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爽;白永江;马骏麒;
目的通过mRNA高通量测序探讨脓毒症患者转为脓毒症休克的分子机制。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急诊科住院诊断为脓毒症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患者病情及预后,分为脓毒症休克组、脓毒症非休克组,每组35例。分析两组一般情况、感染指标方面的差异,通过Illumina测序平台,每组选取10例患者外周全血样本进行mRNA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富集分析,经蛋白质网络互作分析,筛选关键基因,进一步扩大样本至测序例数的两倍,并采取实时荧光定量检测(qPCR)法进行验证。结果两组一般情况中年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筛选共获得28 543个差异基因(P<0.05),其中下调基因1 126个,上调基因1 053个;差异基因分析结果显示,排名前十的STAT1、MYD88及JUN2均为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 like receptors, TLRs)相关基因;GO及KEGG富集分析发现,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LRs信号通路、RIG-1样受体信号通路等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相关;对TLRs信号通路进行蛋白质网络互作分析,筛选出该通路关键基因,对MYD88、JUN、CXCL10、STAT1 4个基因进行q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分析一致。结论脓毒症患者的炎症反应可能与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TLRs通路异常有关,MYD88、JUN、CXCL10、STAT1是导致脓毒症发展为脓毒症休克的关键基因,可为进一步研究脓毒症休克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2021年12期 v.44 1311-1316+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邵静宇;陈俊文;李军;徐前;
目的通过建立下颌骨体部骨折坚固内固定动物模型,分析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影像学、组织学变化及愈合过程中的生物力学评估。方法成年健康比格犬18只,按比格犬登记顺序编号,将偶数分为线性组(下颌骨体部线性骨折),奇数分为层片组(下颌骨体部层片状骨折),每组9只。线性组于犬下颌骨体部行线性截骨建立纵向线性骨折,层片组于犬下颌骨体部行层片状截骨建立长度约2.0 cm、角度约25°的下颌骨层片骨折。两种不同类型骨折用钛板固定后2周、1个月、3个月拆除钛板,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及生物力学对不同时间点的样本愈合情况进行观察与评估。结果根据影像学图片比较,层片组愈合速度整体上较线性组快。HE、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两组在愈合形式上一致,层片组成骨细胞、纤维等组织较线性组丰富。术后2周,两组在刚度、最大载荷、断裂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层片组最大载荷、断裂能高于线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个月,层片组最大载荷、刚度高于线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层片组骨折愈合后的生物力学结果总体较线性组好。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生物力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层片组骨折愈合后力学性能优于线性组。结论下颌骨体部层片状骨折所受生物力学更有利于骨折愈合,可为临床手术方式、治疗方案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2021年12期 v.44 1317-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潘金良;任洁雅;鲁晓擘;邓泽润;唐莉;姚磊;郑嵘炅;
目的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联合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肝衰竭过程中常见的操作报警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DPMAS联合PE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共127例次,统计治疗过程中发生操作报警的常见类型、报警率、报警时间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DPMAS联合PE治疗的127例次患者中,滤器前压(PBE)报警32例(25.2%),静脉压(PV)报警23例(18.1%),动脉压(PA)报警23例(18.1%),跨膜压(TMP)报警22例(17.3%),超滤压(PD2)报警2例(1.6%),气泡报警2例(1.6%)。PBE报警中在治疗50~70 min发生23例(71.9%),PA报警中在治疗时间≤30 min发生19例(82.6%)。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股静脉置管时间在PBE报警组与PBE未报警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PT、PTA在PV报警组与PV未报警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BMI、INR、FIB、APTT、股静脉置管时间在PV报警组与PV未报警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衰竭患者使用DPMAS联合PE治疗时,PA报警易发生在起始30 min内,而PBE报警则更易发生在治疗1h左右,PV报警与患者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中的PT、PTA有关。
2021年12期 v.44 1323-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苏毓;童乔莹;陈青立;夏嘉男;龚忠诚;
目的探讨Hippo信号通路Phospho-MOB1和TEAD4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5例OSCC患者(实验组)和14例癌旁正常组织患者(对照组)中Phospho-MOB1和TEAD4蛋白的表达;运用SPSS 22.0软件分析Phospho-MOB1和TEAD4在OSCC患者各临床指标间的表达差异。结果 Phospho-MOB1在OSCC与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EAD4在OSCC组织中高表达,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低表达(P <0.05);TEAD4的表达水平与OSCC患者的吸烟习惯、结局、复发,带瘤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族别、吸烟习惯、淋巴结转移、神经累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程度是OSCC患者的预后独立保护性因素(P <0.05);TEAD4的高表达是OSCC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P <0.05)。结论 TEAD4可能与OSCC患者预后及结局相关,有望作为直接或间接靶向治疗的生物标记物之一。
