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研究

  • RAC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宫颈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迁移、侵袭的影响

    曹玲玲;欧阳云珊;吾米丹·阿不都热合曼;赵倩;杨旺;林晨;

    目的 探讨Ras相关的C3肉毒杆菌毒素底物1(RAC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宫颈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迁移、侵袭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免疫组化(IHC)检测宫颈癌组织中的RAC1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构建RAC1低表达的慢病毒载体(shRAC1)和空载载体(shNC),选取低表达RAC1的HeLa、SiHa细胞作为shRAC1组,感染空载载体的HeLa、SiHa细胞作为shNC组;采用q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RAC1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RAC1、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的蛋白表达水平;EdU实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划痕实验、Transwell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 宫颈癌组织中RAC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RAC1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和肌层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shNC组相比较,shRAC1组细胞的RAC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E-Cadherin表达上调,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下调,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C1在宫颈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上调,下调其表达可抑制宫颈癌细胞HeLa、SiHa的增殖、上皮-间质转化、迁移和侵袭。RAC1可能成为宫颈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2025年02期 v.48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转录组学探讨醋酸棉酚对子宫肌瘤潜在作用机制研究

    张歆;沈静;张裴;马祖文;姚军;

    目的 采用转录组测序(RNA-sequencing, RNA-seq)技术,探讨醋酸棉酚对子宫肌瘤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将子宫平滑肌瘤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高剂量组(醋酸-棉酚80μmol/L),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转录组测序,筛选靶点分子。进一步实验增加阳性药对照组(米非司酮,10μmol/L)、中剂量组(醋酸-棉酚40μmol/L)、低剂量组(醋酸-棉酚20μmol/L),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CXC趋化因子配体3(CXCL3)和N-myc下游调节基因1(NDRG1)的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XCL3和NDRG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100.00%±2.16%)相比,高剂量组的细胞增殖活性(48.13%±0.44%)显著降低(P<0.05)。两组共有3 410个明显差异表达基因(DEGs);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中有1 546个基因明显上调,1 864个基因明显下调;富集分析揭示上调的DEGs主要富集在MAPK、TNF、HIF-1等信号通路,下调的DEGs主要富集于cAMP、细胞周期等信号通路;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中NDRG1和CXCL3的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与阳性药对照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中NDRG1和CXCL3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高剂量组比较,中、低剂量组中NDRG1和CXCL3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中剂量组比较,低剂量组中NDRG1和CXCL3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中NDRG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高、中剂量组中CXCL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阳性药对照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中NDRG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中CXCL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高剂量组比较,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中CXCL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醋酸棉酚通过降低CXCL3、NDRG1的表达,进而影响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MAPK、TNF、HIF-1等信号通路,为醋酸棉酚可能通过影响这些信号通路在子宫肌瘤中发挥潜在治疗作用提供了初步线索。

    2025年02期 v.48 126-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SIRT1/PGC-1α通路探讨氯吡格雷对紫杉醇诱发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干预作用

    郗扬;周海滨;冯磊;周雁;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对紫杉醇诱发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大鼠脊髓腰段背根部神经节(DRG)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SIRT1/PGC-1α)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紫杉醇诱发化疗后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6 mg/kg氯吡格雷组和12 mg/kg氯吡格雷组,每组10只。在实验前1天(T0)、实验第8天(T1)和实验第14天(T2)分别测定大鼠的50%机械缩足阈值(50%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取大鼠DRG,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实验(TUNEL)检测DRG中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DRG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IL-1β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测定DRG中MDA和SOD水平。Western blot测定DRG组织中SIRT1和PGC-1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在T1和T2时间点的50%MWT和TWL值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6 mg/kg和12 mg/kg氯吡格雷组在T1和T2时间点的50%MWT和TWL值均显著升高(P<0.01~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DRG组织中细胞凋亡水平,IL-6、IL-1β、TNF-α以及MDA水平均升高,SOD水平降低,SIRT1和PGC-1α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6 mg/kg和12 mg/kg氯吡格雷组DRG组织中上述指标被逆转(P<0.01~0.05)。与6 mg/kg氯吡格雷组相比,12 mg/kg氯吡格雷组对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上述指标的改善更显著。结论 氯吡格雷能减轻紫杉醇诱发的周围神经病理学疼痛,抑制DRG中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激活SIRT1/PGC-1α信号通路相关。

