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研究

  • NEFL、NRN1在二乙酰吗啡致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

    朱森森;苏丽萍;庄梦婕;刘静宇;戴晨璐;蒲红伟;

    目的 探究神经丝轻链蛋白(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 NEFL)、神经突起素(Neuritin, NRN1)在二乙酰吗啡致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二乙酰吗啡成瘾SD大鼠模型,分为Control组、Model组,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凋亡细胞数及凋亡相关因子蛋白质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NEFL、NRN1、Bax和Bcl-2的蛋白表达;采用NEFL慢病毒转染大鼠原代小脑颗粒细胞,使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转染效率,分为NC组、Model组和sh-NEFL+M组,使用二乙酰吗啡干预Model组和sh-NEFL+M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NEFL、NRN1、Bax和Bcl-2的蛋白表达。结果 成瘾SD大鼠脑组织HE染色和Hoechst33342荧光染色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大鼠脑组织出现明显筛网状改变,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增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odel组中NEFL、Bax蛋白表达升高,NRN1、Bcl-2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二乙酰吗啡干预原代小脑颗粒细胞后,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凋亡率明显升高,NEFL和Bax蛋白表达显著升高,NRN1和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odel组相比,sh-NEFL+M组细胞活力显著升高,凋亡率显著降低,NEFL、Bax蛋白表达降低,NRN1、Bcl-2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EFL、NRN1在二乙酰吗啡致小脑颗粒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降低NEFL表达可减少二乙酰吗啡致小脑颗粒细胞凋亡。

    2024年06期 v.47 765-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姜黄素对TGF-β1诱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表达NGF、IL-1β、TNF-α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刘玉旋;王新慧;杨阳;马鑫;白芳芳;姬新珂;李平;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诱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表达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体外通过TGF-β1刺激心脏成纤维细胞,模拟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模型。分组为Control组、TGF-β1组、美托洛尔(Myto)组,姜黄素微、低、中、高剂量(CCM-5、10、20、40)组。造模时间为48 h,药物处理时间为48 h。使用RT-qPCR检测NGF、Hes1、Hey1、NICD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NGF、Hes1、Hey1、NICD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IL-1β、TNF-α含量。结果 与Control组比较,TGF-β1组细胞中NGF、Hes1、Hey1、NICD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细胞上清中IL-1β、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TGF-β1组比较,CCM-5组、CCM-10组、CCM-20组、CCM-40组的NGF、Hes1、Hey1、NICD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IL-1β、TNF-α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部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这些指标具有姜黄素浓度依赖性。结论 姜黄素可以下调TGF-β1诱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中NGF和IL-1β、TNF-α的表达,具有抗交感神经重构和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与Notch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2024年06期 v.47 772-77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细粒棘球绦虫DNA损伤修复聚合酶ζ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初步验证

    许少全;麦尔哈巴·麦麦提艾力;周润;吕国栋;赵金龙;吴洁茹;赵军;

    目的 对细粒棘球绦虫DNA损伤修复聚合酶ζ(DNA damage repair polymerase ζ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sensu lato, EgPol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分析去氢骆驼蓬碱(Harmine, HM)及其衍生物H-2-168、H-2-104干预后对EgPolζ的影响。方法 提取细粒棘球绦虫总RNA并逆转录合成cDNA,利用RT-PCR技术克隆EgPolζ,通过测序获得EgPolζ全长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在线网站、在线数据库与分析软件等工具预测和分析EgPolζ相关生物学信息,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同源性比较,HM及其衍生物H-2-168和H-2-104与EgPolζ蛋白进行分子对接。Western Blot检测HM及其衍生物H-2-168和H-2-104干预细粒棘球绦虫后EgPolζ含量变化。结果 经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EgPolζ为亲水性蛋白,缺乏信号肽位点,但具有一个跨膜区域;该蛋白具有多个酸磷酸化位点;其结构域包含DNA聚合酶δ催化亚单位、3′-5′核酸外切酶结构域超家族与DNA聚合酶B型家族催化域;EgPolζ二级结构中与抗原表位相关的β-折叠约占4.59%;分析EgPolζB细胞抗原表位且对其进行评估后得到8条预测表位;EgPolζ与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Em)的Polζ序列相似性为93.56%,二者同属于绦虫纲,进化关系较近,与智人和家鼠等哺乳动物的进化关系较远。HM、H-2-168和H-2-104与EgPolζ蛋白结合能分别为-5.91、-5.71与-5.05 kcal/mol; Western Blot结果分析:与DMSO组相比,HM组与H-2-104组EgREV3蛋白含量均降低(P<0.05,P<0.01);H-2-168组中EgREV3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成功克隆了EgPolζ全长序列,分析预测EgPolζ对细粒棘球绦虫的DNA修复具有调控作用,且HM与H-2-104抑制EgPolζ蛋白表达,从而影响细粒棘球绦虫DNA损伤修复功能。

