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 博莱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建立方法及比较

    齐曼古丽·吾守尔,夏宇,巴哈尔古丽·米吉提,刘晖,刘丽娟

    目的:采用不同方法诱导博莱霉素(BLM)致大鼠肺纤维化的模型,探讨符合人类肺纤维化病程的动物模型。方法:分别经气管、腹腔给予BLM致大鼠肺纤维化模型,于第1、14、28天处死,取肺组织制备病理切片,行HE染色后评价两种动物模型各时间段肺组织形态学变化,测量肺泡壁和胸膜厚度;测定肺组织匀浆中羟脯氨酸(HYP)含量,对两种模型进行评价。结果:(1)气管内、腹腔内给药均可建立肺纤维化动物模型,但时间长短不一;(2)气管内给药大鼠肺内病灶分布以末梢细支气管为主,早期的肺内炎症变化较重,而腹腔内给药大鼠病灶分布以胸膜下、肺组织内为主,炎症反应相对较轻;(3)腹腔内给药大鼠第28天肺组织匀浆HYP含量明显高于气管内给药(P<0.05)。结论:腹腔内给药建立的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可能较近似于人类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程及病理改变。

    2005年06期 495-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下载次数:1192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43例临床分析

    刘丽娟,齐曼古丽·吾守尔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PF-COPD)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3月~2005年3月我院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43例PF-COPD患者和43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患者的临床表现、X线检查、CT片/高分辨CT(HRCT)、肺功能及血气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PF-COPD的临床表现介于IPF、COPD之间。双肺湿啰音、桶状胸、肺界下移、肺心病体征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lcro啰音、杵状指(趾)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X线检查及CT兼有上述IPF、COPD的特点。X线检查胸廓增大、肺透亮度增高、肺纹理紊乱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纤维化征象(即网状/网状结节、磨玻璃改变、蜂窝改变)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肺大泡、肺泡壁破坏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纤维化征象(即网状/网状结节、磨玻璃改变、蜂窝改变、胸膜下线征)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肺功能测定结果不完全符合单纯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多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2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率(FEV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气分析表现以低氧血症为主,部分可合并二氧化碳潴留。2组动脉氧分压(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COPD具其有独特的临床表现,使原来单一的疾病表现不典型。胸片、CT/HRCT、肺功能,尤其是HRCT对诊断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有重要价值。

    2005年06期 507-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肺纤维化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价的研究进展

    夏宇,齐曼古丽·吾守尔

    2005年06期 510-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886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失血性休克大鼠卵巢功能和结构的变化

    张英姿,张建龙,马琪

    目的:探讨大鼠失血性休克过程卵巢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方法:40只健康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1、2、3组(休克1、2、3h)与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实验组休克前后及对照组血清促卵泡生成激素(FSH)和雌二醇(E2)的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卵巢组织bcl-2、bax、p53和fas基因的表达,同时进行光镜观察。结果:实验组血清FSH水平随休克时间延长依次升高,仅实验3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2水平随休克时间逐渐降低,实验2、3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各组bcl-2、bax、和fas表达明显上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镜下显示实验组卵巢间质血管扩张、充血和炎细胞浸润,随休克时间延长而进一步加重,实验3组可见到生长卵泡颗粒细胞间间隙增宽,卵泡的边缘皱缩。结论:急性失血性休克对卵巢功能可造成损害,抑制内分泌功能,也影响生殖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随着休克时间的延长损害加重。

    2005年06期 513-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癫痫发作大鼠模型行为学表现与脑组织学变化