    2025年02期 v.48 134-140+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大肠埃希菌ESBLs基因型与生物被膜调控基因pgaABCD对其耐药性的相关性分析

    马尔马尔·托乎塔尔别克;热汗古力·玉苏甫;熊文娟;湛文博;吴丽萍;

    目的 探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 ESBLs)基因与生物被膜调控基因pgaABCD表达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二者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1-12月本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通过双纸片协同试验筛选出产ESBLs菌株66株,采用标准Kirby-Bauer圆盘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通过实时荧光PCR鉴定ESBLs基因bla_(CTX-M-1)、bla_(CTX-M-14)、bla_(TEM-1)、bla_(SHV-12)和生物被膜调控基因pgaA、pgaB、pgaC、pgaD的分布情况,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评价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对比不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组间生物被膜调控基因表达差异,对ESBLs基因检出率、pgaABCD基因检出率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66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模式以多重耐药为主:75.8%的分离株对3种及以上抗生素耐药,耐药率前三的抗生素是氨苄西林(100.0%)、头孢唑林(100.0%)和头孢曲松(97.0%),其次是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耐药率均为87.9%);所有菌株均能够形成生物被膜,分别有40株(60.6%)、22株(33.3%)和4株(6.1%)菌株表现出强、中和弱水平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出最多的ESBLs基因型是bla_(CTX-M-1)(57.6%),其次是bla_(TEM-1)(39.4%),有30株菌株同时携带2种及以上ESBLs基因,所有受试菌均检出pgaA基因,60株菌检出pgaC基因,36株菌同时携带pgaA、pgaB、pgaC和pgaD 4种基因,其中pgaC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Phi=0.367,P=0.012)及bla_(CTX-M-1)基因检出率(Phi=0.368,P=0.003)呈显著正相关。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抗生素耐药性之间虽未发现显著相关性(P>0.05),但表现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越强,菌株携带的ESBLs基因种类越多,耐药特征也愈加复杂的特点。结论 bla_(CTX-M-1)可能通过上调生物被膜调控基因pgaC的表达增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从而促进耐药基因传播。

    2025年02期 v.48 14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临床医学研究

  • 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与TACE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比较

    郭明皓;樊喜文;

    目的 探究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与TACE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 PVTT)的疗效差异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介入科的46名原发性肝癌合并程氏Ⅱ型门静脉癌栓的患者,其中行TACE+~(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的患者21名,行TACE+仑伐替尼治疗的患者25名,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肝内病灶及门脉癌栓的ORR、DCR,对比术前、术后一个月、术后三个月肝功能,包括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有无肝性脑病、有无中-大量腹水,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在治疗门静脉癌栓方面,与仑伐替尼联合组相比,粒子联合组有更好的ORR与DCR(χ~2=9.385、7.415,P=0.002、0.006);术后三个月复查肝功能指标,与仑伐替尼联合组相比,粒子联合组患者的总胆红素指标较低(t=-2.332,P=0.024);粒子联合组相比仑伐替尼联合组取得了更长的中位PFS(10.1个月对比7.2个月,χ~2=4.326,P=0.038);仑伐替尼联合组的中位OS稍长于粒子联合组,两组无统计学差异(14.4个月比13.5个月,χ~2=2.156,P=0.142)。在不良事件方面,相比仑伐替尼联合组,粒子联合组治疗后发生手足综合征、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更少(χ~2=4.935,4.031;P=0.026,0.045)。结论 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或仑伐替尼在治疗肝内原发病灶方面,两种方法的疗效无差异;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针对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更好,更有助于改善肝功能,不良反应更少。

    2025年02期 v.48 149-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急性高甘油三酯血症胰腺炎患者血清IL-17、NF-κB水平与病情进展的关系

    谭菊容;黄竹英;易岑;庄建云;

    目的 探讨急性高甘油三酯血症胰腺炎(HTG-AP)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核因子-κB(NF-κB)水平与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4年8月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HTG-AP患者142例,均检测血清IL-17、NF-κB水平和统计HTG-AP患者病情进展情况,分析HTG-AP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及IL-17、NF-κB与HTG-AP患者病情进展的关系。结果 142例HTG-AP患者中有41例进展为SAP,发生率为28.87%(41/142),纳入SAP组,其余101例中MAP 56例,MSAP 45例,纳入NSAP组。SAP患者血清IL-17、NF-κB水平高于MSAP和MAP患者,MSAP患者IL-17、NF-κB水平高于MAP患者(P<0.05)。SAP组患者血清IL-17、NF-κB水平高于NSAP组患者(P<0.05)。血清IL-17、NF-κB水平与HTG-AP患者病情程度呈正相关(P<0.05)。血清IL-17、NF-κB水平联合预测HTG-AP患者病情进展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大于单一指标的预测值(P<0.05)。结论 无论是否调整混杂因素,血清IL-17、NF-κB水平升高均会增加HTG-AP患者病情进展风险。血清IL-17、NF-κB有望作为预测患者病情进展情况的潜在指标。

