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晓芸;叶远征;居勒德孜·海拉提;马尔加恩·巴克依;刘志强;
目的评价P-选择素与房颤及房颤合并血栓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房颤及其并发症的诊断评估提供证据。方法制定检索策略,检索中文数据库(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建库至2020年9月的文献,筛选P-选择素与房颤及房颤合并血栓之间的病例-对照试验,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4软件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5项研究,房颤患者2 049人,房颤合并血栓的共363人,对照组1 638人。Meta分析显示房颤血栓组和房颤组比较,P-选择素的浓度(SMD=1.57,95%CI:0.46~2.69,P=0.006)、房颤组和对照组比较,P-选择素的浓度(SMD=1.01,95%CI:0.64~1.39,P<0.000 01);P-选择素基因-2123C>G位点等位基因遗传模型(OR=1.41,95%CI:1.10~1.81,P=0.007)、纯合子遗传模型(OR=2.20,95%CI:1.03~4.70,P=0.04)可能是房颤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房颤组和对照组比较,-2123C>G位点各类遗传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选择素浓度及P-选择素-2123C>G位点多态性与房颤及房颤血栓事件相关。
2021年08期 v.44 869-876+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哈尼克孜·买买提衣明;马晓芸;刘诗琪;居勒德孜·海拉提;马尔加恩·巴克依;刘志强;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进行临床风险预测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2021年3月31日期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99例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98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余101例单纯NVAF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液生化指标,计算CHA2DS2-VASc评分。对两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有意义的危险因素联合CHA2DS2-VASc评分对其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进行评估。结果年龄、糖尿病、脉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相关关系(P<0.05),与CHA2DS2-VASc评分相比,NLR联合CHA2DS2-VASc评分ROC曲线下面积增加0.118(P<0.05)。结论 NLR联合CHA2DS2-VASc评分可增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
2021年08期 v.44 87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马晓芸;哈尼克孜·买买提衣明;居勒德孜·海拉提;马尔加恩·巴克依;刘志强;木胡牙提;
目的探讨P-选择素基因-2123C>G、-1817T>C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房颤合并血栓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1年8月-2020年6月门诊就诊及住院患者、健康体检者,分为房颤血栓组(291例),房颤组(534例),正常对照组(981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P-选择素基因-2123C>G、-1817T>C的多态性,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强度,使用Haploview软件分析基因的单倍体型。结果 P-选择素基因-2123C>G、-1817T>C位点存在多态性,房颤患者携带-1817T>C位点隐性模型可能会增加血栓事件发生的风险。P-选择素-2123C>G/-1817T>C位点单倍体型分别为CC、CT、GC、GT。其中CC、GC单体型增加房颤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的风险。结论 P-选择素基因-2123C>G、-1817T>C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房颤合并血栓有一定的相关性。
2021年08期 v.44 882-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志强;
心房颤动的特点是由于生理止血机制的破坏导致病理性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这可以通过参考Virchow的血液成分异常、血管壁异常和血流异常三联征来更好地理解。这篇综述概述了房颤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
2021年08期 v.44 88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51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巴依尔才次克;王乐;李明霞;
目的探讨早产儿矫正年龄2岁时神经发育结局的风险因素,为尽早干预、降低早产儿不良结局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早产儿门诊随访矫正年龄达2岁的249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孕母分娩前资料、新生儿出生时情况、新生儿出生后疾病状态及出院后神经行为干预和随访情况,使用Gesell发育量表评估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状况,回顾分析Gesell评分状况与产前、产时、产后及出院后定期随访神经行为干预有关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249例早产儿在矫正年龄2岁时完成了Gesell评分,204例发育商(Devolpment Quotient,DQ)≥75分,45例DQ<75分。发育正常组与发育异常组随访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孕母分娩前的疾病状态、新生儿出生时情况、新生儿出生后疾病状态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与随访次数是影响早产儿矫正年龄2岁时神经发育指数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OR=1.478)(P=0.028,OR=2.589)。结论早期神经行为干预及定期随访对改善早产儿矫正年龄2岁时的神经发育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08期 v.44 902-9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自洋;周田田;李楠;李竞进;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诱导时不同面罩通气压力对肥胖患者胃胀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全麻下行腹腔镜胃减容手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6.5岁,BMI 30~40 kg/m~2,ASA分级I或Ⅱ级。根据麻醉诱导时预设的面罩通气压力,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n=20):12 cmH_2O通气组(P12组)、16 cmH_2O通气组(P16组)、20 cmH_2O通气组(P20组)、24 cmH_2O通气组(P24组)。常规麻醉诱导,待患者意识消失后,压力控制面罩通气120 s。记录患者入室时(T_0),意识消失即刻(T_1),面罩通气60 s(T_2)、120 s(T3)及气管插管成功后即刻(T4)的脉搏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超声测量面罩通气前后患者胃窦部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CSA)和超声图像中"彗尾征"2种方式评估胃进气情况。结果与P12组比较,P16组、P20组及P24组T_3、T_4时SpO_2水平升高,P_(ET)CO_2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_1时比较,T_3时P20组、P24组CSA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12组和P16组比较,P20组、P24组胃胀气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诱导期维持16 cmH_2O的面罩通气压力可确保肥胖患者有效的面罩通气,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胃胀气的发生。
