HSP27的本底表达情况。用慢病毒转染HSP27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至KYSE150细胞系,实验共分5组:Empty vector组(未转染的KYSE150细胞),Negative control组(转染随机序列),3组实验组(分别转染shRNA-HSP27-1、shRNA-HSP27-2、shRNA-HSP27-3)。用噻唑蓝比色法(MTT)、Transwell侵袭实验以及细胞划痕实验检测HSP27不同表达水平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5种食管癌细胞系中HSP27本底表达量由高到低分别是:KYSE150、KYSE510、KYSE30、Eca9706、TE-1。与Empty vector组和Negative control组相比,HSP27敲低的实验组中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明显受抑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SP27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对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有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为食管癌的临床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2019年04期 v.42 431-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3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申铜雪;郑树涛;刘清;刘涛;张潇;马蓉;韩秀娟;卢晓梅;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6,CXCL6)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表达的临床病理学相关性,并观察CXCL6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ca109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食管鳞癌组织(含10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7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CXCL6的阳性表达率,并分析CXCL6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运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CXCL6对Eca109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以食管鳞癌细胞Eca109作为未处理组,用CXCL6重组蛋白(50 ng/mL)刺激Eca109细胞,培养48 h作为CXCL6处理组,以加入PBS代替CXCL6重组蛋白作为阴性对照组。观察CXCL6重组蛋白处理后Eca109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变化。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71.43%)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CXCL6的阳性表达率(26.32%)明显低于低分化者(7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CL6阳性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形态、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XCL6阳性表达与患者总预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外,CXCL6重组蛋白处理后,食管癌细胞Eca109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XCL6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其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有关,而且CXCL6可以促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的迁移和浸润。
2019年04期 v.42 437-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8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彭辉;张潇;刘涛;郑树涛;刘清;申铜雪;马蓉;卢晓梅;
目的探讨HSP27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HSP27表达情况。结果 HSP27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HSP27阳性表达与T分期和病理分级有关(P<0.05);但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型以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HSP27阳性表达情况与食管鳞状细胞癌T分期和病理分级有关,提示HSP27可能作为判断食管癌预后以及治疗的新指标。
2019年04期 v.42 443-445+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7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卢晓梅;张潇;
<正>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是在从细菌到哺乳动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热应激蛋白质[1]。当有机体暴露于高温的时候,就会由热激发合成热休克蛋白质,作为分子伴侣以防止蛋白质聚集,对抗正常的细胞死亡,从而调节细胞的生存和死亡的平衡[2]。热休克蛋白质按照蛋白质分子量的大小共分为5类,分别为HSP110、HSP90、HSP70、HSP60 以及小分子热休克蛋白质。小分子热休克蛋白质分子量为12~34 KD,热休克蛋
2019年04期 v.42 446-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杨涛;迪丽努尔·买买提依明;伊力亚尔·尼加提;是文辉;张向阳;艾尼娃尔·艾克木;
目的探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IMSRT)对慢性高原病(CMS)大鼠多脏器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抽取50只,放入模拟海拔5 000 m的高原环境中饲养30 d,进行CMS造模,剩余10只在平原环境中饲养30 d;高原环境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蒸馏水4 mL/kg体质量)、硝苯地平组(2.7 mg/kg体质量)、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高、中、低剂量组(3.24、1.62、0.81 mg/kg体质量),平原环境大鼠为正常组(蒸馏水4mL/kg体质量),灌胃15 d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肺动脉压力(PAP),观察各组大脑、肾脏、肺病理学改变,测定肾、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硝苯地平、IMSRT各剂量组大鼠PAP升高,大鼠肺、肾脏组织中MDA水平升高,SOD和GSH-Px活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大鼠比较,IMSRT各剂量组大鼠PAP降低,大鼠肺、肾脏组织中MDA水平降低,SOD和GSH-Px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SRT对CMS大鼠的多脏器损伤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2019年04期 v.42 451-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1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古丽娜扎尔;艾比拜·玉素甫;麦合苏木·艾克木;