    2024年06期 v.47 778-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6K]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熏烟对肺组织AQP1表达与定位的影响

    文诸缦;加沙尔·阿拜;李云鹏;阿不都许库尔·阿不力米提;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 AQP1)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和熏烟诱导的COPD小鼠模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选取SPF级昆明小鼠30只,4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熏烟3个月组和熏烟6个月组,各10只。熏烟组小鼠构建熏烟诱导的COPD小鼠模型,空白对照组小鼠不进行任何处理。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印迹法分别测定各组小鼠肺组织中的AQP1蛋白表达量。体外使用尼古丁刺激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分为对照组(PBS)、3μmol/L尼古丁组(3μmol/L)和5μmol/L尼古丁组(5μmol/L),测定各组A549细胞中的AQP1蛋白表达量。用“limma”函数对COPD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对AQP1表达量与差异表达基因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用GeneMANIA平台对相关性强的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肺组织中AQP1主要分布于肺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红细胞内,在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的顶膜也有少量分布。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肺泡及肺间质无炎症细胞浸润,呼吸道通畅;熏烟3个月组小鼠肺组织可见肺大泡形成,小气道及血管周围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并伴有黏性分泌物堆积;熏烟6个月组小鼠肺组织可见大量肺大泡,血管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聚集。蛋白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熏烟3个月组和6个月组小鼠肺组织中AQP1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分别减少约40%和60%(P<0.01)。体外使用尼古丁刺激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3μmol/L尼古丁组AQP1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5μmol/L尼古丁组AQP1蛋白表达量更高(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数据集GSE103174中,与正常肺组织比较,COPD患者肺组织中AQP1显著降低(P=0.000 13);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与正常组比较,COPD患者有62个基因表达上调和56个基因表达下调;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表皮调节素(EREG)、前列腺素G/H合酶2(PTGS2)、双调蛋白(AREG)等基因与AQP1相关性系数(R~2)>0.5;富集分析结果显示,EREG、白介素-6(IL-6)、AREG参与上皮细胞增殖过程,细胞色素P450家族1亚家族B成员1(CYP1B1)、白介素-1β(IL-1β)、IL-6、PTGS2参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产生。结论 COPD患者与熏烟诱导COPD小鼠模型的肺组织AQP1蛋白表达降低,这可能与尼古丁刺激肺泡上皮细胞导致AQP1增高无关。

    2024年06期 v.47 785-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miRNA-208a-3p过表达致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钙超载和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马丽娟;周祁娜;张健;朱嘉俊;王宝珠;段明军;李发鹏;

    目的 观察miRNA-208a-3p在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线粒体钙稳态和线粒体功能方面的调节机制。方法 35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20)和对照组(n=15),模型组采用腹主动脉直径缩窄法建立慢性心衰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通过心功能和组织病理学检测评价模型,测定心肌miR-208a-3p表达,心肌线粒体去乙酰化酶3(SIRT3)蛋白和NADH脱氢酶亚基1(ND1)蛋白表达、线粒体Ca~(2+)水平、心肌细胞活性氧(ROS)生成。结果 模型组大鼠心肌miR-208a-3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IRT3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且miR-208a-3p与SIRT3表达呈显著负相关;模型组ND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ND1与SIRT3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模型组心肌细胞线粒体内C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肌细胞ROS生成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心衰心肌组织miR-208a-3p过度表达与SIRT3/ND1活性降低相关,抑制线粒体呼吸链活性,此外,心肌细胞出现线粒体钙超载和ROS生成增加,进一步加剧线粒体呼吸功能障碍,是慢性心衰线粒体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

    2024年06期 v.47 791-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NF-κB在脂多糖诱导小鼠脓毒症急性肺损伤中对ANXA2表达的影响

    艾山江·肉孜;张琪;阿曼古丽·莫明;李颖;宋云林;

    目的 观察脂多糖(LPS)诱导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LI)小鼠肺组织中膜联蛋白A2(ANXA2)的表达水平,探讨ANXA2的表达与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健康雄性C57BL/6小鼠1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脂多糖组(LPS组)及LPS+NF-κB抑制剂组(以下为抑制剂组),每组6只。抑制剂组腹腔注射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甲酸铵(PDTC) 50 mg/kg, 1 h后LPS组及抑制剂组腹腔注射LPS 7.5 mg/kg,观察12 h,全身麻醉后采血并处死小鼠。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特征,测右肺中叶湿干重、计算湿/干重比值,ELISA法检测血清ANXA2及左肺肺泡灌洗液中ANX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ANXA2、NF-κBp65、p-NF-κBp65蛋白平均光密度(MOD)值,RT-qPCR检测肺组织中NF-κBp65、TNF-α及IL-6 mRNA相对表达量,WB检测肺组织ANXA2、NF-κBp65、p-NF-κBp65、Claudin1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组肺组织病理损伤严重,可见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肺泡间隔增厚、肺泡腔内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渗出、少许出血。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组右肺中叶湿/干重比值,血清ANXA2及肺泡灌洗液ANXA2、TNF-α水平,肺组织NF-κBp65、TNF-α及IL-6 mRNA相对表达量,肺组织ANXA2、NF-κBp65、p-NF-κBp65蛋白MOD值以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而Claudin1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与LPS组比较,抑制剂组以上各项观察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 NF-κB信号通路在LPS诱导小鼠脓毒症相关ALI肺组织中可调控ANXA2的表达。

