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专题研究

  •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PKM2表达对食管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

    刘清;谭依依;陈娇;彭天元;王薇;卢晓梅;

    目的 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中M2型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M2,PKM2)表达对食管癌细胞迁移、侵袭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 慢病毒转染PKM2敲低/过表达质粒至THP-1细胞并诱导分化为TAMs,随机分为PKM2敲低组(PKM2 KD组)、PKM2敲低对照组(PKM2 KD NC组)、PKM2过表达组(PKM2 OE组)和PKM2过表达对照组(PKM2 OE NC组)。qRT-PCR检测PKM2及巨噬细胞表型标志物的表达;进一步与食管癌KYSE150细胞共培养后,Transwell实验检测食管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变化。将共培养细胞混合接种裸鼠皮下构建裸鼠荷瘤模型,免疫组化检测PKM2和CD163的表达,ELISA检测葡萄糖和乳酸水平。结果 与PKM2 KD NC组相比,PKM2 KD组TAMs细胞内PKM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NOS2表达上调(P均<0.05),CD163轻微下调(P>0.05),CCL5表达下调(P<0.05);与PKM2 OE NC组相比,PKM2 OE组TAMs细胞内PKM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NOS2表达下调(P均<0.05),CD163轻微上调(P>0.05),CCL5表达上调(P<0.05)。共培养后,与PKM2 KD NC组相比,PKM2 KD组KYSE150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下降(P均<0.001);与PKM2 OE NC组相比,PKM2 OE组KYSE150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增强(P均<0.01)。细胞混合接种后,与CO-PKM2 KD NC组相比,CO-PKM2 KD组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和重量均减小(P>0.05),瘤体内PKM2和CD163表达下降(P均>0.05),血清葡萄糖和乳酸水平显著下降(P均<0.05);与CO-PKM2 OE NC组相比,CO-PKM2 OE组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积和重量均增大(P>0.05),瘤体内PKM2和CD163表达上调(P均>0.05),血清葡萄糖和乳酸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 PKM2表达变化影响TAMs细胞表型分化,而TAMs细胞中PKM2的表达可能通过无氧糖酵解作用,影响食管癌细胞的恶性表型。

    2024年02期 v.47 153-159+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9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PD-L1/PD-L2对食管鳞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及耐药研究

    梁艳;郑树涛;和硕;谭依依;彭天元;卢晓梅;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2(PD-L1/PD-L2)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在体外食管鳞癌KYSE150细胞系水平上,分别构建PD-L1杂合子敲除细胞系,慢病毒转染PD-L2过表达,将细胞分为WT组(PD-L1野生型)和PD-L1~(+/-)组(PD-L1杂合子敲除)、Ctrl组(对照)和OE-PD-L2组(PD-L2过表达),用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PD-L1杂合子敲除和慢病毒转染PD-L2过表达效果以用于后续实验。采用EdU、细胞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并计算抑制率来评估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与野生型WT组相比,PD-L1~(+/-)组细胞增殖(P<0.001)、迁移(P<0.01)和侵袭能力(P<0.05)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Ctrl组相比,OE-PD-L2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加(P<0.05),而侵袭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在顺铂药物梯度浓度干预下,与WT组相比较,PD-L1~(+/-)组细胞增殖活力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顺铂药物浓度为20μmol/L时,与Ctrl组相比,OE-PD-L2组细胞增殖活力无明显变化(P>0.05),而在40μmol/L药物浓度作用下,与Ctrl组相比,OE-PD-L2组细胞增殖活力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加入不同浓度的五氟尿嘧啶后发现,与WT组相比,PD-L1~(+/-)组细胞增殖活力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rl组相比,OE-PD-L2组细胞增殖活力显著下降(P<0.01)。比较WT组与PD-L1~(+/-)组特异性表达差异的蛋白,共获得25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其中差异倍数最为显著的上调蛋白为EGFR(Ser1070),下调蛋白为Smad4。结论 PD-L1能够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恶性表型;PD-L2可以促进食管鳞癌细胞(ESCC)的增殖和迁移;PD-L1/PD-L2可以影响肿瘤细胞对顺铂和五氟尿嘧啶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2024年02期 v.47 160-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4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miR-19a在食管鳞癌组织及细胞中的功能机制研究

    刘涛;古丽亚·买买提;谭依依;彭天元;王薇;卢晓梅;