    2025年02期 v.48 156-16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价值

    夏熙婷;秦浩;张业林;许晓燕;周永;

    目的 探讨CT影像组学模型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诊断为NSCLC的14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依据检查结果及临床分期信息,将患者分为骨转移组71例和非骨转移组78例。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将所有患者按6∶4的比例分为训练集(89例)和验证集(60例),应用ITK-SNAP软件,分别在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图像上逐层手动勾画病灶的感兴趣区(ROI)并进行三维融合获得病灶的容积ROI(VOI),然后导入AK软件中提取每个病灶的纹理特征。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RMR)和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分别对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多序列(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的组学特征进行筛选用于骨转移的预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并计算每例患者的分值(rad-score),采用100次留P交叉验证法判定其可靠性。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将临床和影像资料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建立常规模型,并与预测效能最高的影像组学模型联合建立综合诊断模型,并绘制其诺模图来分析预测概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多序列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测NSCLC伴骨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8和0.848,优于常规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508和0.496)。肿瘤毛刺征与NSCLC患者肺癌伴骨转移密切相关(训练集OR=3.467,P=0.005;验证集OR=4.125,P=0.011)。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综合诊断模型的预测能力的AUC值分别为0.879和0.849。结论 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均高于常规模型,综合诊断模型明显优于常规模型,影像组学有望成为一种全新的生物学指标帮助临床预测NSCLC骨转移的风险。

    2025年02期 v.48 162-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支气管肺炎患者高压氧治疗前后蛋白S100A12、ESR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凌云霞;宋蓉蓉;胡燕霞;张锋;

    目的 分析支气管肺炎患者高压氧治疗前后钙结合蛋白S100A12、红细胞沉降率(ESR)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82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支气管肺炎患者,于治疗前后选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100A12,选取自动血沉测定仪检测ESR。结合治疗效果分为预后良好组(痊愈患者+好转患者)和不良组(无效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影响支气管肺炎患者预后状况的多因素及经ROC曲线分析支气管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 经治疗后,82例支气管肺炎患者中,预后不良患者20例,占比24.39%。预后不良组C反应蛋白(CRP)、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治疗前S100A12、治疗前ESR水平、降钙素原(PCT)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引入水准为0.05,排除水准为0.10),结果显示:治疗前S100A12、治疗前ESR水平、SAA水平、CRP水平、PCT水平是预测支气管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治疗前蛋白S100A12、治疗前ESR、二者联合预测支气管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灵敏度分别为75.00%、80.00%、90.00%,特异度分别为71.00%、77.40%、83.90%。治疗前蛋白S100A12、治疗前ESR联合预测支气管肺炎患者预后不良具有较高的价值(AUC为0.921)。结论 高压氧治疗前检测蛋白S100A12、ESR水平可作为预测支气管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灵敏指标,通过联合检测上述指标能够辅助评估患者预后不良。

    2025年02期 v.48 170-174+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荟萃分析西罗莫司对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

    穆耶赛尔·玉苏普;何广胜;秦玉婷;尼罗帕尔·吐尔逊;郝建萍;

    目的 评价西罗莫司对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 Pure Red Cell Aplasia, aPRC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以“西罗莫司”、“aPRCA”和“治疗”作为关键词,按自由词和主题词结合的检索策略分别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万方等国内医学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自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24年8月。严格按照纳排标准筛选西罗莫司治疗aPRCA相关文献,采用STATA/MP16进行荟萃分析。根据异质性检验I~2和Q检验结果,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不同用药时间内西罗莫司在aPRCA中的有效率、完全缓解率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最后用Begg′s和Egger′s检验和漏斗图评估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荟萃分析结果提示西罗莫司对aPRCA的有效率为73.4%(95%CI:0.651~0.811),完全缓解率为55.7%(95%CI:0.415~0.696);排除因缓解后、严重并发症停药等患者,在10月用药时间内西罗莫司的有效率高达79.8%(95%CI:0.720~0.868),完全缓解率为60.2%(95%CI:0.490~0.709);西罗莫司治疗aPRCA不良反应发生率15.1%(95%CI:0.043~0.294),因不良反应危及生命及停药情况非常少见。结论 西罗莫司对aPRCA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2025年02期 v.48 175-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龄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清MANF、p53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及预测价值