    2024年06期 v.47 798-803+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右美托咪定减轻大鼠丙泊酚输注综合征的研究

    孙金辉;何毕晨;顾冰蕊;刘兆媛;王婷;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大鼠丙泊酚输注综合征所致器官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18只,8~10周龄,体重250~280 g,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丙泊酚组(P组)及右美托咪定组(D组),三组大鼠分别尾静脉输注生理盐水、丙泊酚、右美托咪定+丙泊酚。每组于T_0、T_6、T_(12)取大鼠颈动脉血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尿素氮(BUN)、肌酐(Cr)、肌钙蛋白I(cTn-I)水平;各组输注完成后取大鼠心肌组织,行HE染色观察心肌结构变化,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II活性、细胞色素C、肉碱棕榈酰转移酶I(CPT-I)、丙二酰辅酶A(Malonyl-CoA)表达量。结果 与C组相比,P组T_6、T_(12)时ALT、AST、CK、CK-MB、BUN、cTn-I水平均升高;D组T_6及T_(12)时ALT、AST、CK、CK-MB、BUN、Cr水平均升高,D组T_6时cTn-I升高(P<0.05)。与P组相比,D组T_6及T_(12)时ALT、AST、CK、cTn-I水平均下降,T_(12)时CK-MB、BUN水平下降(P<0.05)。P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细胞水肿,溶解,少量散在炎细胞浸润;D组心肌纤维排列较P组规则整齐。与C组相比,P组、D组呼吸链复合体II活性下降,Cyt-C、CPT-I、Malonyl-CoA表达均降低(P<0.05);与P组相比,D组复合体Ⅱ活性增加,Cyt-C、CPT-I、Malonyl-CoA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减轻大鼠丙泊酚输注综合征所致器官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线粒体内呼吸链的功能损害及改善脂肪酸分解代谢相关。

    2024年06期 v.47 804-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不同功能化合物对迁移体形成的影响研究

    何佳钰;刘梦薇;麦尔哈巴·达毛拉;黄毅;衡锐;张金佩;席庆;米娜;

    目的 探讨SF1670、秋水仙碱、二甲双胍、阿司匹林等4种不同功能化合物对迁移体形成的影响。方法 Vigofect化学转染法构建L929过表达Tspan4-mCherry细胞系,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含任何药物的完全培养基)、 SF1670组(4μmol/L)、秋水仙碱组(0.6μmol/L)、二甲双胍组(32μmol/L)和阿司匹林组(1μmol/L),分别作用11 h;活细胞成像实验拍摄细胞产生的迁移体;Fiji-Image J统计迁移体产生数量,收缩纤维形成面积,直径及长度。结果 共聚焦成像结果显示,L929过表达Tspan4-mCherry细胞系建立成功,产生了收缩纤维和迁移体。4种药物对迁移体影响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F1670组迁移体产生数量减少(P<0.01),收缩纤维的形成面积和长度被明显抑制(P<0.000 1);秋水仙碱组迁移体产生数量明显减少(P<0.000 1),收缩纤维的形成面积轻微减少(P<0.05);二甲双胍组细胞收缩纤维形成面积(P<0.05)和直径(P<0.000 1)均减少;阿司匹林组细胞迁移体产生数量增加(P<0.01),收缩纤维的直径轻微缩短(P<0.05)。结论 SF1670、秋水仙碱、二甲双胍、阿司匹林对迁移体和收缩纤维的形成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迁移体可能在肿瘤、2型糖尿病、炎症、心肌梗死等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4年06期 v.47 810-816+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2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差异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研究及验证

