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专题研究

  • 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主要致龋细菌生物膜作用的实验研究

    吴龙;阿尔曼·阿卜力孜;玛依奴尔·阿塔吾拉;赵今;

    目的 探讨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主要致龋细菌在生物膜状态下产酸、产糖等致龋毒力因子及生物膜活性的影响。方法 制备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和黏性放线菌3种单菌种菌悬液,分为阴性对照组[不添加新疆桑白皮提取物或氯己定(CHX)];阳性对照组(添加0.05%CHX);实验组(添加不同浓度新疆桑白皮提取物),测定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3种致龋细菌生物膜状态下产酸能力的影响,通过测定24 h内不同时间节点pH值制作pH曲线。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水溶性及水不溶性胞外多糖合成水平的影响。分别采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活性试验和钙离子(Ca~(2+))泄漏实验,测定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3种致龋菌生物膜上清液中LDH含量和Ca~(2+)浓度的影响;采用活死菌染色实验,测定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3种致龋菌生物膜活性的影响。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除1/4MBIC_(50)实验组)和CHX组生物膜ΔpH值均减小,3种致龋细菌单菌种生物膜产IEPS、SEPS能力降低,上清液中LDH含量和Ca~(2+)浓度升高,生物膜细菌总量下降,死细菌数量增大,活/死细菌比值百分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HX组比较,实验组3种致龋细菌生物膜ΔpH值均增大,生物膜产IEPS、SEPS能力升高,上清液中LDH含量和Ca~(2+)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疆桑白皮对3种致龋细菌生物膜状态下产酸、产糖能力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够影响破坏3种致龋细菌生物膜的活性。

    2024年04期 v.47 447-454+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8K]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疆桑白皮提取物防龋作用的实验研究

    玛依奴尔·阿塔吾拉;吴龙;阿尔曼·阿卜力孜;赵今;

    目的 探究新疆桑白皮提取物防龋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建立大鼠龋齿动物模型,将42只SPF-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新疆桑白皮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1.00、0.50、0.25 g/L的新疆桑白皮提取物)、阳性对照组(0.12%的氯己定,CHX组)、阴性对照组(无菌蒸馏水干预的龋病模型组,CA组)、空白对照组(不干预,Control组),各组连续干预大鼠口腔3周。药物有效性评价:采集大鼠唾液并进行变异链球菌的计数,测定变异链球菌水平;采集大鼠颌骨组织,左侧上下颌骨经0.4%紫脲酸铵染色18 h后,体式显微镜下对鼠磨牙的窝沟及光滑面龋进行Keyes评分,评估龋齿的发展程度;将右侧上下颌骨制成牙磨片,经0.1 mmol/L罗丹明B染色24 h后,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鼠磨牙牙磨片的脱矿程度,评估龋齿状况。药物安全性评价:记录实验期间各组大鼠的体重增幅,观察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计算脏器系数(脏器重量/大鼠体重×100%),评估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大鼠主要脏器的影响;取大鼠同一部位颊黏膜,并对大鼠主要脏器、颊黏膜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结构的改变,评估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对口腔黏膜的刺激性以及脏器细胞的毒性。结果 鼠龄50 d,与CA组比较,新疆桑白皮提取物高、中剂量组S.mutans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A组比较,新疆桑白皮提取物高、中剂量组磨牙光滑面及窝沟处各级龋损Keys评分均降低,新疆桑白皮提取物低剂量组磨牙光滑面、E级、Ds级、Dm级评分均降低,桑白皮高剂量组和CHX组渗透入釉质或牙本质的荧光量降低,新疆桑白皮提取物中剂量及CHX组心脏脏器系数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过程中,各组大鼠健康状况良好,无死亡个体,大鼠体重的生长趋势相似。各组大鼠主要脏器及颊黏膜HE染色切片均匀,组织学结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新疆桑白皮提取物可有效阻止大鼠龋病的发生和进展,对大鼠体重和主要脏器的功能无明显影响,对口腔黏膜无刺激性。

    2024年04期 v.47 45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究桑寄生对牙周炎的防治作用

    冯凯;张文杰;吴泽钰;姬晓炜;赵今;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桑寄生治疗牙周炎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和体内实验验证,探究桑寄生乙醇提取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生长作用的影响以及对实验性大鼠牙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 TCMSP)中检索桑寄生有效作用成分,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作用靶点,经GeneCards、DisGeNET和OMIM数据库检索得到牙周炎相关靶点,通过Venny分析获得共同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并筛选关键基因,经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 3.10.0软件构建桑寄生“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经分子对接验证药物成分与靶点的结合情况。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桑寄生乙醇提取物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将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溶剂组、模型组、盐酸米诺环素组、桑寄生高、中、低剂量组。丝线结扎左上第一磨牙并接种P.g构建实验性大鼠牙周炎模型,每天对各组大鼠进行相应药物干预并记录体重、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 SBI)。14 d后拍摄X线片确定建模成功,处死各组大鼠获取血清、颌骨及牙龈组织标本。RT-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 MMP-9)、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 RUNX2)、骨钙素(Osteocalcin, OCN)、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 OPG)、核因子κB受体激活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 RANKL) m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IL-6、TNF-α、MMP-9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炎症浸润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RUNX2、OC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筛选得到4个桑寄生有效成分,545个药物靶点,4 151个牙周炎治疗靶点,Venny分析得到186个桑寄生治疗牙周炎的潜在靶点。PPI网络分析得到IL-6、TNF-α、MMP9等10个核心靶点。富集分析得到的主要通路为PI3K-Ak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桑寄生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桑寄生乙醇提取物对P.g的MIC为0.5 g/L,MBC为2 g/L。桑寄生乙醇提取物对实验性大鼠牙周炎的PD、SBI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可降低血清中IL-6、TNF-α、MMP-9表达,缓解牙周组织炎症情况。可促进牙周组织中RUNX2、 OCN、 OPG的表达,抑制RANKL的表达,调节骨稳态,缓解牙周骨组织流失。结论 桑寄生乙醇提取物对P.g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可减轻炎症反应、调节骨稳态,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治疗牙周炎。