    目的 探讨miR-19a在食管鳞癌组织及细胞中的功能机制。方法 收集30对新鲜食管鳞癌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根据病理分化程度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分别分为高-中分化组和中-低分化组,淋巴结转移组和未转移组,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miR-19a的表达。在细胞水平上,干扰和过表达miR-19a后,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细胞划痕、transwell试验检测miR-19a对食管鳞癌细胞系Eca109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miR-19a后对食管鳞癌细胞系Eca109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组织水平上,miR-19a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量(11.07±12.08),明显高于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1.36±1.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iR-19a在中-低分化组(6.92±3.61)和转移组(6.50±4.21)中的表达量也明显高于与其对应的高-中分化组(2.92±2.84)和未转移组(2.55±2.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细胞水平上,在食管鳞癌Eca109细胞中,转染miR-19a Mimics促进了食管鳞癌细胞系Eca109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转染miR-19a Mimics后促进食管鳞癌细胞进入S期,抑制细胞凋亡,而转染miR-19a Inhibitor抑制了食管鳞癌细胞系Eca109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将细胞阻滞在G2期,促进了细胞凋亡。结论 miR-19a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分化程度和转移相关,促进了食管鳞癌细胞恶性表型的改变,有可能作为食管鳞癌临床诊治及精准诊疗的候选分子靶点。

    2024年02期 v.47 16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miR-146b-5p调控CD82介导食管鳞状细胞癌恶性表型

    谭依依;黄丛改;郑振渊;彭天元;王薇;卢晓梅;

    目的 探究miR-146b-5p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恶性表型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2月在四川省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38名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NAT)样本,核酸原位杂交法检测miR-146b-5p在食管鳞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通过siRNA敲低miR-146b-5p的表达水平,细胞增殖实验、划痕实验检测敲低miR-146b-5p后细胞行为学表型变化;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miR-146b-5p的下游靶基因为CD82;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靶基因CD82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确定miR-146b-5p与CD82之间的调控关系。结果 核酸原位杂交法检测结果显示,与NAT组织病理评分比较,miR-146b-5p在ESCC组织中的病理评分较高(P<0.05);EdU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KD组EdU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KD组划痕愈合比例显著下降(P<0.05)。ENCORI数据库预测CD82是miR-146b-5p的下游靶基因;Western-blot实验结果显示,相比NC组,KD组CD82在蛋白水平显著性上调;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wt+mimic组荧光强度较mut+mimic组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 miR-146b-5p通过靶向调控CD82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的迁移,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2024年02期 v.47 175-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不同细胞亚定位的PKM2在肿瘤细胞中发挥作用的研究进展

    卢晓梅;

    PKM2(Pyruvate kinase M2)是M2型丙酮酸激酶的简称,参与无氧糖酵解代谢过程。作为一种代谢或非代谢(激酶)酶,PKM2因其在肿瘤细胞中的生物学作用(包括增殖、迁移、侵袭、代谢等)而受到广泛关注。PKM2在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外泌体甚至体内循环中,可以作为一种RNA结合蛋白(RBP)来自我支持其代谢功能。目前已有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PKM2在肿瘤细胞中的生物学作用,但有关PKM2在其作为RNA结合蛋白、保护高尔基体和重塑微环境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就PKM2在非代谢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做一综述。

    2024年02期 v.47 182-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基础医学研究

  • 基于CRISPR/Cas9技术PCSK9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构建及表型验证

    托罗娜依·米吉提;陈小翠;崔元峰;阿比旦·阿卜杜如苏力;陈邦党;马秀敏;

    目的 基于CRISPR/Cas9技术构建前枯草杆菌蛋白原转换酶9(Pre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9,PCSK9)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并对其表型进行初步验证。方法 利用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修复引入突变的方式,针对PCSK9基因靶序列设计单链向导RNA(sgRNA),将sgRNA和Cas9 mRNA显微注射到C57BL/6J小鼠受精卵,获得F0代敲除小鼠,通过繁育及基因型鉴定获得PCSK9基因敲除(PCSK9 KO)纯合子小鼠。采用PCR方法对PCSK9 KO小鼠进行基因鉴定,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PCSK9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心、脑、肾、脂肪组织中的PCSK9蛋白表达水平,q-PCR检测PCSK9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酶法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水平。结果 PCR产物凝胶电泳以及PCSK9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表明成功获得全身性PCSK9基因敲除小鼠,肝组织LDL-R(3.42±0.56)蛋白表达显著增高。与WT组相比,PCSK9小鼠血清TC(90.75±17.81 mg/dL vs 54.19±2.42 mg/dL)、TG(81.26±11.98 mg/dL vs 50.92±11.93 mg/dL)显著降低(P<0.001)。结论 基于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获得PCSK9基因敲除小鼠,敲除PCSK9基因通过上调肝脏LDL-R蛋白显著降低血脂水平。

