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合古·依明尼亚孜;马润泽;迪丽胡玛尔·艾力;乔婷婷;罗涛;戴江红;
目的 分析不同性别人群体质指数(BMI)和腰围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以“新疆多民族自然人群队列建设及健康随访研究”和田调查现场的农村居民作为研究对象,2018年作为基线调查,随访至2022年的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在不同性别人群中,根据其基线BMI和腰围进行联合分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BMI和腰围联合分组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结果 纳入分析者7 010例,其中男性2 654例,女性4 356例。4年随访期间,总人群高血压标化累积发病率为25.16%,男性高血压标化累积发病率为23.79%,女性高血压标化累积发病率为26.74%。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男性仅BMI超标组、仅腰围超标组、BMI及腰围均超标组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分别为BMI及腰围均正常组的1.733倍(95%CI:1.211~2.479)、1.675倍(95%CI:1.184~2.370)、2.249倍(95%CI:1.808~2.797);女性仅腰围超标组、BMI及腰围均超标组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分别为BMI及腰围均正常组的1.506倍(95%CI:1.185~1.914)、1.887倍(95%CI:1.559~2.283),而仅BMI超标组与BMI及腰围均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显示,BMI和腰围对高血压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 不同性别人群BMI和腰围超标均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联合使用BMI和腰围可以更好地识别高血压的发病风险;BMI和腰围对高血压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男性仅BMI超标者高血压的发病风险高于仅腰围超标者;女性仅腰围超标者高血压的发病风险高于仅BMI超标者。
2024年05期 v.47 621-627+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阿娜尔·高少;迪丽胡玛尔·艾力;巴合古·依明尼亚孜;顾园申;余文慧;戴江红;
目的 探讨60岁及以上人群体重调整腰围指数(Weight-adjusted-waist index, WWI)与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之间的关系,为早期预防老年人肾功能损害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基于“新疆多民族自然人群队列建设及健康随访研究”的基线调查数据,通过腰围(cm)除以体重(kg)的平方根计算WWI。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WWI与低eGFR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回归函数来探索WWI水平与低eGFR之间的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共纳入10 987例研究对象,低eGFR的总检出率为8.9%。调整相关因素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WWI与低eGFR有相关性(模型2:OR=1.085,95%CI:1.018~1.157,P=0.012;模型3:OR=1.098,95%CI:1.027~1.173,P=0.006)。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发现WWI和低eGFR之间存在非线性联系(P<0.05)。WWI和低eGFR发生风险拐点的参考值为11.316。当WWI>11.316时,WWI每增加一个单位,低eGFR的发生风险增加0.281倍(OR=1.281,95%CI:1.123~1.462)。结论 在60岁及以上人群中WWI与低eGFR存在相关性,并且当人群WWI>11.316时,随着WWI的增加低eGFR的发生风险更大,该人群应当关注WWI的水平,这对其慢性肾功能损害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积极作用。
2024年05期 v.47 628-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迪丽胡玛尔·艾力;罗涛;阿娜尔·高少;巴合古·依明尼亚孜;李媛媛;戴江红;
目的 探讨代谢健康状态转变与体质指数(BMI)交互作用及与心血管疾病(CVD)的关联。方法 基于“新疆多民族自然人群队列建设及健康随访研究”和田调查现场,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经过3年随访,根据代谢状态转变将研究对象分为保持代谢健康(MH)、代谢健康转为代谢不健康(MH-MU)、保持代谢不健康(MU)、代谢不健康转为代谢健康(MU-MH)4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组代谢状态对CVD发生的影响。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探讨BMI为连续变量与CVD风险的关联,分析代谢状态转变和BMI交互作用与CVD的关联。结果 共10 232人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为(52.43±10.29)岁。在随访3年期间新发心血管疾病349例(3.41%);其中MH、MH-MU、MU和MU-MH 4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分别为2.48%、4.21%、5.13%、3.30%。与MH组相比,MH-MU、MU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分别为OR=1.42(95%CI:1.05~1.93)和OR=1.41(95%CI:1.03~1.92)。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表明,基线BMI与心血管疾病发生为非线性关联(P=0.023)。BMI分组与代谢状态转变存在交互作用(χ~2=26.025,P=0.001),其归因于交互效应比例为3%[RERI=0.032(95%CI:0.005~0.06)、AP=0.031(95%CI:0.007~0.05)、S=2.157(95%CI:1.194~3.897)]。结论 保持或转变为代谢不健康状态均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保持或转为代谢不健康状态与超重、肥胖交互作用能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024年05期 v.47 633-637+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媛媛;李翔鹏;李争;荆晶;徐丹;戴江红;