    张薇薇;李静;

    目的 探讨高龄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RSA)患者血清脑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esencephalic astrocyt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MANF)、P53蛋白(Tumor protein 53,p53)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2024年1月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高龄RSA患者116例,均参照《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进行保胎治疗。将保胎失败者纳入观察组,将保胎成功者纳入对照组。两组均检测血清MANF、p53水平。分析高龄RSA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及MANF、p53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建立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拟合血清MANF、p53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 116例高龄RSA患者中43例保胎失败,发生率为37.07%。观察组流产次数、保胎时间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MANF[(331.29±83.32)ng/L vs(254.06±79.28)ng/L]、p53[(138.37±30.27)ng/L vs(109.98±28.9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ANF、p53水平升高是保胎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MANF、p53水平联合预测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高于单独预测值(Z=2.397,P=0.017)、p53(Z=2.471,P=0.014)。当血清MANF水平>350 ng/L,血清p53水平>120 ng/L时,保胎失败风险随MANF、p53水平升高而增加。结论 高龄RSA患者血清MANF、p53水平可作为预测妊娠结局的重要指标。

    2025年02期 v.48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来曲唑联合氯米芬与来曲唑联合尿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的疗效比较

    朱铮;毛利云;王屹雯;

    目的 探讨来曲唑联合氯米芬或尿促性腺激素(HMG)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及疗效的比较。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2年3月-2024年3月于无锡市中医医院诊治的100例PCOS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均匀地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来曲唑联合氯米芬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来曲唑联合HMG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睾酮(T)和黄体生成素(LH)、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水平和两组间的妊娠率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治疗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SH、E2、T-AOC、SOD和GSH显著上升,T、LH、IL-6、CRP和TNF-α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E2、IL-6及TNF-α显著降低,T-AOC、SOD和GSH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26,P=0.145)。治疗后,相较于未妊娠患者,妊娠患者的IL-6和TNF-α水平显著下降,而SOD和GSH水平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所有患者的FSH、E2与分别与IL-6、TNF-α呈负相关,与GSH呈正相关(P<0.05),而T、LH与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来曲唑联合应用HMG提升PCOS患者E2的效果更佳,而来曲唑联合应用氯米芬改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的效果更好。

    2025年02期 v.48 190-194+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来曲唑联合氯米芬与来曲唑联合尿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的疗效比较

    朱铮;毛利云;王屹雯;

    目的 探讨来曲唑联合氯米芬或尿促性腺激素(HMG)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及疗效的比较。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2年3月-2024年3月于无锡市中医医院诊治的100例PCOS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均匀地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来曲唑联合氯米芬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来曲唑联合HMG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睾酮(T)和黄体生成素(LH)、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水平和两组间的妊娠率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治疗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SH、E2、T-AOC、SOD和GSH显著上升,T、LH、IL-6、CRP和TNF-α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E2、IL-6及TNF-α显著降低,T-AOC、SOD和GSH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26,P=0.145)。治疗后,相较于未妊娠患者,妊娠患者的IL-6和TNF-α水平显著下降,而SOD和GSH水平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所有患者的FSH、E2与分别与IL-6、TNF-α呈负相关,与GSH呈正相关(P<0.05),而T、LH与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来曲唑联合应用HMG提升PCOS患者E2的效果更佳,而来曲唑联合应用氯米芬改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的效果更好。

    2025年02期 v.48 190-194+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列线图与CART决策树模型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疼痛风险预测中的效能比较

    马超;韩影;程旻桦;