    陈胜国,甘子明,董春山

    目的:观察匹罗卡品(Pilocarpine,PCPN)诱导的癫痫大鼠模型行为学表现与脑颞叶海马结构的组织学变化。方法:成年Wistar雄性大鼠33只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3只,腹腔内注射1ml生理盐水;实验Ⅰ组15只,腹腔内注射350mg/kgPCPN,观察2h;实验Ⅱ组15只,腹腔内注射380mg/kgPCPN,观察15d。光镜下观察海马齿状回和CA3区神经细胞变化。结果:(1)行为学癫痫发作行为表现遵循Racine标准Ⅰ~Ⅴ级循序渐进过程,实验Ⅰ组诱发成功率为57.1%,实验Ⅱ组诱发成功率为92.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发作诱导期时间随给药剂量不同而明显不同,实验Ⅰ组明显长于实验Ⅱ组(P<0.05)。(2)组织学变化:两实验组海马齿状回和CA3区以细胞坏死、水肿为主,未见胶质细胞增生。与正常对照组、实验Ⅱ组相比,实验Ⅰ组海马齿状回、CA3区的颗粒层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实验Ⅱ组坏死区周围可见胶质细胞增生。结论:PCPN能诱导大鼠癫痫,脑颞叶海马神经细胞损伤程度随癫痫持续时间长短而不同。

    2005年06期 516-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新生儿色素失禁症1例

    张蕾,王莉,热合曼·古丽苏玛依

    2005年06期 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人工神经网络辅助紫外光谱测定苯和甲苯的含量

    吴军,杨梅,陈坚

    目的:探讨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混合体系中苯和甲苯的可行性。方法:根据反向传输(BP)算法,应用三层人工神经网络(ANN)原理,对紫外光谱严重重叠的苯和甲苯的混和体系进行测定。结果:苯和甲苯的回收率分别为98.7%、99.4%,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0%、2.8%。结论:ANN辅助紫外光谱法具有训练速度快、测定周期短、预测结果准确度高等优点。

    2005年06期 519-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葡萄皮、籽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模型血脂水平的影响

    向阳,马龙

    目的:探讨以齐墩果酸(OA)、原花青素(PC)为主要成分的葡萄皮、籽提取物及其混合物对高脂血症大鼠模型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对照组和OA、PC及(OA+PC)混合物低剂量、高剂量4个实验组。正常对照组喂饲基础饲料并给予0.2%吐温-80,高脂模型对照组喂饲高脂饲料并给予0.2%吐温-80,4个实验组在喂饲高脂饲料的同时分别给予20mg/kgOA、500mg/kgPC、20mg/kgOA+100mg/kgPC和20mg/kgOA+500mg/kgPC,测定各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模型对照组血清TC、LD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说明高胆固醇血症动物模型复制成功;(OA+PC)混合物高剂量组、OA组和PC组血清TC水平明显低于高脂模型对照组(P均<0.01);(OA+PC)混合物高剂量组LDL水平明显低于高脂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OA、PC及其混合物可能具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

    2005年06期 52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血液回收仪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

    张秀华,刘惠,任新英,邵丽

    2005年06期 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鹰嘴豆异黄酮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的影响

    刘金宝,何桂香

    目的:观察鹰嘴豆异黄酮提取物(CI)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的影响。方法:雄性昆明种小鼠78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高脂血症对照(HC)组、鹰嘴豆异黄酮提取物(CI)高、中、低剂量组及脂必妥胶囊阳性对照组。高脂乳剂灌胃致小鼠高脂血症的同时CI干预持续10d后,分离血清,制备肝匀浆,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高脂乳剂灌胃后,HC组血清TC、TG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P<0.01),HDL-C明显降低(P<0.01)。CI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血清TC水平较HC组明显降低(P<0.05~0.01);CI各剂量组、阳性对照组血清TG水平较HC组有降低趋势,但各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HDL-C较HC组明显升高(P<0.05~0.01),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对小鼠实验性高脂血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尤其以降低TC的作用最为明显。

    2005年06期 524-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66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罗勒水提取物对ADP、凝血酶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依巴代提·托合提,玛依努尔·吐尔逊,毛新民,苏巴提·吐尔地