目的 探讨腹部肥胖相关指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的影响。方法 对“新疆多民族自然人群队列建设及健康随访研究”招募的和田墨玉县常住居民经肺功能检测诊断为COPD的患者,进行问卷及常规检查测量腰围,体成分检测内脏脂肪等级,计算腰高比、体重调整腰围指数(WWI),随访患者至少1年急性加重住院情况。以急性加重住院为结局分析腹部肥胖相关指标对COPD急性加重的影响,并比较不同腹部肥胖指标对COPD急性加重的预测价值。结果 631名COPD患者经过随访,报告了186例COPD急性加重住院病例。整个随访期间,COPD急性加重和无急性加重患者在年龄、肺结核疾病史、吸烟、二手烟、烹饪和取暖燃料、慢阻肺患者评价评分(CAT评分)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及模型1和2显示,腰围、腰高比、WWI、内脏脂肪等级均对COPD急性加重有影响,指标每增加一个单位急性加重均有增加;腰高比及内脏脂肪等级对COPD急性加重影响的结果较稳定,多重调整后腰高比OR=1.304(1.010~1.683),内脏脂肪等级OR=1.912(1.122~3.257)。腹部肥胖相关指标对COPD急性加重均有预测价值,其中WWI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614。结论 腹部肥胖指标腰高比、WWI、内脏脂肪等级是COPD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COPD的防控应考虑减少腹部肥胖的干预策略。
2024年05期 v.47 638-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戴江红;李媛媛;
肥胖是重要的社会健康问题之一,腹部肥胖对健康的影响更大,内脏脂肪作为新的评价腹部肥胖的指标与炎症反应相关,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更密切。脂肪产生炎症是从保护性局部炎症发展到全身慢性炎症的过程:脂肪细胞在未增大时是多种免疫因子共存的平衡状态;过度的能量摄入使脂肪细胞体积增大,产生保护性局部炎症以控制代谢平衡;而慢性营养过剩会使脂肪细胞过度增大,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丧失导致脂肪细胞形态改变,致使多种免疫细胞激活巨噬细胞极化,产生炎症因子积累,进而发展为全身的慢性炎症。慢性炎症可能是内脏脂肪过多型腹部肥胖影响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阻肺、炎症性肠病等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然而大部分的研究基于基础实验,人群研究由于较难获得组织样本,仍需要更多有关腹部肥胖及内脏脂肪与炎症关系的相关临床证据,以进一步推测内脏脂肪堆积与疾病不良预后的关系。
2024年05期 v.47 644-646+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赵成燕;周兵;闫虎;李文婷;孙岳宏;鞠斌;张政;鲁晓擘;
目的 构建有效的猴痘病毒(MPXV)和痘苗病毒(VACV)蛋白疫苗,并对其诱导抗体的活性进行初步评估。方法 采用融合蛋白表达技术构建MPXV-A29-Fc和VACV-A27-Fc蛋白疫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WB)体外检测蛋白结合抗体的能力,BALB/c雌性小鼠体内评估不同剂量蛋白疫苗诱导抗体的效价。结果 MPXV-A29-Fc和VACV-A27-Fc蛋白均能与A29单克隆抗体结合,蛋白疫苗免疫小鼠后,不同剂量组中的小鼠血清均可交叉识别MPXV-A29和VACV-A27蛋白,三针免疫可诱导更强的交叉免疫应答,三针免疫后,不同的血清稀释度下,低剂量组的IgG抗体结合强度均与高剂量组相当,可达到高剂量组的免疫效果。结论 本研究初步构建有效的MPXV和VACV新型蛋白疫苗MPXV-A29-Fc和VACV-A27-Fc,在小鼠体内可诱导特异性抗体反应和交叉抗体反应,可为猴痘病毒的疫苗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4年05期 v.47 647-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康雪娇;邓冰清;李寅时;王慧;张传山;李静;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感染早期对小鼠肝脏自然杀伤T(Natural killer T,NKT)细胞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24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感染组,每组12只。感染组经肝门静脉接种细粒棘球蚴原头蚴,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周后,每组各取6只小鼠的肝脏组织进行Masson染色,另外6只小鼠的肝脏组织用于分离淋巴细胞以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脏不同NKT细胞亚群比例和相关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orn-γ, 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 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和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 IL-17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纤维占比比较,感染组肝脏侵袭部位及其邻近肝脏组织呈现结缔组织病变,纤维化明显,纤维占比显著增加,且分布较广,包绕肉芽肿四周形成条索状纤维间隔。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小鼠肝脏NKT细胞比例和CD4~+ NK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小鼠肝脏NKT细胞分泌TNF-α的比例、CD4~+ NKT细胞分泌TNF-α的比例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粒棘球蚴感染早期小鼠肝脏纤维化程度增加,肝脏NKT细胞及其亚群CD4~+ NKT细胞产生TNF-α的水平增加,提示肝脏NKT细胞可能参与细粒棘球蚴感染早期肝脏免疫应答反应。