    目的 分别构建预测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急性疼痛(APP)风险的列线图与分类与回归树(CART)决策树模型,并比较两种模型在对TKA后APP风险预测中的预测效能。方法 以27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于2018年3月至2024年4月在本院进行TKA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PP将患者分为APP组(n=98)和非APP组(n=176),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TKA后APP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模型;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CART决策树模型建立。绘制两种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对两种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DeLong检验。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指数(BMI)、糖尿病、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术前疼痛灾难化量表(PCS)评分、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止血带使用时间、神经阻滞、术后使用镇痛泵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2、糖尿病、PCS评分≥27分、VAS评分≥5分、术后未使用镇痛泵为TKA后AP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采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模型。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纳入CART决策树模型,最终模型筛选出5个特征,包括BMI≥25 kg/m~2、糖尿病、WOMAC≥48分、术前使用神经阻滞、未使用术后镇痛泵。绘制两种模型的ROC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和CART决策树模型的AUC分别为0.858和0.911,灵敏度分别为81.88%和86.34%,特异度分别为82.91%和87.6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5.43%和80.6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94%和89.27%,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3.31%和89.75%。两种模型AUC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9.864,P<0.001)。结论 两种模型均对TKA后APP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CART决策树预测效能优于列线图模型。

    2025年02期 v.48 195-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列线图与CART决策树模型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疼痛风险预测中的效能比较

    马超;韩影;程旻桦;

    目的 分别构建预测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急性疼痛(APP)风险的列线图与分类与回归树(CART)决策树模型,并比较两种模型在对TKA后APP风险预测中的预测效能。方法 以27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于2018年3月至2024年4月在本院进行TKA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PP将患者分为APP组(n=98)和非APP组(n=176),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TKA后APP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模型;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CART决策树模型建立。绘制两种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对两种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DeLong检验。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指数(BMI)、糖尿病、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术前疼痛灾难化量表(PCS)评分、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止血带使用时间、神经阻滞、术后使用镇痛泵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2、糖尿病、PCS评分≥27分、VAS评分≥5分、术后未使用镇痛泵为TKA后AP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采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模型。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纳入CART决策树模型,最终模型筛选出5个特征,包括BMI≥25 kg/m~2、糖尿病、WOMAC≥48分、术前使用神经阻滞、未使用术后镇痛泵。绘制两种模型的ROC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和CART决策树模型的AUC分别为0.858和0.911,灵敏度分别为81.88%和86.34%,特异度分别为82.91%和87.6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5.43%和80.6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94%和89.27%,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3.31%和89.75%。两种模型AUC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9.864,P<0.001)。结论 两种模型均对TKA后APP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CART决策树预测效能优于列线图模型。

    2025年02期 v.48 195-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间歇性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疗效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安全性分析

    伍璞;林莲;刘斌;

    目的 构建间歇性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 TAO)疗效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分析该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24年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03例TAO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间歇性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根据治疗完成后的疗效将患者分为不良组、良好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间歇性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TAO疗效的影响因素,建立对应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校正曲线、决策曲线评估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校准度及临床适用性。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103例患者中30.10%效果不良;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吸烟史、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病程、突眼度是间歇性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TAO疗效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建立对应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各变量对应的数值进行评分,获取所有变量分数之和总分及间歇性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TAO疗效不良的风险。ROC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间歇性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TAO疗效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7,灵敏度为93.55%,特异度为94.44%。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该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的校正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5,P=0.305)。决策曲线显示,该风险预测模型在风险阈值0~0.68范围内获取临床净收益。治疗期间,103例患者中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77%。结论 吸烟史、CRP、TC、TRAb、病程、突眼度是间歇性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TAO疗效不良的危险因素,对应的列线图模型经验证临床效能良好,且间歇性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TAO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025年02期 v.48 203-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间歇性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疗效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安全性分析

    伍璞;林莲;刘斌;

    目的 构建间歇性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 TAO)疗效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分析该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24年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03例TAO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间歇性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根据治疗完成后的疗效将患者分为不良组、良好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间歇性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TAO疗效的影响因素,建立对应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校正曲线、决策曲线评估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校准度及临床适用性。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103例患者中30.10%效果不良;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吸烟史、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病程、突眼度是间歇性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TAO疗效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建立对应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各变量对应的数值进行评分,获取所有变量分数之和总分及间歇性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TAO疗效不良的风险。ROC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间歇性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TAO疗效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7,灵敏度为93.55%,特异度为94.44%。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该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的校正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5,P=0.305)。决策曲线显示,该风险预测模型在风险阈值0~0.68范围内获取临床净收益。治疗期间,103例患者中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77%。结论 吸烟史、CRP、TC、TRAb、病程、突眼度是间歇性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TAO疗效不良的危险因素,对应的列线图模型经验证临床效能良好,且间歇性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TAO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025年02期 v.48 203-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结肠息肉漏诊影响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及效能评估

