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专题研究

  • 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肠源性发酵乳杆菌M5e益生功能解析

    贺怡;杜满茜;朱语秋;陈邬锦;迪力努尔·艾克帕;梁美婷;孙玉萍;

    目的 分析肠源性发酵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L.fermentum) M5e基因组特征并比较其与同源菌株功能差异以揭示M5e潜在益生功能。方法 以M5e全基因组为对象,结合NCBI公开的23株源自人体肠道的L.fermentum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利用基于子系统的快速注释技术(Rapid annotation using subsystem technology, RAST)进行基因组注释,通过基因组圈图绘制服务器(CGView Server)绘制基因组圈图,使用Roary软件识别核心基因集和泛基因集,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计算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verage nucleotide identity, ANI)值以评估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 M5e菌株的基因组包括一条环状染色体和一个质粒,GC含量分别为51.49%和39%。共鉴定出2 065个蛋白质编码区、57个tRNA和15个rRNA。菌株之间的ANI值均高于96.5%,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M5e与菌株AM60-2pH4、CBA7106和CM02-01b2聚集在同一分支。M5e与模式株L.fermentum ATCC 14931~T相比,含有16个特有基因,具体包括ybdM、ssb、puuP、mnaA_2、metF、metE、lagD、hcaB_2、esxA、essC、group_397、group_460、group_1134、group_4008、group_4016、group_4063。益生基因分析发现M5e含有6个黏附功能相关基因(gtfA、gtfB、epsE、epsD、epsG、epsJ),4个耐酸相关基因(argJ、carB、dapE、dapH),1个耐胆盐相关基因(ldh),5个抗氧化相关基因(gshAB、ribZ、clpP、yxaB、fetA)以及1个抗菌基因(lagD)。结论 发酵乳杆菌M5e具有耐酸性、耐胆盐性、抗氧化性及抑制病原菌的能力,为解析其在肠道中的益生机制提供了新的分子证据。

    2025年09期 v.48 1173-1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2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人源性尿酸降解菌La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M2a在高尿酸环境中的基因表达变化分析

    田婷婷;周静茹;贺怡;陈邬锦;迪力努尔·艾克帕;杜满茜;孙嘉颖;孙玉萍;

    目的 分析人源性尿酸降解益生菌(La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M2a)在高尿酸环境中原核转录组的变化。方法 将La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M2a菌株接种于高尿酸德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培养基(MRS培养基)的为高尿酸组,接种于普通无尿酸德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培养基(MRS培养基)的为正常组。将高尿酸组与正常组培养基在37℃温箱中厌氧环境下培养36~48 h,取培养出的La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M2a菌株用核酸提取试剂盒提取菌体RNA,提取出的菌体RNA送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高尿酸组与正常组间La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M2a菌株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原核转录组测序共获得3 017 804 bp个碱基,2 845个编码基因。编码基因经COG、GO及KEGG数据分析后主要功能分布于碳水化合物转运代谢、氨基酸的转运和代谢及催化活性等途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中表达量大于1的基因有2 178个,其中共有基因2 096个,高尿酸组特有基因67个,正常组特有基因15个。高尿酸组较正常组La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M2a菌株低表达基因数目为58,高表达基因数目为78,存在直接或间接与嘌呤核苷酸代谢相关的基因12个。结论 高尿酸组和正常组培养的La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M2a菌株在原核转录组水平上基因表达存在差异。

    2025年09期 v.48 1182-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恢复自由摄食对节食与限时进食小鼠代谢参数及肠道菌群稳态的影响

    陈晓瑜;崔月娜;张蓓;贺怡;杜满茜;朱语秋;孙玉萍;