    王洋;汪露;李辉;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差异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方法 以2023年3月-2024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选择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挑选两组各10例受试者的外周血清采用芯片差异性基因鉴定法筛选缺血性脑卒中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并采用KEGG通路富集和基因本体论(GO)分析鉴定差异表达基因发挥的生物学功能。挑选2个上调和2个下调的lncRNAs,在两组患者外周血中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表达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算差异性表达lncRNAs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结果 共检测到34个高表达和16个低表达的lncRNAs。KEGG通道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lncRNAs涉及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类风湿性关节炎、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癌症的转录失调、沙门氏菌感染、白细胞介素(IL)-17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GO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lncRNAs涉及白细胞黏附调控、细胞黏附调节、白细胞与其他细胞黏附、细胞趋化性、T细胞活化、骨髓细胞分化、止血和凝血。qRT-PCR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者A1BG-AS1和BRWD1-AS2表达量升高,BVES-AS1和C10ORF71-AS1表达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A1BG-AS1、BRWD1-AS2、BVES-AS1和C10ORF71-AS1表达量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AUC分别为0.803、0.856、0.897和0.798(P<0.001)。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A1BG-AS1、BRWD1-AS2、BVES-AS1和C10ORF71-AS1基因差异性表达,可以辅助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诊断。

    2024年06期 v.47 817-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临床医学研究

  • 上端融合椎的选择对Lenke 5C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肩平衡的影响

    代杰;阿不都乃比·艾力;朱旭;买买提艾力·尼亚孜;斯刊达尔·斯依提;马原;

    目的 评估Lenke 5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上端融合椎(The 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UIV)为上端椎(The upper end vertebra, UEV)和UEV+1对患者术后肩平衡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48例Lenke 5C型AIS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后路矫形选择性胸腰椎融合术,根据UIV和UEV之间的关系,将UIV作为UEV的设定为UEV组,将UIV作为UEV+1的设定为UEV+1组,比较两组影像学参数和临床结果的异同。结果 48例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UEV组26例,UEV+1组22例。UEV+1组术后末次随访时TL/L矫正率明显高于UEV组(73.14%vs 63.71%,P<0.05),UIV倾斜度明显降低,影像学的肩高度差(RSH)绝对值显著增加(7.63 mm vs 0.72 mm,P<0.05),冠状面失衡绝对值显著增加(12.02 mm vs 4.81 mm,P<0.05)。UEV+1组术后肩失衡(RSH≥20 mm)发生率明显高于UEV组。两组在矢状位排列和患者预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UIV选择为UEV+1时,TL/L矫正率提高,但增加了肩和冠状面失衡的风险,临床应尽可能选择UEV作为UIV,以维持AIS患者肩平衡。

    2024年06期 v.47 824-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3D打印截骨导板与传统标准化截骨工具在膝关节双间室置换中的疗效对比研究

    叶子昂;窦海伟;王利;

    目的 比较在人工膝关节双间室置换手术中使用个性化定制3D打印截骨导板与传统标准化截骨工具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23年3月-2023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中心关节老年病区收治的23例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2例行个性化定制3D打印截骨导板工具(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ation, PSI)与11例采用传统标准化截骨工具(Conventional instrumentation, CVI)行手术的患者。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双下肢及股骨、胫骨假体力线。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和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于术前1天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评定两组患者膝关节运动范围和运动程度。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年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 HKA)即膝髋踝三中心组成的夹角、冠状面股骨假体角(Frontal femoral component angle, FFC)即股骨假体内外髁的切线与股骨机械轴连线的外侧角、冠状面胫骨假体角(Frontal tibial component angle, FTC)、侧方胫骨假体角(Lateral tibia component angle, LTC),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femur angle, LDFA)即股骨头中心与大粗隆高点连线与股骨机械轴组成的夹角,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PTA)即胫骨内侧平台切线与股骨机械轴形成的夹角、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 PTS)、胫骨机械轴与股骨的夹角(Mechanical axis of tibia and femur of angle, MTFA)的情况。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随访12个月,患者术后复查膝关节正侧位、双下肢全长X线片显示假体安放位置合适,随访期间未出现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膝关节假体松动、骨折等并发症。与CVI组比较,PSI组术后1年HKA增大,HKA、FFC、FTC、LTC、LDFA、MPTA、PTS、MTFA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HHS评分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化定制3D打印截骨导板较传统截骨导板在膝关节双间室置换术更加精准、便捷、安全,可降低手术风险,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024年06期 v.47 831-835+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血清BMP-2,Runx2水平对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预测价值

    王金龙;冯大军;周全;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bility fracture, OVCF)患者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核心结合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水平对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4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骨科收治的260例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或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根据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情况分延迟愈合组、正常愈合组。分析OVCF患者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影响因素及血清BMP-2,Runx2水平对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预测价值。绘制决策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评价血清BMP-2,Runx2水平对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价值。结果 260例患者术后无失访,22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发生率为8.46%(22/260)。延迟愈合组年龄、吸烟比率、合并糖尿病比率、合并甲状腺疾病比率、有椎体裂隙征比率大于正常愈合组,骨密度T值、术前和术后3个月血清BMP-2,Runx2水平小于正常愈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糖尿病、有椎体裂隙征是OVCF患者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骨密度T值、BMP-2,Runx2是OVCF患者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BMP-2,Runx2联合预测OVCF患者术后骨折延迟愈合对应AUC值为0.856。阈值在0.10~0.63范围内,BMP-2,Runx2联合评估模型评估OVCF患者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净受益率优于单独检测。在阈值概率为0.26时,被该模型划分入高风险的人数与真阳性人数基本达成一致。结论 OVCF患者血清BMP-2,Runx2水平降低,二者联合检测对术后骨折延迟愈合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2024年06期 v.47 836-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关节周围浸润镇痛联合去阿片化全麻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徐婷婷;程晓辉;郭继燕;黄汶聪;