目的观察糖调节受损模型大鼠肝脏组织PPAR-γ、GLUT2、InsR mRNA表达及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方法选取SPF级别的雄性Wistar大鼠10只,采用灌胃高脂乳剂和腹腔注射小剂量链尿佐菌素(STZ),建立糖调节受损(IGT)大鼠模型,同时设对照组大鼠10只。模型组:灌胃高脂乳剂2 mL/只、每天1次,连续32 d,于第33 d禁食、禁水8 h后,腹腔注射小剂量STZ (25 mg/kg体质量)后测定大鼠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水平(FINS)、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采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PPAR-γ、GLUT2及InsR mRNA表达水平;采用透视电镜观察大鼠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高脂乳剂,以柠檬酸钠缓冲液代替STZ,测定上述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FBG、FINS、OGTT、HOMA-IR均升高,HOMA-β降低;大鼠肝脏组织PPAR-γ、InsR、GLUT2mRNA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变化。结论 IGT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明显和胰岛β细胞结构发生改变。
2019年04期 v.42 457-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由淑萍;刘鑫;艾司玛古丽·乃买提;陈文龙;朱秋爽;齐鑫鑫;赵军;刘涛;
目的研究金莲花总黄酮提取物的止咳祛痰、抗炎镇痛效果,为其药用开发奠定基础。方法昆明种小鼠26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18~22 g,其中110只设置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急支糖浆)、金莲花总黄酮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125、250、500 mg/kg)行止咳祛痰实验;另外150只设置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复方乙酰水杨酸片)、金莲花总黄酮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125、250、500 mg/kg)行抗炎镇痛实验。止咳祛痰实验采用浓氨水引咳法建立小鼠咳嗽模型并计算其止咳率,酚红排泌法建立小鼠排痰模型,断颈处死并取出气管测定吸光度值,计算酚红排泌量。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抑制率、小鼠热板实验痛阈提高百分率、冰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镇痛率分析抗炎镇痛效果。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金莲花总黄酮提取物各剂量组均能明显延长小鼠的咳嗽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增加酚红排泌量,且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阳性对照组(急支糖浆)比较,金莲花总黄酮提取物中、高剂量组的止咳祛痰作用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复方乙酰水杨酸片)和金莲花总黄酮提取物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二甲苯所致的耳肿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阳性对照组和金莲花总黄酮提取物高剂量组均可显著减少小鼠扭体反应次数、提高小鼠痛阈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金莲花总黄酮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止咳祛痰效果,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以及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也有改善效果,还可提高小鼠热板痛阈值,可为临床药用价值提供一定的参考。
2019年04期 v.42 462-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113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杨婷;马磊;蔡少青;梁宏开;
目的以食管癌细胞株Eca109为实验材料,采用无血清法培养出球样细胞,在体外大量繁殖,运用多种方法鉴定其干细胞特性,为研究食管癌创造条件。方法在含10%小牛血清的细胞培养液中培养食管癌细胞株Eca109,传2~3代,后逐步降低细胞培养液中小牛血清的浓度,直至无血清,1周后收集悬浮生长的球样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免疫荧光法检测干细胞标记物亮氨酸丰富重复G蛋白偶联受体5重组蛋白(Lgr5)的表达;裸鼠致瘤实验检验球样细胞体内成瘤情况。结果 Eca109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液中培养1周,在上清液中收集少量悬浮生长的球样细胞,进行消化、传代,得到大量悬浮生长的球样细胞。比较Eca109细胞和球样细胞的细胞周期,Eca109细胞有(28.89±6.34)%处于分裂期,(52.12±4.53)%处于分裂前期;球样细胞有(6.48±2.35)%处于分裂期,(77.19±4.52)%处于分裂前期,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109细胞Lgr5表达率为(22.67±3.62),而球样细胞中Lgr5的表达率均为1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裸小鼠成瘤实验发现,Eca109细胞无法在裸小鼠皮下成瘤,球样细胞只需2×10~4个即能成瘤,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接种数目增多,瘤体体积也增大。结论逐步降低细胞培养液中小牛血清的浓度直至无血清条件,可驯化人食管癌细胞株Eca109繁殖出球样细胞,表现出肿瘤干细胞特性。
2019年04期 v.42 467-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卫峰;苏丽萍;胡夏韵;蒲红伟;
目的探讨Ras同系物(Rho)、肿瘤坏死因子(TNF-ɑ)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AbI)蛋白表达在海洛因诱导大鼠小脑颗粒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表达和意义。方法成功建立海洛因成瘾模型后继续增加海洛因用量,并分为对照组、海洛因成瘾组、海洛因成瘾10 d组、海洛因成瘾20 d组、海洛因成瘾30 d组和海洛因成瘾40 d组,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电镜进行形态观察,凋亡试剂盒检测凋亡,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检测TNF-ɑ、Rho、C-AbI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海洛因成瘾组大鼠小脑白质神经元细胞数目减少,结构紊乱,神经细胞内出现小空泡,多个小空泡可以合并较大腔隙;神经元细胞突起减少、水肿,分布在毛细血管周围或神经毡内,与周围水肿的突触形成疏松的筛孔状。神经元细胞出现皱缩、胞浆碎裂、线粒体嵴肿胀消失、出现断裂,空泡化,胞核体积明显缩小并变形、核基质减少、消失、水肿。在海洛因成瘾(10 d、20 d、30 d、40 d)组中,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量随着成瘾天数延长而逐渐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鼠成瘾模型各组中,TNF-ɑ和Rho蛋白随给药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bI蛋白在海洛因成瘾各组中均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脑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量与海洛因作用时间呈正相关,TNF-α和Rho蛋白参与了海洛因致神经元凋亡过程,C-AbI蛋白与海洛因致神经元凋亡作用关系不明显。