    目的 探讨节食与限时进食后恢复任意进食小鼠代谢指标及肠道菌群的维持效果。方法 将18只小鼠随机分为自由进食组、节食后恢复自由进食组、限时进食后恢复自由进食组3组,每组6只。节食后恢复自由进食组前26周每天食物摄入量为自由进食组的70%,后2周任意进食。限时进食后恢复自由进食组前26周每天进食时间限定在4 h,后2周任意进食。干预结束后检测进食量、体重、糖耐量、血清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HOMA-IR)指数、血清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等代谢指标,采用16S rRNA测序分析各组肠道菌群结构并通过差异效应大小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 LEfSe)找出可能响应饮食干预的关键菌。结果 与自由进食组比较,节食后恢复自由进食组、限时进食后恢复自由进食组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附睾脂肪量和血清瘦素、TNF-α含量降低(P<0.05);限时进食后恢复自由进食组皮下和肠系膜脂肪含量降低(P<0.05);节食后恢复自由进食组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实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IPGTT)15 min时间点血糖升高(P<0.05)。与自由进食组比较,节食后恢复自由进食组、限时进食后恢复自由进食组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菌群组成和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饮食干预有关的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中,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与体重以及附睾、皮下和肠系膜脂肪量呈正相关;红蝽杆菌科(Coriobacteriaceae)与空腹血糖、IPGTT曲线下面积和15 min血糖呈正相关;Muribaculaceae科则与肠系膜脂肪量、血清瘦素和TNF-α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节食与限时进食后恢复任意进食后小鼠代谢指标及肠道菌群仍可观察到一定的维持效果,但限时进食在改善代谢的持久性方面则具有更大优势。

    2025年09期 v.48 118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肠道微生态与糖脂及尿酸代谢紊乱关联性的研究进展

    孙玉萍;杨清清;

    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调控网络,包含肠黏膜免疫系统、肠上皮细胞层和多样的肠道微生物群落,这个系统在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科研领域越来越关注肠道微生态与宿主代谢活动的密切关联性,特别是其在葡萄糖、脂质及尿酸代谢调控中所展现出的关键作用。糖脂及尿酸代谢紊乱是多种代谢性疾病的核心病理生理基础,肠道微生态与这些疾病的关联性研究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方向。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并总结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糖脂及尿酸代谢相互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剖析肠道微生态通过多种生物学途径对糖脂及尿酸代谢产生的深远影响,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及制定有效治疗策略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

    2025年09期 v.48 1197-1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基础医学研究

  • 七氟醚后处理通过HIF-1α/BNIP3通路减轻老龄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戴晓雯;麦斯坦古丽·马苏拉;黄一丹;陈思宇;邹田田;王江;吴建江;

    目的 探讨七氟醚后处理(Sevoflurane post-conditioning, SpostC)对老龄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MIRI)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购入84只18个月大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21),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n=21),七氟醚后处理(SpostC组,n=21),七氟醚后处理+2ME2组(SpostC+2ME2组,n=21),每组小鼠进行编号(1号-21号)。Sham组小鼠仅行开胸术不进行其他操作;I/R组小鼠干预为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后进行120 min的再灌注;SpostC组小鼠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后进行120 min的再灌注,并在再灌注开始同时给予15 min的七氟醚处理(2.4%,1.0 MAC);SpostC+2ME2组小鼠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前30 min腹腔注射2ME2(HIF-1α特异性阻断剂,15 mg/kg),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后进行120 min的再灌注,并在再灌注开始同时给予15 min的七氟醚处理(2.4%,1.0 MAC);每组编号前15只的小鼠在再灌注结束后使用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细胞的病理变化,Evans Blue/TTC双重染色法评估心肌梗死面积,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中自噬体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II(LC3-II)、BCL2/腺病毒E1B 19 kDa相互作用蛋白3(BNIP3)、Beclin1蛋白(Beclin-1)、Toll样受体9(TLR9)和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M)、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钙蛋白T型2(TNNT2)和IL-6的浓度;编号为后6只的小鼠在再灌注24 h后使用动物超声心动图(Vevo 2100成像设备)评估连续5个心动周期中的心功能参数。结果 与Sham组小鼠相比,I/R组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率增加,心肌组织形态严重受损,出现心肌梗死,线粒体结构出现严重破坏,自噬体增加(P均<0.05);HIF-1α、BNIP3、TLR9、Beclin-1和LC3-II蛋白水平升高(P<0.05),血清LDH、CKM、CK-MB、TNNT2和IL-6的水平升高(P<0.05);搏出量(SV)%、射血分数(EF)%、缩短分数(FS)%、左心室前壁舒张末期厚度(LVAWd)、收缩末期厚度(LVAWs)、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和收缩末期厚度(LVPWs)降低(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IDs)升高(P<0.05)。I/R组与SpostC+2ME2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与I/R组及SpostC+2ME2组相比,SpostC组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率降低,心肌组织形态轻微受损,心肌梗死面积减少,线粒体轻度肿胀,自噬体增加(P<0.05),HIF-1α、BNIP3、TLR9、Beclin-1和LC3-II蛋白水平升高(P<0.05),血清LDH、CKM、CK-MB、TNNT2和IL-6的水平降低(P<0.05),SV%、EF%、FS%、LVAWd、LVAWs、LVPWd和LVPWs升高(P<0.05),LVIDd和LVIDs降低(P<0.05)。结论 SpostC可通过激活线粒体自噬减轻老龄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心肌损伤,其机制与HIF-1α/BNIP3信号通路有关。

