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云珊;曹玲玲;杨旺;赵倩;林晨;
目的 研究Mg-1%Ca合金的降解性能及对宫颈癌细胞体外增殖、细胞周期及迁移、侵袭的作用。方法 检测Mg-1%Ca合金在DMEM培养基中pH值及Mg~(2+)、Ca~(2+)浓度的变化。根据GB/T 16886.5标准制备浸提液,取宫颈癌细胞(SiHa/HeLa),与Mg-1%Ca合金浸提液共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划痕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取人宫颈上皮永生化细胞H8,与Mg-1%Ca合金浸提液共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 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Mg-1%Ca合金浸提液和纯Mg浸提液的pH值均逐渐升高。Mg-1%Ca合金浸提液在24、72、168 h的pH值分别为(7.95±0.04)、(8.15±0.04)和(8.24±0.06),均低于纯Mg浸提液的pH值(P<0.001)。浸提24 h时,Mg-1%Ca合金浸提液中Mg~(2+)浓度增加至(21.642±0.348)mmol/L,但低于纯Mg浸提液中Mg~(2+)浓度(P<0.001)。浸提24 h时,Mg-1%Ca合金浸提液和纯Mg浸提液中的Ca~(2+)浓度都是降低的,分别为(0.431±0.065)mmol/L和(0.403±0.055)mmol/L。Mg-1%Ca合金可明显抑制宫颈癌细胞(SiHa/HeLa)的增殖,宫颈癌细胞SiHa/HeLa存活率均<70%。Mg-1%Ca合金浸提液对H8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但H8细胞存活率>70%。Mg-1%Ca合金明显减少SiHa/HeLa细胞的克隆形成数(P<0.001),增加SiHa/HeLa细胞处于G0/G1期的细胞数(P<0.01),减少SiHa/HeLa细胞迁移距离(P<0.001)和侵袭细胞数(P<0.05)。Mg-1%Ca合金浸提液与纯Mg浸提液相比,对两种宫颈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别。结论 Mg-1%Ca合金降解速率更慢,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Mg-1%Ca合金可抑制宫颈癌细胞(SiHa/HeLa)的体外增殖,调控G0/G1期细胞周期阻滞,并能抑制其发生迁移和侵袭。这种抑制的机制可能与微环境中Mg~(2+)浓度和pH值升高有关。
2024年10期 v.47 1321-1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8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琴;娜菲莎·阿里木;席庆;哈晓丹;雷程;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细菌的分布及其与miR-23b和自噬相关蛋白ATG12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20例病理诊断明确、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和远端正常组织样本,匀浆后细菌培养,采用16SrDNA扩增子测序的方法检测癌组织与远端正常组织菌群组成,qPCR检测具核梭杆菌(Fn)、miR-23b以及自噬相关蛋白ATG12的表达量。结果 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梭杆菌门、厚壁菌门、类杆菌门是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组织部位微生物群落中最丰富的菌群,且癌组织中的变形菌门、类杆菌门数量显著高于远端正常组织。在属水平上,副杆菌属、大肠埃氏菌属-志贺氏菌属、链球菌属、维氏菌属、镰刀菌属、拟杆菌属是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组织部位微生物群落中最丰富的菌群,且癌组织中的大肠埃氏菌属-志贺氏菌属、镰刀菌属、拟杆菌属数量显著高于远端正常组织,而链球菌、维氏菌属的数量显著低于远端正常组织。qPCR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织内Fn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远端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iR-23b mRNA(P<0.001)和ATG12 mRNA(P<0.05)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远端正常组织。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和远端正常组织菌群数量的差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密切联系,具核梭杆菌是对结直肠癌有较大影响的差异菌属,并且可能与miR-23b、结直肠癌细胞自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2024年10期 v.47 1329-1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张美;谭自明;王君;杨智翔;罗琼;
目的 基于外周血线粒体DNA-TLR9信号通路探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中线粒体DNA(mtDNA)和细胞因子的功能作用及其影响机制。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3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20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性别与年龄相似的正常体检的健康儿童20例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BA法)测定病例组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Ab)和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MOG-Ab)的表达。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比两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使用线粒体DNA抽提工具包检测外周血线粒体DNA拷贝数,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中外周血线粒体DNA拷贝数(0.80±0.02)显著高于对照组(0.78±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4,P<0.01)。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中IL-6及IL-1β水平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中IL-1及TNF-α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QP4-IgG阴性组比较,AQP4-IgG阳性组TNF-α水平降低,扩展残疾状况量表(EDSS)评分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QP4-IgG阴性组比较,AQP4-IgG阳性组IL-6、IL-1β、mtDNA降低,IL-1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线粒体DNA和细胞因子,这些因子通过天然免疫反应的路径可能对疾病进程产生影响。
2024年10期 v.47 1335-1339+1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鹏飞;刘宏鹏;李琳琳;曹童;王春龙;王艳;