    目的 探讨关节周围浸润镇痛联合去阿片化全麻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在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的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全麻,观察组实施关节周围浸润镇痛联合去阿片化全麻。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炎症应激指标变化。术后2、6、12、24 h分别采用数字评定量表(NR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统计两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步行距离、住院时间、不良反应、认知功能障碍、谵妄发生情况。出院时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开始后10 min观察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高于对照组患者,术中、术毕观察组患者HR、MAP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2、6、12、24 h静息及运动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72 h观察组患者白介素(IL)-6、IL-1β、C反应蛋白(CRP)、血红素氧合酶-1(HO-1)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首次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头晕、股四头肌肌无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72 h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关节周围浸润镇痛联合去阿片化全麻在THA中镇痛效果良好,有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炎症应激反应,促进术后恢复,降低不良反应、认知功能障碍及谵妄发生率。

    2024年06期 v.47 843-848+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改良衰弱指数联合麻醉分级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

    鲁燕;程浩;陈永权;

    目的 评估改良衰弱指数(Modified frailty index, mFI)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2月至2023年10月行老年腹腔镜手术的102例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分为发生组(n=23)、未发生组(n=79),比较两组临床资料、mFI、ASA分级,Spearman相关性分析mFI与ASA分级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mFI、ASA分级对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未发生组比较,发生组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合并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比例升高,mFI和ASA分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FI与ASA分级呈正相关(r=0.627,P<0.001);衰弱患者发生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是非衰弱患者的4.580倍,ASA分级Ⅲ级患者发生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是Ⅰ~Ⅱ级患者的5.152倍(P<0.05);mFI、ASA分级联合预测麻醉相关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优于mFI、ASA分级单独预测(P<0.05)。结论 mFI、ASA分级联合能有效预测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为临床预测麻醉相关不良事件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06期 v.47 849-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肾细胞癌患者舒尼替尼治疗前后三维斑点追踪成像参数值变化及对心脏毒性的预警价值

    方慧杰;张鑫;翟玉翠;史丽娟;田国祥;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患者舒尼替尼治疗前后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参数值变化及对心脏毒性的预警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肾细胞癌患者226例作为观察组,随访18个月记录心脏毒性事件发生情况,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26例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对照组及观察组中发生心脏毒性事件与未发生心脏毒性事件患者的3D-STI参数值[整体面积应变(GAS)、整体径向应变(GRS)、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圆周应变(GCS)、左心室扭转角度(LVtw)、三维左心室射血分数(3D-LVEF)、心肌综合指数(MCI)]。分析肾细胞癌患者舒尼替尼辅助治疗致心脏毒性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3D-STI参数值对心脏毒性的预警价值,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3D-STI参数值与心脏毒性发生风险间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 观察组治疗1个周期后GAS、GLS、LVtw、MCI低于治疗前,GAS、GLS、LVtw、MC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26例患者随访18个月,脱落9例,有效随访217例(96.02%),发生心脏毒性事件55例(25.35%),与未发生心脏毒性患者对比,吸烟例数、饮酒例数、高血压例数、局部症状例数、IMDC评分分层、α-羟丁氨酸脱氢酶水平增加,治疗1个周期后GAS、GLS、LVtw、MCI降低(P<0.05);α-羟丁氨酸脱氢酶水平增加是发生心脏毒性的独立危险因素,GAS、MCI升高是发生心脏毒性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治疗1个周期后,GAS、MCI单独预测肾细胞癌患者舒尼替尼辅助治疗致心脏毒性的AUC值分别为0.814、0.875,联合预测的AUC值为0.910,具有更高预测价值;GAS(χ~2=16.708,P<0.001)、MCI(χ~2=17.426,P<0.001)与心脏毒性发生风险间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当GAS<32.73%,MCI<168.74%×°时,GAS(β=-0.709, 95%CI=0.283~0.842,P<0.001)、 MCI(β=-0.630, 95%CI=0.356~0.811,P<0.001)与心脏毒性发生风险呈负相关。结论 肾细胞癌患者舒尼替尼治疗过程中3D-STI参数值变化与心脏毒性发生风险关系密切,且存在“阈值效应”,可为临床早期预测心脏毒性发生风险提供参考。