2019年04期 v.42 472-478+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7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周红;黄新可;李瑞满;
目的探讨溴隐亭对轻度高泌乳素血症女性患者性功能和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纳入30例轻度高泌乳素血症的年轻女性,其中15例接受溴隐亭治疗(溴隐亭组),15例不接受治疗(高泌乳素组)。另外招募14名年龄和体重相匹配的健康女性作为健康对照组。3组受试者治疗前后分别填写女性性功能指数(The 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和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Ⅱ,BDI-Ⅱ)问卷。结果高泌乳素组和溴隐亭组患者的总FSFI得分、欲望、唤醒、润滑和性交困难得分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和高泌乳素组相比较,溴隐亭组患者FSFI总分、欲望、唤醒、润滑和性交困难的得分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溴隐亭组治疗前异常升高的BDI-Ⅱ评分在治疗后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健康对照相比较,未治疗的高泌乳素组患者的性功能和抑郁症状未得到改善。结论溴隐亭对轻度高泌乳素血症女性患者性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并对其抑郁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019年04期 v.42 479-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颖;莫安薇;
目的研究铂类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对中晚期宫颈鳞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112例,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常规组采用同步放化疗的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铂类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的方案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病灶缩小率、肿瘤最大直径、分期变化和复发率的变化,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观察2组患者肿瘤最大直径在治疗后3个月、1年、2年、3年的变化情况。随访3年,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2组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评价、总有效率、病灶缩小率、肿瘤最大直径、分期变化较前明显改善(P均<0.05)。在治疗后3个月、1年、2年、3年,对照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肿瘤最大直径显著低于常规组(P均<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组(P均<0.05);对照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常规组(P均<0.05)。结论铂类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对中晚期宫颈鳞癌的治疗效果优于同步放化疗,但其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同步放化疗。铂类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对宫颈鳞癌治疗的综合效果仍待进一步研究。
2019年04期 v.42 484-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曹艳;王红丽;徐枭喻;张翠萍;
目的探究Braden评估量表在中晚期肿瘤患者运用中不同界值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6年10月-2017年10月住院期间发生压疮的350例肿瘤患者应用Braden评估量表评估压疮风险。结果运用Braden评估量表进行评分,当其临界值为16分时,灵敏度为63.64%、特异度为80.68%,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其约登指数=0.443,为最好。年龄、血清白蛋白、神志意识、疼痛、中重度水肿与压疮的发生有关。结论运用Braden评估量表对中晚期肿瘤患者进行评估时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合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护士能够及时采取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从而降低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压疮发生率。
2019年04期 v.42 489-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陆艺;赵玉萍;李国华;刘金同;张艳;
目的分析盐酸多奈哌齐联合胞磷胆碱注射液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血清因子、神经认知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7年6月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96例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胞磷胆碱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盐酸多奈哌齐。统计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比较2组患者血清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人内皮素-1(ET-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ADAS-cog)、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神经精神科问卷(NPI)评分结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4.44%(41/48),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68.89%(34/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因子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的IL-6、IL-1β、ET-1及MMP-9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IL-6、IL-1β、ET-1及MMP-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ADL、ADAS-cog、MMSE及NP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2%,观察组为12.5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多奈哌齐联合胞磷胆碱注射液治疗阿尔茨海默症,能改善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调节患者的血清因子,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9年04期 v.42 493-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岚;汪洋;陈学勤;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C反应蛋白(CRP)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联性以及对孕妇围生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0月在芜湖市中医医院和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GDM组,选择50例糖耐量受损(IGT)孕妇为IGT组,另选择同期在芜湖市中医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和分娩的健康妊娠期妇女50例为对照组。