    目的:探讨罗勒水提取物对二磷酸腺苷(ADP)、凝血酶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生理盐水组、8.8mg/kg阿司匹林组、4.7mg/kg丹参滴丸组及200、300、500mg/kg罗勒水提取物3个剂量组,采用比浊法测定各组大鼠ADP、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和抑制率。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罗勒水提取物3个剂量对ADP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均<0.05),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似,与丹参滴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0、300、500mg/kg罗勒水提取物对ADP、凝血酶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2.93%、53.81%、60.16%、60.43%和55.34%、59.41%。结论:罗勒水提取物对ADP、凝水酶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

    2005年06期 526-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2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阿司匹林肠溶片溶出度的在线过程分析

    阿依吐伦·斯马义,陈坚,李新霞

    目的:研究一种实时、在位监测药物固体制剂体外溶出度的测定方法———光纤药物溶出度过程实验(FODT)。方法:采用FODT检测了阿司匹林肠溶片溶出度,并与国家药品标准溶出度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FODT是将双分支光纤一端连接光源,公共端部探头浸入溶出液,另一端连接检测器,由计算机记录并处理数据。结果:FODT监测阿司匹林肠溶片溶出的全过程,同时显示完整的药物溶出曲线图,从原始数据中可直接提取溶出参数,与2002年国家药品标准溶出度测定方法比较,溶出参数Td、T50及累积溶出百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ODT能够有效地测定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体外溶出度,并能真实地反映药物溶出的全过程。

    2005年06期 528-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57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阿维菌素缓释注射液在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王萍,陈坚

    目的:研究自制的阿维菌素缓释注射液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方法:健康家兔6只皮下注射10mg/kg阿维菌素缓释注射液,70d内定时从兔耳缘静脉取血,按照所建立的血浆样品预处理方法及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HPLC-UV)法测定血中药物浓度,其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3p87程序处理后,获取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阿维菌素缓释注射液在家兔血中药物动力学符合二房室模型处置特征,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达峰时间(Tmax)1.43d,峰浓度(Cmax)35.9ng/ml,曲线下面积(AUC)560(ng/ml)×d。结论:此自制的阿维菌素缓释注射液具有近2个月的长效作用时间。

    2005年06期 530-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儿童意外伤害原因及预防措施

    许珊丹,陈冬峨,严亚琼,居颖,熊妮娜

    目的:探讨儿童意外伤害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武汉市儿童医院2002年9月~2004年9月急诊室就诊的239例儿童意外伤害病例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6~12岁学龄儿童为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高峰年龄段。0~14岁儿童中意外伤害类型及排位主要为交通事故、跌落伤、烧烫伤。结论:儿童意外伤害应以预防为主,采取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预防方法。

    2005年06期 533-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阿拓莫兰联合丹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分析

    王春霞,邓晓红,田玉娥

    目的:探讨阿拓莫兰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阿拓莫兰组和甘利欣组,每组42例,治疗3个月,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及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层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的变化,并对2组患者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阿拓莫兰组和甘利欣组治疗3个月后肝功能均有所改善,与甘利欣组相比,阿拓莫兰组的ALT、AST、TBIL、HA、LN、ⅣC均明显降低(P<0.05~0.001)。结论:阿拓莫兰联合丹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有抗炎、抗氧化及直接抑制纤维生成、细胞增生的作用,两者优势互补,可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

    2005年06期 535-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黄斑视网膜前膜2例

    于爱萍

    2005年06期 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年轻恒牙釉质脱矿与再矿化的实验研究

    赵今,李卫新,刘奕杉,曹瑛

    目的:研究氟化钠、氟保护剂、氟微量元素矿化液3种氟制剂对年轻恒牙早期釉质龋表层下脱矿的再矿化作用。方法:初萌于口腔的正畸减数拔除的双尖牙60颗,置乳酸凝胶中形成人工釉质龋,将釉质脱矿的年轻恒牙随机分成3组,每组20颗牙,每组中的每颗牙沿近远中纵向剖开,一半为实验牙面,一半为对照牙面。3组实验牙面分别用氟化钠、氟保护剂、氟微量元素矿化液处理,对照牙面用去离子水。显微硬度测试仪测定釉质的显微硬度值(KHN)。结果:3种氟制剂均使脱矿的牙釉质KHN升高,与对照牙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氟微量元素矿化液作用后牙釉质KHN升高最明显,与氟化钠、氟保护剂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氟化钠与氟保护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氟制剂均可促进年轻恒牙脱矿釉质的再矿化,其中氟微量元素矿化液作用最强。