    2024年02期 v.47 18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4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粪菌移植治疗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学机制研究

    刘扬;刘青;路明;

    目的 分析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对葡聚糖硫酸钠(DSS)所致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免疫学机制。方法 60只C57BL/6J小鼠,其中选取10只小鼠收集粪便(不参与后续实验),其余50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n=10)、模型组(n=20)、研究组(n=20)。空白组自分组首日起自由饮用灭菌蒸馏水,模型组和研究组自分组首日起自由饮用2%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诱导形成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小鼠模型建立成功后,模型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肠,研究组予以正常小鼠粪便混悬液生理盐水混合物灌肠,每3天灌肠1次,共2次。待第2次灌肠完成后的第2天处死所有小鼠,采集血清样本。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35(IL-35)、白介素-22(IL-22)、白介素-17(IL-17)与可溶性Fas等细胞因子水平;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光冈氏肠内细菌群分析法定量检测肠道菌群值及双歧杆菌与肠杆菌的数量比值(B/E值)。结果 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研究组小鼠TNF-α、IL-6、IL-17与IL-22水平上升,IL-35和可溶性Fas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研究组小鼠TNF-α、IL-6、IL-22与IL-17水平降低,IL-35和可溶性Fas水平升高(P<0.05)。结肠组织病理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显示不同程度的黏膜变薄,上皮结构缺失,腺体分布无规则性,固有层充血水肿,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毛细血管充血、淋巴管明显扩张,弥漫分布小溃疡;研究组小鼠结肠黏膜病变程度较模型组有所减轻,但部分仍可见淋巴管轻度扩张,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菌群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研究组小鼠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和梭菌的菌群值显著升高,B/E值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研究组小鼠酵母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菌群值明显增加,B/E值升高(P<0.05)。结论 粪菌移植可改善UC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性损伤及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减少促炎因子的表达,促进抑炎因子的生成,调节肠道免疫平衡,促进肠黏膜修复。

    2024年02期 v.47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6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不同剂量腺嘌呤建立脾肾阳虚型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刘晓;李悦;李静茹;陆蕾;谢娜;朱慧敏;舒占钧;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腺嘌呤灌胃对模型大鼠一般状态、生化指标及肾脏病理组织的影响,确定腺嘌呤灌胃制备脾肾阳虚型慢性肾衰竭(Chronic kidney disease, CRF)大鼠模型的最佳造模剂量。方法 将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模型组,模型组大鼠分为M1组、M2组和M3组,每组6只。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M1组以腺嘌呤150 mg·kg~(-1)·d~(-1)灌胃、M2组以腺嘌呤200 mg·kg~(-1)·d~(-1)灌胃,M3组以腺嘌呤300 mg·kg~(-1)·d~(-1)灌胃。连续干预3周,造模前及造模后每周检测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24 h尿蛋白定量(24-hour urinary protein quantification, 24 h-UTP)水平,3周后取肾脏病理组织采用苏木-伊红(HE)和马松(Masson)染色法对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进行模型评估。结果 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不振,活动度降低,弓背蜷缩,毛发稀疏无光泽,耳缘及脚趾苍白发凉,小便频数,大便稀溏等现象。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各模型组大鼠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P<0.05),造模第2周,与M1组大鼠体重比较,M2组、M3组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各模型组大鼠24 h尿量明显增多(P<0.05),Scr、BUN及24 h-UTP水平均升高(P<0.05),且M3组大鼠各指标升高最明显。各模型组大鼠Scr、BUN及24 h-UT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病理染色结果显示各模型组大鼠的肾脏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镜下见肾小球形态基本完整,部分肾小球结构破坏;部分近肾小管空泡变性严重,上皮萎缩,部分肾小管管腔扩张,管腔内见红染无结构的蛋白管型样物及较多红细胞;随着腺嘌呤灌注剂量增加,肾小球内可见大量黄绿色结晶沉淀物,存在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结论 腺嘌呤灌胃可成功建立脾肾阳虚型慢性肾衰竭动物模型,其中200 mg·kg~(-1)·d~(-1)灌胃组更接近临床脾肾阳虚型慢性肾衰竭发展进程,且死亡率较低,符合脾肾阳虚型慢性肾衰竭生理病理学特点。

    2024年02期 v.47 197-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48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临床医学研究

  • PD患者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和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运动并发症的关联性分析