    2024年06期 v.47 854-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骨骼肌质量指数、肌少症指数与呼吸危重症患者营养状态及预后的关系分析

    丁倩;李飞;刘颖;吴辉;李峰;于尚平;

    目的 探讨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 SMI)、肌少症指数(Sarcopenia index, SI)与呼吸危重症患者营养状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8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呼吸危重患者132例。采用改良危重症营养风险评分表(The modified nutrition risk in critically ill, mNUTRIC)评估患者营养状况,根据评分结果分为低风险患者(n=83)、高风险患者(n=49),比较低风险患者与高风险患者的SMI、SI。以离开ICU为时间终点评估预后,分为死亡组(n=37)和存活组(n=95),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呼吸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SMI、SI预测呼吸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风险价值。结果 与低风险患者相比,高风险患者的SMI、SI降低(P<0.05)。以离开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为评估时间终点,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年龄、入院24 h内的急性生理评分、年龄评分及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ring system, APACHEⅡ)评分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水平较高,白蛋白(Albumin, ALB)、SI和SMI则较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高APACHEⅡ评分及低SMI、SI值是影响呼吸危重症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SMI、SI单独预测呼吸危重症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84(0.720~0.839)、0.726(0.657~0.788),采用SMI、SI联合预测AUC为0.890(0.835~0.938),联合预测效能较单独预测效能更好(P<0.05)。结论 SMI、SI与呼吸危重症患者营养状态关系密切,两者联合预测呼吸危重症患者死亡的临床价值高于单独预测。

    2024年06期 v.47 862-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拉考沙胺联合奥卡西平治疗局灶性癫痫的疗效及对脑电图频段功率、血清TLR-4、NF-κB水平影响

    苏杰;段洪波;柴梅;杨元磊;王晓雨;

    目的 探讨拉考沙胺联合奥卡西平治疗局灶性癫痫的疗效及对患者脑电图频段功率、血清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局灶性癫痫患者10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线组和试验组,每组51例。基线组采用奥卡西平治疗,试验组采用拉考沙胺联合奥卡西平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后评估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癫痫发作频率、脑电图频段功率,检测血清TLR-4、NF-κB水平。分析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TLR-4、NF-κB水平与疗效的关系。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基线组(P<0.05)。治疗6个月,两组患者癫痫发作频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基线组(P<0.05);两组α、β频段功率升高,δ、θ频段功率降低,且试验组变化幅度大于基线组(P<0.05)。治疗6个月,试验组、基线组TLR-4(r=-0.820、-0.666,P均<0.001)、NF-κB(r=-0.744、-0.643,P均<0.001)水平与疗效均呈负相关。治疗期间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基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拉考沙胺联合奥卡西平治疗局灶性癫痫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脑电图频段功率,减少发作频率,且安全性有保障。

    2024年06期 v.47 867-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糖皮质激素联合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治疗药物性急性重度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疗效

    余海忠;李虎业;夏文英;李进财;徐尚胜;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腺苷蛋氨酸(S-adenosyl-L-methionine, SAMe)、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 UDCA)治疗药物性急性重度胆汁淤积性肝病(Drug-induced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 DICLD)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急性重度DICL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SAMe、UDCA治疗,观察组给予SAMe、UDCA联合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治疗。治疗2周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 TBA)、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 γ-GT)及血清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生化指标[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白蛋白(Albumin, ALB)]及免疫功能指标[可溶性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sVCAM-1)、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水平并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采用Spearman相关性建议分析临床疗效与生化、免疫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并观察两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57%,高于对照组的73.58%(P<0.05)。治疗后,两组ALP、TBA、γ-GT、TBil、PA、ALB、sVCAM-1、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ALP、TBA、γ-GT、TBil、PA、ALB、sVCAM-1、IFN-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临床疗效与PA、ALB水平呈正相关,与sVCAM-1、IFN-γ水平呈负相关(P均<0.05)。观察组、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8.87%、11.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联合SAMe、UDCA能够提高急性重度DICLD患者疗效,改善肝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2024年06期 v.47 872-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药学研究

  • 罗补甫克比日丸对更年期大鼠激素分泌和骨代谢的影响

    周群;郑瑞芳;吴乐和;徐磊;刘砥威;王守宝;邢建国;