    2024年04期 v.47 461-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1K]
    [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糖环境下药桑提取物脱氧野尻霉素对MC3T3-E1细胞的影响

    张文杰;冯凯;陈意磊;吴泽钰;努尔比亚木·麦麦提依明;赵今;

    目的 研究药桑提取物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 DNJ)在高糖环境下对MC3T3-E1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的作用。方法 取P4代MC3T3-E1细胞,在50 mmol/L的高糖环境下通过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Cell dountingkit-8,CCK-8)检测不同浓度的DNJ(10 mmol/L、1 mmol/L、100μmol/L、10μmol/L、1μmol/L、100 nmol/L、10 nmol/L、1 nmol/L)干预对MC3T3-E1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出后续实验研究的DNJ浓度。取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MC3T3-E1细胞,按不同干预方式分为:空白组(完全培养基)、高糖组(50 mmol/L糖浓度的完全培养基)、实验组[50 mmol/L糖浓度的完全培养基+不同浓度DNJ(100、10、1μmol/L)溶液]。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的凋亡和活性氧,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液中AGEs和IL-1β、IL-6、TNF-α的含量,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活性检测MC3T3-E1细胞的早期成骨能力的影响,通过茜素红染色和定量检测MC3T3-E1细胞的晚期成骨能力,采用RT-PCR检测IL-1β、IL-6、TNF-α、Bax、Bcl-2、IGF-1、ALP、OCN、OSX、Col-1和Runx2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 高糖环境下,100、10、1μmol/L的DNJ可以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与高糖组相比,实验组凋亡率、活性氧含量、细胞上清液中AGEs、IL-1β、IL-6和TNF-α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表明,与高糖组相比,实验组Bax、IL-1β、IL-6和TNF-α的mRNA表达降低,Bcl-2、IGF-1、ALP、OCN、OSX、Col-1和Runx2的mRNA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糖环境下,一定浓度范围内DNJ能够抑制MC3T3-E1细胞的凋亡和炎症因子的产生,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

    2024年04期 v.47 471-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6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模拟炎症微环境下紫草素对人牙周膜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陈意磊;于倩;张文杰;赵今;

    目的 探究紫草素在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诱导的炎症微环境下对人牙周膜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从健康人牙周膜组织中分离培养人牙周膜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105、CD34、CD45。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紫草素对正常及模拟炎症微环境下人牙周膜干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首先筛选出紫草素促进增殖人牙周膜干细胞作用的适宜浓度范围,再取牙周膜干细胞进行后续实验分组:空白组(单纯培养基)、紫草素组(实验药物浓度紫草素)、LPS组(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P.g-LPS,10μg/mL)、紫草素+LPS组(实验药物浓度紫草素+P.g-LPS)。3 d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6、IL-18水平;7 d时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测试、21 d时进行茜素红染色检测成骨的分化能力;168 h时进行RT-PCR检测骨钙素、RUNT相关转录因子2、碱性磷酸酶等成骨基因的表达。结果 分离培养的人牙周膜干细胞主要呈束状长梭形,流式鉴定结果表面标志物CD29(99.91%)、CD105(92.34%)、CD34(0.76%)、CD45(0.32%),证实分离细胞符合干细胞特性。CCK-8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状态下,与空白组相比,紫草素0.062 5、0.125、0.25、0.5μmol/L组人牙周膜干细胞相对细胞活力升高(P<0.05);模拟炎症环境下,紫草素0.5μmol/L组人牙周膜干细胞活性最好(P<0.05)。同时与LPS组相比,0.5μmol/L浓度的紫草素可促进炎症状态下细胞迁移,降低炎症状态下IL-6、IL-18的水平(P<0.05),对炎症状态下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作用明显,可以增强炎症状态下骨钙素、RUNT相关转录因子2、碱性磷酸酶等成骨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 模拟炎症微环境下,适当浓度的紫草素可降低炎症环境下IL-6、IL-18水平,同时具有一定促进人牙周膜干细胞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的作用,可作为慢性牙周炎防治的潜在备选药物。

    2024年04期 v.47 480-487+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3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天然药物活性成分防治口腔感染性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赵今;陈琰;刘媛;