2024年05期 v.47 653-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8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阿比旦·艾尼瓦尔;孜比姑·肉素;阿迪莱·多力坤;邓冰清;李静;王慧;张传山;
目的 研究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 3, LAG3)对多房棘球蚴慢性感染小鼠CD8~+T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取C57BL/6野生型(Wild-type, WT)和LAG3缺陷型(Knock-out, KO)小鼠各10只,每只小鼠经肝门静脉接种3 0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建立多房棘球蚴感染模型。感染12周后,分别取两组小鼠肝脏和脾脏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观察肝脏病灶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和病理表现,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肝脏病灶周围“炎症微环境”与脾脏中CD8~+ T的比例。收集两组小鼠肝脏与脾脏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筛选不同CD8~+ T细胞亚群,检测CD8~+ T细胞、效应记忆CD8~+ T细胞(Effector memory CD8~+ T cell, CD8~+ Tem)、中心记忆CD8~+ T细胞(Central memory CD8~+ T cell, CD8~+ Tcm)、初始CD8~+ T细胞(Naive CD8~+ T cell, CD8~+ Tn)比例与绝对数,以及分泌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比例。通过多房棘球蚴虫体蛋白体外刺激两组小鼠肝脏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 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IL-10和IL-17A的比例。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比较,LAG3缺陷型小鼠肝脏形成的炎性病灶数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比较,LAG3缺陷型小鼠肝脏病灶周围CD8~+ T细胞募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G3缺陷型小鼠脾脏CD8~+ T细胞募集有降低的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比较,LAG3缺陷型小鼠肝脏效应记忆型CD8~+ T细胞比例有升高的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脏CD8~+ T细胞比例降低,脾脏CD8~+ Tem表型比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AG3缺陷型小鼠肝脏和脾脏CD8~+ T细胞分泌TNF-α和IL-10能力均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房棘球蚴的虫体蛋白体外刺激肝脏淋巴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比较,LAG3缺陷型小鼠CD8~+ T细胞分泌IFN-γ、IL-10比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G3缺陷型小鼠CD8~+T细胞分泌IL-17A的能力有升高趋势(P>0.05)。结论 在小鼠多房棘球蚴慢性感染中,LAG3可抑制肝脏和脾脏CD8~+T细胞免疫应答能力,调节炎症反应。
2024年05期 v.47 660-667+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8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金佩;冯学召;刘梦薇;何心瞳;徐梦波;阿来依·买提卡比力;麦尔哈巴·达毛拉;衡锐;米娜;
目的 探讨自噬接头蛋白(Sequestosome 1,SQSTM1/p62)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 PI3K)复合物的结合蛋白WD重复结构域磷酸肌醇互作蛋白2(WD repeat domain phosphoinositide-interacting protein 2,WIPI2)在空间上定位的调控关系。方法 使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正常大鼠肾上皮细胞(Normal rat kidney, NRK)中的自噬相关基因2A(Autophagy-related gene,Atg2A)、自噬相关基因2B(Autophagy-related gene,Atg2B)和p62基因,建立Atg2A和Atg2B基因敲除的细胞系(Atg2AB double knockout,Atg2AB DKO)以及p62基因敲除细胞系(p62 knockout,p62 KO);透射电镜观察Atg2AB DKO细胞中p62体周围囊泡的定位;活细胞成像观察Atg2AB DKO细胞内p62体与自噬相关蛋白WIPI2的定位变化;光漂白实验观察相变蛋白p62与WIPI2的荧光漂白恢复;通过免疫荧光观察WT、p62 KO和Atg2AB DKO细胞中WIPI2与p62的定位关系;通过蛋白免疫印记检测WT和p62 KO细胞中WIPI2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建立了Atg2AB DKO和p62 KO细胞系;透射电镜显示Atg2AB DKO细胞中p62附近聚集了大量囊泡;在Atg2AB DKO中,通过活细胞成像观察到tdTomato-p62与WIPI2-GFP高度共定位;荧光漂白实验观察到WIPI2具有流动性;通过免疫荧光观察到,与WT细胞相比,在Atg2AB DKO中WIPI2点的数量明显增多(P<0.000 1);与WT细胞相比,p62 KO细胞中WIPI2点的数量和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无膜细胞器p62能够与具有流动性的WIPI2阳性囊泡动态融合,促进自噬体的形成。
2024年05期 v.47 668-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耿强;文进秋;张冰;郑敏;