目的 探讨黄芪甲苷(As-Ⅳ)通过锌指转录因子(GATA4)途径调控内质网应激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SANFH)大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58只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周7次,连续4周),其余48只大鼠复制SANFH模型,8只未建模成功,40只大鼠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 GATA4干扰组、 As-Ⅳ组、 As-Ⅳ+GATA4干扰组,每组10只。造模4周开始As-Ⅳ组、As-Ⅳ+GATA4干扰组分别灌胃40 mg/kg的As-Ⅳ,余灌胃等量生理盐水,1次/d,共20 d; GATA4干扰组、As-Ⅳ+GATA4干扰组于造模第1周开始尾静脉注射GATA4干扰载体,1次/周,共4次。比较各组股骨Micro-CT扫描参数、病理学变化、血清氧化应激水平及股骨头组织中GATA4、丙酮酸激酶M2型(PKM2)及骨代谢相关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RANK)、RANK配体(RANKL)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12(Caspase-1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GATA4干扰组比较,As-Ⅳ+GATA4干扰组、As-Ⅳ组的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骨体积分数依次升高,骨小梁分离度依次降低(P<0.05)。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股骨头出现严重坏死,GATA4干扰组股骨头病变情况加重,As-Ⅳ+GATA4干扰组、As-Ⅳ组大鼠股骨头坏死情况减轻。与GATA4干扰组比较,As-Ⅳ+GATA4干扰组、As-Ⅳ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水平、GATA4、PKM2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升高,血清丙二醛(MDA)水平、RANKL、RANK、CHOP、GRP78、Caspase-12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降低(P<0.05)。结论 As-Ⅳ有助于缓解SANFH大鼠股骨头坏死进展,其机制可能与激活GATA4/PKM2通路抑制内质网应激有关。
2024年10期 v.47 1340-1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吾热叶提·阿不都乃比;王攀霞;蒋升;艾比拜·玉素甫;
目的 探讨轻断食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β细胞AMPK-mTOR-ULK1自噬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46只雄性Wistar大鼠中随机选取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饲养4 w),其余40只大鼠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给予高脂饲料饲养,每5天腹腔注射1次STZ 25 mg/kg体重,共4 w)。40只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成功后,根据干预的不同分为模型组、模型+轻断食组、模型+运动干预组、模型+药物干预组、模型+运动+轻断食组。所有干预组大鼠同时每5天腹腔注射1次小剂量STZ 25 mg/kg体重,正常对照组同时每5天腹腔注射1次生理盐水0.5 mL/100 g体重。干预结束行简易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计算出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评价干预效果。Western-blot法检测干预前、后大鼠胰腺组织中AMPK-mTOR-ULK1信号通路及自噬相关蛋白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AMPK(p-AMPK)、哺乳动物类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mTOR(p-mTOR)、UNC-51样激酶1(ULK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卷曲螺旋状Myosin样Bcl-2相互作用蛋白-1(Beclin-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大鼠比较,模型+轻断食组、模型+运动+轻断食组大鼠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服糖后2 h血糖水平、HOMA-IR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大鼠胰腺组织Beclin-1、p-AMPK、ULK1表达均显著降低,p-mTOR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大鼠比较,模型+运动+轻断食组的HOMA-β水平显著升高(P<0.05),大鼠胰腺组织中的LC3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轻断食干预对2型糖尿病大鼠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提升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并影响细胞自噬AMPK-mTOR-ULK1信号通路。
2024年10期 v.47 1348-1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下载次数:4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李俊杰;唐灵;朱佳佳;
目的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载脂蛋白E(ApoE)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血管内治疗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行血管内治疗的100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术后90 d时患者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得分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mRS≤3分,n=66)与预后不良组(mRS>3分,n=34)。比较两组受试者的基线资料、免疫指标,检测ApoE基因多态性,记录术后出血情况。结果 预后不良组高龄患者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不良组外周血甘油三酯(TG)、N末端B型钠尿肽原(BNP)、D-二聚体(D-D)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ApoE基因表型均以ε3/ε3占比为最高,且预后良好组ε3/ε3占比高于预后不良组(77.27%vs 55.88%,P<0.05);两组其他基因表型未见明显差异(P>0.05)。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ApoE基因频率均以ε3型占比最高,分别为87.12%和76.47%;但两组间ε2、ε3、ε4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预后不良以高龄患者多见,ApoE基因表型以ε3/ε3居多,可能是血管内治疗后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ApoE基因频率以ε3型居多,但与血管内治疗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2024年10期 v.47 1354-1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春雨;董立平;