    口腔为多种微生物群共生的多菌系环境,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口腔微生物群的稳态对维持口腔健康至关重要,口腔微生物群失衡可诱发龋病、牙周炎、牙髓根尖周病和口腔黏膜病等多种口腔感染性疾病。研究发现天然药物在抑菌、抗炎、免疫调节、抑制骨破坏和促进骨再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防治口腔感染性疾病方面也显示出良好疗效,本文对天然药物及其活性成分防治口腔感染性疾病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寻找天然药物活性成分防治口腔感染性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2024年04期 v.47 48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30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基础医学研究

  • SOX7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缺氧条件下对HUVECs增殖与迁移功能的影响

    吴逸卓;黄俊鑫;丁晓维;于昱;

    目的 构建过表达SRY-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7(SOX7)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建立SOX7基因过表达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并在常氧和缺氧条件下探究过表达SOX7对HUVECs迁移和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扩增SOX7基因,通过同源重组法构建以pHAGE-CMV-MCS-IRES-ZsGreen为载体的SOX7-pHAGE重组质粒。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目的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将SOX7-pHAGE重组质粒和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获得含有SOX7-pHAGE慢病毒悬液,经浓缩后感染HUVECs,构建SOX7稳定感染细胞株。应用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SOX7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常氧及缺氧条件下,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CCK-8法检测过表达SOX7对HUVECs迁移和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SOX7-pHAGE重组质粒经测序后,序列比对正确。qPCR和Western blot法成功检测出SOX7-pHAGE重组质粒转染的293T细胞在mRNA水平过表达约111.4倍(P=0.002 8),在蛋白质水平上出现过表达条带;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成功检测到SOX7-pHAGE慢病毒感染的HUVECs在mRNA水平上显著升高约68.2倍(P=0.003 0),在蛋白水平上显著升高约1.7倍(P=0.004 3),SOX7-pHAGE重组质粒及SOX7稳定感染细胞株构建成功。在常氧条件下,SOX7稳定感染细胞株的迁移能力没有发生改变(P>0.999 9),而在缺氧条件下其迁移能力增强约1.2倍(P=0.004 4)。在常氧条件下,SOX7稳定感染细胞株的增殖能力增强约1.3倍(P=0.008 7),在缺氧条件下其增殖能力也显著增强约1.4倍(P=0.022 8)。结论 SOX7稳定感染细胞株可促进HUVECs的增殖能力。在缺氧条件下,SOX7稳定感染细胞株可回补HUVECs被抑制的迁移和增殖能力。

    2024年04期 v.47 494-499+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利拉鲁肽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保护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分子机制研究

    崔拥国;杨成亮;李晓强;李奕廷;黄昊;刘佳;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选取15只作为假手术组(仅接受T9~T10椎板切除术),其余45只大鼠采用改进Allens技术建立急性脊髓损伤模型。脊髓损伤模型建立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利拉鲁肽组和利拉鲁肽+XAV939组,各15只。在脊髓损伤后的14 d内,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每天皮下注射50 mg/kg生理盐水,利拉鲁肽组大鼠每天皮下注射50μg/kg利拉鲁肽,利拉鲁肽+XAV939组大鼠每天皮下注射50μg/kg利拉鲁肽和0.4 mg/kg XAV939(一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于术前、干预第7天、第14天时,采用BBB评分法对大鼠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第14天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分析β-连环蛋白(β-catenin)、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蛋白表达水平。第14天采用HE和尼氏染色观察大鼠脊髓组织神经细胞变化。结果 术前各组间BBB评分无差异。干预第7天、第14天时,模型组、利拉鲁肽组及利拉鲁肽+XAV939组的BBB评分相较于术前显著降低,并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利拉鲁肽组的BBB评分显著高于模型组、利拉鲁肽+XAV939组(P<0.05),而模型组与利拉鲁肽+XAV939组的BB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利拉鲁肽组和利拉鲁肽+XAV939组大鼠脊髓前角尼氏染色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和利拉鲁肽+XAV939组相比,利拉鲁肽组尼氏染色阳性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而模型组与利拉鲁肽+XAV939组尼氏染色阳性细胞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假手术组,模型组β-catenin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利拉鲁肽组β-catenin显著升高(P<0.05);与利拉鲁肽组相比,利拉鲁肽+XAV939组β-catenin显著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caspase-3、IL-6和TNF-α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利拉鲁肽降低了caspase-3、IL-6和TNF-α的表达(P<0.05);与利拉鲁肽组相比,利拉鲁肽+XAV939组caspase-3、IL-6和TNF-α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Western blot分析结果相似。结论 利拉鲁肽可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发挥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2024年04期 v.47 500-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超声波焊接技术应用PDLLA接骨系统固定兔下颌骨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阿依达娜·乌拉尔别克;阿曼妮萨罕·加帕尔;凌彬;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对兔下颌骨进行固定后的应力及位移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雄性,2~4月龄,体重3.0~3.5 kg,制取兔下颌骨并造骨折模型。基于兔下颌骨标本Micro CT数据,使用软件进行处理后构建兔下颌骨骨折有限元模型。按照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超声波焊接技术组(超声组)和传统内固定技术组(拧入组),利用模拟弯曲实验以及咬合实验分析两种固定方式下可吸收板、可吸收固定钉以及下颌骨位移及应力情况。结果 弯曲实验中,超声组固定性能在位移方面较拧入组好,但在咬合实验中,超声组下颌骨所产生的位移较大,且集中于前牙区,使其稳定性降低,使用超声波焊接技术将颌骨进行固定后,进行咀嚼运动时固定钉易发生松动。结论 超声波焊接技术固定性能及初期稳定性与传统内固定技术相似,但还需进行力学实验进一步明确其固定性能,使其更适合应用于口腔颌面部骨折。