目的 研究瑞马唑仑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记忆缺陷、神经元损伤及神经营养因子产生的影响。方法 取36只清洁健康SD雄性大鼠,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大鼠分为MACO模型组(0.9%生理盐水,10 mg/kg)、MCAO+瑞马唑仑组(瑞马唑仑,10 mg/kg),MCAO+MCC950组(MCC950,10 mg/kg),各组大鼠于再灌注前尾静脉注射相应药物。另取12只未建模大鼠为假手术组(0.9%生理盐水,10 mg/kg,尾静脉注射)。采用神经功能评分和水迷宫实验测定大鼠神经功能。取脑组织,用TTC染色和HE染色,测定脑梗死面积和神经细胞损伤情况;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脑BDNF、NGF表达;取血清,用ELISA法测定血清MDA和LDH含量。结果 与MACO组比较,MCAO+瑞马唑仑组、MCAO+MCC950组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面积均减小,血清MDA和LDH含量均降低,脑组织NGF蛋白表达水平增大(P<0.05),神经元细胞排列较整齐,神经元细胞数目增多,胞周空泡减少,血管周围间隙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MCAO+瑞马唑仑组、MCAO+MCC950组脑中BDNF、NGF基因的表达水平增大(P<0.05)。结论 瑞马唑仑能够增加神经营养因子的产生,抑制NLRP3介导的炎症反应,具有减弱神经功能损伤,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适用于围术期脑保护。
2024年05期 v.47 675-680+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阿曼妮萨罕·加帕尔;阿依达娜·乌拉尔别克;贺琦;刘雪;孜尔达·阿依丁;杨一帆;凌彬;
目的 采用微焦点断层扫描(Micro-CT)评价超声骨焊接技术应用过程中超声震荡产热作用下PDLLA材料对骨愈合性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SPF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超声骨焊接技术辅助PDLLA材料组(A组)、拧入技术辅助PDLLA材料组(B组)、假手术组(C组)、空白对照组(D组),各9只。于术后4、8、12周取下颌骨标本,周围骨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各组植入钉周围情况。对术后4、8、12周的下颌骨大体标本拍摄Micro-CT图,使用VG Studio MAX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摆正数据样本,即颌骨颊侧造模处为轴向,动态分析植入钉体积、植入钉周围200μm环状区及骨缺损处的植入材料体积数、相对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Tb.N)、骨小梁间隙(Tb.Sp)等骨愈合相关指标。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按3个时间可动态观察到A、B、C组骨缺损处骨性骨痂替代纤维性骨痂,形成类骨质,编织骨的过程符合正常骨损伤愈合的过程。Micro-CT结果显示,A、B组术后3个时间点的材料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个时间点,4组植入钉周围200μm环状区中BV/TV、Tb.Th、Tb.N、Tb.S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缺损处,A、B、C组三个时间点BV/TV、Tb.Th、Tb.N、Tb.S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与D组比较,A、B、C组BV/TV、Tb.Th、Tb.N、Tb.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A、B组Tb.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8周,与D组比较,A、B、C组BV/TV、Tb.Th、Tb.N、Tb.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与D组比较,A、B、C组BV/TV、Tb.Th、Tb.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骨焊接技术其超声震荡产热作用下PDLLA材料对骨愈合性能无不良影响。
2024年05期 v.47 681-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玉蓉;李霞;
目的 探讨Ki67在上皮性卵巢癌不同组织学类型和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分期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和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评估卵巢癌中Ki67的表达情况。采用RT-qPCR法检测卵巢癌细胞中Ki67的RNA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在104例卵巢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Ki67在卵巢癌细胞和组织中高表达,Ki67的表达与FIGO分期(P<0.001)、组织学类型(P<0.001)、单侧/双侧受累(P=0.007)和淋巴结转移(P=0.014)显著相关。Ki67在浆液性癌中表达最高,在透明细胞癌中表达最低,且浆液性癌与子宫内膜样癌(P=0.007)、透明细胞癌(P<0.001)的Ki67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Ki67表达在FIGOⅢ期中最高,且与Ⅰ期(P=0.002)、Ⅱ期(P=0.008)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Ki67高表达者的3年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低于低表达者(P<0.05)。结论 浆液性癌中Ki67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卵巢癌,可用于浆液性癌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Ki67的高表达与卵巢癌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2024年05期 v.47 687-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宋涛;马骏;沈祥礼;何金玲;史艳红;姜述斌;