    杨莉;张家强;岳萍萍;薛琰;黄畅;

    目的 构建结肠息肉漏诊影响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其效能。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在安徽中科庚玖医院消化内科接受两次结肠镜检查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两次结肠镜的检查结果,将第二次检查发现新的结肠息肉认为发生漏诊,根据漏诊情况将患者分为漏诊组和未漏诊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结肠息肉漏诊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 150例接受两次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中,总漏诊例数32例,漏诊率为21.33%。与未漏诊组比较,漏诊组年龄更大,肠道清洁度更差,结肠息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蒂息肉占比更高,息肉直径更大,基础息肉数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肠道清洁度、结肠息肉家族史、息肉直径、息肉部位、息肉形态、基础息肉数是结肠息肉漏诊的影响因素(P<0.05)。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34、81.58%、82.76%。Bootstrap法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的C-index指数为0.882(95%CI:0.807~0.949)。结论 结肠息肉存在一定漏诊情况,肠道清洁度、结肠息肉家族史、息肉直径、息肉部位、息肉形态、基础息肉数是结肠息肉漏诊的影响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2025年02期 v.48 210-214+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结肠息肉漏诊影响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及效能评估

    杨莉;张家强;岳萍萍;薛琰;黄畅;

    目的 构建结肠息肉漏诊影响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其效能。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在安徽中科庚玖医院消化内科接受两次结肠镜检查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两次结肠镜的检查结果,将第二次检查发现新的结肠息肉认为发生漏诊,根据漏诊情况将患者分为漏诊组和未漏诊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结肠息肉漏诊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 150例接受两次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中,总漏诊例数32例,漏诊率为21.33%。与未漏诊组比较,漏诊组年龄更大,肠道清洁度更差,结肠息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蒂息肉占比更高,息肉直径更大,基础息肉数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肠道清洁度、结肠息肉家族史、息肉直径、息肉部位、息肉形态、基础息肉数是结肠息肉漏诊的影响因素(P<0.05)。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34、81.58%、82.76%。Bootstrap法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的C-index指数为0.882(95%CI:0.807~0.949)。结论 结肠息肉存在一定漏诊情况,肠道清洁度、结肠息肉家族史、息肉直径、息肉部位、息肉形态、基础息肉数是结肠息肉漏诊的影响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2025年02期 v.48 210-214+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药学研究

  • 驱虫斑鸠菊种子对高脂血症小鼠降血脂作用研究

    张梓诺;吴艳峰;黄雨帆;依米热尼·吾甫尔江;孙林;兰卫;

    目的 探讨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流提取法获得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取72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辛伐他汀,0.15 mg/mL)、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提取物:17.9、36.8、73.6 mg/mL),每组12只。空白组以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均以高脂饲料喂养4 w诱发小鼠高脂血症模型。成模后给予药物干预: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0.2 mL/10 g蒸馏水灌胃,其他各组分别灌胃同等体积的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4 w。给药期间每天早上记录1次小鼠体重。取上层血清,分别用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解剖分离肝脏与肾脏组织,称其重量,分别计算肝脏肾脏功能指数。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病理变化。结果 造模小鼠血清中TC含量显著高于未建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造模成功。给药第4 w,与模型组相比,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低、中剂量组小鼠体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中剂量组小鼠体重显著降低(P<0.01)。血脂测定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TC含量显著降低,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高剂量组TG含量显著降低(P<0.01),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低、中剂量组HDL-C含量显著增加(P<0.05)。肝脏指数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低、中剂量组小鼠肝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肝组织病理切片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低剂量组肝组织结构较清晰,肝脏脂肪空泡有明显改善,脂滴明显变少,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中、高剂量组脂滴有所减少,但因药物浓度较高,对小鼠肝脏造成部分损伤。结论 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对小鼠具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

    2025年02期 v.48 215-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驱虫斑鸠菊种子对高脂血症小鼠降血脂作用研究

    张梓诺;吴艳峰;黄雨帆;依米热尼·吾甫尔江;孙林;兰卫;