    2024年04期 v.47 506-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6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MCP-1基因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发生的作用研究

    郭峻氚;王静静;郭仁楠;肖东;刘艳;

    目的 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因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0例脓毒症AKI患者作为AKI组,纳入同期5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全部受试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ELISA法测定AKI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中MCP-1的表达情况;通过原代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利用CK14和CK18抗体进行细胞免疫荧光鉴定,过表达和干扰MCP-1基因,利用CCK8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和RT-qPCR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情况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炎性因子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KI组患者外周血中和尿液中的MCP-1表达量显著升高(P均<0.05);通过细胞免疫荧光鉴定,选择上皮细胞标志物CK14和CK18,原代培养24 h, 90%以上的细胞表达细胞标志物CK18,约84%的细胞表达CK14;与NC组相比,siRNA组在24、48 h细胞数量增加(P均<0.05);与MCP-1组相比,siRNA组在24、48、72 h的细胞数量增加(P均<0.05);NC组的IL-1β、IL-6、INF-γ因子的表达水平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MCP-1组的IL-1β、IL-6、IL-10、INF-γ和TNF-α因子的表达水平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siRNA组的IL-1β、IL-6、INF-γ因子表达水平随时间推移无明显升高趋势。结论 MCP-1基因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该基因可能通过调节IL-1β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来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从而参与脓毒症患者的AKI过程。

    2024年04期 v.47 512-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宫颈癌源外泌体miR-191-5p通过靶向TJP1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层通透性促癌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娄邵升;欧阳云珊;曹玲玲;林晨;

    目的 探讨宫颈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miR-191-5p对血管内皮细胞层的通透性影响,为肿瘤血管相关的基因靶点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提取并鉴定宫颈癌细胞(SiHa/HeLa)培养上清来源的外泌体。将宫颈癌细胞源外泌体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共培养,检测外泌体的摄取。跨内皮电阻(TEER)测定HUVEC单层细胞形成时间。内皮细胞层通透性测定HUVEC细胞层通透性。qRT-PCR检测宫颈癌细胞、外泌体及与外泌体共培养48 h的HUVEC中miR-191-5p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191-5p与TJP1的靶向关系。qRT-PCR、Western blot检测miR-191-5p、TJP1表达。内皮细胞层穿透实验检测miR-191-5p对HUVEC细胞层通透性的影响以及能否促进宫颈癌转移。恢复实验、qRT-PCR、Western blot检测TJP1的表达。结果 提取的微小囊泡确是宫颈癌源外泌体。宫颈癌源外泌体可被HUVEC细胞摄取。TEER随时间增加而增大,在培养3 d时细胞形成单层,TEER达到最大值;外泌体共培养的HUVEC细胞层通透性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miR-191-5p在宫颈癌源外泌体中富集,并被转运至HUVEC细胞中,miR-191-5p与TJP1存在靶向关系。与PBS组比较,miR-191-5p mimics组的miR-191-5p相对表达水平升高,TJP1的相对表达水平下降,而miR-191-5p inhibitor组的miR-191-5p相对表达水平下降,TJP1的相对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PBS组比较,miR-191-5p mimics组通透性增加,而miR-191-5p inhibitor组通透性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在SiHa细胞中,与PBS组比较,miR-191-5p mimics组穿透的平均细胞数增加,miR-191-5p inhibitor组穿透的平均细胞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eLa细胞中,与PBS组比较,miR-191-5p mimics组穿透的平均细胞数增加,miR-191-5p inhibitor组穿透的平均细胞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实验结果显示,与PBS组比较,miR-191-5p mimics组TJP1的相对表达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iR-191-5p mimics组比较,pCMV-T+mimics组中TJP1的表达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宫颈癌源外泌体miR-191-5p通过靶向调控TJP1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层通透性增加,进而促进宫颈癌细胞转移。

    2024年04期 v.47 518-525+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ODC1基因对前列腺癌细胞PC-3 LncRNA表达影响的初步观察与分析

    宋尖卓;马健;陈鹏;

    目的 探讨鸟氨酸脱羧酶1(ODC1)基因对前列腺癌细胞PC-3 LncRNA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及调控机制提供一些实验基础和线索。方法 以前列腺癌细胞PC-3作为研究对象,敲低ODC1基因,经q-PCR检测及WB检测验证后采用Illumina Novaseq 6000,PE150模式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应用编码潜能分析方法(CPC分析、CNCI分析、CPAT分析、LGC分析)进行预测筛选,对筛选出的lncRNAs行差异分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以及GO和KEGG富集分析。再选择文献报道中与前列腺癌关系密切的几个功能lncRNAs,采用q-PCR进行验证。结果 (1)在ODC1敲低PC-3细胞中筛选到341个lncRNA,差异表达的lncRNA中上调154个,下调128个。符合条件的差异lncRNA与差异表达基因共表达的顺式调控靶标有38个。(2)差异表达lncRNAs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lncRNA靶标基因参与体内多种生物学通路,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等,还与肿瘤血管生成、细胞群增殖、正调控细胞分裂等密切相关。(3)q-PCR法验证结果:LINC00973、TERC表达显著下调、LINC00638表达显著上调,与GO和KEGG富集分析得到的lncRNA差异表达情况一致。结论 敲低ODC1基因可导致PC-3细胞lncRNAs差异表达,ODC1基因有可能通过lncRNAs影响细胞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ODC1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些新的实验基础。