目的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引导下观察速效救心丸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扩张影响。方法 以2022年5月-2024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科收治的11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58例。试验组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10粒,对照组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5 mg,在服药前及服药15 min后均行IVUS检查,记录服药前血管平均直径2.00、2.25、2.50、2.75、3.00、3.25、3.50 mm处的横截面积,计算服药后15 min相应血管位置的血管横截面积、面积扩张百分比及平均血管直径,记录患者在服药及检查后头晕、头痛、血压降低、面红、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本组服药前相比,服药后15 min对照组冠状动脉在2.00 mm~3.5 mm直径血管的横截面积及平均直径增大,试验组冠状动脉在2.00 mm~2.75 mm直径血管的横截面积增大,在2.00 mm~3.00 mm直径血管的平均直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服药后15 min比较,试验组服药后15 min在直径2.00 mm血管的横截面积、面积扩张百分比及平均直径增大,在2.75 mm~3.50 mm直径血管的横截面积、面积扩张百分比及平均直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速效救心丸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有扩张的作用,血管直径越小扩张作用越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2024年05期 v.47 694-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丽;卢国萍;刘芙蓉;
目的 探讨血清生长激素释放多肽(Ghrel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VEGF-A)水平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患者早发型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 FGR)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G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胎儿体重分为FGR组(n=26)、正常组(n=82)和巨大儿组(n=18)。比较3组血清Ghrelin、VEGF-A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两指标与胎儿体重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血清Ghrelin、VEGF-A对GDM孕妇发生早发型FGR的预测价值。结果 131例GDM孕妇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为37.40%(49/131),其中巨大儿18例、FGR 26例。正常组空腹血糖水平、剖宫产占比均低于FGR组、巨大儿组,FGR组与巨大儿组空腹血糖水平、剖宫产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巨大儿组相比,FGR组和正常组孕妇血清Ghrelin水平偏高,且FGR组高于正常组,而FGR组和正常组VEGF-A水平偏低,且FGR组VEGF-A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Ghrelin与胎儿出生体重呈负相关(r=-0.677,P<0.05),VEGF-A与胎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0.690,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Ghrelin、VEGF-A单独预测GDM孕妇发生早发型FGR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672、0.755,联合预测AUC为0.848,联合预测效能较单独预测效能更好(P<0.05)。结论 GMD孕妇体内血清Ghrelin、VEGF-A水平与胎儿体重具有相关性,是早发型FGR的预测标志物,且两者联合预测GMD孕妇早发型FGR临床价值更高。
2024年05期 v.47 699-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吴樱;杨姣;
目的 观察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在长沙市第三医院妇产科就诊的204例P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102例)与试验组(102例)。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肉锻炼(即Kegel运动),试验组同时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盆底肌力、生活质量及血清SOD与GSH-Px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6.08%)高于对照组(82.35%)[(χ~2=4.993,P=0.025)];治疗后,试验组盆底肌力、Ⅰ类/Ⅱ类肌纤维最大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4.31±0.80)级vs(3.09±0.76)级,(31.69±7.62) uvvs(23.19±7.17) uv,(44.07±12.89) uv vs(34.48±13.15) uv(t=-7.896,-5.802,-3.719,P均<0.01)];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SOD、GSH-Px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5 501.28±512.37) pg/mL vs(5 096.31±526.42) pg/mL,(824.33±139.69) pmol/L vs(542.68±117.54) pmol/L(t=-3.937,-11.018,P均<0.01)];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量表(PFDI-20)总分与其分量表评分以及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量表(PFIQ-7)总分与分量表评分下降显著优于对照组(t=1.967~4.840,P均<0.05)。结论 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有助于围绝经期女性PFD患者增强盆底肌力,提高血清SOD、GSH-Px水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2024年05期 v.47 704-7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薇;周淑敏;黄真;孙莹莹;