2021年12期 v.44 1327-1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马宁;陈宇;黄一丹;杨龙;吴建江;
目的探讨去铁胺(DFO)在七氟醚后处理(SPostC)的心肌保护作用中,与线粒体呼吸功能以及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之间的关系。方法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个Langendorff离体灌注模型成功的糖尿病大鼠心脏分成5组(每组16只):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七氟醚后处理组(SPostC组)、去铁胺+七氟醚后处理组(DFO+SPostC)、去铁胺+七氟醚后处理+HIF-1α抑制剂二甲氧基雌二醇(2ME2)组(DFO+SPostC+2ME2)。检测线粒体呼吸功能、线粒体呼吸酶活性、Western blot法测定HIF-1α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与C组比较,其余各组呼吸功能及酶活性参数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相比,DFO+SPostC组中HIF-1α表达明显提高,线粒体3态呼吸(State3)、呼吸控制率(RCR)、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NADHO)、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和琥珀酸氧化酶(SUCO)的表达明显上升,但是在DFO+SPostC+2ME2组中HIF-1α表达受抑制(P<0.05)。结论去铁胺处理导致HIF-1α水平升高使线粒体功能恢复,可能是七氟醚后处理减轻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点。
2021年12期 v.44 1332-1335+1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艾尼娃·克然木;阿地来古丽·艾音丁;李万富;
目的研究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6年1月—2019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98例肝囊型包虫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采用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外囊次全切术治疗,其中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分别采用传统开放术、腹腔镜下手术。对两组患儿的包虫囊肿、术中情况、术后情况、术后1个月内疼痛情况、术后24个月内并发症情况和术后24个月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增大,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时间、术后带管天数、术后住院时间均减小,住院费用和后1个月内疼痛评分优良率均升高,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胸腔积液和切口感染发生率均减小,患儿术后24个月的临床有效率升高,临床复发率降低,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外囊次全切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胸腔感染的发生率,缓解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康复,减少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2021年12期 v.44 1336-1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吴世麒;许婉华;莫李婵;黄汝锋;刘宏锋;武钢;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联合乳酸钠林格液对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乳酸清除率及电解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6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数字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43例,女性37例,给予常规液体复苏和抗感染治疗。治疗组男性44例,女性36例,在液体复苏和抗感染的基础上给予山莨菪碱联合治疗。主要观察两组患者0、6、12和24 h乳酸清除率和电解质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6、12、24 h时乳酸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12、24 h时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12、24 h时K~+、Na~+、Mg~(2+)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2、24 h时C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莨菪碱联合乳酸钠林格液治疗可以较好地改善脓毒症休克患者的微循环灌注,较快地降低乳酸水平,增加乳酸清除率,快速纠正电解质水平,从而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情况。
2021年12期 v.44 1341-1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铁红;董琳琳;高阿妮;胡国玲;
目的探讨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AS6)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肌钙蛋白(cTn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2月医院收治的110例AMI患者、105例稳定心绞痛患者及60例体检中心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AMI组、稳定心绞痛组和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的基础资料,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MI发生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GAS6与hs-CRP、cTnI对AMI的诊断价值。