    2025年09期 v.48 1202-1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脂联素促进氧糖剥夺/再灌注后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研究

    徐慧;尹胜楠;管梦雪;王增亮;

    目的 探讨脂联素(Adiponectin, ADPN)对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血管新生的调控作用,并分析其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神经源性位点缺口同源蛋白1(Notch1)信号通路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构建表达ADPN的HUVECs的OGD/R模型,分为6组:常氧对照组(Control组)、空载体常氧组(NC组)、ADPN过表达常氧组(ADPN组)、OGD/R组、空载体OGD/R组(OGD/R+NC组)和ADPN过表达OGD/R组(OGD/R+ADPN组)。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试验及Transwell迁移实验评估细胞迁移能力,Matrigel成管实验分析成管能力。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ADPN、HIF-1α、VEGFA和Notch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ADPN组内皮细胞的活力、划痕愈合率、迁移细胞数量及小管形成数量均升高(P<0.05),同时,ADPN、HIF-1α、VEGFA和Notch1 mRNA及蛋白表达均上调(P<0.001)。经过OGD/R处理后,OGD/R组血管新生功能受到抑制(P<0.001),ADPN、HIF-1α和VEGFA的mRNA及蛋白表达同步降低(P<0.01)。在OGD/R条件下过表达ADPN,OGD/R+ADPN组内皮细胞的活力、划痕愈合率、迁移细胞数量及小管形成数量较OGD/R组均有所回升(P<0.001),同时ADPN、HIF-1α、VEGFA和Notch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回升(P<0.001)。结论 ADPN可改善OGD/R后内皮细胞血管新生功能障碍,其效应与HIF-1α/VEGFA/Notch1信号通路表达水平正相关,提示ADPN可能通过调控该通路参与血管新生,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验证。

    2025年09期 v.48 1211-1218+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1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Piezo1对TIE2-L914F突变的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中血管生长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周昱川;麦迪娜·伊马木;王冰;龚忠诚;

    目的 探讨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Piezo1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s, VMs)细胞模型中促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 通过慢病毒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HUVEC),构建TIE2-L914F与TIE2-WT过表达的细胞模型,分别为L914F组和WT组,未转染的HUVEC细胞设为Control组。通过CCK-8实验检测YODA1(Piezo1的激动剂)和GsMTx4(Piezo1的抑制剂)药物对细胞毒性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iezo1、VEGF、PDGF和TGF-β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CCK-8结果显示,在0.1~6μmol/L YODA1浓度和0.5~3μmol/L GsMTx4浓度下,干预12 h各组细胞增殖作用能够持续,细胞存活率均在80%以上,最终确定后续实验YODA1干预浓度为6μmol/L,GsMTx4干预浓度为3μmol/L。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WT组与L914F组中,Piezo1蛋白表达低于Control组(P<0.05),GsMTx4(3μmol/L)干预12 h后,PDGF、VEGF和TGF-β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未干预组降低(P<0.05),YODA1(6μmol/L)干预12 h后,VEGF、PDGF和TGF-β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未干预组升高(P<0.05)。结论 VMs细胞模型中Piezo1表达低于Control组,提示Piezo1参与VMs的发生,通过YODA1与GsMTx4的干预,提示Piezo1参与调控血管生长因子VEGF、PDGF和TGF-β的表达,从而促进VMs疾病的发展。