2021年08期 v.44 907-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古丽娜孜;祖力飞亚·阿勒滕别克;巴努·巴克尔;
目的分析研究学龄前期脑瘫合并癫痫患儿智能发育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10例3~6岁脑瘫合并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评估,智能发育低下为74例(67.3%),按智能低下严重程度分组,其中轻度21例(28.4%)、中度11例(14.9%)、重度12例(16.2%)、极重度30例(40.5%),对其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及个人-社交能区分别进行评估,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期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智能发育低下的影响因素。结果智能发育低下的学龄前期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能区在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智能发育正常组比较,智能发育低下组患儿在癫痫首次发作年龄、发作频率、发作类型、脑电图情况、癫痫控制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家族史、脑MRI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癫痫首次发作年龄<3岁、发作频率≥3次/月、发作类型全面性发作、有家族史、脑电图异常、控制无效是学龄前期脑瘫合并癫痫患儿智能发育低下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学龄前期脑瘫合并癫痫患儿智能发育评分较低,癫痫首次发作年龄<3岁、发作频率≥3次/月、发作类型全面性发作、脑电图异常、控制无效是学龄前期脑瘫合并癫痫患儿智能发育低下的影响因素。
2021年08期 v.44 911-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马薇;石伟;张丽;洪毅;马海平;
目的采用Meta分析探讨术中体温保护对老年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网(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检索2000年1月—2021年7月的文献,收集关于术中体温保护对老年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出血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提取的有效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8项研究,共计951例患者,其中术中采取积极保温的患者476例,术中采取常规保温的患者47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中采取积极的体温保护策略较常规体温保护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显著减少(MD值为:-46.57,95%CI:-76.23—-16.91,I2=94%,P<0.002)、输血需求的患者也显著减少(OR值为:-0.45,95%CI:0.25—0.82,I2=10%,P=0.009);采取积极体温保护的患者术中和术后的体温均高于常规体温保护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值为:0.37,95%CI:0.30—0.45,I2=0%,P=0.000 01;MD值为:0.66,95%CI:0.12—1.21,I2=97%,P=0.02);但手术切口感染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术中采取积极体温保护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和需要输血的比例,并可改善老年患者的预后。
2021年08期 v.44 915-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纪柳;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正中神经横断面(CAS)和扁平率(FR)与腕管综合征(CTS)严重程度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1年2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就诊的CTS患者90例(136只腕关节),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43只)、中度组(48只)和重度组(45只)。超声检测患者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经横径和前后径,计算扁平率(FR),检测腕管入口和出口之间最大正中神经横断面积(CSAC)、旋前方肌水平正中神经-横断面积(CSAP),计算两者差值(ΔCSA)和相对横断面积(RCSA);神经电生理检测感觉传导速度(SCV)和运动传导速度(MCV)。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FR、ΔCSA、RCSA对CTS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Pearson法分析FR、ΔCSA、RCSA与SCV、MCV相关性。结果轻、中、重度组正中神经横径、FR、CSAC、CSAP、ΔCSA、RCSA逐渐增加(P<0.05);FR、ΔCSA、RCSA诊断轻中度CTS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3.07、6.32 mm~2、1.81,三者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AUC分别为0.682、0.703、0.711、0.768;FR、ΔCSA、RCSA诊断中重度CTS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3.29、8.82 mm~2、2.07,三者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AUC分别为0.712、0.786、0.773、0.814。轻、中、重度CTS患者SCV、MCV逐渐减慢(P<0.05);ΔCSA、RCSA与SCV和MCV呈负相关(P<0.05)。结论超声检测CAS和FR可反映CTS严重程度。
2021年08期 v.44 922-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艳;郑国利;卜春红;魏俊强;朱孝芹;