    2024年04期 v.47 526-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临床医学研究

  • 多参数MRI与实时组织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李晓阳;张芹;曹真真;刘波;

    目的 探讨多参数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与实时组织超声弹性成像(Real time tissue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RTE)在乳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5月泰安市立医院收治的338例乳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乳腺恶性肿瘤169例作为恶性组,乳腺良性肿瘤169例作为良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参数MRI与RTE检查,统计恶性组与良性组、恶性组不同病理特征患者多参数MRI、RTE检查参数,比较多参数MRI检查、RTE检查联合多参数MRI与RTE(联合检查)对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以及与乳腺癌病理特征的关联性。结果 恶性组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 MD)、扩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 D)低于良性组,平均扩散峰度值(Average diffusion kurtosis value, MK)、灌注分数(Perfusion fraction, f)、容积转运参数(Volume transfer parameters, 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 K_(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 of blood vessels, V_e)、RTE评分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敏感度、准确度(97.04%、95.56%)高于多参数MRI(84.02%、89.35%)与RTE(82.25%、88.76%)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特异度(94.08%)与多参数MRI检查(94.67%)、RTE检查(95.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Ⅲ~Ⅳ期乳腺癌患者MD、D低于无淋巴结转移、Ⅰ~Ⅱ期患者,MK、f、K~(trans)、K_(ep)、V_e、RTE评分高于无淋巴结转移、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D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疾病分期呈负相关,MK、f、K~(trans)、K_(ep)、V_e、RTE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疾病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 多参数MRI与RTE单一检查均可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但二者联合检查可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性,同时评估疾病病理特征,为疾病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2024年04期 v.47 53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TNI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mRNA表达水平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许潇;徐华娟;李洺;严姝瑛;高凤英;陈慧琳;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蛋白3相互作用蛋白1(TNFAIP3-interacting protein 1,TNI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mRNA表达水平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上海建工医院重症医学科就诊的13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于院内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32例)和未感染组(98例)。对TNIP1基因的两个SNP位点rs6889239(T>C)、rs17728338(A>G)进行基因分型,并检测外周血TNIP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TNIP1基因rs6889239位点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之间的基因型分布以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rs17728338位点AA、AG、GG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感染组等位基因G的频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相较于未感染组,感染组患者的外周血TNIP1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TNIP1基因表达水平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9%和95.9%。感染组和非感染组TNIP1基因rs6889239位点不同基因型患者的外周血TNIP1基因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s17728338位点不同基因型患者的外周血TNIP1基因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IP1基因rs17728338表达水平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有关。

    2024年04期 v.47 538-541+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腰椎间盘突出伴坐骨神经痛患者血清HIF-1α、VEGFA水平与痛阈值关系及交互作用

    张雪峰;李伟;王士源;袁光海;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伴坐骨神经痛(LDHS)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水平与痛阈值的关系及交互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126例LDHS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126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HIF-1α、VEGFA水平、痛阈值,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HIF-1α、VEGFA水平与痛阈值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血清HIF-1α、VEGFA水平与LDHS患者痛阈值的关系及交互作用。结果 病例组血清HIF-1α、VEGFA水平高于对照组,痛阈值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血清HIF-1α(r=0.777,P<0.001)、VEGFA(r=0.822,P<0.001)水平与痛阈值呈中度正相关,对照组血清HIF-1α(r=0.383,P<0.001)、VEGFA(r=0.453,P<0.001)水平与痛阈值无明显相关性。不考虑交互作用,血清HIF-1α、VEGFA水平与痛阈值存在线性相关(P<0.05),拟合方程为Y=-0.409+0.004×HIF-1α+0.019×VEGFA,所有预测变量可解释因变量的74.3%的方差。考虑交互作用,痛阈值的拟合方程为Y=19.276+0.062×HIF-1α+0.047×VEGFA-0×HIF-1α×VEGFA,所有预测变量可解释因变量的74.7%的方差,VEGFA低表达时,HIF-1α表达与痛阈值的关系较强,当VEGFA高表达时,HIF-1α与痛阈值的关系减弱,直线趋于平缓。结论 血清HIF-1α、VEGFA水平与LDHS患者痛阈值关系密切,在对痛阈值影响中具有交互作用。

    2024年04期 v.47 542-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血清β-EP、NT水平变化及对治疗反应性的评估价值

    程瑾霞;张锐;程伟宁;黄荣;谭登云;