    2025年09期 v.48 1219-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LINC01354靶向miR-214-3p调控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及焦亡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徐敬轩;杨操;葛畅;张文杰;栾新平;

    目的 探究LINC01354调控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及焦亡的功能及机制。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人小胶质细胞HMC3和脑胶质瘤细胞U251中LINC01354相对表达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LINC01354和miR-214-3p的靶向关系。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分为空白组、sh-NC组、sh-LINC01354组、miR-214-3p mimic组、miR-NC组、sh-LINC01354+miR-214-3p inhibitor组和sh-LINC01354+inhibitor NC组。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焦亡相关蛋白NOD样受体家族吡喃结构域包含蛋白3(NLRP3)、剪切的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1(Cleaved Caspase-1)和剪切的N-末端消皮素D(Cleaved N-terminal GSDMD)蛋白表达。结果 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中LINC01354表达高于人小胶质细胞HMC3(P<0.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miR-214-3p为LINC01354靶基因。MT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h-LINC01354组U251细胞增殖能力低于sh-NC组(P<0.05),细胞凋亡高于sh-NC组(P<0.001),NLRP3、Cleaved Caspase-1和Cleaved N-terminal GSDMD蛋白表达均高于sh-NC组(P<0.01)。miR-214-3p mimic组U251细胞增殖能力均低于miR-NC组(P<0.05),细胞凋亡高于miR-NC组(P<0.001),NLRP3、Cleaved Caspase-1和Cleaved N-terminal GSDMD蛋白表达均高于miR-NC组(P<0.001)。sh-LINC01354+miR-214-3p inhibitor组U251细胞增殖高于sh-LINC01354+inhibitor NC组(P<0.05),细胞凋亡低于sh-LINC01354+inhibitor NC组(P<0.001)。结论 LINC01354靶向抑制miR-214-3p影响U251细胞的增殖、凋亡及焦亡。

    2025年09期 v.48 1226-1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6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NRN1低表达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促进宫颈癌发生与发展的机制研究

    王旭晖;张欢;米力开木·吾拉木;贾燕;郭炜;

    目的 探讨神经突蛋白1(Neuritin-1,NRN1)与Notch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机制。方法 通过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中的GSE138080数据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 WGCNA)识别宫颈癌相关模块;对差异表达基因与宫颈癌相关模块基因取交集筛选共表达基因,对共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功能富集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分子对接验证NRN1与Notch信号通路关键分子Notch受体1(Notch1,N1)的结合活性。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分析NRN1诊断效能、临床相关性及与免疫浸润细胞的关系。纳入2024年1~6月就诊于本院妇科肿瘤中心的20例宫颈癌患者,取宫颈癌患者病灶组织和远端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取HUCEC和Hela S3细胞采用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记法分别验证NRN1与Notch通路包括Notch通路分子N1(Notch intracellular domain, NICD)、类Delta配体4(Delta like ligand 4,DLL4)及毛发相关增强子分裂相关蛋白1(Hairy and enhancer of split 1,Hes1)的表达水平。结果 基于GSE138080数据集筛选出767个上调表达基因,579个下调表达基因,其中NRN1显著下调;WGCNA鉴定出8个共表达模块,其中MEyellow模块与宫颈癌表型强相关;差异基因与MEyellow模块交集获得33个共表达基因;富集分析显示,33个共表达基因功能富集于Notch蛋白结合及宫颈癌通路;分子对接证实NRN1与N1自发结合,通过氢键互作。ROC分析显示,NRN1预测宫颈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934,在TCGA数据库(宫颈癌中)低表达,NRN1与宫颈癌晚期分期(Ⅳ期)、淋巴结转移显著正相关,与TFH细胞免疫浸润相关程度最高。RT-qPCR结果显示,在Hela细胞中,NRN1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Notch信号通路标志分子DLL4、NICD和Hes1的mRNA表达水平均增加。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NRN1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Notch信号通路标志分子DLL4、NICD和Hes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结论 NRN1是宫颈癌潜在生物标志物,其低表达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促进宫颈癌进展,NRN1与N1的高亲和力结合为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9期 v.48 1234-1243+1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4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临床医学研究