对3组受试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PG)、体质指数(BMI)、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清蛋白(GS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进行检测对比,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BMI、CRP、GSP、HbA1c与患者血糖水平的相关性,并观察比较BMI、CRP、GSP、HbA1c水平的变化对妊娠妇女围生结局的影响。结果 GDM组患者的FPG、2 hPPG、BMI、CRP、GSP、HbA1c水平均高于IGT组、对照组,且IGT组高于对照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BMI、CRP、GSP、HbA1c三者与患者FPG、2 hPPG间呈正相关性(P<0.05)。在围生结局比较方面,GDM组患者的早产、胎膜早破、羊水过多、巨大胎儿、胎儿窘迫、产后大出血的发生率均高于IGT组和对照组,且IGT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低于对照组新生儿,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CRP、GSP、HbA1c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能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围生结局产生不良影响,应加大对妊娠期妇女BMI、CRP、GSP、HbA1c等指标的监测。
2019年04期 v.42 497-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艳锋;李文英;史婧;赵沧海;张岚;韩辉;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巴曲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及对患者脑血管动力学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2月邢台矿业集团总医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巴曲酶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丁苯酞联合巴曲酶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的疗效,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脑氧代谢指标、脑血管动力学参数、发作时间及发作次数,并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动脉氧含量(CaO_2)、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_2)均较治疗前降低,脑静脉血氧含量(CjvO_2)、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_2)较治疗前升高,且CaO_2、Da-jvO_2明显低于对照组,CjvO_2、SjvO_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脑氧代谢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平均流速(VM)、准动脉峰值流速(VP)均较治疗前升高,PI值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VM、VP高于对照组,PI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发作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发作时间及发作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巴曲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脑氧代谢、脑血管动力学,降低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时间,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2019年04期 v.42 501-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郑海燕;马涛;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各期血清镁水平变化规律,为临床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于解放军第474医院肾病科就诊的CKD患者10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血清镁水平对患者进行分组,将所有患者分为低镁血症组、镁正常组及高镁血症组,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进行CKD分期。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CKD不同分期患者镁的特征分布。结果纳入研究对象共103例,男性59例,女性44例,男女比例为1.34∶1,年龄21~73岁,平均(52.4±14.9)岁。其中慢性肾脏病原发病为肾小球肾炎36例,占35.0%,高血压良性小动脉肾硬化19例,占18.4%,另外有糖尿病肾病27例,占26.2%,其它原发病占20.4%(21/103),随着CKD分期的进展,CKD1~2期血镁水平较低,CKD5期血镁水平最高,CKD患者血镁水平有上升趋势。CKD4期及CKD5期患者血镁含量高于CKD1~2期及CKD3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4期和CKD5期出现明显的镁代谢紊乱,低镁血症中以CKD4期所占比例最高,高镁血症以CKD5期所占比例更高。低镁血症组、镁正常组和髙镁血症组3组间TG、LDL-C、iPTH水平间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镁血症组TG、LDL-C、iPTH低于镁正常组和低镁血症组(P<0.05)。结论 CKDl~3期患者的血清镁水平相对比较稳定,在CKD4期血清镁水平开始出现升高,随着CKD分期的进展,出现了逐渐加重的镁代谢紊乱。
2019年04期 v.42 505-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黄婧祺;陈远珍;
目的对比榄香烯与表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低级别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行TURBT术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230例,采用Excel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榄香烯干预组115例采用榄香烯进行膀胱灌注,表柔比星组115例采用表柔比星进行膀胱灌注。随访2年,观察2组患者的复发膀胱癌率、无病生存期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榄香烯干预组总复发率为15.75%,略高于表柔比星组的15.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3,P=0.453)。榄香烯干预组平均无病生存期为(22.068±0.653)个月,表柔比星组平均无病生存期为(22.482±0.59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5,P=0.53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在膀胱刺激症状(χ~2=6.467,P=0.011)、血尿(χ~2=4.705,P=0.030)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榄香烯与表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在预防TURBT术后低级别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率、无病生存期相当,但榄香烯膀胱灌注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2019年04期 v.42 509-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殷捷;郑玺;耿卫峰;王董冬;莫拉丁;王建江;