    2005年06期 538-539+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人肺腺癌多药耐药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性状的测定

    刘诚明,段新华

    目的:体外建立人肺腺癌细胞多药耐药细胞系。方法:以阿霉素(adriamycin,ADM)为诱导药,人肺腺癌细胞系(SPCA1)为诱导对象,逐步增加ADM药物浓度进行诱导,以一定浓度ADM培养46周后,光镜观察细胞形态,采用MTT法检测细胞耐药指数(RF),并同时对长春地辛、足叶乙甙、顺铂、5氟脲嘧啶、紫杉醇、ADM6种药物进行交叉耐药检测。结果:SPCA1/ADM形态不规则,SPCA1/ADM对ADM的RF为11.3,同时对长春地辛、足叶乙甙、顺铂、5氟脲嘧啶、紫杉醇5种抗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建立了相对稳定多药耐药细胞系SPCA1/ADM,可用于多药耐药性机制及逆转的研究。

    2005年06期 540-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胃癌患者p53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赵泽亮,王海江,尹东,武贵臻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癌组织及外周血p53基因突变表达情况,评价p53基因作为胃癌患者术后预后判定、转移监测及指导临床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法(PCRSSCP)和银染技术检测32例胃癌患者外周血、癌旁正常组织、癌组织中p53基因外显子5、6、7、8位点及20例健康人外周血p53基因的突变情况,并比较不同组织类型、不同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p53基因的突变率。结果:32例胃癌患者癌旁正常组织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未检出p53基因突变;胃癌患者癌组织中的p53基因突变率为37.5%(12/32),与癌旁正常组织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胃癌组织p53基因突变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胃癌患者外周血p53基因突变率为15.6%(5/32),外周血中p53基因突变阳性者其相应癌组织p53基因突变均为阳性,经过3个月随访,其中有1例确诊为肝转移。不同组织类型不同分期胃癌患者p53基因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基因突变对胃癌患者术后预后判定、转移监测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2005年06期 54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影响因素的COX回归分析

    王胜军,汪清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3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性别、年龄、族别、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大小、肿瘤数目、手术方式8项因素与复发时间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手术方式、肿瘤数目3项因素对于肿瘤复发的相对危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COX回归模型后其中手术方式、肿瘤数目与复发明显相关(P<0.05)。结论:多发肿瘤的复发时间短于单发肿瘤,而恰当的手术方式则可明显延长复发时间。

    2005年06期 546-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膀胱癌患者抑郁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

    李丽萍,李刚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生活事件量表(LES)对57例膀胱癌患者的抑郁状态及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57例患者中22例伴有抑郁状态,检出率38.59%。单因素分析显示:对家人、亲友、医生的关心满意度及住院费用支付方式、自身健康的评价、疼痛程度、知情与否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生活事件、艾森克人格测查与抑郁状态的发生明显相关(P<0.05~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家人对患者的关心、疼痛程度、对家庭的责任感、生活事件和艾森克人格测查5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方程总体拟合优度为89.47%,拟合度良好。结论:膀胱癌患者的抑郁情绪与疼痛程度、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等因素相关,为膀胱癌患者的心理干预提供了依据。

    2005年06期 548-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位胆管癌49例临床分析

    哈尔满·阿吉汗,张新峰,温浩,玉苏甫·依米提,艾克拜尔·艾力

    目的:探讨高位胆管癌的手术方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9例高位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49例高位胆管癌,其中行根治性手术16例,姑息性手术33例。结果:根治性手术切除率32.9%。手术切除者生存8~38个月,姑息手术者生存3~11个月。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高位胆管癌的手术疗效与早期诊断及术式密切相关,改进手术技术,提高手术切除率,对改善疗效有重要意义。