  • 双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抽吸技术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补救性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陈麒;柳永红;张颖;谭敏;成绍武;

    目的 探究双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抽吸技术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AMCAO)补救性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1年6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57例应用常规取栓及补救措施治疗失败的AMCA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补救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9例)与观察组(28例),对照组采用中间导管抽吸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抽吸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脑梗死溶栓分级、血管再通情况以及手术前、手术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手术后90 d 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及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取栓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脑梗死溶栓分级及血管再通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7 d NIHSS、术后90 d mRS评分更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10.71%、7.14%,对照组为20.69%、1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AMCAO的补救性治疗中应用双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抽吸技术治疗,虽未显著提高整体血管再通率,但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5年09期 v.48 1244-1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经皮无水酒精注射联合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复发性肝癌对患者肿瘤标志物、肝功能的影响

    付晓丹;顾丽婕;徐娟;李俊芝;周保仓;

    目的 分析经皮无水酒精注射(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PEI)联合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Ultrasound-guided microwave ablation, US-MWA)治疗复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98例复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严格纳入及排除标准后最终纳入86例,其中联治组(PEI+US-MWA)43例,对照组(US-MWA)43例,分析两组复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术后1周)肝功能指标、血清肿瘤标志物、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肝区疼痛、发热等并发症及完全消融率,随访至术后1年,记录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后联治组、对照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较治疗前上升,血清白蛋白(Albumin, ALB)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治组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治组CD4~+T淋巴细胞占比、CD4~+/CD8~+高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联治组肝区疼痛、胸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治组完全消融率、术后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EI联合US-MWA治疗复发性肝癌可提高肿瘤的完全消融率,促使血清肿瘤标志物下调,改善患者免疫力,且联合治疗不增加对患者肝功能的不良影响,安全性高。

    2025年09期 v.48 1256-1260+1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生育期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血清中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与免疫炎症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周慧;魏涛;闫翠云;王丽;

    目的 研究生育期女性发生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 EP)的影响因素,探究EP患者血清中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表达水平与免疫炎症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以2021年12月-2023年12月间在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妇产科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活检的201例生育期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EP分为EP组(130例)和非EP组(71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血清中PR表达水平及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SⅡ)的差异。将EP组患者根据宫腔镜手术中的息肉数量分为多发EP组(62例)和单发EP组(68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生育期女性发生EP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亚组分层分析血清中PR表达水平与SⅡ对生育期女性发生EP的相关性。采用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Lowess)曲线拟合PR与SⅡ的关系,采用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血清PR水平和SⅡ对生育期女性发生EP的预测效能。结果 EP组与非EP组比较,年龄、产次、子宫腺肌症、高血压、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LYM)、SⅡ、雌激素(ER)、孕激素(P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EP组与单发EP组比较,PR、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水平、EP数量以及S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有子宫腺肌症、SⅡ是生育期女性发生EP的危险因子,PR是发生EP的保护因子(P<0.05)。森林图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年龄和子宫腺肌症对SⅡ与生育期EP的相关性没有交互影响(P_(交互)>0.05),PR水平对SⅡ与生育期EP的相关性存在交互作用(P_(交互)<0.05)。Lowess曲线拟合分析显示,PR与EP数量呈负相关;SⅡ与EP数量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R和SⅡ对生育期子宫内膜息肉的预测效能均较好,两者联合使用预测效能最佳(P<0.05),AUC值为0.91。结论 年龄、有子宫腺肌症、SⅡ是生育期是发生EP的独立危险因素,PR是发生EP的保护因素,对生育期女性发生EP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PR与SⅡ共同影响生育期EP的增殖,为EP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5年09期 v.48 1261-1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多模态超声特征构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CL-2表达水平预测模型

    候雪琴;高军喜;刘怡彬;李智铭;宋涛;