结果 AMI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细胞计数(WBC)、cTnI、BNP、GAS6、hs-CRP水平高于稳定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高于稳定心绞痛组(P<0.05);稳定心绞痛组WBC、cTnI、BNP、GAS6、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稳定心绞痛组与对照组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ensini评分[OR=2.119 (1.186~3.785)]、cTnI [OR=2.264 (1.267~4.043)]、BNP[OR=2.248 (1.137~5.463)]、GAS6 [OR=2.351(1.316~4.200)]、hs-CRP [OR=4.465(2.380~6.401)]均是导致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GAS6、hs-CRP、cTnI诊断AMI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5.75μg/L、13.74 mg/L、1.29μg/L,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8(0.827~0.919)、0.863(0.810~0.906)、0.931(0.889~0.961),GAS6与cTnI、hs-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与cTn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AS6在AMI患者中异常高表达,且是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AMI患者病情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AMI诊断的参考指标。
2021年12期 v.44 1346-1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周启;邓玲玲;
目的探究乙酰胆碱酯酶(AchE)、神经营养因子3(NT-3)对唤醒麻醉下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PMC)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唤醒麻醉下PMC的三叉神经痛(TN)患者100例,随访至2021年1月,根据预后情况分为不良组(n=30)、良好组(n=55)。比较两组术前血清AchE、NT-3水平及其他可能影响因素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PMC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血清AchE、NT-3单独及联合预测PMC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随访至2021年1月,平均随访时间(28.54±6.13)个月,100例患者中15例脱落,最终纳入85例,其中预后不良30例(35.29%),设为不良组,其余55例(64.71%)设为良好组。与良好组比较,不良组责任血管萎缩型压迫构成比及血清AchE、NT-3水平较高,责任血管动脉压迫构成比较低,病程较长(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长、责任血管萎缩型压迫、血清AchE、NT-3水平高是PMC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责任血管动脉压迫是PMC预后的保护性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AchE、NT-3预测PMC预后不良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2.67 U/mL、135.40ng/L,单独及联合预测PMC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665、0.701、0.795。结论 AchE、NT-3水平高是唤醒麻醉下PMC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两者联合对其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较高。
2021年12期 v.44 1351-1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马旭凯;刘玉;赵莉;李丹露;严媚;
目的研究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诱导期VDLD方案化疗后的代谢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内一科接受VDLD化疗治疗并具有完整治疗回访周期的6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0~14岁)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儿VDLD化疗治疗前后以及VDLD化疗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glucose)、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血压(blood pressure)的变化情况,并按照性别和年龄分组讨论,探究VDLD化疗治疗后不同性别及年龄患儿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男性患儿组比较,女性患儿组在VDLD化疗治疗后BMI、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压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0~4岁组和10~14岁组患儿比较,5~9岁组患儿,在VDLD化疗治疗后BMI、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压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ALL患儿在VDLD化疗治疗结束后引发代谢异常存在差异性。
2021年12期 v.44 1357-1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4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袁媛;朱玲玲;胡月;韩江英;
目的探讨应用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提高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性手术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泌尿外科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常规诊疗组,每组各40例。联合组、常规诊疗组患者均接受膀胱癌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常规诊疗组患者接受常规围术期综合管理,联合组患者接受基于MDT的全程管理。对比联合组、常规诊疗组术后3年复发、转移、生存情况,采用癌症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分析其生活质量变化。结果与常规诊疗组比较,联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诊疗组的22.50%比较,联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诊疗组比较,联合组术后3年生存率更高(72.50%vs 55.00%,其复发率更低(17.50%vs 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常规诊疗组患者术后1年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与常规诊疗组相比,联合组术后1年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诊疗方案的基础上结合MDT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性手术效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