目的 研究术前腰方肌阻滞与横突间阻滞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和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 以2018年12月-2022年12月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麻醉科收治的80例全身麻醉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腰方肌阻滞组(Q组,40例)和横突间阻滞组(T组,40例),两种阻滞均在麻醉诱导前完成。记录两组术中及术毕24、48 h内阿片类药物用量,术中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24、48 h恶心呕吐发生率,肠道排气时间以及首次下床时间。采用QoR-40量表评估术后3 d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 与Q组相比,T组术中和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升高(10.2%vs 35%),术后3 d的QoR-15评分升高[(166.26±10.91)分vs(174.52±11.77)分],首次下床时间缩短[(18.2±4.5) h vs(16.0±4.2)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肠道排气时间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使用横突间阻滞较腰方肌阻滞可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提高术后患者满意度。
2024年05期 v.47 709-712+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周冬喜;谢珏;陆海霞;姜华;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和抑郁的影响。方法 选取海安市中医院择期全身麻醉下行乳腺癌根治手术的女性患者120例,以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的麻醉药物诱导,气管插管后对照组静脉注射0.9%生理盐水5 mL,并在术中以10 mL/h进行静脉滴注。低剂量组将艾司氯胺酮按1.5 mg/kg用量,以0.9%的生理盐水稀释至50 mL,气管插管后静脉注射5 mL,并以5 mL/h静脉泵注直至手术结束。高剂量组将艾司氯胺酮按2.5 mg/kg用量,以0.9%的生理盐水稀释至50 mL,气管插管后静脉注射5 mL,并以5 mL/h静脉泵注直至手术结束。比较3组患者术中及术后24 h、48 h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4 h、8 h、24 h、48 h、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HAMD-17)和恢复质量15项量表(Quality of recovery-15 scale, QOR-15)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有效受试者分别为38例、40例、39例。低剂量组术中、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高剂量组术中、术后24 h、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术后4 h、8 h、24 h、48 h、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高剂量组术后4 h、8 h、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HAMD-17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低剂量组术后1周的HAMD-17评分低于对照组,高剂量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HAMD-17评分均低于低剂量组(P<0.05)。3组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QOR-15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与高剂量艾司氯胺酮均可缓解乳腺癌术后疼痛,改善抑郁状态,而高剂量艾司氯胺酮的抑制术后疼痛和改善抑郁状态的效果更为显著和持久。
2024年05期 v.47 713-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周红玉;余桂梅;刘婷婷;
目的 分析研究血清心血管调节肽(Salusin-β)、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FABP4)与子痫前期孕妇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联。方法 以2021年3月-2022年3月武汉市汉阳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12例子痫前期孕妇为子痫前期组,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选取同时期124例健康体检孕妇作正常血压组,测定各组孕妇的血清Salusin-β、FABP-4水平。记录各组孕妇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血压恢复正常的时间。