    目的 基于多模态超声特征构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表达水平的预测模型,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64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66个肿块)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超声、应变弹性成像(Strain elastography, SE)及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检查。根据术后BCL-2免疫组化评分分为低表达组(27个病灶)和高表达组(39个病灶)。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显著超声特征(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模,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Bootstrap法(1 000次抽样)评估模型效能与稳定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Alder血流分级、CEUS增强水平及均匀性、上升支斜率(K)与BCL-2表达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证实CEUS增强均匀性(OR=0.163,P=0.004)和K值(OR=0.793,P=0.035)是独立预测因子。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25(95%CI:0.723~0.928),敏感度85.2%,特异度66.7%。Bootstrap法内部验证显示,模型AUC仍为0.825,提示稳定性良好。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模型可有效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CL-2表达水平,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决策提供无创影像学工具。

    2025年09期 v.48 1268-1274+1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孕晚期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预测模型构建及应用价值分析

    华静;刘景兮;许燕珊;胡群;

    目的 构建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孕妇孕晚期发生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预测模型,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2022年1月-2024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产科建卡、产检、分娩的190例GDM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集(n=102例)和验证集(n=98)。在训练集中,依据GDM孕妇孕晚期是否并发OP分为发生组(n=19)和未发生组(n=83),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年龄、孕次、确诊GDM时孕周、糖尿病家族史、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生化指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白蛋白(Albumin, ALB)、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 RBP)、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MMP-1)、铁蛋白(Serum ferritin, SF)、I型胶原氨基前端肽(Procollagen type I N-terminal propeptide, PINP)、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 BAP)、骨钙素(Osteocalcin, OC)、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采用逐步法(向前LR)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GDM孕妇孕晚期并发OP的危险因素。基于筛选出的危险因素构建GDM孕妇孕晚期OP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采用验证集中的数据验证列线图模型的准确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90例GDM孕妇,其中训练集102例,OP发生率约为18.63%(19/102);验证集88例,OP发生率约为18.18%(16/88)。训练集中,发生组ALB、RBP、TGF-β1、BAP、25-OH-D水平低于未发生组,MMP-1、SF水平高于未发生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MMP-1(OR=1.474)、SF(OR=1.152)是孕晚期GDM孕妇并发OP的危险因素(P<0.05),ALB(OR=0.729)、RBP(OR=0.814)、TGF-β1(OR=0.790)、BAP(OR=0.836)、25-OH-D(OR=0.765)是孕晚期GDM孕妇并发OP的保护因素(P<0.05)。基于训练集中GDM孕妇孕晚期发生OP的7项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训练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55、85.50%、67.50%。采用验证集受试者数据对训练集中孕晚期GDM孕妇OP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ROC曲线结果显示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46、84.00%、69.50%。此外,训练集、验证集的拟合曲线与理想标准曲线均基本一致,不可靠性测试P=0.295、0.302。结论 ALB、RBP、TGF-β1、BAP、25-OH-D、MMP-1、SF是GDM孕妇孕晚期发生OP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影响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2025年09期 v.48 1275-1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药学研究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复方首乌颗粒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

    王桐叶;苏文灵;徐磊;王天;郑瑞芳;邢建国;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讨复方首乌颗粒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TCMID和Herb数据库筛选复方首乌颗粒的有效成分;经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复方首乌颗粒的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预测高脂血症的作用靶点;通过Venny 2.1平台对复方首乌颗粒作用靶点和高脂血症作用靶点取交集并绘制韦恩图;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图;通过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复方首乌颗粒-活性成分-靶点”可视化网络图;将交集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技术检验复方首乌颗粒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活性。取48只昆明小鼠随机选取40只建立高脂血症模型,余下8只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喂养高脂饲料建立高脂血症模型,通过测定小鼠血清中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水平进行模型验证。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复方首乌颗粒低、中、高剂量组、血脂康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均以0.9%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各组均以相应药物灌胃。4 w后,检测血清中TG、TC、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及肝功能的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变化。应用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组织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通过数据库筛选得到复方首乌颗粒有效成分119个,主要有效成分6个,有效成分作用靶点815个;高脂血症作用靶点1 785个,复方首乌颗粒治疗高脂血症交集靶点234个;PPI网络分析获得16个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复方首乌颗粒主要参与脂质代谢,细胞生物调节等生物过程。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复方首乌颗粒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治疗高脂血症的关键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分别与AKT1,mTOR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G、TC、LDL-C、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 ALP)、谷丙转氨酶(Alanin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ST)的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P<0.05);肝脏中p-PI3K、p-AKT1、p-mTO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复方首乌颗粒中、高剂量组与血脂康组小鼠血清中TG、TC、LDL-C、ALP、ALT、AST的水平均降低,HDL-C水平升高(P<0.05);复方首乌颗粒中、高剂量组与血脂康组肝脏中p-PI3K、p-AKT1、p-mTOR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肝脏有明显的脂肪变性,并有大量脂质空泡的形成,复方首乌颗粒中、高剂量组和血脂康组泡性脂变明显减少;油红O染色显示,模型组橘红色脂滴面积增多,复方首乌颗粒中、高剂量组小鼠给药后,脂质沉积改善明显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复方首乌颗粒对高脂血症小鼠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同时可以改善高脂血症引起的肝损伤,其调脂作用机制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2025年09期 v.48 1282-1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5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骨疏康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及大鼠磨牙压低牙根吸收作用影响的研究