2021年12期 v.44 1364-1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慧颖;刘会鹏;李彦兰;苏洁;郭希正;
目的研究重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电图相对波段特征与重症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1年5月秦皇岛军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组)与40例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的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脑电图相对波段指标参数[大脑对称指数(BSI)、波形比率(DTABR)],分析指标参数对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Rankin量表(mRS)评估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效果,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得到曲线下面积(AUC),检验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电图相对波段指标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性别、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病灶分布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BSI、DTABR与Rankin量表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脑电图相对波段指标参数BSI、DTABR与Rankin量表评分均呈相关性(r>0,P<0.05)。将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情况作为状态变量,患者脑电图相对波段指标参数作为检验变量,绘制受试者ROC曲线结果显示,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电图相对波段指标参数(BSI、DTABR、BSI+DTABR)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95、0.837、0.912,AUC均>0.80,当cut-off值分别取0.103、0.685时可获得最佳的预测效能。结论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电图相对波段参数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可依据脑电图相对波段参数变化预判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对指导早期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2021年12期 v.44 1369-1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韩玺铭;朱兵兵;刘凤霞;马景旭;王红;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定量指标表观弥散系数(ADC)在评估腰椎间盘退变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0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294例腰腿痛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1.5 T磁共振腰椎常规扫描和矢位DWI扫描。根据T2WI上椎间盘的信号强度对1 470个腰椎间盘进行腰椎间盘退变Pfirrmann(Pm)分级,测量椎间盘髓核中ADC值,并比较各级退变椎间盘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ADC值与椎间盘退变Pm分级的相关性。依据临床诊断高血糖、高血脂的标准分为3个亚组,分别是正常组、高糖组和高脂组,比较不同亚组间的ADC值。年龄、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与ADC值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 470个腰椎间盘行腰椎间盘退变Pm分级,I~V级的椎间盘数量分别为:285、485、414、253、33个。经方差分析各级别椎间盘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m分级与ADC值呈负相关(r=-0.823, P<0.001)。3个亚组之间比较,相同腰椎间盘节段高糖组和高脂组的ADC值显著小于正常组(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除胆固醇(P>0.05)外,年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均影响ADC值的大小,并且与ADC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临床上可通过测量腰痛患者腰椎间盘ADC值的大小,评估腰椎间盘退变等级以及椎间盘退变的致病因素。
2021年12期 v.44 1374-1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敏;热西代姆·阿卜力孜;杨建华;胡君萍;
目的研究锁阳醇提物和水提物对正常生理和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取45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15组,即空白组(生理盐水10 mL/kg体质量),模型组(环磷酰胺80 mg/kg体质量),正常生理醇提物高、中、低剂量组(26、13、6.5 mg/kg体质量),正常生理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48、24、12 mg/kg体质量),免疫抑制醇提物高、中、低剂量组(40、20、10 mg/kg体质量),免疫抑制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72、36、18 mg/kg体质量),阳性组(左旋咪唑30 mg/kg体质量),每组30只,每天给药1次,连续30 d;给药第1-3天,模型组和免疫抑制各组小鼠分别ip环磷酰胺(80 mg/kg体质量),诱导免疫抑制模型,之后每周强化1次。每组取10只小鼠,采用碳廓清实验测定小鼠碳廓清指数和脏器(胸腺、脾脏)指数。再每组取10只小鼠,采用绵羊红细胞致敏后测定其血清半数溶血值(HC50)。每组最后10只小鼠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中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正常生理醇提物高剂量组的IL-2和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正常生理水提物高剂量组的脾脏指数、阔清指数、HC50、IL-2含量、IFN-γ含量和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免疫抑制醇提物高剂量组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阔清指数、吞噬指数、HC50、IL-2含量和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免疫抑制醇提物中、高剂量组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阔清指数、吞噬指数、HC50、IL-2含量、IFN-γ含量和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锁阳水提物和醇提物对正常生理与免疫抑制两种状态小鼠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作用,其中水提物的作用比醇提物强。