    目的 研究罗补甫克比日丸对更年期大鼠激素分泌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取6只2月龄正常大鼠为正常对照组(0.5%CMC-Na),通过观察阴道涂片筛选出30只发情周期紊乱的12月龄自然衰老大鼠为更年期模型,将更年期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0.5%CMC-Na),低剂量组(罗补甫克比日丸,236 mg/kg体重),中剂量组(罗补甫克比日丸,472 mg/kg体重),高剂量组(罗补甫克比日丸,945 mg/kg体重),更年安组(更年安片,585 mg/kg体重),每组6只,每天灌胃1次,连续30 d。观察并记录给药期间各组大鼠的体重变化,采用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雌二醇(Estradiol, E2)、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rocollagen type I N-terminal propeptide, PINP)、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 OPG)、β胶原降解产物(Beta carboxyl terminal peptide of collagen, β-CTX)的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股骨病理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股骨中PI3K和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股骨骨小梁数量减少,出现断裂,骨间隙增大,体重增加和血清FSH, LH, β-CTX水平升高,E2, PINP, OPG, p-PI3K/PI3K, p-Akt/Akt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更年安组和罗补甫克比日丸高剂量组大鼠股骨骨小梁数量增多,断裂现象减少,骨间隙减小,体重变化和FSH, LH水平降低,E2, PINP, OPG水平升高,此外,罗补甫克比日丸中、高剂量组大鼠股骨中p-PI3K/PI3K, p-Akt/Akt水平升高,血清β-CTX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补甫克比日丸能够改善更年期大鼠性激素紊乱,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缓解骨代谢异常。

    2024年06期 v.47 87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核桃青皮中萘醌类成分对银屑病小鼠抗氧化状态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高洁;马婧怡;

    目的 研究核桃青皮中萘醌类成分对银屑病样炎症皮损小鼠抗氧化状态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取60只Balb/c小鼠脱毛背部连续7 d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42 mg构建银屑病小鼠模型。将60只建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为模型组(涂抹生理盐水10 mL)、阳性药对照组(涂抹卡泊三醇软膏42 mg)、核桃青皮中萘醌类成分高(涂抹60%流浸膏42 mg)、中(涂抹30%流浸膏42 mg)、低(涂抹15%流浸膏42 mg)剂量组。另取12只未建模小鼠为正常组(涂抹生理盐水10 mL)。连续干预10 d后,观察小鼠皮损变化并进行PASI评分;采用HE染色和Baker评分评估组织病理学损害程度;分光光度法检测银屑病小鼠背部皮肤组织中SOD、CAT、GSH-Px活性及MDA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银屑病小鼠血清中TNF-α、IL-17和IL-23的含量。结果 各组小鼠经相应药物干预10 d后,背部皮肤组织经HE染色镜下观察:正常组小鼠皮肤结构未见异常;模型组小鼠表皮层可见明显的Munro小脓肿,角化过度,颗粒层减少,棘层增厚明显,棘突延长起伏,真皮层可见散在轻微炎细胞浸润;阳性药对照组和核桃青皮萘醌类成分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病理改变和模型组类似,但表皮层角化过度、角化不全、颗粒层减少、棘层增厚等都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减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背部皮肤明显增厚,出现红斑和鳞屑,PASI评分升高,Baker评分升高,背部皮肤组织中T-SOD、CAT、GSH-Px的活性均降低,MDA的含量升高,血清中TNF-α、IL-17、IL-23含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对照组和核桃青皮萘醌类成分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背部皮肤红肿程度减轻、鳞屑面积减少,PASI评分降低;阳性药对照组和核桃青皮萘醌类成分高剂量组T-SOD、CAT、GSH-Px的活性均升高,MDA的含量降低,Baker评分降低;阳性药对照组和核桃青皮中萘醌类成分中、高剂量组TNF-α、IL-17、IL-23含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药对照组比较,核桃青皮萘醌类成分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背部皮肤PASI评分升高,MDA含量升高;核桃青皮萘醌类成分低、中剂量组T-SOD、GSH-Px、CAT活性降低,TNF-α、IL-17、IL-23含量均升高,高剂量组IL-17、IL-23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桃青皮中萘醌类成分有较好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从而改善了银屑病小鼠皮损症状。

    2024年06期 v.47 883-887+9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中医中药

  • 贝尔面瘫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段庭筠;胡慧;

    目的 探讨贝尔面瘫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利用数据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就诊的贝尔面瘫32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建模组(n=226)以及验证组(n=97)。对建模人群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疗效的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对两组人群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GiViTI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决策分析曲线进行区分度、校准度、临床有效性的验证。结果 建模组226名贝尔面瘫患者中,治愈125例(55.31%),未治愈101例(44.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效果不同患者的年龄、就诊时的House-Brackman等级、激素治疗时间、针灸治疗时机、针灸治疗方案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就诊时的House-Brackman等级、激素治疗时间、针灸治疗时机、针灸治疗方案是贝尔面瘫经针灸治疗后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建模组和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7、0.981(P均>0.05),提示模型区分度较好;采用Bootstrap自抽样法,重复自抽样1 000次,获得建模组及验证组的校准曲线,两组校准曲线观测值和预测值的重合度较好,提示预测值与实际值具有良好一致性;经Hosmer-Lemeshow检验,建模组(χ~2=7.190,P=0.636)与验证组(χ~2=6.236,P=0.80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模型校准度较高;建模组及验证组的决策分析曲线均显示净收益较高,提示模型具有临床有效性。结论 贝尔面瘫患者经过治疗后仍然存在无法痊愈的可能,患者的年龄、就诊时的House-Brackman等级、激素治疗时间、针灸治疗时机、针灸治疗方案是贝尔面瘫治疗后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此创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患者的治疗效果。