    2005年06期 550-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直肠癌Miles术后结肠造口旁疝14例临床分析

    王海江 ,尹东,陈鹏,王琦三,孟涛,赵为民

    目的:探讨直肠癌Miles术后结肠造口旁疝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对1996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例直肠癌Miles术后结肠造口旁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8例经腹腔进行矫治手术,6例行原位筋膜修补术。结果:14例结肠造口手术至出现造口旁疝时间6~38个月,平均20个月,均予手术治疗,其中1例行原位筋膜修补术,术后10个月复发,13例随访10个月~3年,均无复发。结论:结合结肠造口旁疝的主要表现肠造口周围肿块,触及造口旁腹壁缺损即可诊断,B超有助于诊断,手术是治疗的有效措施。

    2005年06期 552-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维、汉两民族妊高征胎盘组织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王庆红,张建龙,马琪,赵金萍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维族)、汉族两民族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胎盘组织细胞因子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神经肽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20例维、汉族正常妊娠者和20例维、汉族妊高征患者胎盘组织中ET1、NPY、CGRP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对NO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维、汉族正常妊娠者胎盘组织ETl的含量明显低于妊高征患者,NO的含量明显高于妊高征患者(P<0.05~0.01),NPY和CGRP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汉族正常妊娠者、妊高征患者相比,维族正常妊娠者、妊高征患者胎盘组织ETl、NO、NPY、CGRP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l和NO的失平衡在妊高征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005年06期 554-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卵巢上皮性癌血清CA125、CA72-4、Cu.Zn-SOD测定的临床意义

    张云霞,李庭芳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血清CA125、CA724、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2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66例卵巢良性病变患者及15例正常对照血清CA125、CA724、Cu.ZnSOD水平,并对随访超过4个月的15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定期测定血清CA125、CA724、Cu.ZnSOD水平,同时对不同期别及有无残留癌灶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各标记物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1)卵巢上皮性癌组血清CA125、CA724、Cu.ZnSOD水平明显高于卵巢良性病变组(P<0.05),卵巢良性病变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界值提高后的CA125和CA724联合测定对卵巢上皮性癌诊断价值最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0%和86.0%。(3)Ⅲ、Ⅳ期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血清CA125、CA724水平高于Ⅰ、Ⅱ期(P<0.05)。(4)残留癌灶直径≤2cm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血清CA125、CA724水平低于残留癌灶直径>2cm者(P<0.05)。(5)卵巢上皮性癌血清CA125水平变化与病情变化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s=0.39,符合率为67.6%。(6)血清CA125、CA724联合检测预测复发的敏感性为100%,先于临床复发3~4个月升高。结论:(1)血清CA125、CA724水平对卵巢上皮性癌的诊断有肯定价值,联合测定优于单项检测,尤以界值提高后联合检测为佳。(2)血清CA125水平动态检测可作为监测病情变化、判断疗效、反映肿瘤负荷的可靠指标。(3)血清CA125、CA724可提前临床3~4个月预测复发,两者联合敏感性达100%。(4)血清Cu.ZnSOD可提示卵巢存在病变。

    2005年06期 557-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子宫内膜良恶性组织中K-ras癌基因的表达