2021年12期 v.44 1379-1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58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朱毅;谯明;张海波;谢伟娜;杨建华;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究肺炎合剂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和TCMID数据库检索肺炎合剂的活性成分,SwissTargetPrediction和BATMANTCM平台搜索活性成分靶点。采用GeneCards、CTD及MalaCards数据库检索得到MPP靶点,并通过STRING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EG富集分析。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探索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相互作用。结果从肺炎合剂8味药材中筛选出110个化合物,预测获得与MPP相关靶点336个,筛选出关键靶点42个。其中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等活性化合物及IL6、MAPK8、VEGFA、CASP3、MYC等靶点在整个网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显示,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均有较好的结合作用。结论肺炎合剂治疗MPP的潜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糖尿病并发症AGE-RAGE、TNF、IL-17和凋亡等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炎、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
2021年12期 v.44 1385-1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5K]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邢星宇;辛小红;姜德;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385首治疗痹证验方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痹证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1984年1月-2019年7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治疗痹证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建立治疗痹证的方药数据库,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数据进行频数、四气五味、归经、关联、聚类、复杂网络等分析,总结归纳治疗痹证的用药规律。结果最终纳入方剂385首,涉及中药244味,使用频次≥79次的中药有20种,以桂枝(266,69.09%)、白芍(209,54.29%)、甘草(176,45.71%)最多。所用药物多性温平,味甘,归肝、脾经。关联分析得到药对18对,以白芍-桂枝同现频次最高。聚类分析得到药组3类,复杂网络分析得核心处方1条。结论治疗痹证用药注重标本同治,以扶正祛邪为主要治则。调和营卫,解表散寒,祛风除湿以治其标,补益气血,调肝健脾以治其本。兼有湿热,瘀血等证,则辅以清热、活血化瘀之药物,清在里之热,散在内之滞。
2021年12期 v.44 1396-1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37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郑毅成;鲁卫星;张富璋;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究中药治疗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0年1月-2020年8月发表的中药治疗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的文献,通过Excel表格建立中药处方的数据库,结合相关数据挖掘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关联规则、系统聚类等分析。结果筛选得到治疗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的中药处方252首,包含中药158味,总用药频数为2 525次。功效分类以补虚、安神、行气、清热药物为主,各自占比均超过了10%。四气五味主要涉及寒温平和甘苦辛。归经则偏于心、脾、肺、肝四经。药物关联规则分析显示18条相关信息,复杂网络分析则得出由19味核心中药组成的网络图。系统聚类分析可得到5类药物组合。结论中药治疗心血管神经官能症治法上以补益心脾、调理肝气、解郁安神、清心泻肝、祛瘀化痰等为主,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了参考。
2021年12期 v.44 1401-1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凌琳;金学林;王才刚;何启超;肖兴会;
目的探讨枯朴洗液对Ⅲ~Ⅳ度混合痔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PPH)术后肛周水肿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医院收治的124例混合痔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2例,对照组接受PPH术,研究组在PPH术基础上予以枯朴洗液熏洗、坐浴治疗,15 min/次,术前3 d及术后1~7 d连续用药。记录两组手术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评估术后肛周水肿情况、临床疗效,检测手术前后肛肠动力学、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统计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疼痛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术后3、7 d研究组肛周水肿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后1 d比较,两组术后3、7 d肛周水肿率均降低,且术后7 d低于术后3 d(P<0.05)。术后7 d,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55%vs 80.65%,P<0.05);两组肛管静息压、最大肛管收缩压、肛管高压区长度高于术前,且研究组更高(P<0.05);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低于术前,且研究组更低(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枯朴洗液外用可有效防治Ⅲ~Ⅳ度混合痔PPH术后肛周水肿,改善肛肠动力学指标及炎症反应,安全可靠。
2021年12期 v.44 1407-1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