目的探讨Spiegelberg脑室内、脑实质有创颅内压探头在自发性脑出血颅内压中的监测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6月-12月解放军第474医院收入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病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脑室、血肿穿刺引流或显微镜下开颅清除血肿。对照组30例给予脱水、维持血压稳定、止血、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通过使用Spiegelberg脑室内、脑实质有创内压探头持续进行有创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监测数值,随时调整药物使用及判断病情。评价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GCS评分,出院3个月后,通过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方式了解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进行评估。分别对术后患者1、3、7 d的颅内压进行测量,对照组术后颅内压通过间断腰椎穿刺进行测量,实验组术后颅内压通过探头连接的颅内压检测仪进行监测。结果出院时对照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住院天数明显减少(P<0.05),在不同时间点,2组颅内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在甘露醇人均使用量还是甘露醇总量的比较中,实验组的甘露醇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GOS评分为4~5分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能够及时发现颅内压的变化情况,是观察颅脑疾病患者病情变化、判断手术时机、指导临床用药和评估预后的必备手段之一。
2019年04期 v.42 513-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谭定富;冯滢洁;黄敬东;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运用于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后对患儿病情恢复和家属心理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4年5月-2017年6月在四川省乐山市中医医院行肛门Soave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患儿48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患儿作为试验组(23例),单纯采用经肛门Soave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患儿作为对照组(25例)。对2组患儿的术后住院时间、各类插管留置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患儿家属心理焦虑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住院时间:FTS试验组患儿(5.25±2.08)d,对照组(12.63±4.28)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排便时间:FTS试验组(3.1±0.9) d,对照组(5.6±0.8)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FTS试验组(41.58±15.32)h,对照组(25.32±12.63)h,FTS试验组快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3 d、术后3 d患儿家属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评分:FTS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74%(5/23)、36.00%(9/2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先天性巨结肠手术中运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可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轻患儿家属的焦虑心理,且未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2019年04期 v.42 518-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林;陈中刚;谭志敏;林少峰;刘友坦;
目的应用GasMan@软件预测全凭吸入麻醉苏醒期间常规通气与过度通气技术对苏醒时间和苏醒后再发昏迷的影响。方法利用GasMan@软件模拟体质量为60 kg的患者,接受全凭吸入全身麻醉4 h,挥发性麻醉剂分别用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维持,麻醉深度为富血供组织中挥发性麻醉剂浓度(F_(VRG))达到1.5MAC;麻醉苏醒期间,关闭挥发罐的同时,将新鲜气体流量增加到10 L/min来避免重复吸入,根据通气模式的差异分为正常通气模型组(NV)和过度通气模型组(HV)。记录组间接受不同挥发性麻醉剂患者的苏醒时间(T_(awake)),并探讨不同挥发性麻醉剂和呼吸抑制程度对苏醒后再昏迷发生的关系。结果 NV组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的T_(awake)分别为1 054、743、593和440 s;HV组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的T_(awake)分别降至610、517、454和351 s;过度通气技术降低了苏醒时间,分别为安氟醚42.1%、异氟醚30.4%、七氟醚23.4%和地氟醚20.2%;后续的触发苏醒后再昏迷的呼吸抑制程度,NV组和HV组相同,其中地氟醚和七氟醚只有在严重的呼吸抑制情况下会导致再昏迷发生,分别为V_A≤1.0 L/min和V_A≤1.5 L/min,而异氟醚和安氟醚在轻度呼吸抑制(V_A≤2.5 L/min)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再昏迷。结论通过GasMan@软件模拟,证实了过度通气技术可以显著缩短接受挥发性麻醉剂患者的苏醒时间,挥发性麻醉剂是否发生苏醒后再昏迷与苏醒期通气模式无关,与呼吸抑制程度呈正相关。
2019年04期 v.42 522-524+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宗川曰;解成兰;李茂;
目的探讨福多司坦治疗全麻插管术后咳嗽及预防术后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282例麻醉插管术后咳嗽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福多司坦组(n=94)、氨溴索组(n=94)、对照组(n=94)。观察患者术后咳嗽改善效果及术后肺炎(POP)的发生情况。结果福多司坦组、氨溴索组、对照组术后咳嗽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43%、85.11%和62.77%,福多司坦组与氨溴索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3组患者的咳嗽体征好转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福多司坦组与氨溴索组体征好转所用时间短于对照组。福多司坦组、氨溴索组、对照组PO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福多司坦组和氨溴索组PO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福多司坦组及氨溴索组术后1周PCT、血沉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福多司坦治疗全麻插管术后咳嗽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对术后肺炎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可降低术后肺炎的发生率。
2019年04期 v.42 525-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