    目的 探讨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患者血清β-内啡肽(β-endorplhin, β-EP)、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 NT)水平变化及对治疗反应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3月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接受SCS治疗的PHN患者108例作为研究组,根据治疗6个月效果分为反应良好患者、反应差患者。根据随机病例对照研究原则1∶1选取同期常规药物治疗的PHN患者10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β-EP、NT水平及对治疗反应性的评估价值。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清β-EP、N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β-EP、NT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皮疹面积≥10 cm~2、初治时间>3 d是PHN治疗反应差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β-EP、NT水平升高是PHN治疗反应差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显示,血清β-EP、NT水平单独预测PHN治疗反应差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分别为0.776、0.793,加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后可将AUC值提升至0.936,高于血清β-EP(Z=3.490,P=0.001)、NT(Z=3.430,P=0.001)单独预测。结论 SCS治疗可提升PHN患者血清β-EP、NT水平,二者联合检测可为临床评估SCS疗效提供参考。

    2024年04期 v.47 548-552+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热惊厥患儿外周血NLR和H_2S水平变化及与脑损伤的相关性

    贺元平;王伟;

    目的 探讨高热惊厥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硫化氢(H_2S)水平变化及与脑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共220例,其中单纯性153例纳入单纯性组,复杂性67例纳入复杂性组,同期选取高热无惊厥患儿109例纳入对照组。所有患儿均检测外周血NLR和H_2S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鉴别单纯性及复杂性高热惊厥患儿。根据高热惊厥患儿有无脑损伤发生情况分为脑损伤组及无脑损伤组,收集两组高热惊厥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高热惊厥患儿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单纯性组及复杂性组外周血NLR水平升高,H_2S水平降低(P<0.05),与单纯性组比较,复杂性组外周血NLR水平升高,H_2S水平降低(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NLR、H_2S单独检测及二者联合检测鉴别单纯性及复杂性高热惊厥患儿的AUC值(95%CI)分别为0.615(0.547~0.680)、0.731(0.667~0.788)、0.827(0.771~0.875),NLR、H_2S联合检测的预测效能高于单独检测(Z=4.488、2.161,P<0.05)。脑损伤组惊厥时体温≥40℃、复杂性高热惊厥、惊厥发作次数≥2次、惊厥持续时间≥15 min例数占比、外周血NLR水平均高于无脑损伤组,H_2S水平低于无脑损伤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复杂性高热惊厥、惊厥发作次数≥2次,惊厥持续时间≥15 min、外周血NLR高水平及H_2S低水平是影响高热惊厥患儿发生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热惊厥患儿外周血NLR水平升高,H_2S水平降低,外周血NLR、H_2S水平对于高热惊厥患儿分型具有重要的鉴别价值,且与高热惊厥患儿脑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

    2024年04期 v.47 553-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右美托咪定对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术患者围术期脑氧代谢和脑保护作用研究

    阿里木江·司马义;瞿莉;赵萱;徐桂萍;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术患者围术期脑氧代谢和脑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23年1-8月收治的62例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右美托咪定组(n=32)。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右美托咪定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以1.0μg/kg的负荷剂量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0 min,随后以0.6μg·kg~(-1)·h~(-1)的速度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对照组持续输注等量生理盐水至手术结束。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前(T_0)、麻醉诱导后5 min(T_1)、手术开始后30 min(T_2)、手术开始后60 min(T_3)和拔管苏醒后10 min(T_4)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_2);于T_0时和术后2 d(T_5)分别经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球部采集血样1 mL,记录血红蛋白(Hb)、血氧饱和度(Sa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_2)等指标,计算脑氧摄取率(CERO_2)和动脉-颈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_2),同时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水平。在T_(4-5)时,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与T_0时比较,T_(1-3)时两组患者HR和MAP均显著降低,T_(1-4)时右美托咪定组HR和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T_0时比较,T_(1-3)时两组患者rScO_2均显著降低,T_(2-3)时右美托咪定组rScO_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_5时两组患者SjvO_2高于T_0时,CERO_2和Da-jvO_2低于T_0时(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SjvO_2明显升高,CERO_2和Da-jvO_2明显降低(P<0.05);与T_0时比较,T_5时两组患者NSE、 S100β、BDNF、NGF水平均显著升高,T_5时右美托咪定组NSE和S100β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DNF和N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T_0时比较,T_5时两组患者的SOD水平均显著降低,MDA水平均显著升高,T_5时右美托咪定组SOD水平更高,MDA水平更低(P<0.05);与T_4时比较,T_5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降低,T_5时右美托咪定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有效维持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脑氧代谢,保护脑功能,有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2024年04期 v.47 559-563+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ROC曲线的几种创伤严重程度评估工具对老年创伤患者院内死亡预测效果的对比研究

    王琦;朱江静;覃机勇;

    目的 比较新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ISS)、指数型损伤严重程度评分(EISS)、创伤和损伤严重程度评分(TRISS)及老年创伤结局评分(GTOS)用于预测老年创伤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追溯选定时间跨度(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内所有经急诊入院的老年创伤患者(共197例)的临床资料,计算并统计上述4种创伤严重程度评估工具的结果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比较各评估工具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约登指数以及敏感度、特异度,并以传统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的结果作为对照。结果 4种改进型评估工具的预测效果均优于传统评估工具(ISS评分)。其中,TRISS评分的AUC、约登指数、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最高;NISS评分的AUC和约登指数均最低;GTOS评分的AUC和敏感度与EISS评分较为接近,但约登指数和特异度均显著高于EISS评分。结论 TRISS评分在急诊老年创伤患者死亡风险预测评估方面的综合应用效果最佳,GTOS评分预测效果不及TRISS,但评估计算过程更简单,其改进和优化值得进一步探索。