    冯婷婷;夏欢;王子豪;张明洋;杨新玲;

    目的 研究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和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运动并发症的关联性。方法 以2022年1月-2023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PD住院患者21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是否发生症状波动和异动症分为有运动并发症组和无运动并发症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采用SYSMEX XN-3000全自动分析仪检测两组血常规并计算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SII),采用美国贝克曼尔特特种蛋白分析仪检测两组A-白蛋白及α1、α2、β、γ免疫球蛋白。结果 与无运动并发症组比较,有运动并发症组NLR、SII和γ-球蛋白升高,A-白蛋白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I、A-白蛋白、γ-球蛋白、H-Y分期是PD运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ROC工作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II、A-白蛋白、γ-球蛋白和H-Y分期对预测PD运动并发症的AUC值分别为0.752、0.643、0.704、0.746,95%CI分别为0.683~0.822、0.549~0.737、0.619~0.788、0.670~0.823。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858,95%CI为0.796~0.920。结论 高水平的SII及γ-球蛋白、H-Y分期和较低的A-白蛋白可增加PD发生运动并发症的风险。

    2024年02期 v.47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6个月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高冉冉;曹阳;郑嵘炅;张紫怡;杨丽;唐努尔;鲁晓擘;

    目的 分析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chronic acute liver failure, HBV-ACLF)患者6个月预后影响因素及预后模型的建立。方法 以2017年5月-2022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中心收治的131例HBV-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6个月,根据患者预后结果分为死亡组(n=60)和存活组(n=71)。收集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血气指标,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影响HBV-ACLF患者6个月预后的因素,并将筛选的因素使用R 4.3.0软件进行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校准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拟合度及预测效能评估,根据决策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适用性。结果 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血小板计数、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是影响HBV-ACLF患者6个月预后的重要因素,建立的预后模型区分度和校准能力较好。自发性腹膜炎在存活组和死亡组HBV-ACLF患者并发症中占比均最高。结论 通过白蛋白,血小板计数和凝血酶原时间建立的预测模型对HBV-ACLF患者6个月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2024年02期 v.47 209-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尿PSA与其他危险因素交互作用对老年前列腺增生的预警作用研究

    卢晓霞;庄茂军;李健;

    目的 分析尿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与其他危险因素交互作用对老年前列腺增生的预警作用研究。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在白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7例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84例正常老年人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标志物、尿PSA、血清PSA水平,分析老年前列腺增生的危险因素及尿PSA与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物(TAS)表达水平降低,尿PSA、血清PSA、丙二醛(MDA)表达水平升高(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前列腺增生的发生与年龄、高脂血症、生长因子、肉眼血尿病史、泌尿系感染无关(P>0.05);与肥胖、逼尿肌功能异常、高血压、雄激素水平升高、糖尿病、膀胱颈纤维化、高盐饮食、前列腺炎症有关(P<0.05)。以老年前列腺增生为因变量(未发生=0;发生=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体质指数≥28 kg/m~2)、逼尿肌功能异常、高血压、雄激素水平升高、糖尿病、膀胱颈纤维化、高盐饮食、前列腺炎症、尿PSA、血清PSA为影响老年前列腺增生的危险因素(P<0.05)。尿PSA与危险因素对老年患者前列腺增生存在乘积交互作用(P<0.05)。结论 尿PSA与其他危险因素交互作用对老年前列腺增生具有预警作用。

    2024年02期 v.47 216-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诺莫图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邓勇;李迪;祁恒旭;孙小鹏;

    目的 探究脑卒中静脉溶栓(IVT)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并构建诺莫图预测模型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在大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82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患者发生END的情况分为END组(n=52)和非END组(n=130)。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明确发生END的危险因素,将独立危险因素引入R软件构建风险列线图,采用Bootstrap法验证模型区分度,绘制Calibration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拟合度及预测效能评估。结果 END组患者既往脑梗死占比、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溶栓时间、责任血管重度狭窄占比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高于非END组,血红蛋白(Hb)、预后营养指数(PNI)水平则低于非END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入院时高NIHSS评分、高HbA1c、责任血管重度狭窄及高NLR和低PNI是脑卒中IVT后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脑卒中IVT后发生END的预测模型方程,采用Bootstrap法对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区分度良好,Calibration curve显示模型拟合度好,引入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诺莫图预测模型的AUC为0.928(95%CI:0.880~0.961,P<0.05),预测效能优于PNI、NLR单独预测(P<0.05)。结论 入院NIHSS评分、HbA1c、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及NLR和PNI是患者脑卒中IVT后发生END的影响因素,以此构建诺莫图预测模型区分度、拟合度良好,对发生END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4年02期 v.47 221-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后血清内皮素-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变化与功能结局的关系