    目的 探讨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流提取法获得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取72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辛伐他汀,0.15 mg/mL)、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提取物:17.9、36.8、73.6 mg/mL),每组12只。空白组以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均以高脂饲料喂养4 w诱发小鼠高脂血症模型。成模后给予药物干预: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0.2 mL/10 g蒸馏水灌胃,其他各组分别灌胃同等体积的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4 w。给药期间每天早上记录1次小鼠体重。取上层血清,分别用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解剖分离肝脏与肾脏组织,称其重量,分别计算肝脏肾脏功能指数。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病理变化。结果 造模小鼠血清中TC含量显著高于未建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造模成功。给药第4 w,与模型组相比,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低、中剂量组小鼠体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中剂量组小鼠体重显著降低(P<0.01)。血脂测定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TC含量显著降低,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高剂量组TG含量显著降低(P<0.01),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低、中剂量组HDL-C含量显著增加(P<0.05)。肝脏指数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低、中剂量组小鼠肝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肝组织病理切片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低剂量组肝组织结构较清晰,肝脏脂肪空泡有明显改善,脂滴明显变少,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中、高剂量组脂滴有所减少,但因药物浓度较高,对小鼠肝脏造成部分损伤。结论 驱虫斑鸠菊种子提取物对小鼠具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

    2025年02期 v.48 215-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中医中药

  • 膏摩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黄银僖;王程;摆雪;田育魁;郭蕾;方锐;

    目的 系统评价膏摩疗法对骨关节疾病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Web of Scienc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EMBASE、Scopus,获取膏摩疗法治疗骨关节疾病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范围为数据库建立至2024年8月31日,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纳入15项研究,涉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痛、颈椎病,共计1 101名患者,其中试验组552例,对照组54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膏摩疗法可有效改善骨关节疾病临床症状(OR=3.89, 95%CI:2.58~5.88,P<0.05),并减轻疼痛(SMD=-0.83, 95%CI:-1.23~-0.43,P<0.05)。干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结论 膏摩疗法联合口服药物、推拿等治疗骨关节疾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口服药物、推拿等治疗。

    2025年02期 v.48 220-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2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微创针刀镜治疗膝关节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谭立辉;毛敦;卫荣;陈玉琪;董建建;金晨凯;惠奕;周文明;

    目的 探讨微创针刀镜治疗膝关节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收治并采用微创针刀镜手术的62例膝关节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Toll样受体蛋白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血尿酸水平、膝关节晶体含量及膝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Lysholm评分。结果 与术前相比,微创针刀镜治疗后患者ESR、CRP、IL-1β、IL-6、TNF-α、TLR4、NF-κB、血尿酸水平以及VAS评分降低(P<0.05),膝关节晶体含量显著减少(P<0.01),膝关节Lysholm评分提高(P<0.05);与术后1个月相比,术后6个月患者膝关节功能进一步改善,但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互作网络结果显示,术后患者痛风标志物NLRP3水平显著降低,且其水平主要受cytokine和TNF-α/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结论 对膝关节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采用微创针刀镜治疗有助于缓解关节疼痛和炎症反应,有效改善关节功能。

    2025年02期 v.48 229-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微创针刀镜治疗膝关节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谭立辉;毛敦;卫荣;陈玉琪;董建建;金晨凯;惠奕;周文明;

    目的 探讨微创针刀镜治疗膝关节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收治并采用微创针刀镜手术的62例膝关节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Toll样受体蛋白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血尿酸水平、膝关节晶体含量及膝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Lysholm评分。结果 与术前相比,微创针刀镜治疗后患者ESR、CRP、IL-1β、IL-6、TNF-α、TLR4、NF-κB、血尿酸水平以及VAS评分降低(P<0.05),膝关节晶体含量显著减少(P<0.01),膝关节Lysholm评分提高(P<0.05);与术后1个月相比,术后6个月患者膝关节功能进一步改善,但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互作网络结果显示,术后患者痛风标志物NLRP3水平显著降低,且其水平主要受cytokine和TNF-α/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结论 对膝关节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采用微创针刀镜治疗有助于缓解关节疼痛和炎症反应,有效改善关节功能。

    2025年02期 v.48 229-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605例体检人群膳食模式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马丽莎;李莉;胡拉来·依玛那力;贺语希;龚凯;马依拉·买买提;