目的 探讨藻酸双酯钠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TIA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司匹林+藻酸双酯钠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糖尿病评分(ABCD2)评分、血脂指标、甲襞微循环、凝血功能、用药不良反应,以及随访3个月时临床结局。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3.62%(44/47)高于对照组74.47%(3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ABCD2评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管袢形态、管袢流态、袢周状态评分、纤维蛋白原(FIB)均降低(P均<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升高(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3个月研究组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患者应用藻酸双酯钠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显著,能提升疗效,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血脂、微循环和凝血功能。
2024年10期 v.47 1359-1363+1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天宇;付鹏;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2021年7月至2023年11月在本院就诊的107例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成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两组均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肾功能指标、炎症反应、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EⅡ)及围治疗期住院指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家族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全身免疫炎症指标(SII)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SOFA评分、APACEⅡ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观察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8 d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血必净注射液可减轻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炎症反应,促进肾功能恢复,疗效显著,且预后良好。
2024年10期 v.47 1364-1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丽花;王蕾;苏艳花;
目的 研究1型糖尿病患儿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 5,SFRP5)的水平与糖脂代谢指标及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以2022年1月-2023年12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就诊的96例1型糖尿病患儿为糖尿病组,选择同时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00名正常儿童作为健康组。分别测定两组血清SFRP5水平、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 LDL-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 TG)水平以及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对糖尿病组患儿是否患有微血管并发症进行评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血清SFRP5水平与糖脂代谢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血清SFRP5水平对1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糖尿病组FBG、HbA1c、LDL-C和TG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血清SFRP5水平为(352.53±53.69)pg/mL,低于健康组[(424.49±63.5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53,P<0.05)。糖尿病组血清SFRP5水平与FBG、HbA1c和TG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1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并发症儿童的HbA1c和LDL-C水平高于未合并微血管并发症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合并微血管并发症患儿血清SFRP5水平[(363.43±57.24)pg/mL]比较,1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并发症患儿血清SFRP5水平(315.87±42.35)pg/mL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2,P<0.001)。血清SFRP5水平对1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并发症诊断效能的曲线下面积为0.838(0.755~0.921),灵敏度为86.4%,特异度为73.0%。结论 1型糖尿病患儿血清SFRP5水平低于健康儿童,血清SFRP5水平与血清FBG、HbA1c和TG含量呈负相关,合并微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儿血清SFRP5水平低于未合并者。
2024年10期 v.47 1370-1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卫锐;刘晓玲;周亚丽;
目的 探讨血清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Bcl-2相互作用蛋白1(Beclin-1)与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1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抑郁发生情况分为抑郁组、非抑郁组。比较两组LC3-Ⅱ、Beclin-1水平及影响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因素,分析LC3-Ⅱ、Beclin-1的交互作用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影响,评价LC3-Ⅱ、 Beclin-1预测脑卒中患者抑郁的价值。结果 101例脑卒中患者,共有32例(31.68%)出现抑郁。抑郁组LC3-Ⅱ、Beclin-1水平均高于非抑郁组(P<0.05)。抑郁组及非抑郁组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基础疾病、吸烟史、饮酒史、受教育时间、婚姻状况、居住情况、家庭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国际急性脑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病灶位置、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纤维蛋白原、白蛋白、血红蛋白、血肌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高于非抑郁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OR=5.212,95%CI:2.145~12.667)、LC3-Ⅱ(OR=3.991,95%CI:1.193~13.353)、Beclin-1(OR=3.734,95%CI:1.865~7.476)是影响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的因素(P<0.05)。LC3-Ⅱ与Beclin-1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存在正向交互作用,两者交互效应为两者单独作用之和的1.381倍(95%CI:1.007~1.85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LC3-Ⅱ、Beclin-1及二者联合预测脑卒中患者抑郁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6(95%CI:0.614~0.839)、0.720(95%CI:0.603~0.838)、0.903(95%CI:0.844~0.962)。结论 LC3-Ⅱ、Beclin-1与脑卒中患者抑郁有关,二者在脑卒中患者抑郁中具有正向交互作用,其联合预测脑卒中患者抑郁效能良好。