    郑丽;陈鸿丽;刘丹;魏彦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患者静脉溶栓前后血清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 1,SDF-1)水平变化,分析ET-1、SDF-1与功能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大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3例ACI患者。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量表将其分为功能结局良好组及功能结局不良组。检测患者溶栓前后血清ET-1和SDF-1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CI功能结局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ET-1、SDF-1水平与ADL评分的相关性,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分析血清ET-1、SDF-1水平对ACI功能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ACI患者溶栓1周后血清ET-1水平降低,SDF-1水平升高(P<0.05);ACI患者功能结局不良发生率为39.81%;与功能结局良好组比较,功能结局不良组发病至溶栓时间、NIHSS评分、合并心房室颤占比、溶栓前、溶栓1周后血清ET-1水平升高,SDF-1水平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长、NIHSS评分高、溶栓1周后的血清ET-1高水平及SDF-1低水平是ACI功能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DL评分与溶栓1周后的血清ET-1水平呈正相关(r=0.563,P<0.05),与SDF-1呈负相关(r=-0.483,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溶栓1周后的血清ET-1、SDF-1二者联合预测ACI功能结局的AUC高于各项单独检测(P<0.05)。结论 ACI患者溶栓后血清ET-1水平降低,SDF-1水平升高,溶栓1周后血清ET-1、SDF-1水平与ADL评分均呈正相关,且对于预测ACI功能结局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024年02期 v.47 227-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子宫内膜癌患者内脏脂肪代谢活性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龚伟;于丽娟;孟凡盛;潘登;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癌患者内脏脂肪组织代谢活性(Visceral adipose tissue, VAT)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以海南省肿瘤医院医学影像部2017年6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1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行~(18)F-FDG PET/CT检查,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非转移组,在PET/CT图像上(L4和L5椎体水平之间)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内脏组织VAT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 SUVmax)、皮下脂肪组织(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SAT) SUVmax,脾脏SUVmax及骨髓(Bone marrow, BM)SUVmax。VAT代谢活性定义为V/S比值,即VAT SUVmax与SAT SUVmax的比值,分析VAT代谢活性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与淋巴结非转移组比较,淋巴结转移组的V/S比值、脾脏SUVmax、骨髓SUVmax明显升高,且与V/S值有显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S比值与淋巴结转移独立相关。结论 VAT代谢活性(V/S比)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独立相关,VAT可作为肥胖诱导的炎症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潜在标记物。

    2024年02期 v.47 23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RIP1、MLKL蛋白在未分化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姜燕;郭越;王芳;张学;牛彦斌;

    目的 探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1)、混合系激酶区域样蛋白(MLKL)在未分化甲状腺癌(AT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48例ATC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手术标本组织中RIP1、MLKL的表达,收集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并随访,统计分析RIP1、MLKL在ATC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模式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培养人未分化型甲状腺癌THJ-11T、THJ-16T、THJ-21T、ASH-3、BHT101细胞系、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系CAL-62、PDTC-1、正常人甲状腺细胞系Nthy-ori 3-1、HTORI-3,利用Western blot法及RT-PCR检测细胞系中RIP1、MLKL的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1)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正常人甲状腺细胞系及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系相比,未分化甲状腺癌细胞系中RIP1、MLKL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更高。(2)48例ATC患者中,14例起源于乳头状甲状腺癌(PTC),34例起源于滤泡状甲状腺癌(FTC)。肿瘤细胞表现出明显的多形性。形态学特征包括梭形细胞为主的肉瘤样及鳞状细胞样。(3)免疫组化染色显示,RIP1表达主要定位于ATC细胞膜。48例ATCs中有24例(50.0%)RIP1染色阳性。组织中含有混合岛状或低分化癌成分。MLKL阳性细胞核表达清晰,48例ATC患者中有29例(60.4%)患者MLKL染色阳性。(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RIP1和MLKL过度表达会缩短ATC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P<0.05),但对患者的总体生存率(OS)无明显影响(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RIP1高表达、MLKL高表达、N分期、M分期均是影响ATC患者DFS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 RIP1、MLKL高表达与ATC的发生及DFS密切相关,或可作为ATC潜在的治疗靶点及预后预测的生物学标记物。

    2024年02期 v.47 238-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胸腔镜辅助单孔与多孔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NSCLC的应用价值