    古丽娜·阿巴拜克力,刘宁,阿娜古丽·阿巴白克力,尹德芳

    目的:探讨Kras癌基因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抗生物蛋白链菌素标记(LSAB)法检测33例子宫内膜癌、31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39例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及31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中Kras癌基因的表达。结果:Kras癌基因在正常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48%、35.90%、41.94%、69.70%,其阳性表达率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r=0.2853,P<0.05),正常子宫内膜及单纯型增生与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子宫内膜癌中Kras癌基因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者,Ⅱ、Ⅲ期子宫内膜癌中Kras癌基因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期(P均<0.05)。Kras癌基因阳性表达率与其年龄及绝经情况无关。结论:Kras癌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Kras癌基因的检测对于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估计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2005年06期 561-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VEGF、TGF-β1、MCP-1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王华,李庭芳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子宫腺肌病中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VEGF、TGFβ1、MCP1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异位内膜和正常内膜中的表达。结果:(1)VEGF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在位内膜中的表达较正常内膜组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异位内膜组与在位内膜组间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GFβ1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中的表达与正常子宫内膜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异位内膜组与在位内膜组间TGFβ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CP1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的表达与正常子宫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位内膜组与正常子宫内膜组、异位内膜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VEGF和TGFβ1、MCP1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VEGF、TGFβ1、MCP1可能在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的过程中起一定作用。VEGF是参与调控血管生成最重要的血管生长因子,提示血管生成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2005年06期 564-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轻、重度先兆子痫患者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阿比达·阿布都卡德尔,蔡霞

    目的:探讨轻、重度先兆子痫患者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52例先兆子痫患者的肝功能指标白蛋白(Alb)、球蛋白(G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163例先兆子痫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尿酸(UA)、肌酐(Cr)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对先兆子痫患者肝酶水平与母儿预后的关系及血清UA水平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重度先兆子痫患者血清中Alb、GT明显低于轻度先兆子痫患者(P<0.01),ALT、AST明显高于轻度先兆子痫患者(P<0.01);先兆子痫患者中肝酶异常与肝酶正常者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产后出血发生率及新生儿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先兆子痫患者UA、Cr水平明显高于轻度先兆子痫患者(P<0.01);围产儿死亡发生率随UA水平升高而升高(P<0.05)。结论:重度先兆子痫患者肝肾功能有一定损害,肝酶异常对母儿预后的影响不明显。先兆子痫孕妇的血清UA与围产儿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围产儿预后及终止妊娠的一项参考指标。

    2005年06期 568-570+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两种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在急症剖宫产中的应用

    李亦梅,赵宏

    目的:观察两种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在急症剖宫产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6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腹膜剪开前分别经静脉注射0.25、0.50mg/kg氯胺酮,记录2组产妇麻醉前后、手术开始时、静注氯胺酮10min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同时观察其意识、内脏牵拉反应、不良反应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2组间各时点SBP、DBP、HR、SpO2和R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组内比较,麻醉后、手术开始时SBP和DBP比麻醉前有不同程度下降,HR较麻醉前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静注氯胺酮10min后与其它各时点比较SBP、DBP、HR、RR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0.01)。2组间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1min、5min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作为硬膜外麻醉的辅助用药应用于剖宫产手术不仅有镇痛、镇静、催眠作用,且能有效减轻内脏牵拉反应,可改善麻醉效果,延长镇痛时间,对循环、呼吸功能影响小。

    2005年06期 571-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小儿哮喘睡眠呼吸失常的临床分析

    多力坤·木扎帕尔,严媚,宋琳,娄珊

    目的:观察儿童哮喘特别是哮喘发作期夜间睡眠状态下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现象。方法:73例小儿分为3组,其中哮喘组28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组30例,对照组15例,对3组的年龄、性别比、肥胖度及睡眠不良、鼾症、鼻塞、张口呼吸等一般资料进行了比较,并对3组的夜间多导睡眠仪(PSG)监测指标心率(HR)、呼吸(RR)、呼吸暂停指数(A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血氧饱和度(SpO2)、最低SpO2等进行了比较。结果:哮喘组、OSAHS组鼾症、鼻塞、张口呼吸、睡眠不良症状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差异(P<0.05),且哮喘组、OSAHS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哮喘组、OSAHS组AHI分别为46.23%、73.33%,对照组未见异常。哮喘组、OSAHS组RR、SpO2、最低SpO2、AI、AH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哮喘组与OSAHS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G监测可显示哮喘发作期伴随睡眠期呼吸暂停低通气异常,这种呼吸异常的发生低于OSAHS组,而且程度相对较轻,对哮喘患儿实施PSG监测有助于管理夜间睡眠呼吸异常。