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组孕妇血清Salusin-β、FABP-4水平与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子痫前期组和正常血压组孕妇平均年龄、平均孕次、平均产次、孕前平均体重指数、入院时平均孕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血压组相比,子痫前期组孕妇血清Salusin-β、FABP-4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子痫组前期比较,重度子痫前期组血清Salusin-β、FABP-4水平均升高,孕妇分娩孕周缩短,新生儿体重降低,血压恢复正常的时间增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孕妇血清中Salusin-β、FABP-4水平与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均呈负相关,与血压恢复正常时间呈正相关(P<0.05)。正常血压组血清中Salusin-β、FABP4水平与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血压恢复正常时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子痫前期孕妇血清中Salusin-β、FABP-4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不良预后有相关性。
2024年05期 v.47 719-72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徐爽;姜英;张燕;
目的 探讨改良CT严重指数评分(MCTSI)联合血清学指标评估急性胰腺炎(AP)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48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将患者分为轻症组(n=152)与中重症组(n=96)。所有患者均接受胰腺增强CT检查、血常规及血钙、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IL-17、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统计28 d内死亡率,比较病情不同严重程度、不同预后AP患者MCTSI评分及实验室指标水平差异。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MCTSI及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PCT水平是影响AP患者严重程度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发病后28 d内,248例患者中196例存活、52例死亡,总体生存率为79.03%。轻症组、中重症组的生存率分别为91.4%(139/152)、59.4%(57/96),中重症组患者的生存率显著较低(χ~2=12.94,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CTSI、PCT、血钙单独预测患者28 d内死亡的AUC分别为0.870、0.785、0.679,敏感性分别为72.6%、68.4%、69.3%,特异性分别为75.9%、69.7%、64.4%。当三者联合检测时,可将AUC提高至0.913。多因素Cox生存分析显示,MCTSI及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PCT水平是影响AP患者预后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 MCTSI评分联合血清学指标检测,可提高AP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效能。
2024年05期 v.47 723-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广月;周林妍;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组织中甲基转移样酶3(Methyltransferase-like protein 3,METTL3)、微小核糖核酸-23a-3p(miRNA-23a-3p, miR-23a-3p)表达与病理参数及CRC术后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45例CRC患者,患者均进行CRC根治术,术中取患者CRC组织及癌旁组织样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METTL3 mRNA、miR-23a-3p水平,分析不同病理参数的CRC组织METTL3 mRNA、miR-23a-3p表达情况。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预后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术后随访2年,统计患者术后肝转移发生情况,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METTL3 mRNA、miR-23a-3p对CRC术后肝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CRC组织中METTL3 mRNA、miR-23a-3p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国际抗癌联盟肿瘤通用分期(Tumor node metastasis, TNM)Ⅲ期CRC患者METTL3 mRNA水平高于Ⅱ期,低分化CRC患者METTL3 mRNA水平高于中-高分化(P<0.05);TNMⅢ期CRC患者miR-23a-3p水平高于Ⅱ期,发生淋巴转移CRC患者METTL3 mRNA水平高于未发生淋巴转移CRC患者(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显示,TNM分期Ⅲ期、低分化、淋巴转移、METTL3 mRNA及miR-23a-3p高水平是CRC术后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ETTL3 mRNA、miR-23a-3p单独及联合预测CRC术后肝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48(0.669~0.816)、0.778(0.701~0.842)、0.882(0.818~0.930),二者联合检测预测CRC术后肝转移的效能高于单独检测(Z=2.387、2.027,P均<0.05)。结论 CRC组织中METTL3、miR-23a-3p表达均异常升高,METTL3与TNM分期、分化程度相关,miR-23a-3p与TNM分期、淋巴转移相关,METTL3、miR-23a-3p联合对预测CRC术后肝转移具有更高价值。
2024年05期 v.47 729-73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