    李焱;陈瑞;夏春秋;明志兵;黄海涛;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单孔与多孔肺段切除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代谢反应及心肺耐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22年10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早期NSCLC患者92例,根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孔组与单孔组,各46例。单孔组采取胸腔镜单孔肺段切除术,多孔组采取胸腔镜多孔肺段切除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术前及术后3 d代谢反应指标[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 RBP)、转铁蛋白(Transferrin, TRF)、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水平、心肺耐力[6 min步行距离(6 min walking distance, 6MWT)、疲劳指数、呼气峰流速(Peak expiratory velocity, PEF)、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1 s, FEV1)]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两组手术时长、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术中失血量、引流量少于多孔组,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长短于多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 d两组PA、TRF、RBP水平较术前下降,但单孔组PA、TRF、RBP水平高于多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3 d两组6MWT、PEF、FEV1较术前降低,疲劳指数较术前增高,但单孔组6MWT、PEF、FEV1高于多孔组,疲劳指数低于多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单孔组并发症发生率(4.35%)低于多孔组(1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胸腔镜单孔及多孔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NSCLC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但单孔术式可减少失血量,对代谢状态及心肺耐力影响较小,利于机体功能及早康复,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2024年02期 v.47 244-248+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及尿TIMP-2水平与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出口梗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张运伟;李殷南;沈伟;朱文尧;夏志忠;

    目的 研究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Intravesical prostatic protrusion, IPP)及尿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2,TIMP-2)与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BOO)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9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患者IPP及尿TIMP-2,对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测。根据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 IPSS)将患者分为3组,0~7评分为轻度组,共42例,8~19分为中度组,共25例,20~35分为重度组,共3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IPP、尿TIMP-2、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BOOI)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IPP、TIMP-2检测预测BOO的敏感性。结果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指标,随着患病程度加重,年龄、TPV、IPSS、IPP、尿TIMP-2水平均有增加趋势,尿动力学指标中Qmax下降,Pdet.Qmax、BOOI、PVR均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3组患者BOOI与年龄、BMI、TPV、PVR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BOOI与IPP、尿TIMP-2以及IPSS均呈正相关(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PP与尿TIMP-2单独预测BOO均具有较强敏感性,IPP联合尿TIMP-2检测敏感性更高(P均<0.05)。结论 IPP、尿TIMP-2与前列腺增生患者BOO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且IPP联合尿TIMP-2预测BOO具有较高敏感性。

    2024年02期 v.47 249-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Essen卒中风险评分联合OX-LDL、UCH-1对非房颤人群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陈小沛;刘慧;

    目的 探讨Essen卒中风险评分联合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血清泛素C末端水解酶L1(Ubiquitin carboxy-terminal hydrolase-L1,UCH-L1)对非房颤人群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将132例非房颤人群首发AIS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93例,预后不良组(mRS>2分)39例,在入院治疗前进行Essen卒中风险评分和血清OX-LDL、UCH-L1检测。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Essen卒中风险评分与OX-LDL、UCH-L1水平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Essen卒中风险评分、OX-LDL、UCH-L1水平及三者联合对非房颤人群首发AIS预后评估的效果。结果 预后不良组Essen卒中风险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Z=-5.365,P<0.001),血清中OX-LDL、UCH-L1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Z=-6.152,P<0.001;Z=-7.020,P<0.001)。血清中OX-LDL、UCH-L1水平与Essen评分呈正相关(r=0.629,P<0.001;r=0.598,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ssen卒中风险评分、OX-LDL、UCH-L1是脑卒中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Essen卒中风险评分联合OX-LDL、UCH-L1对非房颤人群首发AIS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6,灵敏度为88.54%,特异度为92.93%。结论 Essen卒中风险评分联合OX-LDL、UCH-L1对非房颤人群首发AIS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作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OX-LDL、UCH-L1水平越高,提示预后不良的风险越大。

    2024年02期 v.47 254-258+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舒更葡糖钠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肌松恢复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李箫;张子洲;王伟;