    万哲;杜军;肖朋;

    目的 探讨骨疏康对MC3T3-E1细胞分化及大鼠磨牙压低牙根吸收的调控作用及内在机制。方法 取6只大鼠分别于早晚灌胃骨疏康(0.26 g/kg),持续7 d,末次灌胃结束2 h内腹主动脉取血制备含药血清。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骨疏康含药血清对小鼠颅顶前骨细胞(MC3T3-E1细胞)的增殖活性。将细胞分为对照组、骨疏康含药血清组(10%骨疏康含药血清培养24 h)和骨疏康含药血清+MSAB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剂,10%骨疏康含药血清和5μmol/L MSAB培养24 h),采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染色、茜素红S(Alizarin red S,ARS)染色观察细胞成骨分化能力;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形态发生蛋白2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3A(Wnt family member 3A,Wnt3a)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蛋白表达。取12只大鼠建立磨牙压低模型,将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骨疏康组(骨疏康,2.1 g/kg,每天1次,连续4 w),每组6只,另取6只未建模大鼠为正常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磨牙组织Runx2、Wnt3a、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CCK8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骨疏康含药血清组的细胞增殖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骨疏康含药血清组ALP活性、ALP和ARS染色强度升高,Runx2、BMP2、Wnt3a和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疏康含药血清组相比,骨疏康含药血清+MSAB组ALP活性、ALP染色强度降低,Runx2和BMP2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磨牙组织中Runx2、Wnt3a、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骨疏康组磨牙组织中Runx2、Wnt3a、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疏康通过介导Wnt/β-catenin通路促进MC3T3-E1细胞及大鼠磨牙组织的成骨分化。

    2025年09期 v.48 1292-1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间断时间序列与结构变动度分析“药品零差率”政策对心脑血管疾病住院费用的影响

    张江涛;刘宇轩;李明月;高慧;王昕;程路峰;

    目的 评估新疆地区“药品零差率”政策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住院费用结构及次均费用的影响,为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与控费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新疆某三甲综合公立医院2016年1月-2023年12月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住院费用数据,本研究聚焦次均住院费用、次均西药费用及费用构成等核心指标,采用间断时间序列分析(Interrupted time series analysis, ITSA)量化了政策带来的费用水平与趋势的即时与长期变化,并结合结构变动度模型揭示了各分项费用的结构变动贡献率。结果 与政策实施前比较,实施后次均住院费用短期内显著下降(β_2=-12 754.66,P<0.05),长期呈缓慢回升趋势(β_1+β_3=107.40,P<0.05);西药费用占比下降,次均西药费用控制未达显著(P≥0.05)。医院通过增加检查费、化验费等医疗服务性收入(累计贡献率43.87%)弥补药品收入损失,存在将成本从药品转向检查、化验等医疗服务项目的风险。结论 “药品零差率”政策短期内降低住院费用,但需深化医疗、医保、医药领域的协同改革,强化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付费、耗材集采等协同措施,遏制隐性成本转移,巩固政策成效。

    2025年09期 v.48 1299-1303+1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