    2024年06期 v.47 88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耳穴贴压联合新四联疗法治疗心衰加重的疗效观察

    雷巧灵;李擎虎;

    目的 探讨耳穴贴压联合新四联疗法治疗心衰加重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心衰加重患者120例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新四联疗法,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耳穴贴压,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六分钟步行试验(6 minutes walk test, 6MWT)结果、运动峰摄氧量(Peak oxygen uptake, PVO_2)、每搏耗氧量(Oxygen consumption/heart rate, VO_2/HR)、正常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NN intervals, SDNN)、全程相邻窦性心搏RR间期差值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successive differences between successive R-R intervals, RMSSD)、低频功率(Low frequencies, LF)、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ies, HF)、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肾素(Plasma renin activity, PRA)、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醛固酮(Aldosterone, ALD)水平。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周,两组PVO_2、VO_2/HR、6MWT、SDNN、RMSSD、LF及HF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周,两组NT-proBNP、PRA、AngⅡ及ALD均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耳穴贴压联合新四联疗法可有效改善心衰加重患者运动耐量、心率变异性,调节神经激素,降低NT-proBNP水平,临床疗效优于单一新四联疗法。

    2024年06期 v.47 895-9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不同肥胖评价指标预测高血压-糖尿病共病发病风险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马润泽;巴合古·依明尼亚孜;李媛媛;余文慧;阿娜尔·高少;戴江红;

    目的 分析不同肥胖评价指标对高血压-糖尿病共病(HDC)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为HDC一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新疆多民族自然人群队列建设及健康随访研究”2018-2022年和田调查现场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一般肥胖指标:体质指数(BMI),中心性肥胖指标:腰围(WC)、腰高比(WHTR)、锥削指数(CI),综合肥胖指标:体重调整腰围指数(WWI)、身体形态指数(ABSI)与HDC发病风险的关系,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肥胖指标对HDC发病风险的预测效果。结果 基线共纳入研究对象12 679人,累计随访57 629.4人年,新发HDC共661例,发病密度为11.47/千人年。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HDC的发病风险随着肥胖指标的升高而增加(P<0.01)。BMI超重、肥胖组HDC的发病风险分别是BMI正常组的1.63、3.40倍,WC超标组HDC发病风险是WC正常组的2.74倍。WHTR超标组HDC发病风险是WHTR正常组的2.48倍。根据四分位数的分组情况,WWI、CI、ABSI的Q4组HDC发病风险分别是Q1组的3.02、3.78、1.87倍。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UC值前3位均为中心性肥胖指标,WC、WHTR、CI预测HDC的AUC分别为0.685(95%CI:0.676~0.694)、0.673(95%CI:0.664~0.682)、0.666(95%CI:0.657~0.675)。中心性肥胖指标的约登指数、特异度高于其他指标,综合肥胖指标的灵敏度高于其他肥胖指标。Delong检验结果显示,WC、WHTR预测HDC发病风险的AUC值高于BMI、ABSI(P<0.003),BMI与CI、WWI、ABSI,WC与WHTR、CI、WWI,WHTR与CI,CI与WWI的AUC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BMI、WC、WHTR、WWI、CI、ABSI均与HDC发病风险增加相关,中心性肥胖指标能更好预测HDC发病风险。

    2024年06期 v.47 901-906+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39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护理园地

  •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联合叙事护理在晚期癌症患者安宁疗护中的应用研究

    夏源;王娟;张云飞;杨桂云;杨倩倩;张秀华;

    目的 探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联合叙事护理对实施安宁疗护晚期癌症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5月晚期癌症安宁疗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HADS)进行调查,筛选评分≥8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n=110),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5)和试验组(n=55)。对照组采用安宁疗护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联合叙事护理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和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 FACT-G)评分的差异,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因病情变化或死亡,试验组完成52例,对照组完成53例。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SAS、SDS、FACT-G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SAS、SDS、FACT-G评分分别为(42.52±2.30)分、(57.63±3.80)分、(67.54±2.52)分,对照组SAS、SDS、FACT-G评分分别为(47.29±2.73)分、(62.25±2.87)分、(64.39±3.0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FBT联合叙事护理干预,可降低晚期癌症患者的负面情绪,缓解抑郁焦虑,提高其生活质量。

    2024年06期 v.47 907-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3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