    2024年04期 v.47 564-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突触后密度蛋白-95在三阴型乳腺癌外泌体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王玉洁;李婷;孜拉兰·玉山江;李鸿涛;

    目的 探讨三阴型乳腺癌患者血清外泌体中信使RNA(mRNA)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三阴型乳腺癌与乳腺良性肿瘤(乳腺纤维腺瘤、瘤样增生)患者血清外泌体各4例,通过高通量芯片和基因芯片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在三阴型乳腺癌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血清外泌体中有显著差异的mRNAs。通过富集分析了解各mRNA的功能富集情况,并从中发现具有差异表达的mRNA(PSD-95,又称DLG4)富集在NF-κB信号通路中,该通路与肿瘤的侵袭转移相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3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及36例三阴型乳腺癌患者的组织病理切片进行分析,并验证PSD-95在三阴型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PSD-95在三阴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乳腺良性肿瘤组织(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SD-95的差异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明显相关(r=-0.514,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Ki67表达水平、肿瘤大小(T)及组织学分级等无关。结论 PSD-95在三阴型乳腺癌中的表达显著下调,其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可能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2024年04期 v.47 570-574+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药学研究

  • 寒喘祖帕单煎配方与配伍合煎对16HBE细胞抗炎活性及非靶向代谢组学差异的研究

    曹万萍;李新霞;李乔乔;马雪红;闫冬;

    目的 考察寒喘祖帕按照传统配伍合煎及单煎配方的抗炎活性,并采用UPLC-Q-TOF/MS研究非靶向代谢组学差异。方法 通过体外脂多糖诱导16HBE炎症细胞,使用CCK-8法筛选出单煎配方组和配伍合煎组的剂量;采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技术测定细胞中炎症因子IL-6、IL-8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并采用UPLC-TOF/MS技术对细胞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分为正常组(16HBE细胞+培养基)、模型组(16HBE细胞+培养基+0.1μg/mL LPS)、寒喘祖帕单煎配方组(16HBE细胞+培养基+0.1μg/mL LPS+50μg/mL单煎配方)、寒喘祖帕配伍合煎组(16HBE细胞+培养基+0.1μg/mL LPS+50μg/mL配伍合煎)。以此探究寒喘祖帕颗粒发挥抗炎活性的相关代谢通路,寻找寒喘祖帕颗粒抗炎活性相关的差异代谢物。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在给药浓度为0.1μg/mL时细胞生长存活率未受到限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伍合煎组在给药浓度为0~400μg/mL范围内时,细胞存活率未受影响,浓度>800μg/mL时,细胞生长存活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单煎配方组在浓度<50μg/mL时,细胞生长存活率未受到限制,浓度≥100μg/mL时,细胞生长存活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IL-6、IL-8和TNF-αmRNA的表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0μg/mL单煎配方较100μg/mL,IL-6、IL-8和TNF-αmRNA的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相同药物浓度干预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IL-6、IL-8和TNF-αmRNA的表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比较,单煎配方组和配伍合煎组可同时降低IL-6、IL-8和TNF-α mRNA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配伍合煎组与单煎配方组比较,配伍合煎组IL-6、IL-8 mRNA的表达较单煎配方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谢组学分析结果筛选出模型组与配伍合煎组间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68个,主要与色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嘧啶代谢等有关;模型组与单煎配方组间识别出内源性差异代谢物62个,主要与甘油磷脂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有关。结论 寒喘祖帕单煎配方与配伍合煎对LPS诱导的炎症细胞模型抗炎效果存在差异,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式通过不同的代谢通路发挥抗炎活性。

    2024年04期 v.47 575-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芜菁多糖铁配合物的合成工艺研究

    阿曼妮萨·麦提如则;吴美美;王鑫;刘瑾;徐茜;海力茜·陶尔大洪;

    目的 研究芜菁多糖铁(Ⅲ)[BP-Fe(Ⅲ)]配合物的合成工艺。方法 以三氯化铁和芜菁多糖为反应物,合成一种芜菁多糖铁(Ⅲ)配合物;采用单因素法系统研究pH、反应时间、温度、枸橼酸钠与多糖质量比4个因素对BP-Fe(Ⅲ)配合物合成量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筛选BP-Fe(Ⅲ)配合物的最优合成工艺;采用UV法测定BP-Fe(Ⅲ)配合物中的铁含量,进行铁离子特征反应实验;对BP-Fe(Ⅲ)配合物和芜菁多糖进行红外光谱表征。结果 正交实验结果显示BP-Fe(Ⅲ)配合物的最优合成工艺条件为枸橼酸钠和芜菁多糖质量比2∶1,反应时间180 min,反应液pH=6,反应温度60℃,该条件下铁含量为4.53%,对BP-Fe(Ⅲ)配合物中铁含量影响顺序为:枸橼酸钠和多糖质量比(A)>反应液pH值(B)>反应时间(C)>反应温度(D);铁离子特征反应实验结果表明芜菁多糖与铁络合成稳定的配合物;红外光谱图显示芜菁多糖与铁形成的稳定配合物基本结构无较大变化。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适用于多糖铁配合物的合成。