    2005年06期 574-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3D-CTA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程晓燕,刘文亚,邢燕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的各种成像技术,包括多层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VR)、仿真内窥镜技术(VE)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脑动脉瘤的103例患者进行CT检查,然后采用3DCTA的5种成像技术分别进行成像。结果:(1)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与手术所见,95例患者共检出109个动脉瘤,8例未发现动脉瘤,3DCTA共检出106个动脉瘤,漏检2例共3个动脉瘤。(2)SSD、MIP及VR3种成像技术对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分别为52.8%、72.0%、91.7%,呈逐渐升高趋势,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69,P<0.05)。(3)原始图像、MPR、SSD、MIP、VR检出脑动脉瘤的灵敏度分别为52.3%、56.9%、84.4%、90.8%、97.2%,以VR技术最优,其次是MIP技术。(4)原始图像、MPR、MIP、VE检出脑动脉瘤钙化的灵敏度分别为64.7%、76.5%、82.4%、88.2%,以VE技术最优,其次是MIP技术。(4)MIP技术清晰地显示了脑动脉瘤的自身形态和周边的关系。结论:3DCTA的MIP、VE及VR技术各有其优势并可相互补充。

    2005年06期 57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和田地区维、汉族老年居民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潘秀琴,边红星,葛金莲

    目的:探讨新疆和田地区不同民族同年龄段老年居民血清钙(Ca)、磷(P)、镁(Mg)、铁(Fe)、转铁蛋白(TRF)、碱性磷酸酶(AKP)等生化指标的差异。方法:对186例60~79岁维吾尔族(维族)和汉族老年人血清Ca、P、Mg、Fe等水平进行了测定,比较两民族间各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汉族血清Ca、P、Mg、Fe水平明显高于维族(P<0.01~0.001),两民族血清TRF、AK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女性血清Ca、P、Mg、Fe水平明显高于维族(P<0.05~0.001),汉族男性血清P、Fe水平明显高于维族,AKP水平明显低于维族(P<0.05~0.001);汉族女性血清P、Mg、AKP、TRF水平明显高于男性(P<0.05~0.001),维族男性血清Fe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0.05)。结论:新疆和田地区同年龄段维族和汉族老年居民血清Ca、P、Mg、Fe生化指标的差异可能和两民族居民不同生活习惯有关。

    2005年06期 580-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旋转DSA技术在子宫肌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王健,刘宏伟,任伟新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子宫肌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AdvantaxLCV/DXLDSA系统对25例子宫肌瘤患者行旋转DSA检查。结果:旋转DSA技术能够清晰显示复杂的子宫动脉开口及走行,为导管的准确插入提供可靠的插入角度。25例患者栓塞治疗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旋转DSA能够多方位清楚地显示复杂开口的子宫动脉,对提高超选择性插管的成功率和降低手术操作时间有着重要意义,是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2005年06期 582-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对休克微循环学说的质疑及内毒素(ET)和/或肠源性内毒素(EnET)中毒学说的确立

    郭炯,岳峰,江明

    2005年06期 584-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双囊三腔导管与中药灌肠治疗ⅢA型前列腺炎98例临床分析

    张和江,黄卫东,马阳日

    2005年06期 587-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人精子活力试验敏感性及组织培养管细胞毒性的研究