2024年10期 v.47 1375-1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郭海燕;曹艳;郎晓彬;郝鹏翔;
目的 探究断冠再接术联合活髓切断术治疗儿童恒前牙外伤冠折露髓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同时基于筛选出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列线图模型,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方法 选取98例儿童恒前牙外伤冠折露髓患儿为研究对象,均为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间在本院行断冠在接术联合活髓切断术治疗者。将受试者根据预后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收集两组患儿临床资料,筛选患儿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预后不良风险列线图模型,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98例患儿中有18例发生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率为18.37%(18/98)。预后不良组牙髓暴露时间>24 h、牙龈炎、露髓孔直径>1 mm、口腔溃疡、牙周炎、牙根发育程度(根尖接近形成)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牙髓暴露时间>24 h、牙龈炎、牙周炎、牙根发育程度(根尖接近形成)均是影响恒前牙外伤冠折露髓患儿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风险模型预测恒前牙外伤冠折露髓患儿术后预后不良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68、0.633~0.992、95.10%、79.30%(P<0.001)。列线图预测模型C指数为0.842(95%CI:0.789~0.994),预测值与实际预测值均在理想曲线附近,且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曲线检验χ~2=2.743,P=0.671。结论 本研究综合牙髓暴露时间、牙龈炎、牙周炎、牙根发育程度等4个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列线图模型对患儿预后不良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4年10期 v.47 1381-1385+1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傅明辉;李群;吴富华;成昌桂;丁祖运;曾四宝;
目的 探讨经骨缝合技术“8字缝合”在肱骨近端骨折(PHF)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3年3月本院PHF患者8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研究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经骨缝合术治疗。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主动活动时间、骨折复位效果、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均在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评估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上肢功能障碍程度、肩关节功能。术后12个月采用X线测量肱骨颈干角、肱骨头高度,计算颈干角丢失角度、肱骨头高度丢失,同时采用量角器测量肩关节活动度。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折复位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达到骨性愈合,未出现延迟愈合或骨折不愈合,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更短(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量表(VAS),上肢功能障碍(DASH)评分小于对照组,Neer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颈干角丢失角度、肱骨头高度丢失及肩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和螺钉穿出肱骨头,其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经骨缝合技术应用于PHF患者,在缩短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期恢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2024年10期 v.47 1386-1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朱冠华;许媛;冷珊珊;郭春花;何劼;
目的 研究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下肢关节核心肌群训练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2021年5月-2023年11月收治的117例TKA术后患者的病历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n=59)和对照组(n=58),对照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下肢关节核心肌群训练治疗。干预12周后对比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膝关节疼痛程度、等速肌力参数、下肢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分、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疲劳指数(WF)、总做功量(TW)、峰力矩(PT)、改良步态效能评分(mGES)、标准化步幅、BI评分与KSS评分升高,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坐站转换时间(STS)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观察组干预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WF、TW、PT、mGES评分、标准化步幅、BI评分和KSS评分均升高,VAS评分和STS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下肢关节核心肌群训练可促进TKA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康复,减轻膝关节疼痛程度,改善下肢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增强抗疲劳能力。
2024年10期 v.47 1393-1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