    目的 探讨舒更葡糖钠注射液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患者肌松恢复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在江苏大学附属镇江三院、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于全麻下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A、B两组,每组各43例。两组麻醉诱导和术中全麻维持方案相同,使用肌松监测仪(TOF)监测肌松。手术结束后,TOF计数≥2时,A组静脉推注新斯的明(2 mg/kg)、阿托品(0.5 mg/kg)逆转肌松药,B组静脉推注舒更葡糖钠(2 mg/kg)。记录推注肌松拮抗药后5、15、30 min时肌松残余率。观察注射罗库溴铵后5 min(T_0)、推注肌松拮抗药后5 min(T_1)、15 min(T_2)、30 min(T_3)时血浆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同时记录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及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等情况。结果 A组给予肌松拮抗药5、15 min后肌松残余率明显高于B组(100.00%vs 13.95%,65.12%vs 0.00%)(χ~2=64.939、41.517,P<0.01)。两组患者在相同时间点TT、APTT、PT、FIB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气管导管拔管时间[(3.8±1.1) min]短于A组[(13.9±4.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22,P<0.001);B组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A组(0.00%vs 11.63%)(χ~2=5.309,P=0.021)。结论 舒更葡糖钠注射液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可快速拮抗罗库溴铵的肌松作用,降低肌松残余发生率,缩短气管导管拔管时间,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2024年02期 v.47 259-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药学研究

  • 大蒜辣素软膏的体外透皮吸收特性研究

    刘红;宋百灵;马雪红;李新霞;

    目的 研究大蒜辣素软膏在离体大鼠皮肤的吸收特性。方法 通过Franz扩散池,建立离体大鼠完整背部皮肤及去角质层皮肤的透皮模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串联法(UPLC-MS-MS)测定大蒜辣素软膏透皮吸收液中大蒜辣素的含量,测定大蒜辣素软膏的体外透皮吸收特性,并评价该大蒜辣素累积透过量及渗透速率。结果 大蒜辣素5 h内体外经皮渗透量Q与时间t线性关系较好,均符合Higuchi动力学过程,回归相关系数(r)均达到0.99以上。完整皮肤的透皮速率J为12.306μg·cm~(-2)·h~(-1),去角质层皮肤的J为58.353μg·cm~(-2)·h~(-1),去角质层皮肤的J高于完整皮肤。结论 大蒜辣素软膏有效成分可经皮渗透,主要以原型形式吸收,角质层厚度是影响大蒜辣素软膏透过皮肤的重要因素。

    2024年02期 v.47 264-26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3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去氢骆驼蓬碱对细粒棘球蚴中EgTP53蛋白生物信息学表达的影响

    林玉霞;巩月红;朱莉娜;赵美玲;潘美驰;赵一聪;王建华;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表达分析去氢骆驼蓬碱对细粒棘球蚴中EgTP53蛋白(Echinococcus granulosus of Tumor protein p53, EgTP53)的影响。方法 将EgTP53蛋白与去氢骆驼蓬碱进行分子对接,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下载EgTP53的氨基酸序列,使用ProtParam蛋白分析工具进行EgTP53蛋白理化性质的预测,通过生信工具ProtScale进行疏水性的预测。使用SignalP5.0在线软件对信号肽进行预测,使用生物学在线软件工具TMHMM分析跨膜区域。借助NetPhos3.1在线软件预测磷酸化位点,利用SOMPA在线软件进行二级结构的预测。使用SWISS-MODEL在线软件对EgTP53的三级结构进行预测,采用IEDB在线软件进行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使用MEGA6.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去氢骆驼蓬碱作用后EgTP53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分子对接结果显示,EgTP53与去氢骆驼蓬碱的对接能量为-4.44 kcal/mol,有良好的对接位点。生物信息学分析EgTP53氨基酸数量1 108个,分子量121 799.11,等电点9.29,属于亲水性蛋白,有一个信号肽,无跨膜区,有多个磷酸化位点,28个B细胞抗原表位。其中存在TUDOR蛋白结构域,存在2个BRCT保守蛋白结构域。EgTP53与亚洲带绦虫病、带状泡尾绦虫同属一个分支,与长膜带绦虫、矮小齿壳绦虫、微口膜壳绦虫同属绦虫纲,进化关系较近,与智人、家鼠、果蝇进化关系较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去氢骆驼蓬碱干预组的EgTP53蛋白的mRNA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上调。结论 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EgTP53蛋白具有保守的功能结构域,对接点位稳定性良好,抗原表位多。

    2024年02期 v.47 268-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中医中药

  • 基于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对葡萄醋的质量评价

    戴丽莉;李晓娟;赵翡翠;