    蔡霞,Pomeroy KO,Mattox JH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福尔马林培养环境中人精子活力的变化,评价人精子活力测试的敏感性;并且利用人精子活力测试检测3种组织培养管的细胞毒性,了解牛血清白蛋白和矿物油对精子的作用,从而探讨人精子活力测试在IVFET实验室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精液进行常规精液分析,精液处理后分别按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培养。实验第一部分:实验组HTF培养液中分别加入0.25%、0.75%的福尔马林溶液,对照组为单纯的HTF培养液,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培养管、培养皿均部分加入0.3%牛血清白蛋白或矿物油,分别培养24、48h,在光学显微镜或倒置显微镜下计数有活力的精子数,与初始精子比较,计算平均精子活力指数;实验第二部分:将IVF实验室常用的15mlCorning、14mlFalcon和7mlNunclon组织培养管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HTF培养液中加入0.3%牛血清白蛋白或矿物油,对照组为单纯的HTF培养液,分别培养24、48h,计数平均精子活力指数。结果:实验第一部分:培养至24h,含0.25%、0.75%福尔马林培养液中平均精子活力指数分别为0.594±0.331、0.450±0.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培养至48h,0.25%、0.75%福尔马林培养液中平均精子活力指数分别为0.376±0.251、0.237±0.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含0.3%牛血清白蛋白、无0.3%牛血清白蛋白的培养液中平均精子活力指数分别为0.608±0.334、0.394±0.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含矿物油、无矿物油培养液平均精子活力指数分别为0.527±0.345、0.424±0.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培养皿、培养管中的平均精子活力指数分别为0.545±0.340、0.457±0.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第二部分:经24h和48h的培养,7mlNunclon、15mlCorning、14mlFalcon组织培养管中平均精子活力指数分别为0.677±0.335、0.551±0.317、0.596±0.327,经两两比较,7mlNunclon组织培养管与15mlCorning组织培养管和14mlFalcon组织培养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5mlCorning组织培养管和14mlFalcon组织培养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含0.3%牛血清白蛋白、无0.3%牛血清白蛋白的培养液中平均精子活力指数分别为0.821±0.259、0.395±0.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含矿物油、无矿物油的培养液中平均精子活力指数分别为0.645±0.335、0.571±0.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培养24、48h平均精子活力指数分别为0.676±0.340、0.540±0.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人精子活力试验对低毒性环境十分敏感,人精子在含0.25%福尔马林的培养液中培养24h其活力明显降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人精子活力降低越明显;同一型号的培养皿与培养管相比,培养皿对人精子活力的影响小于培养管;有毒性物质存在的环境中加入0.3%牛血清白蛋白和矿物油可减少对人精子的损害,同时也说明在无保护成分的条件下人精子活力测试敏感性增加;3种组织培养管中,7mlNunclon组织培养管对人精子活力影响最小,适用于胚胎培养;同一类型的组织培养管中加入0.3%牛血清白蛋白和矿物油的平均精子活力指数高于未加保护成分的对照组,显示出0.3%牛血清白蛋白和矿物油有利于人精子的培养,提示我们在胚胎培养的过程中,应选择对人精子影响小的培养器皿,同时加入合适的牛血清白蛋白和矿物油更有利于胚胎的培养。本研究结果表明,人精子活力试验是一种经济、快捷、敏感、有效的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可作为IVFET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常用模式,通过人精子活力的变化可间接反映出培养过程中胚胎受损害的程度,从而能减少在培养过程中影响胚胎质量的因素,选择最适合胚胎培养环境,为提高IVFET的受孕率奠定基础。

    2005年06期 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试述中西医结合阶段论治

    胡晓灵,王先敏,火树华

    2005年06期 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吸毒人员自伤自残性呼吸道、食道异物8例报告

    亚力坤·亚生,张华,伊力哈木·伊玛木,于智能

    2005年06期 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在肺周围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焦克岗,戴月梅

    2005年06期 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甘利欣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分析

    徐军,王晶,王卫,李新梅

    2005年06期 591-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肌钙蛋白T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张伟,伊惠霞,苏娜

    2005年06期 592-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腹腔妊娠1例

    冶青萍,杨琼珍,常文华

    2005年06期 593-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穴位指压治疗肛肠病术后急性尿潴留

    洪玉芬,范金萍,李迪菊,刘继红,袁玮,石兢,鹿茸

    2005年06期 594-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前臂游离皮瓣修复颌面部缺损术后护理体会

    程春,龚海萍

    2005年06期 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细胞周期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庞月华,张新平,冯义伯,何善述

    2005年06期 596-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861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药乳膏剂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聂继红,王萍,高晓黎

    2005年06期 598-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59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试论新世纪我国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

    简党生

    2005年06期 601-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案例教学在病理生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王红梅,张建龙

    2005年06期 602-6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