    目的 探讨成年居民膳食模式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为其超重/肥胖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2023年7-9月新疆某县参加健康体检的≥18岁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居民进行膳食营养现况调查,包括基本情况调查、膳食调查和体格测量。根据体质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体重正常、超重、肥胖三组,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膳食模式,用调整混杂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膳食模式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结果 (1)共纳入605人,体重正常组234人(38.68%),超重组213人(35.20%),肥胖组158人(26.12%),调查人群超重/肥胖率为61.32%。三组间在性别、年龄、职业类型、婚姻状况、户籍类型、既往病史、慢性病数量、家族病史、吸烟、饮酒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提取到五种膳食模式,分别为膳食模式1(以豆类-鱼虾-菌藻类为主)、膳食模式2(以甜食、糕点类为主)、膳食模式3(以薯类-蔬菜类为主)、膳食模式4(以酒类-含糖饮料类为主)和膳食模式5(以乳类-畜禽肉类为主);(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甜食、糕点类为主的膳食模式2[OR=2.03,95%CI:1.30~3.17,P=0.004]和以经常饮用酒类-含糖饮料类为特点的膳食模式4[OR=1.74,95%CI:1.03~2.93,P=0.020]均与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 经常食用以甜食、糕点类为主和以酒类-含糖饮料类为特点的两种膳食模式是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均衡膳食、限制饮酒、减少甜食、糕点等高糖食品的摄入或可有效防控超重/肥胖的发生。

    2025年02期 v.48 235-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的老年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研究

    张晓慧;何静汶;窦岚;徐培兰;

    目的 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分析老年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为构建满足老年人实际需求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2024年3—5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某市760例老年人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老年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中老年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总分为(74.08±12.29)分。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个人特征层的是否慢性病共病,行为方式层的自评健康状况、参与社会活动频率、医养结合服务认同度,人际网络层的子女个数、社会支持,工作和生活条件层的是否本地户口、受教育程度均是老年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本研究中老年人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水平较高,来自健康生态学模型多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值得关注。应根据老年人实际需求设立分层分类的服务方案,提供差异化的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内容。

    2025年02期 v.48 243-248+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综述

  • 夜间氧疗对睡眠呼吸障碍患者疗效的研究进展

    吾云;杨行妹;韩美荣;石娟;蒋雪龙;何忠明;

    睡眠呼吸障碍(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SDB)是以睡眠中上气道反复塌陷或阻塞为特征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睡眠时打鼾和呼吸暂停。据统计,SDB在成人中的发病率为6%~17%,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中、重度SDB是引起脑卒中的高危因素。氧疗是一种通过补充氧气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的方法,旨在纠正多种因素导致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治疗方法。目前气道正压(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PAP)是SDB的一线治疗方法,但由于压力或经鼻罩通气不适应、鼻腔刺激、幽闭恐惧、皮肤压疮等原因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夜间补充氧气(Nocturnal supplemental oxygen, NSO)可作为PAP治疗的一种替代方案,可显著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并可延长阻塞性呼吸暂停的持续时间。氧疗可提高SDB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但在降低呼吸暂停严重程度方面不如PAP。NSO对日间嗜睡的影响尚不清楚,但NSO可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患者的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本文就夜间氧疗对睡眠呼吸障碍患者疗效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5年02期 v.48 249-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夜间氧疗对睡眠呼吸障碍患者疗效的研究进展

    吾云;杨行妹;韩美荣;石娟;蒋雪龙;何忠明;

    睡眠呼吸障碍(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SDB)是以睡眠中上气道反复塌陷或阻塞为特征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睡眠时打鼾和呼吸暂停。据统计,SDB在成人中的发病率为6%~17%,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中、重度SDB是引起脑卒中的高危因素。氧疗是一种通过补充氧气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的方法,旨在纠正多种因素导致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治疗方法。目前气道正压(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PAP)是SDB的一线治疗方法,但由于压力或经鼻罩通气不适应、鼻腔刺激、幽闭恐惧、皮肤压疮等原因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夜间补充氧气(Nocturnal supplemental oxygen, NSO)可作为PAP治疗的一种替代方案,可显著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并可延长阻塞性呼吸暂停的持续时间。氧疗可提高SDB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但在降低呼吸暂停严重程度方面不如PAP。NSO对日间嗜睡的影响尚不清楚,但NSO可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患者的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本文就夜间氧疗对睡眠呼吸障碍患者疗效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5年02期 v.48 249-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疆醫科大學学报2025年专题征稿

    <正>《新疆医科大学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2年至今,本刊连续13年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8年《新疆医科大学学报》荣获“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2019年荣获第二届中国高校民族类特色科技期刊奖,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24年荣获西部科技期刊联盟第四届“西牛奖”(优秀中文科技期刊)。常设专题研究、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中医中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园地及医学教育等栏目。

    2025年02期 v.48 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