    目的 建立葡萄醋中有机酸成分的高效液相(High performance liquid phase, 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对葡萄醋质量进行评价及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HPLC法,以甲醇(A)∶0.5%磷酸水溶液(D)=1∶99洗脱,建立葡萄醋指纹图谱,同时测定琥珀酸的含量;采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等化学模式识别对差异性特征成分进行筛选。结果 15批葡萄醋样品的指纹图谱共有峰有11个,通过与混合对照品色谱峰进行比对,指认出6个共有峰,分别是酒石酸(1号峰),苹果酸(2号峰),琥珀酸(3号峰),富马酸(4号峰),绿原酸(9号峰),乙酸(11号峰);CA结果表明15批葡萄醋样品中各个化合物之间含量差异较大,即使是同一生产企业生产的不同批次葡萄醋其含量差异也较大;PCA结果显示葡萄醋共有峰含量差异的主要成分并非单一成分,而是前4种主成分共同的影响;PLS-DA结果表明筛选出的7、3、9、4号峰可作为鉴别和区分葡萄醋质量差异的标志物,其中包括共有峰3号峰(琥珀酸)、4号峰(富马酸)。结论 采用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可快速、有效地筛选出葡萄醋的差异性特征成分,为葡萄醋质量评价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4年02期 v.47 275-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中医药防治高尿酸血症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刘梦文;沈静;吐尔逊阿依·达吾提;肖辉;

    目的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中医药防治高尿酸血症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中医药防治高尿酸血症领域的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 中、英文数据库分别纳入1 756篇和139篇文献。中医药防治高尿酸血症领域的文献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发文量居于首位的机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发文量最多的研究团队是高建东团队。除检索主题词外,中文文献热点关键词包括痛风、尿酸代谢、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关节炎、研究进展、肾功能、别嘌呤醇等,英文文献热点关键词包括痛风、黄嘌呤氧化酶、提取、别嘌呤醇、疾病、表达、炎症、氧化应激等。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利用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等技术阐释名医经验和核心处方的作用机制以及从肠道菌群角度揭示中医药对高尿酸血症的调控机制。结论 中医药在防治高尿酸血症的研究领域中表现出较高的活跃度,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中医药经典方剂和提取物对痛风、尿酸代谢等的防治和作用机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涉及作用机制以尿酸代谢靶蛋白、炎症和氧化应激为主,利用网络药理学进行机制预测和揭示肠道菌群的中介调节作用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2024年02期 v.47 282-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健康体检人群心脏代谢指数与脑血管功能积分值的相关性分析

    朱菲丽;刘冬霞;王育珊;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人群心脏代谢指数(CMI)与脑血管功能积分值(CVHI)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3年1-7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1 636例体检人员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资料,完成相关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CVHI积分值的最佳截断点(75分)分为CVHI正常组和CVHI异常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CVHI积分值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CMI对CVHI积分值的预测价值。结果 在1 636例体检人员中,使用脑血管功能检测仪筛检出脑卒中风险高危人群419例(25.6%)。CVHI正常组与异常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运动缺乏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VHI异常组的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腰高比、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尿酸、肌酐、尿素、心脏代谢指数均高于CVHI正常组(P<0.05)。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收缩压、尿酸、CMI是CVHI积分值的影响因素(P<0.05)。CMI预测CVHI积分值<75人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02。CVHI积分值随着CMI水平的增高而降低(P<0.05),CMI≥0.491 8的CVHI积分值异常率(31.0%)明显高于CMI<0.491 8的CVHI积分值异常率(18.7%)(P<0.05)。CVHI积分值与CMI呈负相关(r=-0.143,P<0.05)。结论 随着CMI的增加,CVHI积分值逐渐降低,筛选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风险逐步增加,这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4年02期 v.47 290-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护理园地

  • 182名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照顾者照顾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婉君;刘彭;王洁;安佳叶;盛超;林素兰;

    目的 调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 PNS)患儿照顾者照顾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新疆乌鲁木齐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182名PNS患儿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量表、照顾者负担量表、中文版疾病不确定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PNS患儿照顾者照顾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PNS患儿照顾者照顾能力总分为(8.91±3.58)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照顾能力在患儿是否为独生子女、病程、住院次数、照顾者文化程度、职业、职业状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照顾者文化程度、职业、社会支持、照顾负担、疾病不确定感为PNS患儿照顾者照顾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PNS患儿照顾者照顾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医护人员应该关注照顾者照顾负担,帮助其获取有效支持,减轻疾病不确定感,以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

    2024年02期 v.47 296-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疆醫科大學学报2024年专题征稿

    <正>《新疆医科大学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2年至今,本刊连续11年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8年《新疆医科大学学报》荣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2019年荣获第2届中国高校民族类特色科技期刊奖,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22年8月荣获西部科技期刊联盟第二届“西牛奖”(优秀中文科技期刊)。常设专题研究、

    2024年02期 v.47 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