目的探讨CT定量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本院门诊就诊的疑似COPD患者157例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定量检查、肺功能等相关检查,以肺功能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检出COPD,并分析CT定量检测在COPD诊断中的应用。结果 157例疑似COPD患者,最终检出COPD112例(71.34%)支气管哮喘20例(12.74%);COPD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_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_1/FVC值、呼吸相平均肺密度(MLD)、管腔面积(LA)低于非COPD组,呼吸双相体素指数<-950HU肺容积占总肺容积的百分比[VI-950(%)]及管壁面积百分比(WA%)高于非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S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肺功能指标FEV_1/FVC与VI-950、WA%呈负相关(r<0,P<0.05),与MLD、LA呈正相关(r>0,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CT定量检测VI-950、MLD、LA、WA%预测COPD的AUC均>0.7,具有较高预测价值,当获得最佳阈值时,可获得最佳预测价值。结论 CT定量检测应用于COPD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可为临床早期检查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2021年08期 v.44 927-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赵利;陶宁;何诚;任宏强;
目的分析研究早期液体平衡量与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关系,探讨其对VAP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EICU机械通气患者280例,根据是否发生VAP分为发生组、未发生组。比较发生组、未发生组早期液体正平衡构成比,早期液体平衡量及其他可能影响因素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VAP发生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早期液体平衡量对VAP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280例患者发生VAP 81例(28.93%);将81例发生VAP的患者设为发生组,其余199例设为未发生组。发生组早期液体正平衡构成比高于未发生组(P<0.05);发生组年龄≥60岁、脑血管疾病、肺部基础性疾病、使用抑酸剂、机械通气时间≥5 d构成比,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 II)评分、早期液体平衡量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显示,年龄≥60岁、脑血管疾病、使用抑酸剂、机械通气时间≥5 d、早期液体平衡量多均是导致VA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早期液体平衡量预测VAP发生的最佳截断点为183.29 mL,灵敏度为91.36%,特异度为71.86%,准确度为77.50%,AUC为0.813。结论早期液体正平衡是E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的危险因素,早期液体平衡量对VAP发生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2021年08期 v.44 93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赵静;高宜;徐颖;赵志刚;吴雅丽;
目的探讨脑萎缩和咀嚼肌肌少症与老年创伤患者1年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0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327例老年创伤患者的病历资料。从患者入院CT图像中,测量咀嚼肌横截面积(MCSA)脑萎缩指数(BAI)。依据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仅患有咀嚼肌肌少症的患者(肌少症组,n=72),仅患有脑萎缩的患者(脑萎缩组,n=71),同时患有咀嚼肌肌少症和脑萎缩的患者(肌少症+脑萎缩组,n=92),两种情况均不存在患者(对照组,n=92)。比较4组患者出院后1年死亡率。结果 4组患者1年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多重比较显示,只有肌少症+脑萎缩组患者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共病、临床病程和损伤特征等协变量后,MCSA和BAI的Z评分均与1年死亡率相关。MCSA的标准差每<1个平均值,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1倍[HR(95%CI):2.0(1.2~3.1)];BAI的标准差每>1个平均值,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1倍:[HR(95%CI):2.0(1.1~3.5)]。结论基于入院头颅CT筛查的MCSA和BAI与老年创伤患者1年死亡率增加相关。同时患有脑萎缩和咀嚼肌肌少症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这些指标可能成为患者出院后结局的预测因素,用于指导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2021年08期 v.44 937-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孙丽曼;魏旭;吴玉杰;陆焕军;高永红;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和奥美坎替美酯联合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在秦皇岛市第三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坎替美酯治疗,研究组患者加服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治疗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心率、血压、治疗效果、血浆N端脑利钠肽蛋白(NT-proBNP)水平、6 min步行距离、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房内径(LA)、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过敏、低血压、高血钾、心衰再住院、血管性水肿、心血管疾病死亡等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相较治疗前,两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NT-proBNP在治疗1个月后略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均明显降低(P<0.05)。而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NT-proBN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超声心动图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大(P<0.05),研究组则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BUN、SCr明显低于对照组,eGF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91.84%)高于对照组的65.31%(P<0.05)。两组均无过敏、高血钾、血管性水肿、心血管疾病死亡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奥美坎替美酯能够改善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心功能、肾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2021年08期 v.44 942-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