    2024年04期 v.47 584-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中医中药

  • 益气消癥汤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

    马红霞;李风森;

    目的 探讨益气消癥汤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carcinoma, NSCLC)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的130例晚期NSCLC合并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消癥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水平、治疗效果、免疫功能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ng capacity of the lungs for carbon monoxide, DLCO)、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等肺功能指标均较对照组提高(P<0.05),且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和T细胞亚群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消癥汤在改善晚期NSCLC合并COPD患者肺功能、提升治疗效果、增强免疫功能方面优势明显,且不良反应小,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2024年04期 v.47 589-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糖肾灌肠方联合缬沙坦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效果及对大鼠肾脏组织TLR2和TLR4表达的影响

    李晶;冯涛;陈晨;马丽;

    目的 观察糖肾灌肠方联合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大鼠肾脏组织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级8周龄SD雌性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7 d后,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50只进行右侧肾脏摘取手术,构建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造模过程中死亡10只,造模成功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糖肾灌肠方干预组(糖肾灌肠方0.13 mL/10 g)、缬沙坦干预组(缬沙坦0.12 mg/10 g,)、缬沙坦+糖肾灌肠方干预组(糖肾灌肠方0.13 mL/10 g联合缬沙坦0.12 mg/10 g),每天1次,连续灌肠4周。观察5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肾组织形态学改变情况,尿蛋白、尿素氮(Urea nitrogen, BUN)及肌酐(Creatinine, Cr)水平,肾湿质量及肾脏肥大指数,TLR2、TLR4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造模组血糖和尿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糖肾灌肠、缬沙坦干预组与缬沙坦+糖肾灌肠方干预组的血糖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肾灌肠方干预组、缬沙坦片干预组及缬沙坦+糖肾灌肠方干预组的尿蛋白含量下降(P<0.05),且缬沙坦+糖肾灌肠方干预组的尿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模型组肾组织病变显著,如肾小管扩张、纤维化、炎性细胞浸润及坏死细胞脱落;与模型组比较,糖肾灌肠干预方组和缬沙坦片干预组的大鼠肾小管扩张程度、炎性细胞浸润及坏死细胞脱落情况有所减轻,缬沙坦+糖肾灌肠方干预组的大鼠肾小管基本无扩张,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及坏死细胞脱落,肾脏结构更接近空白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血清Cr含量、粪便Cr含量、血清BUN含量、血/粪BUN比值、肾湿重、肾肥大指数、TLR2mRNA、TLR4mRNA、TLR2蛋白及TLR4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糖肾灌肠方干预组、缬沙坦干预组及缬沙坦+糖肾灌肠方干预组以上指标均下降(P<0.05),且缬沙坦+糖肾灌肠方干预组的降幅最大。结论 糖肾灌肠方联合缬沙坦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效果更佳,并能抑制大鼠肾脏组织TLR2、TLR4表达,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024年04期 v.47 594-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9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前列腺癌发生风险:一项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

    张凯歌;卜珂;姚淼;安恒庆;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与前列腺癌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r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万方数据库,收集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英文文献,再根据已发表文献中的参考文献追溯进行手工检索,检索年限自建库至2023年12月,均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为了计算患前列腺癌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风险比(HR),只纳入了多变量队列研究进行分析。结果 该研究包括从2 164篇文章中提取的7项队列研究,其结果显示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明显更高(HR:1.61,95%CI:1.02~2.53,P=0.04)。亚组分析显示:与非老年男性相比,患有OSA的老年男性的前列腺癌风险显著增加(调整HR:2.57,95%CI:2.18~3.03,P<0.01),亚组内无异质性(I~2=0,P>0.1),各亚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2=95.9%,P<0.1),其余亚组分析无法区分这种关联的差异。结论 OSA患者患前列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并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且这种相关性在老年男性中更为显著。

    2024年04期 v.47 602-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低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李琴;马雪儿;杨雪霞;何晓萱;蔡雯;

    目的 探讨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患者低自我管理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在乌鲁木齐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650名NAFLD,其中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的650例作为建模组,2023年4月至9月的300例作为验证组。验证组依据《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评分分为低自我管理患者和高自我管理组患者。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NAFLD低自我管理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别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外部验证和预测效能评估。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25~64岁、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军人、腰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评分为NAFLD患者低自我管理的危险因素(P<0.001);模型内部及外部验证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988、0.959,95%CI分别为(0.981~0.988)、(0.940~0.959),校准曲线与决策曲线贴合良好。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可量化NAFLD患者低自我管理的风险,有利于护理人员早期准确识别高危患者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策略。

    2024年04期 v.47 609-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医学教育

  • 临床医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栾婷;马蕊;王巧;崔蕾;徐抒;

    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初步拟定指标内容,运用德尔菲法选择高等医学教育领域专家、一线临床教师23人进行专家咨询,最终根据函询结果对指标进行修改完善。采用德尔菲法构建的临床医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新进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3个一级指标;新进教师含7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骨干教师含8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卓越教师含7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专家对各级指标意见相对集中协调,构建的临床医学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可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开展针对性培训、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2024年04期 v.47 615-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